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驭术,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是什么意思
翻译意思:
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的驾驭和制约、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只要能达到这些条件,无论做什么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词语解释意义
1、“以道御(通驭)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为:以道义来承载智术
道是境界、修养、术是智力、技巧。悟道比炼智更高一筹
2、“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包括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
3、大道至简源自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即道理,即理论。大道,是指事物的本源,生命的本质。
4、势在必得:是客观事实上会取得胜利。用来形容人一定要得到某事物坚定不移的气势。
扩展资料:
道、法、术、器四者分析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
“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
“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
“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商君书》有曰: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商鞅的驭民五术中包括: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是在后世帝王们都愿意去阅读学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法。
所以,古时候的驭民五术的首倡着是商鞅,通过贯穿他驭民五术的变法活动,彻底改变了整个秦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从根本上拉开了与其他六国的差距。使得秦国终成强秦,灭六国,扫六合,建立了短暂的大一统王朝——秦朝。
首先,一民,即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统一民众的思想,使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儿使。所谓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是也。后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二,弱民,不论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种政体中,财富就像真理一样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就是要把财富从一部分贵族地主手里收归到国家的手里,达到国富民弱的效果为国家攫取更多的资源来维持战争。弱民政策也是商鞅后来死的主要原因,他的弱民政策让得罪太多人,尤其是侵害了所有贵族的利益。
其三,疲民,让老百姓疲于奔命。此所谓兵法上的以逸待劳是也,统治者像看候似的,看着老百姓为了他们放出的诱饵而疲于奔命,达到另一种形式的画地为牢。让民众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想、去做其他的事,一心一意的为统治者服务。
再次,辱民,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奴民,奴化民众然后更好地去奴役他们。古人的心理战玩的也贼溜,深知打败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从心理上彻底的征服他。从思想上、主观条件上去奴化百姓,让他们从内心上就不敢去反抗,从而服从统治。
最后,贫民,所谓的饱暖思*欲也,肚子吃饱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时候,一个人杂七杂八的想法就多了。于是各种割韭菜的税收扑面而来,压得你喘口气都难,却又压不垮你,还能忍受。让你为了肚皮而奔波,提不起其他的不良心思,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不是很好管理的呢。
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商鞅这个龟孙的驭民五术,可以说是充满浓浓的恶意,把老百姓当猴耍呢,难道他就没听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吗?但是看待历史问题我们要客观的分析,理性的看待。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来看当时的秦国非常穷,和其他诸侯国交战,屡战屡败,除了骨气硬点之外,不怕死之外,什么都没有。你就会知道驭民五术这是一个国家在弱势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战争,战胜对手的客观需要。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讲“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们也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无法脱离道而存在。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平凡人一生能参悟到几分道的非“因缘,慧根、福报”三者具足不可。
而王阳明却以“致良知”三字道破“我心即天理'之天地人之道,“圣人之心,人人本心具足”之圣人之道。
王阳明----致圣之道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顿悟天地人心之道后,提出平凡人“致圣之道”的四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指出圣人之学的方法是:正诸先觉、考之古训。王阳明从百死千难的实践中、从12岁立志为圣贤的一生不懈探索追求中,悟出“致良知就是致圣之道”。
一语道破圣学之天机“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
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
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处高,处低,居安,局危,孔子都能告诉你,怎样真正为人。
老子——处世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在庄子的逍遥里,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之道
一是蜕:学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韬略之道
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孙子兵法十三篇,感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法则。
管子——教练之道
管子重视和提倡民众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并把教育、育人作为国家存亡战略的“百年大计”,加以倡导和施行。教练不是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惯的培养。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便是管子教练之道的最佳体现。
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跟韩非子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掌握攻城略地、运筹帷幄的法门。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统驭之道,“法”、“术”、“势”缺一不可。
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
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一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译文:
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要头绪。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我下面为大家共享的是国学经典的国学之道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和学习:
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
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
管子——教练之道
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
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禅宗——死生之道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可以网络上参阅一下)
以上来自
道——法——术——器——势,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思想。道法术出自老子《道德经》,“以道御术”是道德经的主旨,即以道义来承载智术,悟道比修炼法术更高一筹。“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规律。决定着终极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则,讲求的是追求阴阳调合的自然法则、宇宙运行规则。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道就是这么一个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则,其余全是对这个认识的解释!道,一阴一阳,是万事万物的底层原理;所以,大道至简!
