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李文忠确为一位帅才,但辅佐他的有一批智勇双全的良将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小名保儿,字思本,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朱元璋的外甥及养子。14岁进入军中。19岁以舍人的身份率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后来被派往徽州驻守,先为监军,随即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展示。在浙西长期抵御张士诚,屡次击溃张士诚,并夺取了杭州。洪武二年,徐达攻取大都后,李文忠和汤和、杨璟等人作为第二梯队北上支援,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攻下上都,赶走元顺帝。洪武三年,李文忠奇袭应昌,俘获元太子,前后降服5万余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威震漠北。洪武五年,李文忠率东路军北伐参加岭北战役,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得失相当。洪武十七年,因病去世,获封歧阳王,位列开国功臣第三。李文忠不愧为明初一名不可多得的帅才,曾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且兼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尤其是在讨伐北元的屡次战役中功勋卓著,大显神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手下有一批心腹良将,为他的不断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主要的有以下将领。 ·曹良臣(~1372年):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明朝开国将领。早年聚兵保乡里,后归降朱元璋,历任江淮行省参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政事等职。吴元年,从徐达克姑苏有功。明朝建立后,随徐达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勋卓著,封宣宁侯。后又随征明夏。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再次随军北伐,在阿鲁浑河英勇战死。是明初34位公侯中,唯一战死沙场的开国元勋,追封安国公,谥号忠壮。 ·何文辉(1341年~1376年):小名道舍,字德明,明朝开国将领,滁(今安徽滁州)人。14岁时,朱元璋收其为义子。曾任河南卫指挥使,洪武三年(1370年),授予大都督府都督佥事,授予世袭指挥使。不久晋升为大都督府同知。洪武五年(1372),命率山东兵跟从李文忠出师应昌。第二年移镇北平。李文忠北征,何文辉督兵巡视居庸关,因病被召回。洪武九年(1376年)去世,年仅36岁,葬于滁州东沙河上。 ·顾时(1334~1379):字时举,安徽濠州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随李文忠征伐北元,分兵进入沙漠,不幸迷失了方向,粮食耗尽,又遭遇了北元军队,只能以疲惫之军应战,顾时率麾下数百人,英勇无比,以少胜多。缴获其辎重、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曾任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洪武十二年(1379年)去世,追封滕国公,谥襄靖。 ·金朝兴(~1382年):安徽巢湖人。洪武二年(1369年),随李文忠攻克了东胜州,俘虏了元平章政事刘麟等18人。洪武七年(1374年),统率军队打到黑城,俘虏北元太尉卢伯颜、平章政事帖儿不花和省院等官25人。 接着跟从李文忠统领东道兵,攻取和林。曾任龙骧卫指挥同知、大同卫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积功封为宣德侯。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时去世。 死后追封沂国公,谥武毅。 ·徐司马(?~1393年):小名马儿,字从政,扬州人。元末兵乱,年仅9岁,无依无靠,朱元璋得收为养子。洪武元年(1368年),跟从李文忠北征,活捉了元宗王庆生。提升为杭州卫指挥使,不久又升为都督指挥使。诏令恢复本姓。洪武九年,迁镇河南,当时在汴梁新建北京,实为重地。洪武十九年,朝拜太祖,提升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洪武二十五年,任左副总兵跟从蓝玉征讨建昌,讨伐越辒。第二年正月回到成都后去世。 ·韩政(~1378年):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明朝开国将领。早年曾为元朝义兵元帅,后率部归附朱元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率军攻克濠州。此后参与平定张士诚、北伐元朝的战争。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东平侯。洪武五年(1372年)随李文忠北伐北元。洪武十一年(1378年),韩政去世,追封郓国公。 ·周显(?~1372年):庐州合肥人,战功卓著,历任骁骑卫千户、宿卫千户,金吾右卫指挥同知。洪武二年,以取山东、河南及援陕州、下河中功,转骁骑前卫指挥同知。洪武三年,收应昌红罗山等寨,升任指挥使。洪武四年,迁骁骑左卫指挥使。洪武五年(1372年),阿鲁浑河之战战殁。 ·张耀(?~1372年):安徽寿州人,功积百户,守镇江。吴元年,升羽林左卫副千户。洪武三年,守御福建兴化,升神策卫指挥同知。洪武四年,升神策卫指挥使。自王师取武昌,克安陆、襄阳,讨张士诚及平中原,取元都,克太原、庆阳,擒上犹诸蛮,累立战功。洪武五年(1372年),从曹国公李文忠讨北,不幸战死于阿鲁浑河之战。 ·常荣(?~1372年):凤阳定远人,开平中武王常遇春再从弟。元末从军安丰,从征武昌,克庐州、安丰,有功,授武德卫管军千户。后又攻赣州,下南雄、韶州,克安陆、襄阳。吴元年,克姑苏有功,升武德卫指挥佥事。从常遇春征讨北元,遇常遇春春薨于军,常荣护丧还京师。洪武三年,升武德卫指挥同知。洪武四年,从永嘉侯朱亮祖伐蜀军,改振武卫指挥同知。洪武五年(1372年),从曹国公李文忠,不幸阿鲁浑河之战战殁。 ·李荣(?~1389年):原籍江苏松江府(今上海),后在安徽临淮从军,克滁和定江,进江南、灭强汉、殪伪吴、北伐中原皆有劳绩 由总旗授永平卫千户,曾在古北口巡逻时,活捉扩廓帖木儿派遣的谍探武官余佥院,后升广武卫指挥佥事。洪武五年,从李文忠由东路出居庸关,取和林,渡胪驹河兼程而进,深入土刺河,至阿鲁浑河激战,曹国公李文忠马中流失,下马持短接战,李荣即以所乘马授文忠,文忠得马气益力遂,一战败敌,俘获以万计,翼卫之功居多。如无此次舍命相救,则无李文忠之后来。洪武六年,复从北征有功,后到任平凉卫指挥同知。洪武十二年,署陕西都指挥使司司事(代理都指挥使)。洪武二十二年,任陕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佥事。 ·赵庸:安徽庐州人,洪武二年(1369年),随同李文忠解围太原、大同的危急,打败北元军队,擒获平章政事刘帖木、敌将脱列伯等,俘斩万余人。洪武三年复从文忠北伐,出野狐岭,克应昌。曾任参知政事、中书左丞,封南雄侯。 ·冯定:明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担任副将的冯定,随同李文忠,攻克应昌城,俘获元顺帝之孙买的里八剌、妃嫔、大臣等人。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十骑逃脱。 ·刘义:李文忠手下护卫官,洪武五年,在漠北阿鲁浑河之战中,李文忠落马,被元军团团围住,处境极其危险。刘义挡在曹国公身前,拼死护住,幸亏指挥使李荣及时赶到,迅速解围化解了危机。刘义的此功绩在「 ”明太祖实录”和「 ”明史”中都有记载。
