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墓发掘出武器,距今1700多年,专家:孔明真乃神人也,真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5收藏

湖北古墓发掘出武器,距今1700多年,专家:孔明真乃神人也,真的吗?,第1张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笑面人》

就像现代人中流行的衣服大多数在很多年前早已出现过,历史总是像一个轮回般兜兜转转。在近现代战场上经常会用到一种作战工具——机关枪。它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在十分遥远且社会落后的古代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一种古代"机关枪"。

随着岁月的流逝,往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它被埋没在层层土地之下,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考古活动的一步步推进,这种存在于不可思议的古代社会的"机关枪"才穿越历史的封尘重新与我们相见。

它是一种重新与历史会面的方式

相信很多文科生在大学入学专业选择的时候,都见到过这样一个专业:考古。虽然很多学生对于"考古"二字并不陌生,但是除了极少数学生对其真正热爱之外,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愿意进入这样一个专业。因为懵懂的我们并不懂得考古专业并不是意味着入学之后要每天跟着老师研究古尸、下坟墓考察古代人的遗物,所以还没确切进行初步了解便被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给吓到避之不及了。

但是,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会发现,其实考古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都主要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后期也有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田野调查、实物鉴别审视等课程,但是也远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通过考古专业里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对其专业历史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对很多流落民间的珍贵古代遗产进行鉴别并展开相关保护措施。

历史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无疑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存在。悠久的历史往往给我们留下太多无法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也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历程中学会去反思自己,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避免重复之前所犯过的错误等,总之,历史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位人类而言都是一种无价之宝。

然而,想要去认识历史、探索历史,便免不了要涉及到考古学这一专业,它能在如今"赝品"纷杂的社会中鉴别出真正的历史遗物,能够通过星星点点的考古发现而去洞察历史、甚至重现历史。

日常考察却发现惊天奇物

真正的大咖总是在不经意间闯进人们的视野,往往不会有太多虚张声势的所谓"牌面",但是却总能在人世间惊起一番波澜。考古工作虽然做起来十分艰辛,但是却总能在百般磨难之后为我们发掘出一些闪耀着异样光辉的文化瑰宝。

在上个世纪,一支考古队正在湖北进行多少年如一日的考古工作,由于正在挖掘整理的是一座早就被盗墓者席卷的空空如也的坟墓,所以接下来的考古工作只是在收集一些被盗墓者粗心大意遗留下来的东西,大家都对这座古墓不抱太大期望。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人在意,所以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在经过一系列的挖掘整理工作之后,考古团队从中收集到了一些文物碎片,由于太过凌乱,所以初期大家都没看出是什么文物的残片,但是能够初步确定是古代遗物。

既然是文物残片,那自然就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考古队挖掘到的文物残片便被带回研究所进行文物复原,经过一系列的复原工作之后,工作人员发现有这些残片所复原出来的文物竟然神似古代时期让很多士兵闻风丧胆的古代"机关枪"。

为了保证结论的准确性而不至于造成失误,相关人员便邀请了十分权威的考古专家前来鉴别,经过一番详细审视,专家惊呼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原来这些被复原了的古墓残片就是在古代战斗力十分惊人的古代"机关枪"。

这一发现让本来对这个古墓不屑一顾的考古团队瞬间大吃一惊,没想到本来不抱任何期望的古墓中竟然还藏有这等奇物,一下子整个团队都感觉之前日夜兼程的辛劳都没有被辜负。

解密古代"机关枪"

众所周知,机关枪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进步才产生的作战武器,但是从湖北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又怎能叫做机关枪呢?这话就要从我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葛亮开始说起了。我们都知道,提起三国志便免不了要说到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了,在很多场战役之中,都少不了诸葛亮的出谋划策来为战场画上点睛之笔。

殊不知,诸葛亮不仅善于深谋远虑、为君主出谋划策,在创新作战工具方面也颇为优秀。在他的指导下,早在三国时期,便发明出了一种可以让利剑连续射出的弓弩,也就是我们在很多古籍小说上经常看到的"诸葛神弩"。要知道,在古代那种落后的冷兵器时代,像"云梯"、"诸葛神弩"这类能够让战争效率事半功倍的作战工具的杀伤力无疑是可以与现代战争中的机枪、坦克相媲美的。

