中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服用天强麝香抗栓丸一个月,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你担心中风,就必须立刻做到下面四件事:
1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至少吃五种或更多,其中一定要有红萝卜才行。
每周吃五次或五次以上红萝卜的人,比每个月只吃一次或不到一次红萝卜的人,要少68%罹患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90,000位女护士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红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据研究指出,每天摄取15-20毫克β-胡萝卜素的人,和每天只摄取6毫克的人相比,二者的中风机率相差得很明显。
像胡萝、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帮助你免於中风而死亡,或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这是布鲁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检验了八十位中风病人病发后二十四小时内的血液之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是因为当你中风,也就是脑部缺氧的时候,你的脑部细胞功能开始发生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脑神经细胞受伤。但是如果你血液中含有许多维生素A,它就能够在各种细胞病变发生的时候加以阻止,因而减轻脑部受损的程度或死亡的机会。
2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的鱼。
如果你的血液中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你中风的机会就比较少一点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荷兰最近的研究发现,年龄在60-69岁之间,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那些不吃鱼的人,在往后十五年内中风的机会要少一半。
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研究也发现,每天吃9盎司鱼肉的渔民,比每天只吃3盎司鱼肉的农夫,因中风而致死亡的机会要少25-40%。
这是因为神奇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如果你的年龄已大到会令你担心自己的血管阻塞,你不妨想像一下这种情况:当你服下鱼油以后,它就会在你的细胞膜内停留。这种充满鱼油的细胞较富弹性,有如液体般的柔软。也就是说,像这种柔软形态的细胞比较容易挤过狭窄收缩的血管,把氧气运送给脑部和心脏的细胞。这种巧妙的变化可以救你一命,特别是当你的血管已经老化和受阻塞的时候。
顺便一提的是,吃饱和动物性脂肪的作用恰恰相反,会使细胞膜变得更僵硬。因此,为了预防中风和心脏血管疾病,最好别吃这一类的脂肪。
3控制盐的摄取量。
即使盐不会使你的血压上升,它也可能对脑部组织有害,引起微小的中风。曾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分别喂给它们高盐和低盐的饮食。吃高盐饮食的老鼠在十五周内,竟然全部中风死掉,虽然它们的血压并没有升高而吃低盐饮食的老鼠只有12%因中风而死掉。吃高盐饮食致死的老鼠,则因一连串轻微中风,最后导致脑部组织坏死和动脉受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络中风 5 中经中风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 风痰阻络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4 痰热腑实 641 症状 642 证候分析 643 针灸治疗 65 气虚血瘀 651 症状 652 证候分析 653 方药治疗 654 针灸治疗 66 阴虚风动 661 症状 662 证候分析 663 针灸治疗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672 证候分析 673 治法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7 关于中风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经络的穴位 2 治疗中经络的方剂 3 治疗中经络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中经络 1 拼音
zhòng jīng luò
2 英文参考apoplexy involving both collateral and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poplexy involving the channels and their collatera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经络为病证名[1]。见《寿世保元·中风》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2])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3]。分中络、中经[3]。其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㖞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1]。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1]。
4 中络中风
中络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ollateral[2])是指邪在于络的中风最轻证[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4]。《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4]。《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5 中经中风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2])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3]。
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4]。中风证情最轻者[4]。《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㖞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5]
612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人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5]
一般说,中络者,病邪较浅,主要症状为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若经络皆受邪者,病情较重,可出现半身不遂。[5]
613 治法祛风、养血、通络。[5]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大秦艽汤[备注]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黄、茯苓、石膏、川芎、白芍药、独活、黄芩、生地黄、白术、细辛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桑叶、菊花、薄荷以疏风清热。若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茯苓以祛痰燥湿。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备注]指迷茯苓丸(《全生指迷方》):茯苓、枳壳、半夏、风化硝、生姜以通利经络。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5]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6]
622 证候分析由于情志所伤,或劳作过度,致使肝阳暴亢。气为血帅,肝阳暴亢,引动瘀血痰浊流窜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为肝阳上亢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黄及舌脉,亦为肝郁化火之象。[6]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6]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