明初“洪武四案”之一的蓝玉案,也演变成一场席卷朝野的政治运动。常与胡案相提并论,被后人统称为“呼兰党案”。
蓝玉和胡是安徽定远县老乡;同时他又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妹夫,早年就一直在他的帐下。据《明史蓝玉传》的记载,在常遇春的军队中,蓝玉“临危不惧,四面受敌”,而常遇春则“算毛”。一有机会,他就夸朱元璋是他姐夫。他是一个勇敢的员工。从管峻甄宓到大渡口,蓝玉的等级也在上升。不幸的是,常遇春早在洪武二年明建之初就去世了。随后的几年,蓝玉开始凭着自己的本事打拼:洪武四年,跟随名将傅友德攻克绵州;武五年后,随徐达北伐,带二克北元。此后,蓝玉一直是活跃在明初军事战线上的重要将领,屡立战功。武十二年,因在北元、西番有功,被封为永昌侯。他吃了2500块石头,得到一张“世界券”;洪武十四年,为平定云南,赐她五百石,女儿封蜀公主。
蓝玉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因为它“脸长,有点勇,有大将之才”。但是随着他在部队地位的不断提升,他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吴鸿二十年,明朝发动金山之战,歼灭并袭扰辽东北元势力,统一全国。蓝玉作为卢佐的副手随盛丰将军出征。海蓝玉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带领士兵在大雪中袭击袁大营,在袁北部抓获并杀死了平。北太尉那霸放弃抵抗,蓝玉奉命接手。投降仪式上,蓝玉喝了酒,那霸一口气喝了下去;轮到那霸付酒钱时,蓝玉“脱光衣服”,坚持让刚刚提出投降的帅敌在众目睽睽之下穿上自己的衣服,否则拒绝接受酒钱。这是孟渊帅那霸的奇耻大辱,于是“那霸不肯取,玉不饮”,双方“争斗良久”。汉娜恼羞成怒,“把酒倒在地上”,而蓝玉的人把它砍了。这时,那霸走出了他的军队驻扎的松花江。他闻讯而退,差点再次面对明军。经过多次爱抚,20万大军终于投降。
金山之战,明军骄奢*逸是常事。记载“宋国公与将军在军中,多行不遵法”。朱元璋还派使者对蓝玉等将领进行训诫,指责他们“不能安抚制度,释放枷锁”,“散布胡忠的恶言”。投降仪式上的蓝玉事件也应该算是上述事件之一,影响恶劣。金山之战胜利后,有消息称盛丰将自己缴获的好马偷偷藏了起来,向那霸的妻子索要珠宝,并强迫其娶一位北元贵族女子为妻,使北元被俘士兵失去了眷恋。朱元璋听说此事,勃然大怒,夺了圣丰将军的印信。所有参加北伐的士兵都身无分文。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同样酿成大祸的蓝玉不但没有被追究,还被勒令担任盛丰的“将官”职务;不久,蓝玉被正式授予将军称号,并晋升为全军总司令。
事实证明,海蓝玉的表现甚至比他的前任盛丰还要好。元末二十一年三月,拓跋_皇帝的孙子铁木尔,拿下了古寺铁木尔的继承人,成为北元君主,经常袭扰要塞。朱元璋的海蓝玉奉命率领15万大军下海捕鱼。在先锋部队的鼓舞下,明军再次出奇制胜,杀死了邱等人。北苑主人带着古斯提莫,天宝奴王子带领几十名骑手逃走。蓝玉巧妙地追了上去,俘虏了二姑娘、公主、公主手下的100多人。此外,还俘获皇族及以下马匹、平章等7万余人,缴获珍贵印章、符、金银印章等马、骆驼、牛羊等15万余匹,烧毁“战斗积累”等大量敌情物资。此后,朱元璋“喜出望外”,立即“赞不绝口”,把他比作抗击匈奴的汉将军卫青和破突厥的唐将军李靖。但后来有消息称,蓝玉在北方收税的夜晚被扣留在西凤关,海关官员未能及时为他的部队开门,所以蓝玉“带着破坏海关的士兵”进入。朱元璋“不愿闻其事”。后来有消息称,蓝玉偷偷强奸了被俘的北苑公主,导致她羞愧自缢。朱元璋为此“斩断罪责”“刻太多”,曾把自己的罪过刻在免死铁券上。本来为了奖励他胜利返回韩国,想给他取名梁国公,但因为他的失误,被改成了“梁国公”。
蓝玉率军数次攻克,屡立战功,却因为骄傲自满,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他“保存了更多的庄奴和赝品”,到处胡作非为。帝国要求他夺取人民的土地。盛怒之下,他将朝廷派来调查此案的御史赶出了住所。北伐后,铁券镌刻,蓝玉依旧嚣张跋扈,有时在官员面前出言不逊。在军队里,他毫无顾忌。他擅自提拔分配校官,“自习去了”,几经周折也不改。为了表示对他的好感,朱元璋特意给他加了一个官。明代辅佐太子的太史公、太傅、太保官阶均为一等,仅次于天子。作为冉冉的后起之秀,蓝玉很荣幸在洪武后期收到这份官方礼物。她不敢与明初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相提并论,却为自己被列在“宋英”之下而感到羞愧,并抱怨说:“我受不了当老师!”就像朱元璋封官职时把“梁”字改为“梁”一样,蓝玉从来不听任何话,还觉得“冷”,这让他“不高兴”,心里更加不平。
相传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韦锦益命蒋遂控告蓝玉谋反,并将他逮捕。经审理认为,蓝玉、泾川侯曹真、鹤庆侯张仪、侯家朱寿、东关何伯荣、吏部詹辉、侍郎傅友文等。“做出了改变”,做了准备。案件定案后,蓝玉受到了宗族的惩罚。"党内无数人被消灭了。"朱元璋还亲自上书天下,宣布半年之内,将有“宗亲一万五千人”。至此,该案尘埃落定。"元恭的老前辈们一个个都尽力了。"据赵翼《史明录石矛录》年记载,朱元璋称帝后,“杀光天下百姓,其残忍程度为历代所未有。”这个理论是相当绝对的。毕竟明初的英雄很多,比如第一功臣徐达,还有李文忠、邓禹、唐河、穆莹等明初诸王,一直都是朱元璋所喜爱的。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在所有所谓的官场自我保守手段中,最靠谱的一条,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和政治操守过日子。
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朱元璋占有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实力进一步壮大。这时候,元朝的统治基础已在各支起义军的打击下趋于瓦解,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倾辄不已,各地武装势力互抢地盘,混战不休。朱元璋决定抓紧有利时机,派兵北伐,夺取中原,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统率大军北伐的艰巨任务,又落到了徐达的身上。当时,徐达与常遇春才勇相当,都是朱元璋最器重的战将。究竟由谁来担任北伐的最高统帅合适呢?朱元璋反复比较了两位大将的长处和短处,看到常遇春剽悍勇猛,敢于深入敌境,而徐达尤善于用计,谋略过人;常遇春攻下城邑,总不免出现滥加诛杀的现象,而徐达所到之处,则从不骚扰百姓,俘获敌军,也以恩义感化,使他们反过来为自己效力,百姓乐于归附,敌军也愿向他投诚。于是,便任命徐达为北伐军的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并对徐达、常遇春和其他北伐将领说:“军队打仗,是为了平息祸乱,所以任命将帅,必须选择得当的人。现在你们诸位,不是不能打仗,但是办事稳重,纪律严明,具备统率全军战胜攻取指挥才能的,谁也比不上徐达。”要求他们听从徐达的指挥调遣。还叮嘱诸将说:“这次北伐,如果碰上强敌,常遇春要率领前锋,和参将冯胜分左、右翼,各自统率精锐,奋勇冲击。薛显、傅友德勇冠全军,可带领一军,独当一面。徐达作为大将军,应当专主中军,策励群帅,运筹决胜,不可轻举妄动。”
