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恭简介_孔伯华中医馆_翻译 吕祖谦字伯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孔伯恭简介_孔伯华中医馆_翻译 吕祖谦字伯恭,第1张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邳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古徐州地。夏为邳国。春秋时为薛国地。战国为齐地。秦属薛郡。汉属东海郡。东汉永平中,改临淮郡为下邳国,治于此。晋因之。宋、齐俱为下邳郡。后魏因之。孝昌初,置东徐州梁中大通五年得之,改为武州。后周曰邳州。隋初,废下邳郡。大业初,废州,复为下邳郡移治宿豫县。唐初,仍曰邳州仍治下邳。贞观初,州废,改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金复曰邳州。元因之,属归德府。明初,改今属,以州治下邳县省入编户四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之。

中文名称

邳州府

地理位置

西北四百五十里

别名

邳国

历史由来

明初,改今属

古书记载

邳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西至徐州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沂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海州三百五十里。 古徐州地。夏为邳国。春秋时为薛国地。战国为齐地。秦属薛郡。汉属东海郡。东汉永平中,改临淮郡为下邳国,治于此。晋因之。宋、齐俱为下邳郡。后魏因之。孝昌初,置东徐州梁中大通五年得之,改为武州。后周曰邳州。隋初,废下邳郡。大业初,废州,复为下邳郡移治宿豫县。唐初,仍曰邳州仍治下邳。贞观初,州废,改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金复曰邳州。元因之,属归德府。明初,改今属,以州治下邳县省入编户四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之。

州北控齐鲁,南蔽江淮,水陆交通,实为冲要。春秋时,谓之淮北地。《战国策》:苏代谓齐王: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盖淮南襟要,恒在上游也。汉室纷更,徐、淮最为多事。曹操得之,遂以控扼东南。及晋室之衰,纵横驰逐,下邳几无宁岁。刘裕之平南燕也,帅舟师自淮入泗,至下邳,留船舰步进。及卢循逼建康,裕还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建康,则下邳实水陆之冲矣。故后魏尉元亦云:宋人向彭城,必繇清泗过宿预,历下邳,趣青州,亦繇下邳沂水经东安。此数者皆宋人用师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预,镇淮阳,戍东安见山东沂水县,则青、冀诸镇时冀州治历城,可不攻而克。盖争淮北,必争下邳也。历梁、陈之季,下邳尝为战场。后周取邳、徐以临淮南,朱温争邳、徐以阻行密唐光化二年,杨行密攻徐州,不克,引还,汴人追之,及于下邳,杀千余人,亦其证也。盖南北争雄,得失之机,常视淮、泗,下邳岂非必争之地欤?

○下邳城州治东,古邳国也。《左传》昭元年,赵文子曰:商有姺、邳。此即邳国矣。应劭曰:邳在薛,后徙此,故曰下邳。薛瓒曰:有上邳,故云下。《春秋》定元年传云:薛祖奚仲迁于邳。或以自北迁此,故谓之下邳。秦置下邳县,属薛郡。二世二年,项梁西渡淮,军下邳,是也。汉初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后为县,属东海郡。后汉建武四年,董宪等保下邳,既而去下邳,还兰陵。五年,帝徇彭城、下邳。永平十五年,东巡,耕于下邳。十七年,改置下邳国于此。建安初,先主为徐州牧,屯下邳,吕布袭取之。三年,曹操破斩布于下邳。四年,先主取徐州,留关羽守下邳,寻为操所败。魏晋皆为下邳国,尝为重镇。晋永兴二年,琅邪王睿监徐州军事,留守下邳。大宁中,没于石勒。永和五年收复。太元三年没于苻坚,坚使扬州刺史戍焉。九年,谢玄取下邳,秦人遂弃彭城,玄进据之。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孔伯恭简介,自下邳步进。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分遣拓跋那自青州趣下邳,泰始二年下邳,为魏所取。梁天监五年,张惠绍攻下邳,不克,还军宿预。魏孝昌初,置东徐州于此。永熙二年降梁,梁置武州,改下邳曰归政县。太清二年又降于东魏,复曰东徐州。陈大建六年,复得之。十一年,为周所取,亦曰下邳郡,兼置邳州。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复置郡于宿豫县,下邳县属焉。唐初置州,寻复为下邳县。宋置淮阳军。金元皆为州治。明初省。《宋武北征记》: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南临白门。汉建安三年,广陵太守陈登为曹操先驱,至下邳,攻城,吕布拒之,操引泗、沂二水灌城,擒布,斩之。白门楼下又有小城,累甓坚峻,周二里许,相传石崇所筑。州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亦崇所筑也。宋嘉定十六年,李全欲攻金邳州,州四面阻水,不能进而还。盖州尝恃水为险云。《志》云:今州东三里有土城故址,即下邳旧城。今城金人所置,明初修筑,周五里有奇。