由于这种冷兵器——"诸葛神弩"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之下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存在,并且它的工作原理又与我们以连发子弹而著称的机关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便会习惯性地把这种出土于1700多年前的"诸葛神弩"也称作古代"机关枪"。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这次考古发现中,考古学家一共在这次所收集到的残片中,利用现代科技和传统手艺修复了40把"机关枪",这不仅是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也能够为我们现代人在探究古代军事情况、作战方式等方面提供切实物证与相关线索。并且通过这次考古发现,也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即使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古代社会,也挡不住人类智慧的尽情发挥。

毕竟古代"机关枪"的身影在这次考古发现之前,虽然据古籍记载,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种武器存在,但是却由于千百年来从未出现其本尊而让这种兵器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扑朔迷离。直到一千七百年后,在一次偶然的考古活动中,古代"机关枪"终于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才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所在。

田园村镇等民居分布于山区、平原、江河湖海之滨的各种地貌景观之上,为简化类型,将其归于一类,放置于农村居民最多的平原风景之内。但各种地貌之上的民居和田园特点也有不同,如欲进一步细分,可再按地貌分为亚类。在本节内介绍各种田园民居、古镇及目前盛行的农家乐。关于风俗民情因依附于民居之内,不单列。此处大部分资料来自《走到底中国50个古村落》。

一、简陋的民居

川北丘陵区最简陋的住房为草房,四周用夹板打成土墙,中间立柱、架梁,用竹竿绑成方格网状,上盖稻草或麦草,房屋的一头为牲口圈,许多圈上都搭有木架,供男丁睡眠。屋前有一块很平的场地,称为“地坝”,供晾晒农作物。一般厨房门紧邻一块水田,以便洗涤杂物,房屋后有竹林。庄稼四季常青,农舍是绿色海洋中的一些孤岛,这就是竹林茅舍,田园风光美的一个方面。

云南省广南县大山中有一个峰岩村,全村54户280多人居住在一个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大岩洞中。洞中岩溶渗水足够人畜饮用,这里村规极严,民风淳朴。全村6姓,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偷盗之事,实为“中国第一奇村”。

二、文化悠远的古村落

文化悠远的古村落是现今兴起的一个旅游热点,这些古村落往往由一个富有的家族兴建。

1徽州黟县西递村

村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青石铺地,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进入西递村,一幢幢用青石建造的高大房屋,90 条扑朔迷离而又四通八达的街巷,饰着花鸟戏文砖雕的门楼,嵌有雕镂青石漏窗的外围高墙,黑黝黝的飞檐翘角……弥散着浓郁的民俗风采。各家各户的宅院都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全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许多建筑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西递村始建于北宋,从清雍正至道光,91年间从这个村走出知县以上官员115人,举人、秀才234人,成为封建社会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

2兰溪诸葛村

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背靠山峦,面对流水,8 座小山环抱,形成一个天然的外八卦。村落粉墙黛瓦,倒映在荡漾的池塘,散发出江南水乡的韵味。村内现有明清民居及厅堂200多处。雕梁画栋,重檐歇顶,日用器物精美雅致,而非农家朴素之物。

村落的八卦布局为中国一绝。村中心的钟池,由池水陆地和水井合成一个太极图,8条小巷向外辐射,房屋环池排列,归入八卦位置。巷子纵横相济,似连却断,宛如一座迷宫。

3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是一个聚族而居达五六百年之久的自然村,位于湖南岳阳县渭洞乡笔架山下,以其祖先张谷英名命。村舍一直沿袭明清时期庄园风格,整个村落共有房屋2300多间,屋宇绵亘,檐廊衔接,绵延两里之遥,俨然是一个“大屋”。每户庭院都由“三井四进”组成,巷道回廊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晴不曝晒,雨不湿鞋,俯瞰“大屋”,状若飞鸟凌空,势如卧龙欲腾。

