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鱼鳔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鱼鳔简介,第1张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鳔拼音名YúBiào别名鲟鱼、七粒浮子、中华鲟、鳇鱼、鳝、苦腊子、鲔、黄鱼来源鲟形目鲟科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中华鲟AsinensisGray,以鳔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流域。功能主治滋补强壮。主治肾虚遗精,吐血,白带,恶性肿瘤。用法用量3~5钱。附方治白带:鱼鳔2钱,猪蹄1只,供放砂锅内,加适量水,慢火炖烂吃。治恶性肿瘤:鱼鳔3钱,(炒)伏龙肝4钱,共研细末,每次2钱,日服3次。备注鱼鳔的来源不一,鲟科鲟属Acipenser及鳇属Huso的鳔均做鱼鳔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鱼鳔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鳔,即诸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可治为胶,亦名漩胶。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以石首鳔作之,名江鳔,谓江鱼之鳔也,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记籍多略之。拼音名YúBiào英文名AirbladderofLargeyellowcroaker,Airbladderof allyellowcroaker别名鱁鮧、鱁鳀、鱼白、鳔、鱼胶、白鳔、鱼脬、縼胶、鱼肚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Nibeaalbiflora(Richardson)Miichthy iiuy(Basilewsky)AcipensersinensisGrayHusodauricus(Gei)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剖腹,取出鱼鳔,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压扁晒干或洗净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鱼胶”。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

详见百科词条:鱼鳔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56 共319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中用“人鱼膏为烛”。

  “烛”是什么?就是照明的灯盏。不过,秦汉时没有“灯”这样的称呼罢了。在灯盘里放上脂膏,灯芯引火溶化着燃油发光。在满城一号汉墓的卮灯中,就发现有残留的烛块。经红外光谱法分析,属于动物油脂。”。

  所谓“人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娃娃鱼”,或“山椒鱼”。古籍中常见有鱼、人鱼、孩儿鱼、鲩纳等等名称。其学名才叫“大鲵”(Megalobatrachus

Daridianus)。《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广志》:“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本草纲目》引陈藏器的话说:“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这些描述大体是对的。鲵是生活在山谷里清沏溪流中的一种两栖类动物,尾长几乎占身体长度的一半,系脂肪集中的部位。一般长六七十厘米,大者可达18~2米,《本草纲目》所说“大者长八、九尺”、体重五公斤以上者也屡见不鲜。今天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分布,但数量不多,故列入保护动物的范围。另有一种“人鱼”,就是人常说的“美人鱼”,学名叫“儒艮”(Dugong

dugon),体长15~27米,产于北部湾及我国的两广、台湾沿海一带,其脂肪可提炼润滑油。如果说娃娃鱼油真的可以作为照明之用,那么在古代关陇和巴蜀的山溪中盛产大鲵数量之大,其油足可供应秦始皇陵墓中照明一阵子。这样看来,要从热带海湾提取美人鱼脂膏,经过长途运输的可能性只能说是“有”,但不一定很大。

  “人鱼膏”在很多典籍中写作“人膏”(《汉书•刘向传》)、“鱼膏”(《太平御览引《三辅故事》、《三秦记》》,这很可能是流传中遗笔掉字而造成的笔误。但《太平御览》870引《三秦记》时,不是“人鱼膏”,而作“鲸鱼膏”。实际上,娃娃鱼和鲸鱼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到底那个对呢?

  据查,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雌性的鲸鱼”。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有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对秦始皇陵墓里照明的用油量曾作过这样有趣的推算。他说:“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77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古代用来照明的可燃性油脂,既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但秦始皇陵墓里为什么单单选用“人鱼膏”作烛?如果没有特殊意义,也是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入史册的。其中必有奥妙处,大概是利用了它燃点低、耗油省、不易灭的这一特性,估计照明可以持久。《史记》记作“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话前半截记的是事实,而后半截则是司马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所作的推断之语。“度”,是“度量”、“忖度”、“猜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拿不准”。他用“度不灭”三字,非常巧妙,因为那只是秦人当时一种不符合科学的主观愿望罢了。谁都清楚地知道:隔绝空气的燃烧,毕竟是有一定时限的。要昼夜光明,在地宫里必定是地上有灯柱、灯台,周围有壁灯,空中有吊灯。而这灯数又非一盏两盏,必定为数众多。那么,灯火通明,在密闭的环境里氧气没有来源,空间里仅有的氧气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点灯想长明,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所以,秦始皇陵墓里所设的“长明灯”,在下了“中羡门”和“外羡行”不久就永远地熄灭了。有朝一日现世,人们看到的将是“灯”而不是“明”。

《山海经》记载的四种人鱼,有一个的话是居住在青丘附近那其他的种类呢?有一个像是叫做陵鱼,他的话是在北方生存,还有一个的话是在如今的西南地区。

1人鱼记载:

在这么长时间来讲都是有关于人鱼的传说。到现如今也比比皆是。但形容他们长相大部分都是。上半身分为人下半身分为鱼尾。而且说在,中国古代的神话当中,我们大多数都称之为他为鲛人,形容的相貌都非常美丽,而且嗓音都特别好能吟唱出动人的歌声而且她们的眼泪可以变成珍珠。可以说是让很多人都喜爱的一个生物物种。但是他们真的是真实的吗?像是在《山海经》里有记载有四种人鱼形象,像是第一个在青丘附近。

2书中别录:

而且还有一种的话是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北的那一面海洋生物中存活着一群物种。这种物种他们也称之为人鱼。他们叫他为陵鱼,说他们唯一不同的话是人类的形态,但是在身上却有鳞片,可以在生活中自由行走,但是,会诱拐过往路人。

3人鱼史记:

还有一个是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所记录。他们的长相其实更接近于咱们大家都知道的美人鱼。就像是,儿童时期看的美人鱼动画片儿那样。形象非常美丽,但是,也是人们在以讹传讹,因为时间太过久远了,很多事情咱们都不知道当时是具体什么情况。所以说无从证实。

但咱们不可否认说人鱼不存在,那《山海经》既然记载了,那谁会无中生有的来创造出这样的物种呢?就像很多年后,要是有书记载,在之前的年代有一种异兽。可说人言。身上羽毛七彩。那后人一定也不会相信,但在咱们现在的实际来看,那只不过是鹦鹉而已。

1、传说鲛人从海中出来,借住在百姓家中卖鲛绡,临别时,问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对着器皿哭泣,于是眼泪化作珍珠满盘,作为答谢主人留住的礼物。

2、传说在南海一带,有一条“鲛人”被渔夫捕到,好心的渔夫不忍伤害它,把它放回大海,“鲛人”非常感动,流下的泪水变成了珍珠。

扩展资料

鲛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相似。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

最为密集的人鱼形象来自《山海经》,比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长着人的面孔和手脚,却是鱼的身体,生活在海中。海上见闻的注入,使人鱼的形象不断丰富,而这些传说的源头,都指向了《山海经》,可见这部古书的辐射作用。

《山海经》中还有人鱼、赤鱬、氐人、互人等人面鱼身的怪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鱼,这里的人鱼,指的应该是鲵鱼,即俗称为娃娃鱼的大型两栖动物,《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人鱼的特征: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啼哭般的鸣叫。

人鱼“音如婴儿”,可使人们想到娃娃鱼类似婴儿啼哭般的鸣叫,而鲵鱼健硕的手臂,圆钝的头颅,还有摇曳的长尾,再加上婴儿般的啼鸣,都给先民带来了半人半鱼的错觉,《山海经》中的人鱼形象多半来于鲵鱼。

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鱼妇”具有死后复活的神力,鱼妇的状态似在半枯半荣之间,而且“死即复苏”,这可以看做是娃娃鱼的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复苏”即醒来。

死而复苏的故事对先民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先民眼中,死后复苏是值得羡慕的神通,似乎跳脱了生死界限,游弋于生死之间。因此后世墓葬中常用人鱼形象的纹饰,以寄托墓主人永生的愿望。

在汉民族的神话中,河伯也是人鱼的形象,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司水之神。大禹治水,河伯献出河图,旋即回到河中,短短的出场时间,只留下一个半人半鱼的模糊身影。河伯名叫冯夷,又名冰夷,《清冷传》认为冯夷服了仙药才入水中为仙人。在古人的想象中,水中之神必要人面鱼身,才符合水神的身份,毕竟那时的水域内,仍是鱼的世界。

中国新闻网--中国古代半人半鱼生物:鲛人泪化珍珠 海人鱼貌美

中国网--海洋中的那些美人鱼生存受威胁

1

记载:

古人称 鲨鱼为鲛鱼,在我国,美人鱼的形象最早见于是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其中有“鲛人”的记载,,至少说明,在这本古书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鲛这个词了。《山海经中山经》也提到鲛鱼。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淮南子》提到“鲛革犀兕为甲胄”。

2

简介:

鲨鱼,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最凶猛的鱼类。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五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还有鲸鲨,大白鲨。目前因为有大多数人认为鲨鱼的软骨(即鱼翅)中蛋白质很高,但这是错误的。鸡蛋的蛋白质远远超过鱼翅。因为人类错误的观念,鲨鱼几十年来被大量猎杀,专家分析再这样下去,鲨鱼将绝种,请保护好鲨鱼。吃鱼翅是可以的,但也对人体有害,因为鲨鱼翅中含有一定量的神经毒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石鲫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石鲫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鲫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鲫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鲫 1 拼音

shí jì

2 《辞典》:石鲫

21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22 拼音名

Shí Jì

23 石鲫的别名

华鲸(《鱼类分类学》),老母猪鱼、山鲫鱼(《黑龙江流域鱼类》)。

24 来源

为鲤科动物华鳈的肉。

25 原形态

体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15厘米。头很短,吻钝而圆,吻长略大于眼径。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颁的前缘有一层较发达的角质层。上层为弧形,下层沟中断。两鼻孔间凹陷,使吻部突出。上颌须1对,很短。下咽齿1行,齿端呈钩状,外侧1个呈圆柱形。鳞中等大,侧线鳞40~41。背鳍Ⅲ7,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起点在腹鳍之前。臀鳍Ⅲ6。较短。体多深色,体侧有4条垂直的宽黑斑;各鳍呈黑色,其边缘为白色。