武原城在州西北八十里。汉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宋初废。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宋将张永等进军,逼彭城,军于下磕,分遣别将王穆之守辎重于武原,为魏将尉元所破,即故县也。魏仍为武原县,属下邳郡。东魏武定八年,复置武原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下磕,见徐州。

良城州北六十里。春秋时邾地。昭十三年,晋侯将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哀十五年,楚伐吴,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史记》:越王无强谓齐威王使者曰: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常即良也。南阳,齐西境邑。汉置良成县,属东海郡。后汉属下邳国。晋曰良城县。宋仍属下邳郡。后魏亦为良城县。萧梁尝置武原郡于此。高齐及后周因之。隋郡废,仍曰良城县,属下邳郡。唐属邳州,贞观初省。○郯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郯县城也。《通典》下邳县北有故郯县。《志》云:城在沂、武二水间。今见山东郯城县。或云在州北五十里,恐误。

○葛峄山州西北六里。古文以为即《禹贡》之峄山,似误。俗名距山,谓与沂水相距也。今亦见山东峄县。○半戈山,在州西三里,回绕州治,形如半戈。又羊山,在州西南六里,即睢宁县之阳山也。昔在大河南岸,今河经山南,遂为州境。州西九里,又有青羊山。

艾山州北百里,接山东沂州界。魏收《志》:武定八年,置艾山县,属武原郡。盖以此山名也。县旋废。或以为沂水所出,误。○忧路山,在州东北百四十里,峰峦峻险,行者崎岖,因名。又磬石山,在州西南八十里。《禹贡》:泗滨浮磬。《志》以为此山所产石也。山北去泗水四十里,盖洪水时近泗滨矣。

○泗水在州南二里。自山东泗水县,流经徐州,又东入宿迁县界,下流至清口合淮。今为大河经流。《志》云:州东南二十里有匙头湾,在大河北岸,又有张林浦、沙坊诸处,俱扫湾要害也。又郭湾,亦在州东。又东近宿迁县界,为直口、磨儿庄口、刘口,俱为险溜。又东则董家沟矣。今详川渎异同。

沂水在城西一里。自山东沂州西南流经州北,分为二:一绕城北,西南流入泗。一绕城东,至城南,亦注于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张良遇黄石公处,所谓圯桥也。圯音夷,曹操攻下邳于此,壅沂、泗灌城。《元和志》:下邳沂水一名长利池。《邑志》:古圯桥在今州治东南,亦谓之圯上,今堙。

泇河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山东峄县,合蛤、曼、连汪诸湖,东会沂水,从周湖、柳湖,接州东之直河,又东南入宿迁县境之黄郭湖、落马湖,从董、陈二口,入于黄河。《河防考》:隆庆中,河臣翁大立议开泇河济运,不果。万历三年,巡漕御史刘光国等,复请从沛县夏镇马家桥,经州北葛墟岭良城侯家湾入泇口河,至清河县大河口入黄河,计五百三十里,以便漕。议者谓泇口穿葛墟诸山,皆沙石不可凿,南北大湖相连,不易堤,非计。乃止。二十一年,舒应龙挑徐州北境韩庄中心沟,凿山划石,通彭河水道入黄河,而泇口始辟。二十五年,刘东星因韩庄故道,凿良城侯迁庄及挑万庄,繇黄泥湾至宿迁之董家口,试行运,而泇脉始通。三十五年,李化龙复循旧迹,起自夏镇,迄于直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险者三百余里,中间开李家港以避河淤,开王市田家口以避湖险,凿郄山以展河渠,建良城台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庄、张庄、德胜等闸以节宣水利,而泇河之利始备。崇祯七年,漕臣扬一鹏复议浚之,上言云:泇河上自沛县李家港,下至直河口,计长二百六十里,今新挑之河,避弯取直,实二百四十里,宿迁至赵村约百二十里,赵村至峄县万家庄约九十余里,万庄至夏镇亦约九十里。自李家港至刘昌庄、全挑新河八里,建闸一座。刘昌庄至万家庄,计长八十里,内除韩庄等处二十里六分旧渠外,全挑新河十六里,浚旧河四十四里四分,建闸一座。万家庄至黄林庄,计长四十里,内浚旧河三十八里三分,全挑新河一里七分,建闸三座。黄林庄至直河出口,计长一百三十一里,内除梁家、纪家、田家集共七十里旧河深阔免挑,并王市东新河三十里派山东助挑外,实浚旧河四里五分,全挑新河二十六里,建闸三座。自是东南之漕,皆取道于此。