张谷英村四面环山,自然景观非常幽雅。这里没有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金石碑刻,只有普普通通的青砖瓦屋、平常人家。他们保存了古老的建筑,继承了古朴的风俗习惯,提倡“勤有功,谦受益”,从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重视办学,鼓励读书,以古老建筑群和重教尚德的民风而驰名。

三、富商大贾的庄园

1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乡,建于明朝晚期,背依邙山,面临洛水,有33个庭院,其中楼房53座、平房97间、窑73孔,总建筑面积643×104m2。其建筑特点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院院独立,又院院相通,兼有我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的建筑特色,为典型的封建堡垒式建筑群。远望寨上寨下一片青堂瓦舍,楼房林立,土窑依山就势,可谓中原一绝。

2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自清代中叶起陆续建成,占地200余亩,有房屋1500余间。鳞次栉比的房屋和楼阁,不像一个家庭的住所,而像一座古代的城市。

四、恶劣环境中开发的村落

1悬崖上的村庄——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河南辉县西北太行山深处海拔1700m的悬崖上,昔日与世隔绝,今天却成为旅游热点。太行山以一道雄伟巨大的悬崖与华北平原分界。郭亮村便建在一条峡谷悬崖的台阶上。村子完全溶浸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石磨、石碾、石凳、石床……几乎是现代的“石器”时代。20 世纪70年代以前,郭亮村仅靠一条“天梯”与外界联系。天梯建在绝壁之上,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以及直接在近90°的岩壁上凿出的石梯组成,攀爬天梯时,向上只能看到上层石梯的底,向下则是峡谷中翻滚的水浪。登上200m高的红岩绝壁,俯视身下,山壁耸直陡峭,如斧劈一般。如今开凿了郭亮洞,从山脚到洞口是用石头依山势砌成的“之”字形路,石洞是在绝壁上的石英砂岩中凿成,高5m,宽4m,全长1200余米。

郭亮村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有峡谷的险峻,溪流的柔美,溶洞的幽深,泉瀑的飘逸,观日出星空,听虫鸣鸟啼,一派桃花源似的田园画卷。

2于家石头村

于家村位于河北井陉县中西部山区,全村400多户人,房屋依高就低,顺势而建。村里有古庙、古阁、古戏楼22座,村东口耸立的“清凉阁”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下层为拱形,宛如城门。村里无论古建筑还是大小民居、设施、用具均以石头为原料,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四合院屋顶都是平的,且家家相连,屋顶是进入各家的空中走廊。

于家村周围几十里的墚岭沟坡,无处不是坝及梯田。于家村重视蓄水,井、窑、池遍布全村,新、旧水井有1000多眼,平均每户两眼有余。“柳池禁约”是块水法碑,“每年挖池,按门出工……每家吃水许一瓮,取水许两担……”。正是他们对水的开发和管理,才能在这干旱不毛之地生息繁衍。

五、少数民族的居所

1金帐汗蒙古部落

金帐汗部落坐落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曾经是成吉思汗的营地。牧民们冬天住砖瓦房,夏季转场放牧住蒙古包,它已与游牧文化融为一体。当你来到草原上,会感到无比清新、宁静和惬意。蒙古族的兄弟姐妹淳朴而豪爽,他们会拿出醇香的奶茶和美酒来招待客人,马奶酒和烤羊肉是待客的主菜,托着哈达唱敬酒歌,享受美酒、手扒肉,酒过三巡,跳起蒙古舞蹈。

2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理县桃坪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和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着陡峭的山势依坡而上。寨子里住着百余户人家,当地人叫“格尔麦阿嘎”,意为古巷人家。因为巷道纵横,迂回曲折,又称“神秘的东方古堡”。居民的房屋大都分为5层:第一层饲养牲畜;第二层为客厅、厨房和卧室;第三层为储物间;第四层堆放谷物和粮食;第五层供奉羌人崇拜的白石神。寨内现存两座石头碉楼,一座高30m,共9层,每层有射击窗口。这是个强地震多发区,但碉楼历两千多年却安然无恙。寨内还有完善的地下供水系统,揭开石板即可取水。水道具有生活、消防、通行、战时防御等多种功能。寨子下面有31条地下通道,连接每户人家,到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寨子外有八大门,与寨子中心8条放射状出口相通,构成八卦布局。本村人攻守自如,外人却如入迷宫。这个村寨结构比兰溪诸葛村更为复杂。