北伐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经过与徐达、常遇春诸将的研究,拟定了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撤除大都(今北京)的屏障;再回师河南,剪除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户槛。天下形势为我掌握,然后进兵大都,元都势孤援绝,可不战而克。拿下大都,再挥师西进,山西、陕西和甘肃,便可席卷而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与常遇春统率二十五万大军,从淮安出发,按照朱元璋的部署,进入山东,攻克沂州(今山东临沂)。接着,徐达命令韩政分兵扼守黄河,以断山东援兵,又命张兴祖攻取济宁,而自率大军攻拔益都,迭克潍、胶诸州县。十二月,元将朵儿只以济南城降,徐达分兵攻取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不久,山东诸地全部平定。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北伐军迭克山东诸地的捷报声中,朱元璋登上皇帝位,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明王朝的建立,激励着明军加速北伐战争的步伐。二月,徐达指挥明军沿黄河西进,攻入河南,迅速攻占永城、归德、许州(今河南许昌),汴梁(今河南开封)守将左君弼献城归降。接着,徐达又引兵自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至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元将脱因脱木儿带领五万军队迎战,在洛水北岸布阵。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击毙敌军的前锋,徐达指挥全军将士往前冲杀,元兵惨败西逃。明军进据洛阳北门。洛阳守将李克彝逃往陕西,梁王阿鲁温开门迎降。明军乘胜西进,相继攻占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潼关,元将李思齐、张良弼失势西奔。至此,明朝军队已顺利地完成攻占山东、河南和潼关的任务,撤除了大都的屏障,剪掉大都的羽翼,并控制关中元军出援大都必经的门户,从而对大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明军的下一步行动,便是攻取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朱元璋来到汴梁,慰问徐达、常遇春等北伐诸将,同他们进一步商定攻取大都的具体方案。徐达说:“我军平定山东、河南,扩廓帖木儿逡巡太原,观望不进。如今潼关又为我攻占,张良弼、李思齐狼狈西奔,元都的声援已被断绝。我军乘势直捣这座孤城,可不战而克。”徐达对形势的透彻分析和必胜的信心,深得朱元璋的赞赏,他连声夸奖:“好,好!”并叮嘱说:“北方土地平旷,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对此不能没有防备。你应挑选副将带领先锋部队在前开路,自己督率大军殿后,用山东的粮食作为军饷,进攻河北,夺取临清,北上直捣元都,大都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就可不战而下。”徐达遂与诸将会师东昌(今山东聊城),分兵规取河北,连下卫辉、彰德(今河南安阳)、广平(今河南安阳),攻占了临清。闰七月,徐达在临清会合诸将后,命傅友德开辟陆道以通步兵、骑兵,派顾时疏浚运河以通水军,北攻德州、长芦(今河北沧州)、直沽(今天津)。据守直沽的元丞相也速从海口逃走,大都震动。明军沿运河西进,在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北运河西岸),大败元军,擒敌三百余人,再进兵通州,乘大雾用伏兵击败元朝守军,歼敌数千人。元顺帝听到通州失陷,知道大都已无法守住,哀叹说:“今日岂可重蹈宋徽宗、宋钦帝的覆辙,做明朝的俘虏,看来只有北撤一条路走了。”闰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他慌忙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出城,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初二,徐达率领明军到达齐化门外,填平壕沟,进入大都,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留守大都的元朝宗室淮王和左、右丞相等少数死硬分子拒不投降,被徐达处死,其他元朝大臣和将士纷纷归降,受到宽大的处理。徐达下令查封元朝的仓库、图籍、宝物和故宫殿门,派兵看守。所有将士,一律在营房住宿,不许外出骚扰百姓。大都的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街市的营业也很快恢复起来了。
捷报传到南京,朱元璋下令把大都改为北平府,由孙兴祖、华云龙驻守,徐达与常遇春带领明军攻取山西、陕西。常遇春为前锋,徐达殿后,由河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南部。据守太原的扩廓帖木儿,分兵南下争夺泽州(今山西晋城),截击徐达,自己则引兵出雁门关,妄图从居庸关偷袭北平。徐达闻讯,召集部将商议对策,他提议用批亢捣虚之策以解北平之围,说:“扩廓帖木儿带兵远出,他的老窝太原必定空虚。北平有孙兴祖领兵戍守,可以挡住他的进攻。
我们应该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之进不得战,退无所守。如果扩廓帖木儿回师还救太原,进退失利,必然就擒。”部将一致赞同他的主张。于是,他便引兵北上,直捣太原。扩廓帖木儿领兵进至保安(今河北涿鹿),听到消息,果然回救太原。十二月,扩廓帖木儿的前锋万名骑兵匆匆赶到太原城下,被傅友德、薛显率领的几十名骑兵击退。扩廓帖木儿下令在城西扎营,压着明军布阵。徐达的部将郭英登高眺望,见元军虽然兵多但军容不整,营垒虽大但无防备,建议在夜里进行偷袭。这时,刚好扩廓帖占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暗中派人请降,表示愿做内应,徐达便把这个建议付诸行动。他先派五十名骑兵埋伏在城东十里之处,约以举火鸣枪为号。待到半夜,敌军已进入梦乡之时,即由郭英带领十几名骑兵偷偷摸进敌营,举火鸣枪。埋伏的骑兵得到信号,立即冲杀过来,常遇春也率领大队人马赶到,击鼓呐喊,遥相呼应。正在酣睡的敌军被鼓噪声惊醒,不知出了什么事,乱成一团,不战而溃。扩廓帖木儿正在营帐里秉烛读书,仓皇不知所措,赶快穿靴,怎么也穿不上,光着一只脚跑到营帐后面,找到一匹瘦弱的马,就跟着十八名骑兵,往大同方向逃遁。豁鼻马带领四万名将士和四万多匹马,向徐达投降。常遇春带兵追击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又逃奔甘肃。明军乘势攻占大同,分兵攻占未下州县,山西诸地很快被平定了。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率领明军渡过黄河,进攻陕西,占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元将李思齐逃奔凤翔,张思道逃往庆阳。四月,徐达统兵攻克凤翔,李思齐又逃至临洮。徐达会集诸将,讨论进兵方向,诸将认为张思道的军事才干不如李思齐,庆阳也比临洮好打,主张先攻庆阳。但徐达却主张先打临洮,说:“庆阳城防险固,守敌剽悍,一时很难攻拔。临洮北界黄河、湟水,西通番戎(指少数民族地区),拿下这个地方,有人员可以补充兵力,有物产可以补充军储。我们大军压上,李思齐如果不向西逃窜,就会束手就擒。临洮一攻克,其他地方便可不战而下。”诸将觉得他的看法高人一筹,一致表示同意。