直河州东五里。《志》云:蒙、沂诸山之水,汇为沭缨湖,又分派而南,至州东南六十里,为直河口,入于泗河。万历十五年,浊流倒灌,河口遂塞,诸山水俱繇落马湖经董家、陈家二沟出大河,议者谓筑直堤于直河东岸,近北阎家集口,遏诸山水,不使东入落马湖,直河口可不淤也。二十九年,分黄开泇之议定,运艘皆繇直河而达于泇河矣。

武河州西北五十里。源自山东峄县马旺山许家泉,流经州西北二十五里,汇为蛤湖。州西北二十里又有曼湖,亦武水所注也,引流五十里,繇乾沟口注于泗河。《志》云:州北百里有营河,自沂州流入境,注于武河。又城子河,在州西北五十里,自沂州芦塘湖流注营河。○洪河,在州东南三十里。又有曲吕河,在州东二十里,自坝头入洪河,合直河而入泗河。

○泇口镇州西北九十里,亦曰泇口集。又州北八十里有郭家庄。正统中,刘六等作乱,官军败之于泇口集,又败之于郭家庄,是也。○源雀镇,在州东北。《金史》:保大中,弃山东地,惟戍守邳州之源雀镇,以拒蒙古。盖其地当山东冲要也。或曰:即故良城矣。

焦墟在州东。宋泰始三年,沈攸之奉诏攻彭城,至焦墟,去下邳五十里,是也。又州境有高迁亭。后汉桓帝延熹中,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周承为高迁亭侯。《十三州志》下邳有高迁乡。

直河镇州东南三十五里。《志》云:直河驿在州东南六十里。《会要》云:嘉靖四十五年,改置直河巡司于此。又有新安驿,在州西四十里,嘉靖四十五年改巡司。皆滨大河。○余行镇,在州北七十里,《志》云:其地有余行省城,元末沂州将王信所筑。

宿迁县州东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府城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凤阳府虹县百四十里,西北至山东郯城县百八十里。春秋时,钟吾子国也。《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公子烛庸奔钟吾。又三十年,吴执钟吾子,即此。秦为下相县地。汉为蹂犹县,属临淮郡。蹂、仇同。后汉县省。东晋义熙中,置宿豫县,属淮阳郡。宋仍之。泰始中,没于魏。魏置南徐州治焉。齐永元初,魏南徐州刺史沈陵帅宿豫之众来奔,魏人因废为镇。梁天监中得之,改置东徐州。太清三年,东徐州刺史湛海珍降魏是也。东魏改置东楚州孔伯恭简介,仍曰宿豫郡。陈大建五年,伐齐,克之,改置北齐州,寻改安州。后周改曰泗州,仍置宿豫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泗州为下邳郡,仍治宿豫。唐初,复置泗州,治宿豫。开元二十三年,州移治临淮,以宿豫属之。宝应初,以代宗讳,改曰宿迁,寻隶徐州。五代因之。宋属邳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复置,属淮安军。十五年,还属邳州。县故无城,今城周四里,编户五十四里。

○宿豫故城在县东南。杜佑曰:故泗口也。晋明帝大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义熙初,始置城邑,其地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镇。义熙五年,南燕将慕容兴宗等寇宿豫,拔之,大掠而去。宋泰始三年,魏将孔伯恭攻宿豫,宿豫戍将鲁僧遵弃城走,自是没于后魏。梁天监五年,张惠绍侵魏徐州,拔宿豫,执城主马成龙,未几,魏邢峦围宿豫,败梁兵于清南,惠绍弃城南走。七年,魏将成景隽杀宿豫戍主严仲贤以城来降,魏将杨椿将兵攻之,不克。普通六年,萧综以彭城降魏,魏乘胜取诸城戍,至宿豫而还。侯景作乱,为东魏所取。承圣三年,齐宿预民东方白额以城降梁,梁遣将杜僧明助之,齐将王球来攻,败退。寻复入于齐。陈大建五年伐齐,鲁广达克南徐州,诏以广达为北徐州刺史镇其地。十一年,又为后周所陷。隋大业中,下邳郡治焉。唐废郡,寻改县曰宿迁。《志》云:春秋时,宋迁宿国之人于此,因名。欧阳泇曰:晋元帝督运军储于此。以为邸阁,后因有宿预之名。宋白曰:故城在邳州东南百八十里。近《志》在县西五里,恐误。