3西江苗寨

在贵州凯里苗岭主峰雷公山东北的雷公坪有中国最大的苗寨,由8个自然村组成,坐落在白水河畔,从山脚一直叠爬到山顶。当地人珍惜土地,平坦处用于造田耕作,把房屋建在30°以上的斜坡上,先挖一个呈两级阶梯形的平台,房子的支撑立柱便安放其上。从侧面看,最外面的一根柱子悬空而挂,同上面一级屋基持平,便形成了吊脚楼。西江吊脚楼通常分为3层,最低一层为畜圈禽舍和堆肥放柴,中间为人居住,顶上一屋用于存放粮食杂物。

西江是苗族文化的一方厚土,除了12年一轮的盛大祭祀典礼外,一年一度的“吃新节”和“苗年”,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盛大节日的“跳芦笙”,场面辉煌,几百个身着丽装银饰的姑娘,踩着铜鼓的节奏,随着芦笙的音律,款款移步,翩翩起舞。

西江苗寨的美丽在于它几乎全部营建在一座山上,寨顶有风景树林,寨中有百年老树,使它生动纯朴,生意盎然。傍晚时分,苗寨升起了炊烟,人们在白水河畔洗浴,妇女们将盘在头上的长发散开,浸在河中,姿态从容不迫,优雅自如。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山头,阴影中的山峦变得幽蓝,西江苗寨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古镇

1甪直古镇

甪直古镇位于苏州市昆山之南,古镇周围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湖泊和水网共同营造了它的繁华和美丽,一切与水有关的城镇景色都可以在那里找到。镇内有40余座古石桥,精致的雕刻没有一座重复。傍河而建的民宅,从街岸一直建到水上,河道里一排排木桩支撑着一半凌空的木板房,楼板下面、窗户下面都是水。从后门通过石阶,可在河中浣洗。古镇的房屋大多为明清时所建,有58条巷子以及依河道而建的廊棚(带屋顶的街)。沿河岸有不少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栓缆桩和嵌在水巷墙壁上的缆船石。它们都是富有魅力的艺术品。镇东的正阳桥长58m,明代修成,每当夜幕降临,月影和桥影相映,“长虹漾月”为八景之一。镇内圣保寺在宋代达鼎盛时期,有殿宇5000多间、僧众1000多人,所塑罗汉是国宝级文物。最大的银杏树有1300年的树龄。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古今名人不可胜数。

2南浔古镇

浙江湖州南浔古镇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巨富之镇,有号称“四象”、“八牯牛”、“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这里将五百万两以上银子称为“象”,一百万两以上银子称为“牛”,十万两以上银子称为“狗”。南浔以蚕丝交易而繁荣,当年的“丝行埭”密密地挤满了50余家丝行。每逢新丝上市,丝行埭上便“一日贸易数万金”、“列肆喧阗、衢路拥塞”。南浔是水乡,以桥多为特色,名桥有广惠桥、通津桥。闻名遐迩的“楫里丝”便是通过通津桥运往上海。镇上的“嘉业楼”是与宁波“天一阁”齐名的藏书楼,广收地方志,尤其刊刻了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籍,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 种。最有名的园林是小莲庄,其古树长廊的柱间嵌装有45块名人手迹碑刻。

3大圩古镇

广西灵川大圩古镇位于桂林之南、漓江东岸。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后,大圩便成为水陆交通枢纽,逐渐繁荣起来。古镇沿江而建,石板路两旁挤满了青砖青瓦楼房。大圩镇的8 条老街上遍布老店面、老建筑。大圩始终是商贾云集之地,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东”之说。沿江有13个码头,都是巨石砌成,一端伸入江中,一头楔入街巷。不过以前樯桅如林的景象,已被旅游的人流和客船所取代。