明军遂移师西进,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由顾时指挥,攻占兰州,另一路由冯宗异统率,进逼临洮,李思齐举城投降。张思道听说李思齐投降,异常恐慌,逃奔宁夏,为扩廓帖木儿所执。其弟张良臣守庆阳,见徐达率兵攻陷平凉,献城投降,不久复叛。徐达派傅友德、俞通源、陈德、顾时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攻占庆阳的外围地区,切断张良臣与外界的联系,自己督率诸路大军进逼城下,把这座城镇紧紧包围起来。经过三个多月的围攻,张良臣内外音信不通,粮饷断绝,他的部将姚晖等人开门迎降。徐达领兵自北门入城,擒斩张良臣父子。庆阳之战,不但消灭了张良臣的势力,而且使明军控制了陕甘地区的形势,进一步缩小了元朝势力的活动范围。
陕西平定以后,朱元璋下诏令徐达班师回朝,赐给他大批白银、绮帛,并准备对北伐将领论功封赏。扩廓帖木儿在甘肃听说明军南还,统兵进围兰州。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再次任命徐达为大将军,而以李文忠取代已经病故的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征讨。考虑到元顺帝尚在蒙古草原,朱元璋决定兵分两路,令李文忠领东路军出居庸关,深入蒙古草原,追击元顺帝,徐达统西路军出潼关,直捣定西,攻打扩廓帖木儿,使他们彼此自顾不暇,无法互相应援。四月,徐达率领西路明军出定西,扩廓帖木儿自兰州撤围还救,两军相拒于沈儿峪,隔着一条深沟扎营布阵,于是发生了一场数十万人的激战。扩廓帖木儿先以精兵千余人,由小道穿过深沟东边的山岭,偷袭徐达东南部的营垒,守营的将领胡德济惊慌失措,士卒溃散。徐达忙带亲兵出击,打退偷袭的敌军,然后将胡德济押送应天,交朱元璋治罪,并处斩了几名守营的将校。第二天,徐达整顿队伍,又挥师出击。将士个个奋勇争先,在深沟北边的乱坟堆大败敌军,擒获元朝的宗室、官吏一千八百六十五人,俘虏敌军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并缴获了一万五千多匹战马和大批牲口。扩廊帖木儿的精兵悍将丧失殆尽,仅与几个妻子夺路而逃,由黄河经宁夏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与此同时,李文忠率领的东路明军攻至应昌(今内蒙古达里诺尔西南),当时元顺帝已死,继位的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北逃和林,明军俘获其子买的里八刺及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经过两路明军的沉重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更加衰弱,洪武八年(1375年)扩廓帖木儿死后,便不再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定西大捷后,徐达奉命带兵返回京师。朱元璋亲至龙江迎接,并下诏大封功臣,改封徐达为魏国公。洪武四年(1371年),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又派徐达镇守北平。此后,徐达除了三次带兵出征塞北,其余时间都在北平镇守。他统率部将修缮城防,操练军马,设备屯田,严为守备,使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的形势起了重大的作用,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陈德(?—1378年),字至善,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杞国公。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率军支援长兴,随常遇春大败李伯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参加鄱阳湖水战,此后随徐达北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临江侯。洪武四年(1371年),随傅友德南征明夏。洪武五年(1372年),随冯胜北伐。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凤阳去世,追封杞国公,谥定襄。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称其征西时犯错被斥责,于是和胡惟庸勾结。
哈密(汉代称为伊吾卢)在西汉时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王莽篡汉后被匈奴占据。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派军重新攻占这里并在此驻军屯田。唐朝(唐代称为伊州)时期哈密隶属于陇右道,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唐边军内调平叛时占领此地。北宋雍熙(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即984年十一月至987年)以后由回鹘占据,元朝时属于 别失八里等处行中书省 管辖并封察合台汗国的后裔兀纳失里为肃王( “封为威武王,旋改封肃王” ),哈密为他的封地,当时称为哈密力,明清时期以哈密之名沿用至今。
明朝设立哈密卫的背景
哈密自古为东西陆路交通要道,明朝为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而开始于哈密发生密切交往。元朝末年,统治西域(今新疆地区)的是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的吐鲁番汗国(即东察合台汗国,中国史籍以其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亦力把里、吐鲁番),汗国的创建者秃忽鲁帖木儿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 死后,才重新统一不久的的中亚地区又陷入混乱,史载 :“元亡,各自割据,不相统属……地大者称国,小者止称地面。” ,而哈密地区则为元朝分封的蒙古王公威武王掌控。 明朝初年,明廷因北元尚有较强的实力而无力西顾,只把势力推进至河西走廊。
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大规模民变(红巾军起义)的爆发而走向崩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基本统一江南的朱元璋开始筹划北伐,他的基本战略为: 先攻取山东,其次进攻河南,再次攻占陕西潼关,最后再进军元大都。 随后他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人由淮河进入河南进行北伐。1368年(洪武元年)十二月,徐达率军兵分三路一举攻克山西太原、大同、宣府等地,盘踞在这里的北元重臣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逃到甘肃北部。1369年(洪武二年)三月,明军攻占陕西西安、凤翔等地,到八月时已经占领陕西全境。