随证配穴:舌强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廉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属于脑”,水沟属督脉,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开窍醒神,为治疗中风的主穴之一。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标本兼治之穴,亦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63 风痰阻络中风·风痰火亢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hyperactivity of windphlegmfire[2])是指风挟痰火,上犯脑神,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风痰瘀阻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phlegmstatic blood[2])是指风痰瘀阻经络,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歪,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痰湿蒙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2])是指痰湿上蒙心神,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歪,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6]
632 证候分析痰浊瘀血流窜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痰浊瘀血内停,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肢体麻木或拘急。痰浊蒙闭清窍,则见头晕目眩。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6]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6]
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随证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水沟、三阴交、内关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相配,健脾利湿化痰。余穴疏通经络。
64 痰热腑实中风·痰热腑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excessive fuviscera caused by phlegmheat[2])是指痰热结于胃肠,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歪,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41 症状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6]
642 证候分析腑气不通,胃肠积热,耗伤津液,则见腹胀便秘、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粘痰多。身热面赤,为阳明热盛之象。舌脉乃为痰热腑实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6]
643 针灸治疗[6]
治法: 通腑清热,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天枢、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口干口臭者,加里内庭、劳富。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丰隆,共达通腑清热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65 气虚血瘀中风·气虚血瘀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2])是指气虚血瘀,经脉不畅,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舌歪,舌暗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51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6]
652 证候分析痰浊瘀血流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气主动,主煦之,气虚则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气主化津,又主摄津,气虚不能化水则手足肿胀。气虚不能摄津,则心悸自汗。舌脉为气虚血瘀或气不化津之象。[6]
653 方药治疗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654 针灸治疗[6]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方义:气海、肾俞补益元气,足三里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有助阳止汗的作用。余穴已如前所述。
66 阴虚风动中风·阴虚动风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阴虚风动,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歪,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61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6]
662 证候分析肝肾不足为酿成中风的根本,肝肾之阴不足,则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阴虚则阳亢,故见眩晕耳鸣。风从内生,风主动,故手足拘挛或蠕动。虚火内生,内扰神明,故心烦失眠。舌脉亦为阴虚内热之象。[6]
663 针灸治疗[6]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选穴:以督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
随证配穴:咽干便秘者,加照海、廉泉、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故以肾俞、太溪补肾阴而治其本。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潜降上亢之风阳以治眩晕耳鸣。用心与心包经的原穴神门、大陵调心气,与补肾阴之穴相配可交通心肾而治心烦失眠。余穴已如前所述。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中风·风火上扰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windfire[2])是指风火上扰清窍,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志迷昏,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5]
672 证候分析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㖞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若苔腻,脉滑是兼有湿痰。[5]
673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5]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镇肝熄风汤[备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甘草、龟版加减。方中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版、代赭石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5]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或极泉、手五里或曲池、外关或内关、合谷或阳池、环跳或居谬、阳陵泉或足三里、解溪或悬钟、昆仑或风市等[7]。
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白环俞[7]。也可配刺健侧穴,或加电针[7]。
语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局部[7]。
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颧髎、下关等穴[7]。
流涎加承浆、地仓[7]。
7 关于中风中风(zhòng众)(apoplexy[2][8])为病名[9]。又称卒中[9][7]。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2][8]。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5]。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6]。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5]。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6]。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6]。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6]。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6]
详见中风条。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国风共160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风》,就是各地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的民歌。其时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的诗。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大雅》是朝会之乐,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就时代说,最古的是《周颂》,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后代宋国君主的歌,产生于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诗经》的六义和四始:《诗大序》本其说谓:『《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指诗之作法。
