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派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符箓派简介,第1张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符箓派。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于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962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6至547页。

斋醮科仪 修持 早晚功课 炼气

云游参访 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宫观清规 符箓法术 符 箓 神咒 掐诀 步罡

变化之术 祈福禳灾 考召

驱邪 治病 送瘟 术数 仪式 三箓斋名 罗天大醮 破狱灯仪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 炼度仪

关灯散花科仪 进表科仪 坛场设置 斋坛 醮坛 戒坛 万法宗坛 道冠服饰 法器 木鱼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剑 笏 云铛

幡 磬 麈尾 钟 铙钹 坛场执事 高功 都讲 监斋

侍香 侍灯 侍经 神诞庆典 迎神出会 香期与庙会

道教的宗教活动中,法术占有重要地位。所谓法术,是指召役鬼神以及造成超自然变化的操作系统。它在道书中习惯称道术、道法,有时称秘法,表示其神秘外人不得而知;有时称某某大法,以示其法的不同凡响。道法是道教的主要宗教行为,因而在其内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录 1 道术理论 2 道因术以济人 3 道术体系 4 注释 5 相关条目 道术理论

在理论上认为,法术是有道的体现,道是法术的依据。这一思想,道门中称之为「道体法用」。意思是道是法的本体,法是道的功能、作用。《道法会元》卷一说:「道是本体、本源,法术是其应用。道是无形无象的,法是有形可以捉摸的。道是微妙不可见的,法是显示在外的。所以作用不是根源于所用的具体方法,而是根源于道这一本体,有形的东西不是出于有形者而是出于那一无形无象的道,显示出来的不是起始于显露的东西而是起始于那一微妙不可见的。」[1]因此,法术不仅是一个依据神秘手段以控制鬼神和外物的操作体系,而且与道教的整个信仰相联系,归根到底依赖于某一行持法术的法师的修道有成、道德高洁。

道因术以济人

法术的功能在于能够或者说在观念中认为能够控制外物乃至于鬼神,因此被认为可以靠它来打破自然或社会力量对人的束缚,尤其是当人有灾难、有了困惑时,希望依赖它加以驱除或者从根本上解决。道门中认为:「道是虚无的纯真本体,术指能造成各种变化的玄妙方法。道是无形的,通过法术来济度人们,人有灵性,可以通过修行与道相合。人能够学道,便可以自然而然地驾驭变化。」[2]法术迎合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将灾难、病痛都归结于超自然力量以及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困惑、恐惧和急于摆脱的心理,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法术也是道士为社会提供宗教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代一般民众常常通过法术去认识道教,因「法术高强」的传说而敬畏道士。其中某些法术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利用它们来「神道设教」,作为在灾荒临头,人心不稳时调控社会的工具。

道术体系

道教法术具有复杂繁多的内容,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一体系是在历史上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过总的来说,道教的法术都以道为本,以符、咒、掐诀、踏罡步斗为基本的手段,再辅以剑、印、法水等法器,以及药料等;其内容则可以归结为祈福禳灾、考召驱邪、治病送瘟、超度破幽和各种占验术数等几个大类。一般施行小术,只用其中的一二种手段、方法,但施行重大的法事,一定要结法坛,综合运用诸种行法手段,依照一定的程序行持法事。因而比较重要的法术施行时都有一定的仪式,称为行持科范。

注释 ↑ 道体法用,道无法有,道微法显。故用不出于所用而出于体,有不生于有而生于无,显不兆于显而兆于微。 ↑ 《云笈七签》卷四十五:「(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以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

  宝箓,是一种道教符书,被用作入道凭信与行法依据。道教理论认为箓由自然之结成,由神人传授。《正一修真略仪》云:「神符宝箓,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篆(按:一种符字,笔画曲折每成龙形。)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箓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箓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於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觉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事,驱策给侍之数目。浩劫无穷,太上十方至真众圣,皆互禀师资,结盟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正一修正略仪》)故得其箓者,方能召唤箓上神吏兵将护卫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时,它对受箓者也是一种约束,故云:「箓者,戒箓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后登真。」(同上)

  道箓的主体是神名及相应符、图、神像等,但各种道箓总是以入道者合的盟誓开头,成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箓中有一种《八威召龙箓》,首段文辞即是盟誓:

  维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县某宫观受某法箓某岳真人姓名。恭诣上清大洞法师某君门下,拜受上清回车毕道玉清秘箓、大洞真经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违誓约,甘受实考,以身谢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这种格式在其他道箓中都差不多。「恭诣上清大洞法师」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该派宗坛或道首名号,如正一箓中常称「恭诣龙虎山嗣汉天师门下」,所设誓约则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箓中应守道戒和应具道行记载稍详。

  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神宵、清微、净明等法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以箓作为传承凭信和施法依据的道派世称符箓派,各符箓道派的箓一般分为若干种,每一种箓在施行法术中具体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纲五斗箓》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箓》以行考召鬼神之术。同时,法箓又是与道阶相对应的,如正一法箓原有二十四阶,神宵法箓有七阶。唐代道教从正一法箓,经三皇法箓、灵宝法箓依次递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箓,总计一百二十阶,最为完备。元以后,神宵、清微等法箓渐并入龙虎山正一派,元、明时代又由龙虎山大真人总领茅山(上清)、合皂山(灵宝)和龙虎山(正一)三山符箓,符箓派遂以正一道为代表,正一法箓也增至三十六种。迄今为止,法箓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动的大事,授箓时须举行重大仪式,受箓后的道士方有做法师的资格。

  楼上给出的答案几乎是属小说和民间传说内容,没有经坛法师的资格怎么可能去开坛,而那些流传的方法几乎是编造和民间巫师们喜欢用的类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