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有《中国针灸》的rm非p2p下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请问哪里有《中国针灸》的rm非p2p下载,第1张

http://libverycdcom/2006/03/07/0000093327html

这个里面```不过要安装eMule```

1-30集简介

上册:

1集、导论( INTRODUCTION )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辑介绍针灸的起源,历代针灸医家和针灸名着,以及现代针灸的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李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集、经络( JINGLUO )

经络学说是中医和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辑通过真人示教,介绍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联络脏腑和病,主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丘杰礼,片长48分钟

3集、腧穴(一)( POINTS 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4集、腧穴(二)(POINTS I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6集、刺法(一)( NEEDLING METHODS I )

本辑主要介绍有关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练习、体位、进针和行针手法、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6分钟。

7集、刺法(二)( NEEDLING METHODS II)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8集、灸法 ( METHOD OF MOXIBUSTION)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9集、内科证治(一)(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0集、内科证治(二)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1集、内科证治(三)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I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2集、内科证治(四)(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V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6分钟。

13集、妇儿科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GYNECOLOGY & PEDIATRICS )

本辑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胎位不正、乳少、不孕等七个常见妇科病证,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疳积、遗尿三个儿科病证的证治。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54分钟。

14集、外伤及皮肤科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JURY & DERMATOLOGY )

针灸治疗外伤及皮肤科病症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点。本辑选择了风疹、疗疮、痄肋、乳痈、蛇丹等12种外科、皮肤科病证,分别作了介绍。 黑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程宝书、隋玉华,片长48分钟。

15集、五官科及其他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ENT DEPARTMENT & ETC )

针灸治疗眼、耳、鼻、喉疾病同样可有良好效果。本辑介绍了近视、目赤肿痛、耳聋耳呜、鼻渊、牙痛等五官科疾病,以及近代比较重视的戒烟、戒毒、减肥、美容等针灸疗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倪忠枢,片长48分钟。

下册:

16集、奇经八脉 (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

本辑介绍了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乔脉和阳乔脉)的循行分布、作用功能、主治病证和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登部、张邦水,片长47分钟。

17集、气街四海 (THE PATHWAYS OF QI AND THE FOUR SEAS )

气街四海理论是针灸临床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之一。本辑介绍了气街、四海的概念、四海的主要部位、作用及主要输注部位的穴位,并根据气街四海理论,介绍了震颤麻痹,乳癖(乳腺增生)、心痹、肋痛、石淋、闭经、溢乳(特发性高泌乳血症)等常见病的辩证、治疗。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玉檀、张邦水,片长41分钟。

18集、腧穴(续)( POINTS -CONTINUED )

本辑收录了《中国针灸学》腧穴(一)、(二)、(三)、(即第3-5辑)中未曾介绍过但也比较常用的63个穴位的取穴部位、主治和刺灸法,按头颈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分经排列。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信息研究所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王德深、符永驰等,片长46分钟。

19集、慎针穴位的解剖 ( THE ANATOMY OF THE POINTS REQUIRING PRUDENT MANIPULATIONS )

本辑着重叙述应慎重进针的11个重要穴位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支配及其中枢节段分布、穴位周围的毗邻结构、以及临床上应掌握的针刺深度、方向、角度和操作方法,以免由于不熟悉解剖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严振国、陆宝根,片长43分钟。

20集、古典针法 (CLASSICAL NEEDLING METHODS )

本辑是毫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方法的提高,重点介绍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着作中历代各家在针灸学术方面的独特见解和鲜为人知的针刺方法,以及对后世影响颇为深广的针术内容,有理论阐述也有实际操作示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1集、针刺补泻手法 (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

针灸临床疗效固然与辩证准确,选穴精当密切相关,而讲究针刺手法,深入研讨补泻问题,常能挽危急,起沉疴,变疑难为易治,提高疗效。本辑重点介绍了徐疾法、捻转法、提插法、留针法、呼吸法、开阖法、九六法、摇摆法、盘旋法和迎随法等十种手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具体操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王启才,蔡知新,片长43分钟。

22集、耳穴的诊断与治疗 ( AURICULA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眼针疗法是以《易经》的阴阳八卦,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观察眼球结膜络脉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治病,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特点。本辑系统介绍了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周穴区的划分和定位,观眼识病,取穴和配穴,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临床适应证及疗效,以及眼针治病的机理等。 辽宁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朱凤山,姚凯,片长46分钟。

23集、眼针疗法 (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

眼针疗法是以《易经》的阴阳八卦,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观察眼球结膜络脉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治病,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特点。本辑系统介绍了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周穴区的划分和定位,观眼识病,取穴和配穴,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临床适应证及疗效,以及眼针治病的机理等。 辽宁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朱凤山,姚凯,片长46分钟。