道,是价值观范畴,即判定好坏、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心学大家王阳明说过“天理即人心”,翻译过来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谓,天道也是人的认识。人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层次,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观,最终极的道,是宇宙的价值观,宇宙是一个终极生命体。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维方法,决定了人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价值观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话说“道不同不足与谋”,就是说人的价值观不同是无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终的真理,囊括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则只可认识,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规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论,是一种链接和桥梁。
法,是实现价值观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则、思路、方针、战略等。法是在自然规则的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法是对道的诠释和总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热,在古代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充分认识到这个“天道”,进而在造房子的时候,选择坐南朝北,身体上是冬暖夏凉的。
法,也是知识上的规则和规律。同时也是一种规范性约束,如法律。不管人还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被接受和发展。
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执行力,是细节,决定着效率;是技术层面的手段。
术,是在道的法理中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术是对法的应用,道是体、是无,只有显现出来才能够应用,而道会以法的形式变成有,变成可以被发现的规则和法理,脱离无到有的层面,从而变成术!
你看“算术”“巫术”“法术”“武术”“权术”等,指的大抵都是这个意思。术在道和法之后,属于下乘。“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要指导原则不变,具体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就是说只要正确的“道”带来的“法”不变,“术”是可以在正常的轨道上千变万化,而且万变不离其宗的。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对法的推理而产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个行为,坐高铁还是坐飞机,高铁和飞机就是器!器就是帮助行为的工具,提高行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强愉悦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了更快,人们发明了汽车,为了管理员工迟到早退,人们发明了打卡机,为了快捷计算,人们发明了计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是工具让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这么说,“器”是用来体现道的思想的,也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从而简化问题,更快捷达成目标。
势,是从“道、法、术、器”体现的势能。
“势”就是当下的时空趋势,地势,情势,形势,权势,说的都是一种时空趋势,一种蕴含的能量。 注意这个势是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系统的交点。时空,宇宙,天地,是同一个意思。
势,也是一种惯性,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本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势,须“顺势”而为,不可以逆势而对。
这个世界一眼观去,大抵是由一维、二维、三维物体构成的,同时物理学告诉我们,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面到立方体,其实是一个逐级投影而已。三维其实是四维的投影,空间加上时间的轴线,就变成了四维。四维其实就是势的进阶趋势,四维思维是一种对未来的预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天是天时,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坐标系统。 古人说拜天地不是随便说说的。
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两个坐标系统,时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而已。势是最后提及,但不是势不重要,《易经》说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亢龙有悔”,可见,势是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势不可挡,来势汹汹啊。人在天地间,会受到当前时空运动趋势的影响,天道圆,地道方,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虽然最后才说到势,但是放在最后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势的变化,会导致人世间低层的道也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民间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这个意思。比如唐朝以胖为美,到了现代却变成以瘦为美。地域没有变化,时间变了,整个价值观体系就变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
对于“道与术”,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道法术器”思维模型和“黄金圈”法则的原理是一样的,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由内而外,先思考终极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运用的时候要:
“以道驭术”:基本理念和具体操作统一,知行合一。术:是对法的应用行为。
“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术、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过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恒得到贯彻、落实以及巩固。法,是具体事物的具体法则、原理,是道的具体显现。
“以器载道”:用工具承载理念。善于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来体现“道”的思想;“术”的执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术的关系:对法的应用就是术!因法而产生的行为就是术!法与术相对而言,法是一种存在,相对而言是静态,是规则的体现,术相对而言是动态,是对法的应用!