1372(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又集中步骑十五万分三路北伐北元。徐达的中路军在蒙古高原被王保保的军队击败,损失惨重;而李文忠的东路军在鄂尔浑河也被蒙古人击败;只有冯胜、傅友德的西路军攻取甘州、兰州, “五年复大发兵征扩廓。达以征虏大将军出中道,左副将军李文忠出东道,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各将五万骑出塞独胜至西凉获全胜”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随后明军又在瓜州(今安西西南)和沙州(今敦煌西)击败北元残部,明朝由此控制河西走廊。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平定陕西、甘肃等地后不在西进, “元封其裔勿纳失里为威武王,居之。明初,高皇帝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 (《明史纪事本末·兴复哈密》(四十卷),这是1372年明军军事失利所产生的重大后果,朱元璋从此放弃了一统蒙古高原的想法。此后明朝暂时停止军事进攻,改为开展政治攻势,同时还加强边防,设置卫所,修补长城,屯田戍边。
明朝对哈密卫的设置
明朝暂时停止军事攻击后,改而以招抚的方式拉拢北元残部以及边疆少数民族首领 , 使其成为明朝的藩属 , 从而构筑起一套新的防御体系。 洪武八年(1375年),元朝安定王卜颜帖木儿率领撒里畏兀儿投降明朝,朱元璋在其地设立安定卫、阿端卫, “ 其王遣傅卜颜不花来贡,上元所授金银字牌,请置安定、阿端二卫,从之。”
哈密是天山南北两路与河西走廊的交汇区,自西汉以来对中原政权向西拓展军政影响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河西走廊的前哨卫所,对哈密地区的控制不仅是防御北元的重要一环,更可以作为三方势力(明朝、北元以及之后的瓦剌、吐鲁番汗国)的缓冲区,使其为明朝担负 “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令此国译文具闻” 之责。因此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军都督濮英奉朱元璋之令进攻哈密, “ 复请出师略地,开哈梅里 ( 即哈密 )之路,以通商旅。” ,占据此地的蒙古后裔兀纳失里遣使投降,随后被封为哈密国王,此地成为明朝朝贡体系下的一个属国。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兀纳失里因为请求 “以马市易”遭到明朝拒绝而阻断从西域来的朝贡者,明太祖朱元璋遂命左军都督佥事刘真、甘肃都督宋晟率军攻占哈密,史载: “先是西域回纥来朝贡者,多为哈梅里王忽纳失里所阻遏,有从他道来者,又遣人邀杀之,夺其贡 物,上闻之,乃遣真等往征之。 真等由凉卅西出哈梅里之境,乘夜直扺城下,四面围之,……黎明,忽纳失里驱马二百余匹, 围而出……真等遂攻破其城。” ,第二年,兀纳失里派遣使者贡马请罪,朱元璋恢复其国王之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纳失里病死,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为肃王。
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朝西北疆界继续向西扩展。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特许安克帖木儿 “以马市易”。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安克帖木儿遣使朝贡并要求明朝赐爵,明成祖以 “前代王爵不足再论,今但取其能,归心朝廷而封之,使守其地,绥抚其民,可也,遂封为忠顺王” 为由封其为忠顺王。然而安克帖木儿在第二年就因为臣服明朝而被蒙古鞑靼部首领鬼力赤毒死,因此明成祖让他的侄子脱脱继为忠顺王。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明朝 “设哈密卫,给印章,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 、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 ,哈密国成为设有明朝羁縻卫所的王国,哈密卫正式成为明朝嘉峪关以西的羁縻卫所体系的一部分。
此时的明朝在嘉峪关以西一共设置七个卫所, “长陵初设关外七卫:曰哈密;曰安定;曰阿端;曰赤斤蒙古;曰曲先;曰罕东左。七卫皆在嘉峪关西,哈密又在六卫西。东去肃州,西去土鲁蕃各千百里,北至瓦剌数百里。 ”(《殊域周咨录·卷十三》)
对哈密忠顺王的册封以及哈密卫的设置,是明太祖以来边疆羁縻卫所体系长久经营的结果。然而它的设置只是一个开始,孤悬于荒漠之外的哈密卫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成为瓦剌、吐鲁番与明朝反复交锋的场所,它的设置与废弃也会见证明王朝的兴衰。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扩廓帖木儿(K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将领。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独当一面,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扩廓帖木儿自山西退至甘肃,在沈儿峪被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在宣光二年(1372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王保保生平简介 身世血统元末以来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的说法 ,就连明朝颁布的《谕中原檄》中也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来讽刺王保保。但据1990年洛阳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显示,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原名而非赐名,他也并非汉人,而是蒙古人,该墓志明确记载: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由此王保保的身世得以澄清,他的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蒙古伯也台人,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县,母亲是出身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而他的汉名则是王保保(一说保保是蒙古或色目人的名字)。