《国风》头一篇是《关睢》,《小雅》头一篇是《鹿鸣》,《大雅》头一篇是《文王》,《颂》头一篇是《清庙》,这四篇,称为『四始』。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于中风 5 参考资料 附: 1 中经中风相关药物 2 古籍中的中经中风 3 治疗中经中风的穴位 4 治疗中经中风的方剂 5 治疗中经中风的中成药 1 拼音
zhōng jīng zhòng fēng
2 英文参考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1])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2]。属中经络。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1])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2]。分中络、中经[2]。
4 关于中风中风(zhòng众)(apoplexy[1][3])为病名[4]。又称卒中[4][5]。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1][3]。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6]。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7]。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6]。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7]。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7]。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7]。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7]
详见中风条。
5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基本介绍 别称 :脑卒中,卒中 英文名称 :apoplexy 就诊科室 :急诊科、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 常见病因 :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瘀滞 常见症状 :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预防保健,就诊说明,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乾,心烦易怒,尿赤便乾,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预防保健 1及时治疗诱发病 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 留中风的先兆征象 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风现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消除中风的诱因 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4饮食结构合理 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菸、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塞。 5户外活动注意 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注意保暖。有过中风史的患者还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跌跤;此外,日常生活起床、低头系鞋带等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6饮食营养 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 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天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天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克,脂肪100克,碳水化物300克,总热能1046MJ(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防止反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 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克/天,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克。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毫克/天。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毫克以内。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克以内,但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时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克以上。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7中草药单验方 (1)槐花茶防中风 槐花茶6克。用法:开水泡,当茶饮。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2)蒜泥治中风不语 大蒜2瓣。用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有宣窍通闭的功效,用治中风不语。 (3)松毛酒 松毛1千克,酒15千克。将松毛在酒中泡7日,每饮1杯,日服2次。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症见两脚疼痛、腰痛、两足不能立地。 (4)当归荆芥 当归、荆芥各等份。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用于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5)细辛末 细辛(又名杜衡)适量,研为细末,吹入鼻孔。用于中风不省人事。 (6)蔬菜汤 红、白萝卜适量。将洗净的红萝卜、白萝卜削皮后切成不规则的块状,把切好的蔬菜用适量的清水煮15分钟左右,用网筛筛去蔬菜,只饮汤。 就诊说明 因本病或涉及多个就诊科室,详情遵医嘱。
很多中老年人都患有中风疾病,中风会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偏瘫、四肢麻木、视觉障碍、意识不清等很多症状,会严重影响到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大家在平时也要多了解关于中风疾病的原因,做好预防措施,那么中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日常要按时用药,定期的测量自己的血糖,不要使血糖过高,饮食上也要做好调整,不要吃含有糖分较高的食物,多吃豆制食品和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因为血糖升高以后就极容易引发中风。
2、防治动脉硬化。想要防治动脉硬化,就要先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在日常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含有脂肪量比较高的肥肉和动物内脏,以防止出现动脉硬化。
3、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患者在平时要坚持服用药物,每天定时测量自己的血压,碰到事情以后不要过于激动,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要喝酒吸烟,
4、摇头晃脑。中老年朋友们在平时所以经常摇头晃脑,因为也经常摇头晃脑,能增加头部血管的抗压能力,有效的预防中风的出现。
5、常用左手。根据研究表明,常用左手的中老年人患有中风的概率比较低,是因为大多人们都喜欢用右手,而使用右手会使左半脑得到了锻炼,但是右半脑锻炼的很少,这就容易使右半脑血管比较脆弱,容易引发中风。经常使用左手就能够锻炼人的右半脑,而防止右半脑出现中风。
中老年人在日常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饮食和生活都要有规律,坚持锻炼身体,在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和调理,避免引发重伤,在出现了中风的症状后,也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中风的加重。
一旦得了中风,你的衣食住行都会受到影响,吃不好,运动不了,身子不受自己支配真的很恐怖。对于中风,我们最好是预防大于治疗,防患于未然。那么怎么预防中风最好呢防治中风,日常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尤其注意,下面就给大家介绍预防脑中风的简单方法,赶紧看看。