4鸡鸣驿

鸡鸣驿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驿站,坐落在河北怀来县西北鸡鸣山下。它是明清两代宣化府通往京师大路上独立存在的一座驿城,在我国邮政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存周长近2000km的古城,城墙为青砖砌垒,分东、西两座城门,供人马车辆出入。城堡中民宅整齐划一,像井然有序的军营。“公馆院”是供过往官员、驿卒住宿就餐之处。现今保存完好,为三进院落。驿城署是驿城规格最高的建筑,为五进连环院。

七、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在特点上介于旅游风景区与真正的农家之间。因为它和旅游风景区一样,有为游客服务的设施,但没有美丽的风景,仅以靠近城市交通方便、消费不高、有一定的农村生活气息而博得城市人的喜爱。开办农家乐的家庭,都会在一个漂亮的院落内或树荫下摆上桌子、椅子,供游人喝茶、打牌或其他娱乐消遣活动,为到附近游玩的客人提供食宿娱乐。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中文名称:白暨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白暨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动物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航运繁忙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暨豚科 Lipotidae

  白暨豚属 Lipotes

  白暨豚种 L vexillifer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白暨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编辑本段繁殖习性

  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暨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暨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编辑本段身体结构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几乎0头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暨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编辑本段中国抢救白鳍豚大事记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暨豚的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6年: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

  编辑本段濒危现状与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①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②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③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④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⑤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⑥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相关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的几位渔民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捕淡水鱼时不料发现了一头白鱀豚误入洞庭湖的浅水区。随后他们用他们的渔船堵住浅水区的出口,再用铁钩把这头白鱀豚从水中勾出。捕捞时这头白鱀豚的颈背处被捕鱼船上用来把捕鱼网钓上船的大铁钩意外勾出了两个直径4厘米、深约8厘米、内部连通的大洞,那渔民便通知了当地的水产部门。中科院的武汉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后,连夜地赶到了现场,并在次日早晨,花费了5小时50分钟的时间,成功地用干运方式把那头受伤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的池水中。当时测量出此豚的身躯长度为147米,身体体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专家们估出它的年龄约为两岁。

  在捕捞回中科院后一星期内,其颈背处的伤口受到了严重的感染。中科院的专家们结合中西医药治疗伤口,专门为该豚制作了一个背心用来给豚背伤口处敷上云南白药。四个月后,其伤口愈合并且随即康复

  白鱀豚恢复健康后不久,时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中国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献文与时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的胡鸿钓教授给这头白鱀豚起了个名字——“淇淇”。其含义为三,一则“淇”字代表着此豚的珍奇与稀奇;二则“淇”为三点水旁,适应给水生动物的起名使用;三则“淇”(qí)字与白鳍豚的“鳍”字音同。

  从1992年开始,淇淇被饲养在一个封闭式,并带有水循环过滤系统的圆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温控制在23℃至25℃之间。这个水池直径12米、深35米,内有三级08米宽的弧形台阶。池中心底部有五个圆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围有6个进水孔。为了保证淇淇的健康并方便观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于35米。

  来观看淇淇的人们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称作“白公馆”。白公馆就从此成为中科院的一大观点。从此中科院开始了对白鱀豚的迁位保护]研究与保护工作。“淇淇”作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头室内人工饲养的白鱀豚,驰名于国际水生学术届,不少国外的学者们纷纷向中科院致电庆贺与了解有关淇淇的新消息。

  一开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员们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习性,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然而,后来才发现,白鱀豚只吃鲜的活淡水鱼,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鲢,每天约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鲤鱼和鲫鱼,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岁时,达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龄。身躯体长与体重分别稳定于22米与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进入发情期,浅灰色的背部会变得发红,粉红色的生殖器也常常从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断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因此开始了为淇淇寻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捞工作。

  寻找配偶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稀少,濒临绝迹,其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

  1997年10月,一位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4]。他们便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

  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

  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暨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高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暨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暨豚。

湖北古墓发掘出武器,距今1700多年,专家:孔明真乃神人也,真的吗?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笑面人》就像现代人中流行的衣服大多数在很多年前早已出现过,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