下相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置下相县,项羽下相人也。汉亦为下相县,属临淮郡。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流至此,故曰下相。后汉属下邳国。曹操攻徐州,屠男女四十余万口于下相,泗水为之不流,即此。晋属临淮郡。后魏亦曰下相县。孝昌三年,置盱眙郡。东魏武定八年,改临清郡治此,寻废。

角城在县东南百余里。《宋志》作甬城。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为淮阳郡治。宋因之,常为重镇。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兵应晋安王子勋,诏以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令孙进据淮阳,降于安都,既而魏将孔大恒攻淮阳,淮阳太守崔武仲焚城走。齐建元二年,角城戍主举城降魏,魏遣将封延等出角城应之。三年,魏主寇淮阳,围军主成买于角城,买败死。永明六年,角城戍将张蒲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潜纳魏兵,戍主皇甫仲贤拒却之。梁天监三年,角城戍主柴庆宗以城降魏,徐州刺史元鉴遣淮阳太守吴泰生将兵赴之。五年,将军萧炳击魏徐州,围淮阳,魏将赵怡等救淮阳,按魏将高闾云: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是角城与淮阳有二城也。东魏亦曰角城县。魏收《志》:武定七年,改梁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仍为淮阳郡治。高齐改为文城县。周又曰临清县。隋省入淮阳县。淮阳,今见泗州。○栅渊城,在县西南。魏收《志》:下邳郡有栅渊县。武定八年,分宿豫县,置属下邳郡。陈大建六年,樊毅克齐下邳、高栅等六城。高栅,盖即栅渊也。

凌城县东南五十里。汉县,为泗水国治。后汉属广陵郡。晋属下邳国,宋省。应劭曰:凌水所出。《水经注》:水东流,径县城东,又东南入于淮,县以此名。○泗阳城,在县东南八里。汉县,属泗水国。后汉省。或谓之魏阳城,盖曹丕时所改。

司吾城在县西北。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属下邳国。应劭曰:古钟吾国也。晋属临淮郡,后省。梁普通五年,魏东海太守韦敬欣以司吾城来降,是也。今县西北有司吾乡。旧设钟吾驿,在县西南。

济岷城在县北。东晋时,以蜀西、济北流人,置济岷郡。咸和三年,济岷太守刘等杀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叛入后赵,郡寻废。沈约《宋志》:淮阳郡晋宁县,本属济岷郡,宋改属淮阳。○樊阶城,在县东。南北朝时,为戍守处。宋泰始三年,魏将孔伯恭造火车攻宿豫,沈攸之退保樊阶城。齐建元三年,遣将桓康败魏人于淮阳,进拔樊谐城,樊谐即樊阶之讹也。又县有高平城,汉临淮郡属县也,后汉省。又汉武封栾大为乐通侯,表在高平。即韦昭曰:在临淮之高平。

○马陵山县北二里。高十五丈,周十二里,陵阜如马。其冈脉曰灵杰山,前阻运河。○峒吾山,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宋绍兴中,首领张荣屯此,以拒金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又有司镇山,高五十丈,周十五里。又二十里有塔山,高数丈,周数里,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郭彦威屯兵其上。

○黄河在县南。又东南经废陵城南,入桃源县界,即泗水故流也,亦谓之清水。梁天监五年,将军蓝怀恭与魏将邢峦战于睢口,败绩,峦进围宿预,怀恭复于清南筑城,峦等攻拔之。时张惠绍守宿预,遂弃城南走。