24集、颞三针和围针法 ( METHOD OF TEMPORAL THREE NEEDLES & NEEDLNG AROUND THE DISEASED AREA )

颞三欠款是在颞部的一定部位进针、连刺三针,加上有关配穴,用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辑详细介绍了颞三针的定位。体位、针刺角度、深度、手法、疗程和实验研究,以及舌三针、肩三针、膝三针和脂三针的适应证、针法。围针法属于多针刺法。本辑重要介绍中风CT定位围针法的针刺部位、针具、治法,以及长针透刺治疗偏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围针法还可用于漏肩风、面瘫和瘿。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制,执行编委靳瑞、杨文辉、倪忠枢,片长50分钟。

25集、醒脑开窍法 ( APOPLEXY WITH XINGNAO KAIQIAO ACUPUNCTURE METHOD )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通过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循环改善红细胞状态,使大脑组织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功能,从而取得疗效的,本辑详细介绍了醒脑开窍法的选穴,适应证和作用机理等。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石学敏,谷玉亭,黄文廉,片长44分钟。

26集、温针灸和隔药饼灸 ( MOXIBUST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ROUGH HERB MEDICINAL CAKE )

温针灸具有针刺和温和灸的综合治疗作用,适用于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等多种疾病。隔药饼灸亦为针灸医家常用的方法。本辑介绍了温针灸和隔药饼灸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证,不同季节,体质,年龄,性别,病证,部位的临床辩证应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大46分钟。

27集、穴位敷贴疗法 ( EXTERNAL APPLICATION THERAPY )

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选择一定药物经制作心后敷于特定穴位,加灸或不加灸,起泡或不起泡,药物与特定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以调整局部与脏腑功能,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消炎解毒,止痛止血,广泛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本辑介绍了药物配制、辩证取穴处方、具体操作方法、疗程、禁忌和注意事项,以及本法在哮喘、鼻渊和其他阳虚病证的具体应用。 福建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孙兰英,吴徽淘金,片长53分钟。

28集、肩痹症和延髓麻痹 ( SHOULDER BI-SYNDROME AND BULBAR PARALYSIS )

肩痹症,即漏肩风,是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的一处疾病。本辑着重介绍了中医分型特点和循经取穴配阿是穴合谷刺法的取穴、配穴、手法。 延髓麻痹,亦称球麻痹,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饮水反呛的一组证候群。三辑介绍以项欠款为主的辩证方法,治疗非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球麻痹的取穴和手法。 黑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孙申田,贾民一,片长、48分钟。

29集、类风湿性关节炎 ( RHEUMATOID ARTHRITIS )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其诊断并不困难,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辑详细介绍了以针灸为主的外治法治疗各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则,取穴和操作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阳剑锋,熊曾,片长47分钟。

30集、心悸心痹 ( PALPITATION AND HEART BI-SYNDROME )

本辑介绍心悸心痹的针灸辩证施治方法,包括心脏的功能、经络分布和常腧穴、常用的刺灸方法(毫针、灸法、拔炎罐、穴位贴药、耳穴压药、水针、指掐穴等七种)辨证施治(八型),以及预防。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43分钟。

四海晏然意思是全国各地太平安定。

四海:天下,国家;晏然:平静,安定。出自《后汉书·蔡茂传》:“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

1、自此,天道运转,六道轮回,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2、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皇上圣明,河清海晏,愚兄即为臣子,理隐禅当为君分忧,为民谋利,不枉大丈夫。

3、正是由于大唐现今无内忧外患,河清海晏,所以张允文能够抛开工作,悠闲的带着家小游山玩水的原因。

4、他和村里的大人们来到青海海晏地区一个生产昆仑玉的玉石矿。

5、不敢,施主是朝廷一品大员,别看眼下似乎是涸辙之,不久就可河清海晏。

6、我抬头一看,正是石涛的《海晏河清图》

7、宫门口有一副楹联,写着“物阜民安母仪着千秋赫濯,河清海晏圣德回万顷波澜“字字入石三分”,传递“物阜”与“民安”的念携察祈请。

8、河清海晏淡淡笑道:“还是大家的努力啊。”

9、于是海内太平,河清海晏,百姓安享太平盛世之福。

10、禀陛下,自从陛下还朝洛阳一来,天下具名无不欢欣鼓舞,交口称幸仔茄,九州也是海晏河清,雨顺风调。

中医中的四海内容

中医认为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

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 为“根”、以 三部为“结”。

 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 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 的联系。

 15足厥阴经“根”部在 ,“结”部在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 。

 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濡筋骨, 也。”

 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内连五脏, 。”

