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卧看牛郎织女星”出自哪????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诺文
卧看牵牛织女星
——浅论文学创作的立足点
华夏文明洋洋洒洒五千年,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然而中国文学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所体现的不仅仅只是艺术,还有生活。纵观文学历史的长河,令人拜倒的不仅仅是文人们的千古绝作,还有他们本身的人格魅力。别的暂且不论,现在单就“文学创作的立足点”这一小话题在这篇文章中作一个探讨。
这里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指文学原创,还包括再创作。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大、比较笼统的说法,看似很深奥的样子,说白了,小学生写作文就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尽管他们的创作难有登大堂之雅。
立足点也很简单,指的就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站立的原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创作时本身站立原点,二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主旨所站立的原点。举例来说,小学生的作文见得最多的便是:今天我怎么怎么样,做了什么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样的教训或者启发等等。文章的第一个立足点,也就是作者站立的原点便是自己,从自己出发,记叙了自己的一段客观经历;第二个立足点,也就是文章主旨的原点便是得到了什么样的教训或者启发。
明白了这样的基本概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些稍微难些的文学作品,比如人人耳熟能详的唐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其实很简单的四句话,一眼便可看出他的第二个立足点,无非就是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愫;可是它的第一个立足点看似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诗中没有任何人称代词你、我、他之类,也很难看出行使一系列动作的主语,这样便很难找到第一立足点了。或许有人就会质问了:第一立足点肯定就是李白本人嘛,他自己写的这首诗,不是他还能是谁?其实不全然,细细想来,思乡不仅仅只是李白特有的情愫,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思乡,那份惆怅不单李白一个人可以抒发,我们任何一个人也可以去抒发,只不过抒发的手法和效果不同罢了。换句话说,当我们身处异地,独自思乡时便可以引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谁也不会不明白我们是在想家了。所以,李白在写这首诗时,除了诗歌本身要求外,有意的淡化第一立足点往往会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倘若李白只是一味的发牢骚:我今天晚上真的好想念、好想念家乡啊。难免会让一些喜欢较真的读者嗤之以鼻:好像这个世界上就你一个人会想念家乡一样,难道我们就是一些无情无义的木头桩子?
可见,淡化第一立足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有利于深化第二立足点的。这类诗歌其实还很多,信手便可拈来,如抒发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抒发忠贞效国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抒发思念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
当然还有一类诗歌是不可忽略第一立足点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固然你也可以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你的愁绪,但在分析这首词的第二立足点,也就是主旨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到当时词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皇帝,也并不是每一个做了皇帝的人都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而当时那无穷无尽的愁思,也只有这位伤感的词人能够亲身体会到,毕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就只有他一人亲历和目睹了。
这类诗词文章在文学这本巨书里也占了相当多的篇幅,当且不论古代屈原、陶渊明等人以文明志,单从近当代文学来看,便能发现很多例子。尤其是当今文学创作提倡自由,便出现了诸如随性的心情散文、记事游记、个人评论等等,这些作品如忽略了第一立足点,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我本人很喜欢的一位女作家三毛便是这类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再谈谈小说,小说往往把着重点放在第二立足点上,有些甚至完全忽略第一立足点,常见的“本小说纯属虚构”便是例证,他们往往通过小说来反映某些社会问题,或者表达某些情绪,因而作者本人在客观上不会对文章主旨产生影响。比如你想写一篇抨击资本主义的文章,并不会因为你生活在社会主义就写不出来了;再比如你想歌颂某位英雄的事迹,并不会因为你没有亲自接触过这位英雄或者亲身经历过他的事迹便写不出来了,毕竟这些东西都是与你自己无关的。当然,倘若你主观上想要有个人的看法或者评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到小说,不得不提到长篇小说的巅峰《红楼梦》。其实,对红学稍有了解的人便不会不知道贾宝玉的生活原型便是曹雪芹本人,而整个小说中涉及到的千百号人物,有许多都可以考证到其生活原型,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生活的。可见,曹雪芹在创作这部巨著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蛛丝马迹以便找到第一立足点,也就是作者本人,尽管这一点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还可能给他带来生命危险(《红楼梦》在乾隆年间是禁书),但是对于后人,尤其是红学家们来说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因为这可以联系实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部巨著的第二立足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人淡化甚至忽略第一立足点,除了与作品本身的原因有关之外,还可能是出于某种不情愿的因素,如被统治阶级视为反书,作者就不可能明目张胆的突出第一立足点了,否则会遭到政治迫害。