统兵作战扩廓帖木儿的家族与其母族察罕帖木儿家族一样,都是久居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异族家庭。生父赛因赤答忽喜读书,习吏事,有远略,能骑射,才力过人 ,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在元末农民起义中,他组织义兵,与妻舅察罕帖木儿并肩作战,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扩廓帖木儿是其长子,因幼时多病而寄养于察罕帖木儿家,并过继给察罕帖木儿为养子。 察罕帖木儿组织义兵镇压红巾军时,扩廓帖木儿亦投身其中,蚤从忠襄(察罕帖木儿),历戎马间,事必属之,所向皆如志。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察罕帖木儿派扩廓帖木儿及诸将讨伐东平的田丰、王士诚所部红巾军,两战皆胜,斩首万余级,直抵其城下,田丰、王士诚投降。 次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复叛,暗杀了察罕帖木儿。随即扩廓帖木儿被军中推为领袖 ,人称小总兵 ,元廷也授予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应军马,并听节制。 扩廓帖木儿以哀兵进攻益都,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一月攻克益都,掏出了田丰、王士诚的心脏来祭奠养父。 扩廓帖木儿因功被拜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袭总其父兵。 随后中原平定,扩廓帖木儿驻兵于汴梁、洛阳一带,元廷倚赖他为安全屏障。
参与党争扩廓帖木儿在平定中原以后,没有利用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在江南大战的机会麾兵南指,彻底歼灭起义军,反而不遗余力地参与元朝内部党争。当时元朝所依靠的地主武装有两支,分别是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与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父子,但两军渐生龃龉,自至正二十、二十一年(1360、1361年)以来就互相攻伐于山西一带,争夺地盘。 扩廓帖木儿子承父业,也继承了与孛罗帖木儿的矛盾,他们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 ,元顺帝虽然屡次下旨劝他们和解,但反而仇隙日深。 经过多次军阀混战,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时,扩廓帖木儿的势力已占孛罗帖木儿的上风。 其后应朝廷调停,两军罢兵,各守其地。
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斗争还牵涉到朝中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争端。当时元顺帝比较偏向孛罗帖木儿,曾有旨以冀宁(今山西太原)畀孛罗帖木儿 ;而扩廓帖木儿则勾结皇太子,在察罕帖木儿遇刺的前一年四月,就利用赴京贡粮的机会与皇太子缔结密约。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皇太子一党诬陷顺帝母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入大同的孛罗帖木儿营中。元顺帝密令孛罗帖木儿保护老的沙,而皇太子屡屡向孛罗帖木儿索要老的沙,均遭拒绝。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在皇太子一党的要求下,顺帝下诏削除孛罗帖木儿官爵,又令扩廓帖木儿讨伐他。 还没等扩廓帖木儿出兵,孛罗帖木儿的大军就兵临大都城下,皇太子逃走,太子党的搠思监、朴不花二人被顺帝交出,孛罗帖木儿处死二人后就撤兵了。皇太子回到大都后越想越气,乃于同年五月再次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 当时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军已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至是扩廓帖木儿乃大发兵,诸道夹攻大同 ,又命部将白锁住率军万人拱卫大都。扩廓帖木儿也来到冀宁,坐镇指挥。孛罗帖木儿没有迎战,而是亲自带兵直趋大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白锁住所部接战,被打败后逃往冀宁的扩廓帖木儿营中,孛罗帖木儿遂入京,并被顺帝封为左丞相。
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冀宁以后,欲效唐肃宗即位灵武故事而称帝,遭扩廓帖木儿反对而作罢,为他们二人后来的反目埋下种子。 当时扩廓帖木儿兵分三路,遥制孛罗,而不与之挑战 ,一度形成对峙局面。而皇太子则在冀宁调集岭北、甘肃、辽阳、陕西等省的兵力,积蓄力量以反攻大都,并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三月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派兵抵御,结果也速反水,爱将姚伯颜不花阵亡,顺帝也逐渐厌恶孛罗帖木儿,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派人刺死他,把他脑袋装进匣子里送入冀宁,同时诛杀了老的沙等孛罗帖木儿同党。 同年九月,扩廓帖木儿护送皇太子自冀宁还京,他也被顺帝封为中书左丞相。
军阀混战尽管扩廓帖木儿做了左丞相,但他的地位并不巩固。元朝有以根脚(家世)用人的传统,扩廓帖木儿虽然是国族蒙古人,但并非大根脚,因此居朝怏怏不乐,朝士往往轻之,谓其非根脚官人。 最关键的是他与太子党的反目,原来在扩廓帖木儿率军护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回京的途中,奇皇后(皇太子之母)企图让扩廓帖木儿拥兵挟元顺帝让位于皇太子,扩廓帖木儿欲在顺帝与太子间保持中立,知道奇皇后的意思后,到大都城外三十里时就遣散军队回营,于是奇皇后、皇太子母子对他心怀怨恨。 扩廓帖木儿在朝廷无法立足,便请求南还视师。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闰十月,元顺帝下诏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扩廓帖木儿到河南,由于朱元璋势力已强且命徐达防备 ,故他不但不南征,还以为其父守孝为由按兵不动,又北渡彰德(今河南安阳),调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的军队,企图利用南征之机将这四路大军收入囊中。 四人拒不受命,因而与扩廓帖木儿展开火并,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当时,扩廓帖木儿自立行省 ,甚至私自与高丽互通使节 ,除了在徐州与朱元璋军有一次失败的小规模战斗以外迟迟无南征之举,元顺帝开始怀疑他有异志,屡次督促他南下。 扩廓帖木儿乃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月派胞弟脱因帖木儿及部将貊高、完哲等驻守山东,敷衍朝廷,继续与李思齐等交战。 顺帝又遣使晓谕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等和解,扩廓帖木儿不但不从,还杀了敕使天下奴等人,跋扈之迹成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关中四军阀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等人结成反扩廓帖木儿联盟,推李思齐为盟主 ,扩廓帖木儿也攻张、李愈急。