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典籍在何时产生的?
西周灭殷后,我国古代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活动日趋频繁、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周公旦制礼作乐,大倡文治。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这是对西周尚文重礼文化氛围的高度概括。
从载体材料上看,西周时期仍有沿用甲骨记录卜辞的习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有周代甲骨的发现,最大的一次是1977年在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周原出土甲骨17000多片,其中有刻字的甲骨292片。除甲骨刻字外,青铜器铭文是西周时期文字记载最显著的特点。青铜器的制作,起源于夏商之际,商代前期的青铜器铭文极为少见,如有铭文,一般也仅一两个字。商代后期有铭文的青铜器渐多,但铭文内容仍很简单,主要是记载族名或先人称号,以示纪念。发展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字数开始增多,记史的性质逐渐增强,其内容大多有关祀典、策命、赏赐、征伐、记功、法律、契约等。以“大盂鼎”“大克鼎”“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等铭文较长,其中记录周宣王任命毛公为执政大臣的“毛公鼎”铭文最长,共497字。
从文字形态的角度看,西周的青铜铭文,已进入大篆字体的阶段,字形渐趋方整,笔画横竖都较甲骨文更为整齐。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西周末周宣王和史籀一同发明了籀书,《说文》中记录了许多籀书的字体,籀书的形成自然受到甲骨文、青铜文字的影响。总的说,随着记载的增多,汉文字在西周时期虽未形成统一使用的字体,但在同源多流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表达功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足以为正式典籍的产生奠定基础。
从记载的内容上看,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表明,西周时期文字记载的内容已更为丰富。在我国现存最古的典籍《尚书》中,学术界认为可确信为西周作品的有15篇。其中周初八诰(《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记载了西周征服东土、加强对殷民统治的历史事实。这些记载成为学者们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
由于文字记载的频繁,西周时已建立起古代早期的史官制度。《周礼》记周朝设置的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各有所掌。验以青铜铭文,也有“作册”“内史”“作册内史”“内史尹”等史官。从《尚书》中可看到一些史官的活动,如《洛诰》篇曰:“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这是有关周成王命令史官将祭祀祝词写于典册上的记载。此外,《洛诰》中还有关于周成王对周公后代封赐,由史官“作册逸诰”,进行记录的内容。《顾命》篇中也有“命作册度”之说。《汉书·艺文志》更把周代史官的职掌描述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具体分工。并认为周有采诗之官,负责搜集民间诗歌以备王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这些记述虽然未必确切无疑,但如结合《尚书》等文献材料,则可推知西周的文事制度已在逐步完善,这也是早期典籍向正式典籍发展的一个标志。
不知你是在博宝商城还是在地摊看到的,在商城里的应该都是真的,其他具体的你还可以资讯客服。 转自博宝网资讯: 古籍中的伪本,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贾们为了谋利,采用一些手法伪造的古籍版本;第二类是书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编写的著作;第三类是以前的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传世本日稀,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特别受收藏家的珍视,致使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暴利的刺激,使一些商贾见财忘义,运用各种作伪手法,炮制赝品,以假充真。由于各种伪本的出现,又给古籍版本的鉴定增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促进鉴定者与作伪者斗智的本领。 一、作伪的目的: 鉴定伪本,首先要了解作伪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比较、辨认。古籍伪本的制作目的主要有三种。 1.商贾作伪的目的在于牟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各种价值较低的古籍在版本年代、作者姓名、收藏家的姓名、题跋、印章等各方面进行伪造。 2.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编写著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书籍的权威性、神秘性,或因某种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姓名。因此,这类古籍,大多只是著名的姓名是假的,并没有更多的作伪手法。 3.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版本,大多是由于其自身的学识、眼力不济而误定的。因此,对于这类著录书只能作伪参考,而不应盲目相信。 二、作伪手法 作伪的手法有许许多多,鉴定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主要几种。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色,或用粟子熬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赭石藤黄水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古纸上面新印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较少,却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干支年代。 4.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全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兜售伪本。总之,作伪的手法有各种各样,有时只有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结合应用。鉴定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书籍,注意去伪取真,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是专门记载当时的朝代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现在的人发现那些记载性的东西,就自然知道了。至于现在人怎么读懂古书的,我想是历来都有爱好研究历史的学者,他们肯定会对古文研究透了,慢慢的延续下来就是了。
正式的典籍在何时产生的?
本文2023-10-27 21:06: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