再者,《红楼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融汇了作者多少辛酸泪啊?其主旨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也必是对统治阶级不利的,因而,文底深厚的曹雪芹在创作时及其隐讳,很少直抒其意,往往通过侧面描写,或者埋下隐笔伏笔点出些端倪,剩余的工作便靠后人自己去挖掘了(否则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红学了)。因这方面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尤其是历史方面的),现仅举一例,以此为证: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这是节选自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里面的一小段,主要描写了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即引文中的秦氏)卧房中的陈设。不难发现,这位书中交代为野婴出生的女子的卧房极度豪华奢侈,甚至带着皇家风范,这不能不引起红学家们的疑问:曹雪芹这样描写的目的何在呢?后来终于考究出了答案:这秦可卿的生活原型不是别人,正是清朝康乾时期的废太子之女,也算得上是一位格格了吧。至于这后面所涉及到的历史、政治等问题就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从以上可知文章的第一、第二立足点在必要时,皆可以表现的隐讳而含蓄。当然,过犹不及,千万不可含蓄到甚至忽略了第二立足点,否则文学作品就不叫文学作品了,应该叫文字垃圾。需要指出的是这便是许多中学生在作文时的弊病,他们往往喜欢从东扯到西,从南扯到北,洋洋洒洒也写了很大篇幅,却不仅找不到第一立足点,甚至连第二立足点也找不到,让人从头到尾不知所云。他们却很惊奇:“我写了那么多为什么却只得了一点分?” 要知道,文章的质量不是靠字数来衡量的。
最后,在简单谈谈文学的再创作。这类文学的立足点往往很分明,并且具有偏向性。这其实很好理解,例如着重突出第一立足点的往往是个人评论,着重突出第二立足点的则是文学作品赏析,当然也可两者兼备,毕竟文学具有自由性,况且世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在这类文学里,我个人比较喜欢赏析文学,因为觉得细细把玩他人的精品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其实,刚才提到的红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隶属于这类文学。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并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探究得完的,这还需要文学爱好者的不断努力。倘若把古往今来的文学精品比作夜空的星子,那我甘愿做那赏星的人,忽然不自觉地便想起两句诗:天街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细细想来,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享受呢?也或许,把我们比作第一立足点,把星子比作第二立足点更加贴切呢,星子的再美也还是需要我们去欣赏的,立足点之间的相互照应才能显得更加完美。至此,就再吟一句:“天街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吧
一、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唐·徐凝《七夕》
译文: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佩环丁冬,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二、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北宋·杨朴《七夕》
译文:在未曾相会的时候,牵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样,据我替他设想,须要邀请织女星来,弄那织棉的金梭子。
三、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唐·李商隐《七夕》
译文:分开鸾扇走进了帐篷,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
四、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代·杜牧《秋夕》
译文: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五、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唐·刘禹锡《浪淘沙》
译文: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牵牛星
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织女星距离地球 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 织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它们的移动并不是正对着太阳的,移动的方向也渐渐在改变。所以,不
初秋的傍晚,在头顶附近,可以看到一颗很亮的白色星星,这就是织女星,它在银河的西岸;从织女星朝东南跨过银河,可以见到三颗星,大致均匀地排在一条线上,中间的一颗也很亮,它就是牛郎星,又叫牵牛星,它在银河东岸,两颗星隔河相望。牛郎星,学名天鹰座α星,是全天最亮21颗恒星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最亮星表》中排名第十二。织女星,学名天琴座α星,也是全天最亮21颗恒星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最亮星表》中排名第五。它们分属两个星座,本应该分开介绍。但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民间传颂数千年的、最扣人心弦的故事,是中国四大神话传奇故事之一。对于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大家都耳熟能详。因此,还是把这两颗大家所最熟知的星放在一起介绍,比较方便。
牛郎织女故事的源流
织女、牵牛星名的出现,比故事出现要早得多,在春秋时代成书的《诗经》中就有了。《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样的句子∶“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像镜子一样,简直可以照出光来,这颗星号称织女,一天干七个时辰的活,也织不成一匹锦缎,那颗星叫做牵牛,却拉不了车。从这几句牢骚话中似还看不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子。