 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 。”

 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指导 。

 (三)判断题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为六经。( )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 )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

 11手厥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

 13足少阳经的”根,,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

 14髓海位于腰部,为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

 15胸部为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

 18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厥阴经病变有关。( )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

 (四)问答题

 1《内经》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

 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论述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

 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

 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

 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B 2E 3A 4D 5B 6E 7A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B 20E

 (二)B型题1D 2B 3E 4A 5B 6C 7E 8B 9C 10A 11D 12B13B 14E 15A 16C 17A 18E 19A 20B21E 22E 23A 24B25B 26C 27A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0C 41D 42A 43C 44B 45A 46C 47B 48E49A 50E 51C 52A 53B 54D 55B 56D57A 58C 59D 60A

 (三)D型题1BC 2AB 3CD 4AE 5CE 6AD 7AB 8BD 9AC 10DE 11BC 12AC 13AD 14DE 15AC 16BD 17DE 18CD 19BC 20BD

 (四)X型题

 1ACE 2ABC 3ADE 4ABC 5ABC 6CDE7AD8CDE 9ACE 10BCE 11ADE 12ABDl3CDE14ABC 15CDE16ABC17ABC18ACD19ADE 20A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与奇经相对,指十二经脉。因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

 4“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奇经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5即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特点是都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于本经(合)。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表里两经在躯体深部的联系。

 6即指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8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9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

 10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分四气街,即胸气街、腹气街、头气街、胫气街。气街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和经络在头、胸、腹、胫的分段联系。

 11即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胃为水谷之海。“海”,川归聚之所。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1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日:“真气者,经气也。”

 13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之所以成 之所以起

 31973 帛书中

 4《黄帝八十一难经》 《内经》

 5外感热病 经络学说

 6手足末端 头面部

 7十五络脉 浮络与孙络

 8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9离、入、出、合 体腔深部的

 10颃(面) 角(头)

 11腹气有街 胫气有街

 12血海 水谷之海

 13四肢 头、胸、腹

 14上下部位 两极间

 15大敦 玉英、膻中

 16沟通肢窍 保卫机体

 17营阴阳 利关节者

 18入舍于经脉 散于肠胃

 19腰背委中求 面口合谷收

 20辨证归经 针灸治疗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 5× 1 6× 1 7× 1 8× 1 9√ 20√

 (四)问答题

 1《内经》作为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其对经络的论述最为详尽,主要阐述的内容为:其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还无端的传注系统。其二,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其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其四,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其五,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2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艾灸时热感也可由施灸部位向远部扩散,气功练功者也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路线流动,故此把这种感应和传导看成是经络循行。

 (2)穴位功效的总结。通过长期针灸临床观察,随着对穴位功能作用的掌握,将已知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归类,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从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而且脏腑有病,按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病痛可随之缓解,由体表病理现象推理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学说形成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了古代医家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通过直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5)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讨论经络形成时也不能忽视古代哲学思想对经络形成的影响,如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天入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对经络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上述5点可以说是经络形成的主要依据。

 3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上述是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4经络系统有以下主要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脉包括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为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为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为足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足三阴经。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作用。

 (2)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3)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还有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遍布全身。

 (4)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或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其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因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5)十二经筋。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经筋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6)十二皮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反应于体表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上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相同点:“根”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不同点:“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6气街的结构特点如下:

 其一,纵横交错,以横向为主,呈网络结构。十四经脉按纵向将人体各部有机相联,气街则主要按横向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器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气街网络结构。四街中,头、胸、腹之气街均为横向联系的结构特点,胫之气街虽为纵向结构,究其缘由与胫部不概脏腑,以及胫部与躯干纵向相连有关。

 其二,分为四部。气街将人体从上至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说明头、胸、腹、胫各部的分段联系,使各部既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和自身特有的功能活动,又通过各部所分布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四海、腧穴等将四部连为一体,特别是四海与气街四部相处一致,如脑为髓海位于头部,与头之气街相合。膻中为气海位于胸部,与胸之气街一致。胃为水谷之海位居上腹部,与腹之气街相合。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又与胫之气街相连。

 其三,前后相应连贯。气街结构的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胸之气街与腹之气街。胸之气街将胸膺与背部连贯一起,腹之气街将腹部与背腰部密切相连。由于有了胸、腹之气街的联系途径,气街通道使人体胸腹部与背腰部形成了前后对应的结构关系。针灸学处方配穴中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理论,根据来源于此。古代医家运用阴阳学说创立了针灸临床上“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治疗方法,也是通过胸、腹气街的通道而形成的。