对于术,记住两个字:行为!术就是应用法则的行为!成功之道:优术、取势、明道,第一步就是优术!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君主治国,皆以“内圣外王”为基础,承道启法。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三个重要方面。法家学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有云:“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以道驭术
《易经》中最精髓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应该是最早期的辩证法;《易经》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阴阳两部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立是客观的,矛盾依然是客观的,在对立、矛盾中达到统一、平衡这就是道;
比如说有一个面包,两个人都想要,这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对立和矛盾,出于人性的自私两个人都想独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础之上,不管怎么分都是不公平的;两个人都讲道理那就好办了,可以协商解决: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给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讲道理,那就需要“术”来解决,这就会产生很多种分配方法(也就是“术”),比如说发动战争,谁赢了就是谁的;赌一把,谁赢了就是谁的……
可见,实际生活中,“道”与“术”都能解决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强者可用道与术两种方法解决,他有选择性;而弱势的一方只能靠术来解决,弱者开出所谓公平的条件,强者基本上不会接受,因为对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对强者不公平的基础之上,他有权力拒绝弱者的任何条件。比如说:员工希望不干活月薪好几万,老板也希望员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资;这就是利益出发点不同,所导致的客观的矛盾,处理不好的现象就是:老板不讲道理,不管员工怎么闹腾从来不涨工资,员工用“术”来抵抗(消极怠工)老板用“术”来加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惩罚消极怠工者);其实,这样一来,这个单位里的上级、下级都会越来越累,上级想全方位的盯着下属做事,下属想方设法的投机怠工来抗拒,一天到晚尔虞我诈,工作效率低下。
这个时候,老板是强者、员工是弱者,老板可以不听员工的话,而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听老板的话;但是老板的命令,员工可选择很多种方法去完成,最终交给老板一个结果,比如说按照这个人的能力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结果是他干了三天;当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老板,他去办同一件事情会做出不同的结果,这就取决于不同老板对他的不同对待!
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这是“术”,我先好好对待你,让你好好对待我,这是“道”;就如上面所说的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矛盾;老板对待员工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板对待员工不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就会消极怠工好几天完成;舍得,先“舍”后“得”这就是以道驭术。
大凡万事万物,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浆,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浆则无动力,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
有道而谋,谋虽寡而能胜;无道而谋,谋愈多而愈败。“道接天下济苍生,义达四海利九天。”道的实质在于背负责任、慈悲喜舍、胸怀广大、义利合一则无所不通,以正义取利、以利宏扬正义。道是思想,术是方法,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经商必看的一部经典电视剧,孟洛川的恩师送给孟洛川12颗珠子,12颗珠子就是12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堂功课。
这12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蕴藏着经商的法则,恩师对孟洛川说过:悟性好的也许几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参不透。
下面我们看看是哪12个字:道与术,取与予,常与变,方与圆,利与害,生与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后举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两个人,从北京出发,要开车南下去深圳。有一个人开着奥迪,而另外一个人开着一辆奥拓。你觉得那个人会先到?
根据正常情况来说,车的性能其实就摆在那里。奥拓再快肯定也比不过奥迪的速度。那这就是属于“器”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是个新手,刚学会不久,不敢太过于加速,最高时速只敢开到80公里每小时。而开奥拓的这个人是个老司机,随便开开都保持超过80公里每小时。这就是属于“术”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虽然是个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闯红灯。而开奥拓的这个老司机,就老是投机取巧,不断的去触碰交通安全的红线,结果一路被交警教育处理。这就属于“法”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作为一个新手,安安全全地开车南下。而开奥拓的这老司机,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结果没开多久车就被交警扣了。于是他在情急之下,干脆不要车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铁。这就属于“借势、用势”层面的问题。
于是开奥迪的新手继续南下,而开奥拓的老司机车被扣了之后,情急之下上了高铁,结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铁是开往吉林方向的。这就属于方向性问题,就属于“道”的问题。
然后呢,这货,也就是老司机一路当中被交警教育和处罚,结果心里很不爽,后面又被交警把车给扣了,就更火大看,结果怎么样?祸不单行,一生气,想图快,去坐高铁,结果坐了个反方向,直接到吉林,当他发现坐了相反方向之后,心里一嘀咕就在想,看来这几天不适合外出,还是下车回家吧。而开奥迪的新手呢?他是刚读完大学,此时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到钱,就买一辆奥迪轿车,并亲自驾驶着这辆奥迪,陪着自己的已经一头白发还在乡下的老母亲去看一下深圳,顺便逛一下香港,而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魂”。
那么在他们没有出发之前,开奥拓的老司机,直接给涉世未深的奥迪司机,在饭里面下了七步断肠散,结果人还没开始去深圳,走了几步人就挂了,自己怎么走,都是先到达目的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谋”。
“以道驭术,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27 20:37: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