睢水在县东南十里。自睢宁县流入境,俗谓之小河,至此合于黄河,谓之睢口,亦谓之睢清口,今亦曰小河口渡。宋泰始三年,沈攸之与魏人战,败绩于此。今详见大川睢水。

白洋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即小河之支流也,亦流入于大河。《河防考》:小河口之通塞,乃归仁堤之关要也,而县东北耿车、时儿滩一带,上自高卓,下至时滩,皆应接筑长堤,使睢水不得漫入于埠子等湖,则河口常通,而归仁之防益固。盖归仁堤所以束睢湖之水,并入于黄河。睢利,则临、睢、宿三县,皆无沮洳之患矣。

落马湖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即黄塾湖。县西二里有陈沟口,又西二十里曰董沟口,即落马湖,南通大河之口也。繇湖口至邳州直河东岸马颊口,可五十里,中有河可因者二十里,壅塞宜通者三十里。天启中,议开新河于此,避磨儿庄、刘口等处七十里之险,自是运艘皆繇陈沟口达于泇河。崇祯八年,河臣刘荣嗣以落马湖阻运,自宿迁至徐州开河注之,黄水迁徙,不可以舟,遂获罪。

仓基湖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湖周四十五里,旧为石崇积贮之所,有闸曰石崇闸,其水导流为崇河,入桃源县界。○白鹿湖,在县西南五十里,繇小河入泗。又有上泊水湖,在县南三十里,繇武家沟入泗。《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有诸葛湖,又侍丘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水繇新沟口入泗,潘季驯曰:侍丘与落马湖相连,山东蒙、沂诸水,俱繇侍丘、落马诸湖入于大河,湖外有马陵诸山,蜿蜒环抱,为天然遥堤云。

孙溪渚在县东。胡氏曰:在淮阳之北,清水之滨。齐建元三年,魏人围角城,不克而退,齐将李安民等追之,败魏兵于孙溪渚。

○峒吾镇在峒吾山下。五代汉乾初,南唐遣将皇甫晖出沂、泗,招纳淮北群盗,汉徐州将成德钦败之于峒吾镇,唐兵引还,即此。或曰:即故司吾县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刘马庄关,一作刘家庄,有巡司,又东北百八十里而至海州。

睢宁县州南六十里。西北至徐州二百里,西至宿州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泗州二百里。本宿迁县地。金兴定三年,以宿迁县之古城置睢宁县,属泗州。元改属邳州。今土城周三里余,编户二十六里。

○新城县南五十里,相传宋韩胄所筑。

○阳山县西北五十里。上有五层石台,亦谓之羊山。万历中,潘季驯于羊山、龟山土山相接处,创筑横堤数十里,以防大河泛溢,是也。又有刘胡山,在县西北七十二里。山周数里,相传昔有刘胡将军屯此而名。

○黄河县北五十里,与邳州接界。《志》云:县西北七十里为马家浅,东至邳州新安浅二十里,西接灵壁县之双沟,亦二十里。河南岸又有王家口、白浪浅等处,皆河防要地也。又黑山口,在马家浅,西接徐州界,亦为大河东决之口。

睢水在县治北。自宿州灵壁县流经此,又东北流四十里,引芹沟湖水入宿迁县界。《志》云:芹沟湖在县东十五里,周八里,流入睢河。

峰山湖县东北四十里,周十二里。万历中,河臣潘季驯筑双沟遥堤,恐河涨直至峰山湖,分流旁决,因筑羊山横堤以备之。又合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葛湖,流合沂水,南入大河。

○高作镇县东十五里。又县西三十里有子仙镇,县北六十里有本社镇,县西北六十里为新安镇,皆居民商旅萃集之所也。

附见:邳州卫在州治东南,洪武十三年建。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 南直四 清·顾祖禹)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关徐偃王的记载,最早出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与《荀子》二书。

《尸子》久佚,引自他书,有徐偃王记载二条,分别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无骨”,“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人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将他与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同列,但没说明理由,只说到:“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或作焉字)。”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西汉初年,《淮南子·人间训》秉持《韩非子》记载为: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到了《史记》共有两处,《秦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与穆同)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赵世家》则更详细:

“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后汉书·东夷传》:“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之后,是这样记述的:

穆王后得骥艰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在后世文献如《博物志》及各类徐氏家谱中有关徐偃王的记载:

偃王名诞,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后生下一卵,家人谓之不祥,遂弃于河边,有位姓独孤的老太太家养了条叫鹄苍的狗,将其叼回,放在床下,三天后因其污秽而被家人扔到水边,又被狗叼回。家人再想扔时,忽听中间有小儿的啼哭声,剖开一看,是个婴儿,形容端正,声气和绥。只是左手紧紧握住,直到七岁时方才伸开,手心中有特别的纹理,仿佛为“偃王”二字,因此,以之为号。这条狗后来将死时,化为黄龙,埋葬之所被徐国人称之为“狗垄”。由生卵我们可以联想到大业与契之母均是吞燕卵而有孕,徐偃王属东夷集团必定无疑,这又为徐氏出自赢姓添一佐证。

徐偃王17岁时,才艺过人,诗礼俱足,20岁时,文武兼备。继位后,广行仁义,去除刑争,“弛甲戈之被,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生死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一次,徐偃王组织的开挖连接陈、蔡间的河渠时,挖出一副赤弓朱箭,众人以为祥瑞,献给徐偃王。当时因周天子穆王喜爱巡游四方,以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

一次,周穆王向西巡狩至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返。徐偃王在东部诸侯的拥戴下,率36国联军向周进军。周穆王得讯之后,乘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奔回京城,调兵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能回来得这么快,不忍生灵涂炭,民众遭殃,于是收兵弃国,躲进彭城 (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因之就被叫作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打败徐偃王之后,因见他在当地很得民心,便不得不继续封其子宗于徐,但降为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后来一说徐偃王死于山中,另一说到了今浙江衢州一带,老死于此。至今徐姓为衢州第一大姓,与此不无关系。后人还在衢州建有徐偃王庙,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专门为此写了《衢州徐偃王庙碑》: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赢姓国。于夏、殷、周女,咸有大功。秦处西便,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 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辨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 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夭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衢州故会稽大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旌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邯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故制朴,下窄不足以揭虔,妥灵而又梁桶赤白(阝多)剥,不治图像之威(黑乙),昧就灭藩拔级夷,庭木秃缺,祈吐日慢,祥庆弗下,州之群支,不获荫庥,余惟遗绍而户其土,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诬,乃相与请辞京师,而谗之于石。辞曰: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秦鬼以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国易仁,为笑于顽,自初擅命,其实几姓,历短詈长,有不偿王,课其利害,孰与王当,姑篾之墟,太永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惟临兹邦,庙土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廊之,王殁万年,如始拊时,王孙多孝,世奉王庙,达夫之来,先慎诏教,尽惠庙民,不主于神,惟是达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姑篾之城,庙事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维王,虽古谁亢,王死于仁,彼以暴丧,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竹书记年》记载,周厉王三年时淮夷又曾侵洛。这种态势直到周宣王年间,终于又爆发一场大战。《诗经·大雅·常武》篇就记载了这件事。周朝出征的将领有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致使“徐方绎骚”、“震‘晾徐方”、“濯征徐方”,结果导致“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徐方来庭”。战争的结果,是徐国彻底臣服于周王朝。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著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

二、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徐姓分布详介: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人福建和广东

黄 楼

梅守德

高城楼阁出层霄,柳色烟光望欲饶。

远岫逶迤云日乱,平芜弥漫海天遥。

残碑古堞功仍在,霸业雄图事已消。

自古此中戎马地,只今谁是霍嫖姚。

注:

  ①梅守德:安徽宣城人。明嘉靖进士,任徐州监仓官,曾纂修《徐州志》十二卷。

  ②黄楼: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徐州大水,刚到任三个月的知州苏轼,率领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经过数十天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城池安全。为庆祝抗洪的胜利,苏轼于次年在东门外建造高楼,表层涂以黄泥,取"土实胜水"之意,名曰黄楼。重建的黄楼矗立在庆云桥东侧的黄河南岸上,金碧辉煌,格外壮观。

  ③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

上吕梁洪

胡 俨

乱石穿空叠浪惊, 乌犍百丈上洪轻。

扁舟载雨西风急, 试问徐州一日程。

注:

  ①胡俨(1360—1440),字若思,南昌人。历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讲、太子宾客。善诗词。有《颐庵文选》。

  ②吕梁:位于徐州城东南20公里铜山县境内。吕梁历史悠久,春秋时吕国在此筑城建都,吕亡后为宋国吕城。古时流经这里的泗水(后黄河夺泗入海),出现"悬水30仞,流沫40里"的奇异景观。周游列国的大教育家孔丘,慕名带领众弟子到此观景,不禁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后人在孔丘观洪处建起孔子观道亭。现境内有吕城遗址、孔子行教图碑、孔子晒书山、岳飞和文征明碑刻,以及淮海战役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吕梁一带文化底蕴丰厚,生态保持完好,风光优美宜人,奇石精妙独特,已被列为市级风景区,成为徐州的后花园。