预防脑中风的简单方法
1、稳定血压
据了解,高血压是干预中风的最大危险因素,如果保持血液的持续稳定,可以大大降低中风的发病几率。控制高血压并不是将血液降低就完事,血压的值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保持持续稳定是最重要的。
2、治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中风的发病几率,所以控制好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也即是控制中风的发病率,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所以饮食很关键。
日常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盐食物,宜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3、避免过度劳累
很多人也忽略了劳累所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临床上发现,过度脑力劳动或是过度体力劳动都可能诱发脑部出血。而现在的年轻人太拼,过度劳累引发的健康问题少,而且年轻人患中风概率也越来越大,这是在警示年轻人勿要过度劳累。
4、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让身体更加强壮,抵抗疾病入侵。适当的运动是可以有利于我们预防中风的,不过日常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微汗出为度,尤其是冬日,此时阳气处于收藏收敛的状态,过度运动会干扰它,导致阴阳不调。
5、戒烟限酒
烟酒会对人体大脑造成刺激,有的甚至会诱发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加重动脉硬化,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中风。所以烟和酒都是可能引发中风的因素,日常应该有效控制。
6、重视中风先兆症状
中风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先兆的症状表现,常见的中风先兆表现有毫无缘由的头痛、头晕,肢体出现乏力的情况,还有语言交流困难。如果出现没有缘由以上表现,为了以防万一,应该到医院问诊以下,看看是不是会引发中风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关于怎么预防中风最好,以上已经列出了预防脑中风的简单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方瓜是人们见得较多的一种瓜类,是人们常吃的家常蔬菜之一,方瓜的营养价值丰富,不仅口感好,药用价值也好、疗效高。下面来看看方瓜的功效与作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1首先第一点,古籍中也有过记载,中医们也常常指出的一点,方瓜性温、味道甘甜,其健脾暖胃、补气的效果很是明显,其次方瓜还具有解毒、消炎、杀虫以及能够止痛等作用。第二,食用方瓜的话,方瓜能够促进我们体内细胞再生的能力,比方说人体内的肝细胞肾细胞的再生,以及方瓜还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食用方瓜能较好的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这两大常见疾病,还能够较好的预防一些肝肾大病;除此之外,方瓜中含有一种酵素,这是一类能较好分解亚硝胺的酵素,大家都知道,亚硝胺是致癌物质,所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常吃方瓜有利于降低消化系统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方瓜之中还含有部分胡萝卜素,研究表明,每一百克的方瓜里就含有二到三毫克左右的胡萝卜素,这已经是所有可食用瓜类里,胡萝卜素含的较多的一类瓜了,胡萝卜素是对人体比较好的营养元素之一,它能够在人体吸收之后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的抗癌防癌作用是比较突出的。第四点,常吃方瓜对女性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方瓜可以有利于大便更顺畅的排除体内,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皮肤更加的鲜嫩有光泽,据说,著名的清炒大臣张之洞就曾建议慈禧太后可以多吃一点方瓜。方瓜还可以预防中风这一疾病,对治疗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
方瓜的营养价值
方瓜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瓜氨酸、精氨酸、天门冬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葫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镁、铁、铜、硒等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方瓜中的葡萄糖含量比较高,而人体日常活动所消耗的能量都是由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所以食用方瓜可以维持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方瓜里面含有众多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例如瓜氨酸、天门冬酸、精氨酸等,这些氨基酸的含量比较高,可以为人体起到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的作用。
方瓜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维生素,无论是增强抵抗力、美容肌肤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常食用,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方瓜中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例如镁、铁、铜、硒等,对于维持大脑发育、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方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比较多,每100克的方瓜中含有大约2、4毫克的胡萝卜素,是瓜类中含有胡萝卜素含量比较多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于维持视力正常、促进发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21、预防中风
方瓜里面含有大量的亚麻仁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甘油酸,这些都属于优质油脂,人体食用后,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2、防癌抗癌
方瓜中含有一种成分,这种成分可以帮助人体分解亚硝胺的酵素,而我们知道亚硝酸在人体内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所以经常食用方瓜,可以减少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率。
3、预防糖尿病
方瓜能够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以及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所以食用方瓜可以有效的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一些肝肾疾病。
4、治疗高血压
每日吃炒熟的方瓜子大约25克左右,可以起到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5、预防便秘
经常食用方瓜,还能够使大便通畅,对女性而言,还可以起到美容肌肤的功效。
方瓜的做法
1、首先把方瓜皮去掉,秧挖掉,然后切成小四方块,或者长方块,肉切片,葱姜蒜切片方便挑
2、把锅里倒入适量的油,(热锅凉油)然后把肉片放入翻炒几下(油还不是很热的时候就可以放入肉了,这样可以防止洗过的肉往外溅油,还能防止粘锅)
3、然后放入葱姜蒜,放入适量的盐粉,直到炒出香味之后。
把切好的方瓜放入,翻炒几下,让锅里的油均匀的沾到方瓜上。
4、然后到入刚好末方瓜的水,(不要怕水多,少了的话后续你还得添)盖上锅盖,到水差不多没了的时候,可以用筷子插一下,方瓜黏了就是熟了的
方瓜的功效与作用31、中医学觉得方瓜温性、味甘、具备益气、健脾胃养胃、消炎止疼、祛毒除虫之作用。
2、方瓜能推动身体甘精胰岛素的代谢及提高肾脏体细胞的再造工作能力,因而,方瓜能够合理地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一些肾脏病症。
3、方瓜中还带有一种能溶解亚硝酸的水果酵素(亚硝酸有致癌物质功效),因而,常吃方瓜可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
4、除此之外,每100克鲜方瓜中带有2、4mg的胡罗卜素,是瓜类蔬菜中含胡罗卜素较多的。胡罗卜素被身体消化吸收后,在肝脏中可转换为维生素D具备抗癌和防癌功效。
5、常吃方瓜,可使排便顺畅,皮肤丰美,特别是在对女士,有美容护肤功效,清朝名臣张之洞曾建议慈禧多食方瓜。
6、方瓜还能够预防中风,因方瓜里带有很多的亚麻布仁脂肪酸、软脂酸、聚醚等甘油酸,均为良质植物油脂。
7、医治高血压,可炒方葵瓜子吃,每天使用量以20—30克为宜。
中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本文2023-10-27 18:50: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