到了汉代,才逐渐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轮廓,《古诗十九首》之一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凄婉的歌声,对于后世牛郎织女故事的创造,显然有启示的作用。
后来,魏文帝曹丕写了一首名为《燕歌行》的七言古风,也提到了牛郎织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三世纪初期的作品,用牛郎织女的哀怨对比人世的凄凉。
后来,故事内容日益丰富,到了六朝时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了。据《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同是南朝梁的吴均(469~520)在其《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曰,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曰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其他如《白孔六帖》、《岁华纪丽》和《尔雅翼》一些较早的典籍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传到后世,文人更把这个故事用作夫妻或情人相会的典故。以后,经万口相传,你添我补,逐渐定型,最后被搬上舞台,乃至银幕。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民间故事说,牛郎家贫,仅有一牛;忽一日,老牛开口对牛郎说,天上仙女下凡洗澡,让牛郎偷走七仙女的羽扇衣;牛郎依言而行,七仙女没有羽扇衣,不能飞回天上,便嫁给了牛郎;小两口恩恩爱爱,生得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以七仙女违犯天规,派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上;老牛垂死嘱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牛郎挑著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簪子在天上一划,就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才能够踏上鹊桥来相会;其他日子人间只能看到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那就是苦苦企盼团圆的牛郎和织女。
千古绝唱
这个有趣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在封建压迫下对爱情生活和自由幸福的渴望,激起人们的极大的同情。历代诗人有无数歌唱牛郎织女爱情诗篇,如唐朝大诗人杜牧的《秋夕》诗,就是那样优美而悱恻∶“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词苑的奇葩中,最值得欣赏的宋朝秦观的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人所写,毕竟是胸襟不同于流俗。他对于银汉双星所抱的观念,乃是“千秋不仗片时争”,而并非那种只争朝夕,整日厮守,不可须臾分离的态度,这首词压倒了历代群芳,成为千古绝唱。
七夕乞巧节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连,还有个七夕乞巧节的故事。由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织女就被当成天神中巧妇的代表,妇女们希望通过祭拜织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选一个节日,最合适的日子当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织女故事形成后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节”,到唐代已经流传到各地,盛极一时。
据《开元天宝遗事》称∶唐玄宗在宫中建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浆,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赐给宫中妃嫔七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巧。该书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这叫“卜巧”。
根据明朝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除穿针引线、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初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会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雾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者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北方的姑娘有的还用松针代替绣花针,在七夕节乞巧,称为“掷花针”。
升上东方天空的七夕星要在七夕节的夜空,找到织女星和牛郎星,我们可以面对东方而站,找一下明亮的3颗1等星。挂在最高处、闪著青蓝色光辉的是天琴座α星,即织女星;隔著银河位于右下方,闪著白色光辉的是天鹰座α星,即牛郎星。银河中偏左的白色的是天鹅座的天津四。
牵牛星图选自南阳白滩东汉画像石的牛女参斗图
四川郫县东汉墓石棺牵牛织女图拓片画中牛郎在挽牛追赶织女,牛也在四肢腾空奔跑,状态生动;织女则执梭向下凝视,表现出被隔河的两旁,不能相聚的痛苦之状。可见在东汉时,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恋爱故事的轮廓。
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在奈良朝时代(公元715~784年)就传入我国的七夕神话,并留下了丰富有关此神话的美术作品。这里选用的是月冈芳年的作品。
牛郎日夜陪伴著老黄牛
杜牧的《秋夕》诗画意图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系列画∶织女讨衣
牛郎织女系列画∶织女回天
牛郎织女系列画∶王母画河
牛郎织女系列画∶七夕相会
秦观(1049~111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鹊桥仙》词画意图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杜牧的《秋夕》诗画意图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看巧云
唐代诗人崔颢(704?~754年)的《七夕》诗画意图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引线的风俗。穿针乞巧是希望得到织女的感召,除去拙笨,使自己变得心明眼亮,织布缝衣能得心应手。
掷花针
本文2023-08-05 04:03: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