喜栖于底层多泥沙的流水或静水的中下层。产卵期4~5月。

26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和黑龙江的干、支流及附属的湖泊、河流中。

27 性味

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无毒。"

28 功能主治

姚可成《食物本草》:"安胃和中,利小便,解热毒。腌食更佳。"

2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石鲫的方剂 鲫鱼汤

别名:鲫鱼酒处方:鲫鱼7寸,猪肪半斤,漏芦8两,石钟乳8两。功能主治:下乳汁。主妇人产后乳汁不行。

香鲫膏

疸。用法用量:须活者约重34两。连肠杂鳞翅,入石臼内捣烂,加当归3分,再捣匀摊布上,贴脐上。次日

鲫鱼围药

iyào处方:鲫鱼1条,山药3寸,白砂糖少许,火石(即打火石)1小块(一方有苏木屑,生猪油)。功能

云台散

法:上用鲫鱼不去鳞尾,将肚持净,抹干,装药缝合,银石器内放上,石器盖之,上下放火煿熟干,放冷捣末。

瑞龙膏

:摊敷肿处,绵纸盖之,黄酒润之。制备方法:先将鱼入石臼内杵烂,次入山药,再杵如泥,量加冰片,和匀。

更多用到中药石鲫的方剂

用到中药石鲫的中成药 十灰散

灰散:组成:锦片、木贼、棕榈、柏叶、艾叶、干漆、鲫鳞、鲤鳞、血余、当归各等分。主治:《医方大成》卷

脏连丸

0克槐花45克槐树木耳45克制法:上为细末,用活鲫鱼1尾,重300克,去肠、刺,取肉捣如泥和作团,

拔毒膏

方类聚》卷一九零引《修月鲁般经》之拔毒膏:处方:鲫鱼1个,信1块。制法:入信在鱼腹内,盐泥固,煅过

更多用到中药石鲫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石鲫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上品]鲫鱼

名鱼,功用亦与鲫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种重唇石鲫鱼,亦其类也。陈藏器云∶头主咳嗽,烧为末服之。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三]鲫鱼

崔豹薄黑而扬赤。其行以三为率,颂曰∶黔中一种重唇石鲫鱼,味美,亦鲫之类也。《本草纲目》明·万历六年李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九虫鱼部上品]鳞虫

狭小者名鱼功用亦与鲫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种重唇石鲫鱼亦其类也时〔生〕无时〔采〕无时用肉并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神效散

白浮石蛤粉蝉蜕上为细末,用大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神效。膈消,《圣济总录》治以麦冬饮子,河

《友渔斋医话》:[第二种橘旁杂论下卷]甘草与鲫鱼犯

鳍鱊的拼音是"qí yù"。

一、释义

鳍鱊(qí yù)是一种生物名称,由两个汉字组成。下面对每个汉字进行解释。

鳍(qí):指鱼类的鳍,是鱼身上用于游动和保持平衡的器官。鳍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例如胸鳍、腹鳍、背鳍等。

鱊(yù):指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奇鱼,形状大致像鲤鱼,但五脏六腑都在背上。传说中的鱊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综合来说,鳍鱊指的是一种具有鱼类特征并且在传说中被赋予吉祥寓意的生物。

二、鳍鱊的特征以及意义

鳍鱊的生物特征:鳍鱊是一种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传说中的神奇生物。根据古籍记载,鳍鱊形态宛如鲤鱼,身体背脊上有突起的鱼鳞,内脏器官位于背部。鳍鱊又被认为是祥瑞之物,象征着好运和吉祥。

鳍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鳍鱊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鳍鱊的出现被认为是吉祥的预兆,代表着幸福、繁荣和好运。人们相信,能够欣赏到鳍鱊的存在会带来好运和吉祥之事。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

1、鳍鱊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

鳍鱊作为一种神奇的生物,常常出现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如诗词、歌曲、绘画等。人们通过描绘鳍鱊来表达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递了对吉祥和吉利的祝愿。

2、鳍鱊与文化符号

在中国文化中,鳍鱊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也代表着对吉祥和好运的期盼。鳍鱊的形象经常被运用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塑和装饰品上,以表达人们对吉祥和幸福的美好期望。

3、鳍鱊的现代意义

尽管鳍鱊是一个传统的文化象征,但它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鳍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回顾和传承古代智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鳍鱊也提醒着对于吉祥和幸福的向往,促使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心灵的富足。

古籍中的鱼鳔简介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鳔拼音名YúBiào别名鲟鱼、七粒浮子、中华鲟、鳇鱼、鳝、苦腊子、鲔、黄鱼来源鲟形目鲟科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