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顺帝下诏命皇太子总领天下兵马,扩廓帖木儿领本部兵马,肃清江淮,这实际上是剥夺了扩廓帖木儿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 与此同时,扩廓帖木儿部将貊高、关保背叛了他,归顺朝廷,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随即元廷又为皇太子设大抚军院,专备扩廓帖木儿。 同年十月,元顺帝下诏削扩廓帖木儿太傅、左丞相等官职,只保留河南王的爵位,扩廓帖木儿的兵权被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人瓜分。 扩廓帖木儿接到诏书后,便退据泽州(今山西晋城),后又攻占冀宁,杀尽元廷命官。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二月,元廷削除扩廓帖木儿的爵位,命诸军共击之,扩廓帖木儿退守晋宁(今山西平阳)。
就在扩廓帖木儿与各路军阀混战之际,吴王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元朝,并于至正二十四年(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明。明军北伐过程中,扩廓帖木儿之弟脱因帖木儿被明军击败于洛水,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鲁温(察罕帖木儿之父,扩廓帖木儿外祖父)降明。李思齐、张良弼等见明军压境,因此遣使于扩廓帖木儿,告以出师非本心,随即解兵西还。 同年三月,元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太常院使陈祖仁上疏,请求抚谕扩廓帖木儿,让他带兵勤王,不为元廷所采纳。 闰七月,扩廓帖木儿击败貊高、关保,上报元廷,顺帝悔悟,命扩廓帖木儿依军法处死貊高、关保,又罢大抚军院,恢复扩廓帖木儿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的官爵。 此时明军已渡黄河,顺帝急命扩廓帖木儿勤王,扩廓帖木儿的幕府争论不休,有人在商讨勤王方略,有人则提醒扩廓帖木儿说: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扩廓帖木儿自晋宁移驻冀宁。两天后,元顺帝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人弃大都而北走。八月二日,明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此后扩廓帖木儿开始担当起复兴元朝的重任。
抵抗明军明军占领大都以后,改名北平,以孙兴祖留守,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冀中一带,作为进攻山西的跳板。明军还先派元朝尚书九住前去冀宁招抚扩廓帖木儿,但没有成功。当时,常遇春的主力即南下保定、中山、真定做为取山西的北路军。徐达的部队则在彰德一带,作为南路军。作为徐达前锋的汤和部,自怀庆取泽州,形成孤军冒进的态势。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十月初,扩廓帖木儿迅派军南击汤和,在韩店大战,明军惨败。
捷报传来后,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元顺帝大喜,晋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赐金印 ,又令其收复大都。 因此扩廓帖木儿集合主力,北出雁门,经保安州、居庸关,向大都(北平)进发。明将徐达等人认为北平有孙兴祖据守,且有坚城,不足为虑。扩廓帖木儿倾巢而出,冀宁(太原)空虚,明军主力均在太行东南部真定、彰德一带,离冀宁很近。于是采用批亢捣虚的战术直取冀宁。扩廓帖木儿已行至保安州,听说明军动向后果然慌忙回救冀宁,明军决定夜袭扩廓帖木儿,再加上有其部将豁鼻马投降为内应,奇袭行动十分顺利。扩廓帖木儿当晚正在读兵书,发觉明军袭来以后仓促奔出营门,穿了一只靴子就跨马逃走,只有十八骑跟从,其余4万人马都做了明军的俘虏。这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十二月的事。
扩廓帖木儿先逃到大同,常遇春带兵追至忻州,不及而还,而后扩廓帖木儿直奔甘肃。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元顺帝拜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并屡次召他入援,但扩廓帖木儿滞留西北,并未奔赴上都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还劝元顺帝尽早弃应昌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洪武二年)六月,扩廓帖木儿在宁夏声援守护庆阳的元将张良臣,但其所派的几个探子被明军抓住处死,所派将领韩扎儿在攻占原州后又被明军赶走,八月,扩廓帖木儿移向永昌支援庆阳,但庆阳在不久后被明军攻克。同年十二月,扩廓帖木儿带兵包围了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明军派出的援军被扩廓帖木儿全歼,援军将领于光也被杀害。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立即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正月开始策划北伐。在制定进攻方略时,包括徐达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建议大军直扑应昌,逼扩廓帖木儿从兰州撤兵。可见徐达等人都不太情愿直接与扩廓帖木儿交锋。但明太祖朱元璋力排众议,命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伺机歼灭扩廓帖木儿;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直捣应昌。这是使元朝彼此自救,不暇应援的方略。
当时扩廓帖木儿虽击溃明朝援军,但无法攻陷兰州,遂移驻安定(今甘肃定西),纵游兵四出虏掠,民颇被其扰。 徐达出师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到达安定,在沈儿峪安营扎寨,与王保保隔深沟而垒,日数交战 ,徐达命令诸将每夜不断制造噪音骚扰扩廓帖木儿的军营,使扩廓帖木儿的部队每夜不得休息。数日后的一夜却偃旗息鼓,扩廓帖木儿的部队连日不得休息纷纷昏睡,这时徐达整众出战,大败扩廓帖木儿,生擒其部将严奉先、韩扎儿、李察罕不花等,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子数人逃窜,至黄河时得流木以渡,遂出宁夏奔和林。徐达遣都督郭英追至宁夏,不及而还。明军沈儿峪之战中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余匹及大量驼骡驴杂畜。 与此同时元顺帝驾崩于应昌,明将李文忠趁机奇袭应昌,元朝新帝爱猷识理达腊仅以数十骑北逃。