  ③ 乌犍:水牛。

  ④扁舟载雨:指船在雨中行进,像载雨而行。

彭 城 驻 辇

爱新觉罗·弘历

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

注:

  ①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是数得着的。在位期间曾六下江南,四过徐州,四次上云龙山,三次登黄楼。他到徐州主要是视察黄河的水情和河防工程。徐州地区有三处乾隆行宫,云龙山北下坡的行宫仍在(博物馆内),茅村和新沂市马陵山的行宫已毁。乾隆的这首七律,原为云龙山顶御碑碑文,碑毁于"文革"。

  ②廑:通仅

  ③辇:多指皇帝、皇后坐的人力车子。

  ④ 苏张:即苏轼和云龙山隐士张天骥当年的遗迹。

户部山探梅

李 蟠

空山无伴已多年,独有寒梅傍我妍。

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

含苞带雨来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

纸帐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注:

  ①李蟠(1656—1729),字仙李,徐州人。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三十八年,李蟠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因错案被贬至沈阳,三年后还乡。康熙帝南巡过徐州,知李蟠赋闲在家,遂传其入宴,并委至山东放粮。李蟠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才华横溢,有遗墨《白燕诗十首》长卷和大量诗词传世。李蟠74岁过世,葬于徐州城南焦山东麓。

  ②户部山:原名南山。明天启四年,徐州大水,户部分司署移其上,遂称户部山。李蟠的状元府在户部山南麓。

  ③罗浮: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县,山上多梅树。

登云龙山晚眺偶成

陶 澍

青山两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头。

霸气久随王偃尽,城名犹为老彭留。

关津有险当淮泗,乡里无情斗项刘。

斜日云龙闲眺望,古今何限水东流。

注:

  ①陶澍(1778—1839),湖南安化人,清嘉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罗輶日记》等。

  ②王偃:指徐偃王。春秋时徐国的首领,统辖今淮、泗一带。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

  ③斗项刘:可能是民间以项羽、刘邦各为一方的斗勇,反映了秦汉以来徐州人的强悍性格。

九 里 山

宋作梅

烟树空蒙合,模糊见渔村。

九里足远势,不辨水与云。

山头留片石,慨想樊将军。

注:

  ①宋作梅:字宜园,铜山县人。乾隆年间进士。

  ②九里山:位于城北郊,东西绵延九里,故名。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在此设十面埋伏围困项羽,并命樊哙在山顶矗起大旗,左右挥舞调动军队。至今九里山上仍存有那块长3米、眼深12米的磨旗石。

  ③樊将军:即刘邦的大将、沛县人樊哙。

拔 剑 泉

邵大业

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皇遗迹尚森然。

一泓暗泻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

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

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

注:

  ①邵大业:大兴人,字厚庵,雍正进士,乾隆年间任徐州知府。为政清廉,曾捐俸修复苏堤,维修荆山桥。有《濂受堂集》。

  ② 拔剑泉:位于城西南30里的铜山县汉王镇丁塘山下。据说在楚汉相争时,刘邦的人马被项羽追到这里,饥渴异常,刘邦万分着急地将宝剑向下猛一插,清流顺剑喷出,人马酣然畅饮,从而脱险。拔剑泉泉眼为菱形,恒温摄氏16度,昼夜出水2500多立方米,清流顺着玉带河汇入云龙湖。

王陵母墓

鰲图

一剑惊三楚,激成安国侯。

心终归赤帝,坟不怕黄流。

麦饭何须祭,碑文自可留。

今经燕许笔,忠孝教千秋。

注:

  ①鰲图:清代汉军镶红旗人,字伯麟,号沧来,嘉庆年间任徐州知府。有《彭门诗草》存世。

  ②王陵母墓:相传王陵与刘邦同为沛县豪杰。楚汉相争时,王陵带一帮人马归附刘邦。项羽将王陵母亲劫持到徐州,逼她劝儿子归楚。王母反而传信给儿子,要他忠心辅助汉王,不要顾念老母,说罢自刎身亡。王陵母墓现在云龙公园内。

