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第1张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时令,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我们的词汇量,下面就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以供参考。

古代24节气雅称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季节变化来命名的,所以称呼中常常与四季有关。例如立春,又叫打春、岁首、立春节、正月节,指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到了春分,春分,又叫仲春之月,因为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以此类推,孟夏在农历四月左右,适逢立夏或者小满,此时气温有了明显的升高,预示炎热的夏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农耕,将秋季分为三部分,例如有秋收、秋耕、秋种等,三秋即农历九月,此时已经步入深秋,属于季节的小尾巴。而腊冬在寒冷的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样的节气。

主要来历是什么

其中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们就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的长短记录下来,规定成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是流传很久的一套,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对于气候的观察还有很大的帮助,还影响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有哪些相关歌谣

除了俗语谚语,古代也有很多节气的歌谣适合儿童传唱,以下例举其中的几首:

(其一)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其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人日”指代的是农历正月初七,与二十四节气并无关系。人日其实是一个传统节日,它的时间之所以是正月初七与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有关。天地刚刚出现之初世界空无一物,后来才慢慢有了太阳与月亮,有了草木河流,有了鸟兽虫鱼,以及有了人类。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人类是女娲用黄土捏造而成的,因女娲捏造人类的时间是在相继创造了鸡狗猪等动物的第七天,故而古人将正月初七定为人日。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也曾在《占书》中提及正月七日为人,不过关于“人日”这一名称最早则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梁时期一本名为《荆楚岁时记》的古籍中曾明确提到“正月七日为人日”。一开始古人在人日这一天只会进行占卜而不会进行庆祝,这一天慢慢演变成传统节日则是发生于汉、魏时期。在经过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之后,唐朝百姓对于人日节的重视程度开始大幅度提高。

因为重视,古人在人日节这一天所进行的风俗活动也便随之增多。每年正月初七时古人都会待在家中与家人共度人日节,即便要出门远行也会过了人日节再走。除此之外,古人在人日节时还会吃一种名为“拉魂面”的面食。因为过年期间少不了走亲访友,同时这段时间对于古人来说也是难得的清闲时光,所以几日下来难免有所懒散。但是人日节一过,古人便需要开始新一年的耕作,所以就需要依靠“拉魂面”来收收心。除了吃“拉魂面”之外,人节日的风俗还包括吃七宝羹、戴人胜等。

因为人日节在唐朝时期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所以这个时期有不少诗作都与人日节有关。其中温庭筠、杜甫以及宗楚客等唐朝明名人都曾创作过与人日节有关的诗作。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