辅佐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在和林会合,君臣为匡复元朝的大业,捐弃前嫌,重归于好。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继续以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商讨恢复之计。明朝将扩廓帖木儿视为心腹大患,认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所以便有了宣光二年(1372年,洪武五年)的明军三路北伐行动。15万明军分为三路,中路大将军徐达由雁门直趋和林,摧毁元朝的指挥部;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居庸关至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袭击和林;西路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作为疑兵,令元朝摸不清明军的真实目的。面对明朝一口吃掉北元的企图,扩廓帖木儿沉着应战,他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徐达的先锋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遇到元军,追至乱山,取得了小胜。接着到了土剌河(今图拉河),遭遇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佯败后逃走。他亲自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把明军引向和林。而他手下的大将贺宗哲率领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最后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会合,在漠北成功伏击明军,明军战死万余人(一说数万人),指挥使章存道阵亡。东路军李文忠一直打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接着在土剌河击溃哈剌章等,进至拉鲁浑河(今鄂尔浑河)畔的称海,被元军包围,李文忠勉强撤退,损失惨重。只有西路明军冯胜取得胜利。这次战役挫败了明军的锐气,保住了北元的命脉,是扩廓帖木儿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
此役对明朝造成很大的阴影,自是明兵希出塞矣 ;而元昭宗也高度评价扩廓帖木儿使元朝几于中兴 ,更加倚重他。但是扩廓帖木儿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发动全面攻击,只在宣光三年(1373年,洪武六年)在长城沿线发动一些小规模的骚扰。此后他的事迹无考,史书只记载他在宣光五年(1375年,洪武八年)八月死于哈剌那海(一说哈剌那海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不过哈剌那海的蒙语意思为黑狗,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名)之衙庭。 然而,高丽在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十月收到了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扩廓帖木儿的信,从信中提到令先君(恭愍王)去世,今已二年 来看也应是写于当年,似乎扩廓帖木儿在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时还活着,可能是明朝史官在修实录时归错了扩廓帖木儿去世的年份。总之宣光六年(1376年)再无扩廓帖木儿活动的记录,他应该是死于宣光五年(1375年,洪武八年)或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
蓝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另外三大案是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值得注意的是,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而太子朱标病逝于洪武二十五年,这个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蓝玉案最终导致一万五千人被杀。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所以自他从军之后,就在常遇春的帐下效力,而蓝玉有勇有谋,作战勇敢,所以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的面前夸奖蓝玉,蓝玉也因功升至千户、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洪武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征四川。洪武五年,朱元璋北伐,蓝玉属于徐达的中路军。洪武十二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俸禄两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蓝玉担任左副将军,随傅友德、沐英征云南,蓝玉因功增加五百石的俸禄,朱元璋封蓝玉的女儿为蜀王朱椿的王妃,也就是说朱元璋与蓝玉结成儿女亲家。
洪武二十年,蓝玉担任征虏左副将军,随冯胜征北元,最终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不久之后,冯胜获罪,蓝玉拜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北征,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斩获无数,俘获七万七千多人,三千多官吏,牛马羊十五万余头,朱元璋听说之后,认为蓝玉是西汉的卫青,唐朝的李靖,可见蓝玉之功大,蓝玉回京后,被封为凉国公。
蓝玉因为功大,就有点居功自傲,他收了许多的义子,而且他的家奴也仗势欺人,蓝玉曾经侵占民田,御史前来查问的时候,直接被蓝玉赶走。蓝玉北征南返至喜峰关的时候,因为守关人员没有及时打开,蓝玉直接冲关进入。
蓝玉与元妃有染,使得元妃最终羞愧自尽,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就是因为蓝玉的这些过失,所以就改为凉国公。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却不想在宋国公冯胜、颍国公之下,他说:我难道不可以做太师吗?朱元璋多次对蓝玉表示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这个就是著名的蓝玉案。蓝玉有谋反吗?这个显然没有,那为什么朱元璋要杀掉蓝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很是忌惮,尤其朱标死后,所以对功臣大开杀戮。
而太子朱允文比较仁弱,显然不是蓝玉的对手,所以朱元璋杀蓝玉,就是在给太子铺路,就像汉景帝为了年幼的汉武帝,而杀功臣名将周亚夫,蓝玉死于居功至傲,死于功高震主,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
明初李文忠确为一位帅才,但辅佐他的有一批智勇双全的良将
本文2023-10-27 19:36: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