  ③三楚:即西楚、东楚和南楚。西楚约相当于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之地,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东楚则跨江逾淮,东至于海。南楚北起淮汉,包括江南。

  ④安国侯:王陵协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功勋卓著,被封为安国侯,惠帝时又加封为右丞相。吕后称制后,夺了他的相位,改任太傅。宁折不弯的王陵称病不去就职,十年后去世。

  ④ 燕许笔:唐代在燕许为官的大手笔。

挂 剑 荒 台

〔清〕 孟安世

我剑千金挂树轻,昔人生死允交情。

可怜此道今如土, 霜刃磨来大不平。

注:

  ①孟安世:怀宁人,曾任邳州儒学学正。

  ②挂剑台:公元前544年,季札代表吴国宗室,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徐君视季札为上宾。徐君甚爱其剑,但未言出。而季札已明徐君之意,暗自许之。待季札结束使命返徐时,徐君已逝,季札在悲痛之余,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去。徐人深感季札谦让信义美德,遂建挂剑台纪念。挂剑台原在古徐州城南一里处,清代仍完好。上世纪50年代曾加固,后因城建拆除。重建的挂剑台,位于云龙山西麓杏花村,是游人乐到的景点。

过 徐州

郁达夫

红羊劫后几经秋,沙草牛羊各带愁。

独倚车窗看古垒,夕阳影里过徐州。

注:

  ①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发起组织创造社。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杂志。"七·七"事变后,他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出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曾来徐州、台儿庄慰问抗日军民。之后,他去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有《郁达夫文集》行世。

  ②红羊劫:1919年是丁未年,丁为火,未为羊,按传统说法,是大灾大难的年头,故称"红羊劫"。这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开会,要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激起"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年的九月二十九日,郁达夫从日本回国路过徐州,眺望古战场,欣然写了《过徐州》一诗。

榆 庄 隐 居 图

〔民国〕 张伯英

垂荫能遮数亩田,村前榆老不知年。

于今近水枝柯盛,坐听斜阳噪乱蝉。

门左新开十丈沟,荷花未长长鸡头。

静观亦有濠梁趣,队队鲦鱼时出游。

野水盈盈绿到门,不嫌鹅鸭闹声喧。

凌晨策杖西园去,手摘新蔬唤稚孙。

注:

  张伯英(1871—1949),出生于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原名启让,字勺圃,别号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是我国近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碑帖学家、方志学家、诗人和学者。有《法帖提要》、《阅帖杂咏》、《小来禽馆诗草》等专题著作存世。其书名曾倾动京城。他主持修编的《黑龙江省志汇稿》一书,62卷,可谓煌煌巨著。

  由民营企业家王昌庆出资8000万元创办的张伯英艺术馆,坐落在城南虎头山西麓,一组组仿明清建筑依山势错落展开,是一处亭台楼阁俱全的艺术殿堂。有文豪殿、墨缘阁、藏书楼、小来禽馆、汉石堂、碑廊、天水砚、群羊坡等。馆内设有张伯英艺术研究会和张伯英著述编辑委员会以及两汉文化研究所、彭城书院国学培训基地,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和艺术教育为一体。该馆以其丰富而有特色的艺术藏品,优美诱人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过 微 山 湖

陈 毅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注:

  ①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遗作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军事文选》等。

  ②横越江淮:陈毅于1943年11月25日由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出发,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一路北行,途经睢宁县古邳、铜山县吴桥,跨越敌伪严密封锁的陇海铁路,夜渡微山湖,在沛县的丰乐村登岸。

  ⑤ 微山湖:位于鲁南的微山县与苏北的沛县、铜山县之间,面积1200平方公里。湖中的微山岛有微子墓和张良墓,此处曾是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的根据地。铜山县的名称得自湖中的铜山岛。铜山岛一带的珍珠女、十八连城、姜公台等景点,有着许多美妙神奇的传说。微山湖钟灵毓秀,物产丰饶,名胜众多,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态公园。

银 缕 玉衣

 郭沫若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注:

  ①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②银缕玉衣:汉代王侯葬服,此系彭城王葬服。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玉衣全长17米,共2600块玉片用银丝编织而成。1973年4月此文物赴日本等国展出,郭沫若于4月11日为之题辞。

  ③错金:以金银丝或金银片嵌入器物表面,作为纹饰或铭文。

 

孔伯恭简介_孔伯华中医馆_翻译 吕祖谦字伯恭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