 7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产生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是:①经络实证主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如在经络所过之处发生疼痛。②经络虚证主要是由经气虚陷,气血不足所致,如在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③经气衰竭时,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④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经厥逆而出现厥证,如足阳明经经气变动失常出现“骭厥”。

 8由于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紧密相连,并通过经络将全身组织和器官联系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整体,故它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起联系整体的作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

 (2)起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和经络之气的作用转输运送全身发挥作用。

 (3)起防御机体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健康生活,少受外邪侵犯,主要靠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充养到络脉,使肌腠密致,起保卫肌体、抵抗外邪的作用。

 (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应关系。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经络系统在通达内外的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互适应的关系,如脉搏四时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又如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情况,每经气血有盛衰时辰,子午流注针法,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人体之所以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作用。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四海(four Se8S)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诲,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天下

  1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

  2人世间,社会上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5 自然界,天地间

针灸推拿学《专业基础课》考核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类别:针灸推拿学专业专升本专业基础课程 三、编写说明

1、本考核大纲参考针灸推拿学专业专业课程要求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

考试科目 第一部分:经络腧穴学 第二部分:刺法灸法学 分值分布 50分 50分 考试时间 120min

(一)《经络腧穴学》部分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识记:(1)经络;(2)经络学说;(3)奇经八脉;(4)十五络脉;(5)十二经别;(6)十二经筋;(7)十二皮部;(8)根结标本;(8)气街四海。

2理解:(1)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3)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4)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5)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意义和作用;(6)经络的作用。

3运用:(1)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识记:(1)腧穴的概念;(2)十四经穴的概念;(3)经外奇穴的概念;(4)阿是穴的概念;(5)各类特定穴的概念。

2理解:(1)腧穴的命名;(2)各类特定穴的分布规律;(3)各类特定穴的作用;(4)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3运用:(1)腧穴的生理功能;(2)腧穴的主治规律;(3)腧穴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 十二经脉

1识记:(1)十二经脉的循行;(2)十二络脉的循行;(3)十二经别的循行;(4)十二经脉的经筋循行;(5)十二经脉腧穴的定位。

2理解:(1)十二经脉的经脉病候;(2)十二经脉的主治概要;(2)十二络脉的病症;(3)十二经筋的病症。

3运用:(1)十二经脉腧穴的主治病症;(2)十二经脉腧穴的刺灸操作要领。

第四章 奇经八脉

1识记:(1)奇经八脉的循行;(2)督脉腧穴的定位;(3)任脉腧穴的定位。 2理解:(1)奇经八脉的功能;(2)奇经八脉的病候。

3运用:(1)督脉、任脉腧穴的主治病症;(2)督脉、任脉腧穴的刺灸操作要领。

第五章 经外奇穴

1识记:(1)经外奇穴的定位。

2运用:(1)经外奇穴的主治病症;(2)经外奇穴的刺灸操作要领。

(二)《刺法灸法学》部分

第一章 概 论

1识记:(1)刺法灸法学;(2)针刺技术。

2理解:(1)刺法灸法学的内容;(2)刺法灸法学的特点;(3)刺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4)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5)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6)刮痧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3运用:(1)刺法灸法学的作用;(2)刺法灸法学的宜忌。

第二章 毫针法

1识记:(1)腧穴揣穴定位;(2)刺手;(3)押手;(4)各种持针法的概念;(5)提插法、捻转法的概念;(6)各种辅助手法的概念;(7)静留针法、动留针法的概念;(6)得气、气至病所的概念;(7)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的概念;

(8)透穴刺法、傍针刺法、齐刺法、扬刺法、围刺法的概念;(9)运动针法的概念;(10)提插法、捻转法的概念;(11)针刺补泻、补法、泻法的概念;(12)静留针法、动留针法的概念;(13)飞经走气四法的概念。

2理解:(1)毫针基础知识;(2)体位选择;(3)消毒;(4)针具的选择。(5)持针方法;(6)押手方法;(7)进针手法;(8)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9)行针手法;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主治: 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会阴后百会是任脉的主穴,又称生死穴主阴。从修炼界来讲,百会主阳是从神的层面讲,神是主管人体生命智慧的能量体,也是老子讲的一。人身要修炼成纯阳之体谓之为阳神,2可从百会自由出入者为阳神出窍。按中华传统文化和佛家、道家讲,阳神修成后能超越生死,与道合一,迏天人合一最高境界。从人体生物仪器层面讲,人体百会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百会穴不通和有伤害者,人体阳气就不足,最明显的表现为体虚,头部怕冷。老年人和体虚头部常要带帽,人体阳气消耗头部要占70%。经常有头顶痛戓不舒适感的肯定是督脉和百会不通。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转小周天就好了。

会阴穴,为人体长寿穴。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