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是看不见的,那么古时候是如何发现经络的?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于人体结构当中的认知是非常粗浅的,他们不知道人体当中的血液为什么会循环,不知道人体的呼吸的作用,但是古人是充满智慧的,他们按照呼气吸气这种气体通过某种或者是载体流动的情况定义了经络,一开始人们认为经络是血管,书中也清清楚楚地写着,经络可以通过手腕,脚腕皮肤薄弱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经络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它是一种实体。但后续经过验证之后,经络和血管完全对不上,因此经络也被人们定义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功能。
为什么有人评价中医经络不存在呢?经络这一认知,代表了古人对人体解剖的初步认知,随着进入新一学的不断发展,解剖时间越来越清晰地揭示了人体的主要结构,从一些中医典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清朝,经络和脏腑都还是实体存在的东西,书中甚至也描绘出了脏腑图,虽然解剖错误的地方有许多,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中医的经络和脏腑方面都是具体存在的。
经过也并非是虚拟的,更何况,我们使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血管的结构,因此经络是可以直接看见的血管而已,它也并非是一种稀奇的东西,在书中也显示了经络身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里面走气血,这也就明确告诉我们经络系统其实就是血管系统。
至于古人为什么将血管称之为经络,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但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不能够要求古人的思想和现代医学相媲美。有人也认为中医的经络除了血管之外,有可能也是淋巴,甚至是神经结缔组织等,但无论怎样,人们对于中医经络的说法都各不相同。
问题一:什么是经络?经络的实质是什么? 对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经络学说,人们一直抱有神秘感。因为它是在解剖状态下不能够看到的东西。所以,对于什么是经络,经络是否真的存在,它的实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也是普通人非常想了解的奥秘。我虽然从事中医专业三十多年,对人体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生理功能,在理论上掌握娴熟,信口拈来,但那不过是一种书本式、教条式的理解,均属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真正对于经络的存在,有深刻的体会,并对经络实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是近几年来从自我修炼中得到的收获。 (一)从气感中感知经络的存在如果说,过去我对于经络是否存在的问题,迫于自己所从事的是中医专业,这样就不得不接受和认可它存在的话,那么,我现在则完全可以自信满满地说,经络的存在绝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这些年的练功体验,让我充分感知到了经络的存在。要说对于经络存在的感知,首先必须提到的是气感。什么是气感?所谓气感,是指练功者经常能够感受到的真气在体内流动、运行时所带来的主观感觉。气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热感、凉感、痒感、肌肉跳动感、麻木感、电流通过的感觉感、震动感、蚁行感等等。其中多以温热感为明显。有时温温发热,如太阳暖照;有时如温水沐浴,倾泻而下;有时又如热气团弥散。它们在局部产生,并常常沿着某一路线流动运行。在练真气运行法以前,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气感的产生是意念主导的心理现象。而真气运行法,采取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练功原则。开始,我根本不相信在顺其自然、没有以意领气的条件下,真气真能沿着某种线路自动运行。为了证实真气运行的确具有客观规律性,我开始了自我封闭式训练。每天练功后,仔细体验自己练功时真气流动的感受,并把它们写成练功日记,详细地进行记录。当我有了实修的体验,然后再把这些体验记录和论坛里功友们的练功记录进行对照时,常常吃惊的发现,很多我体验到的感受,别人也完全相同。这种可重复性的体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气感的真实。就这样,一次次的应验,一次次震撼了我,最后彻底将我说服。使我对气感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既然不同的个体,真气活动有着共同的规律性。那么,真气流动的路线是什么呢?我开始思索。经络,是经络,它们正是我想要证实的经络!我一下子恍然大悟。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我又进一步为这个想法的成立寻找依据。中医对经络系统的定义是: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气是在经络中运行和流动的。那么我所感受到的气感路线,不就是经络存在的证据吗?再细细想来,其实就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简单问题,通过我的练功实践,再一次将它证实而已。这样一来,我完全接受了经络的客观存在性。在小周天疏通之后,真气开始灌注大周天那些日子里,只要我静静的意守丹田,就经常能感受到真气沿任督二脉小周天和大周天的流动。同时,我的身体也在逐渐的发生着从来没有过的变化,有些让我欣喜,有些则让我惊奇。 (二)我看经络实质从气感中感知到经络的存在,让我对这个问题再毫无疑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通过练功中气感流动的感知,我体会到经络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如蜘蛛网一样星罗棋布的网线,把庞大的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经络通过各种径路的沟通联络,将人体各部有机的整合成一个整体。由于经络系统是一个联络系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人体内纵横交错的血管。但经络不是血管,经络的概念与血管完全不同。经络中运行的是真气,血管内流动的是血液。血管是现代医学名词,相当于中医的血脉。血管的存在是具体的,是直观可视的,是一个解剖概念。而经络的存在却是抽象的。与血管静态的解剖性存在>>
问题二: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经络不仅可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而且通过诊察经脉,还可以判断死生预后,诊病治病。在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经络”这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全书。“经”指的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络”是这些大路线上的小分支,在小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经”和“络”形成了一张人体经络大网。这张经络大网的作用就是提供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连于脏腑,外接于肢节,连贯全身,使人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问题三:经络是什么?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
问题四:什么叫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 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通起来,包括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部位而定的,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后的不同,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其中隶属于五脏,循行四肢内侧的称阴经;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而分为三阴三阳。 十二经脉循行的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这样,通过十二经脉的互相联系,气血在经脉中互相贯注,始于肺经,终于肝经,循环往来,周流不息。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不直属于脏腑,除任、督脉外,没有专属穴位,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任、督、冲、带四脉。任脉循行于人体胸腹部正中,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冲脉挟脐旁上行,络口唇,带脉环行于腰间。 奇经八脉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与渗灌的调节作用
问题五:经络究竟是什么 古人说的?人体里究竟有没有这个超越现代医学认知的神奇的生理系统?? 这个问题的解答不止关系到医学,也将会对我们的很多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天龙八部》中的六脉神剑,西毒欧阳锋逆转的经脉,以前最近热度较高的葵花点穴手,这些颇有噱头的武功真的有理论基础吗??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重要性在古人对于人体的认知中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这包括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在经过了现代人用物理、化学、生物新技术的反复研究后,这个系统已经变的愈加的神秘和高深,这个肉眼看不到的超能结构到底存不存在??? 穿越层层迷雾,我们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让我们了解:经络是如何产生的、古人的经络图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真正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作为实据来证明经络存在的东西只有一种:古人留下的书籍和图谱。这样的证据显然是太少了,古人有没有可能犯错呐?他们曾经认为天圆地方,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跳大神可以驱魔治病,等等等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留下的是正确的东西吗?? 让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石--《黄帝内经》中的几段经典文字吧,这是研究经络最可靠的依据,我想这应该是无疑义的: 1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 看看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概念,精、脑髓、骨、筋、肉、皮肤、胃、血都是明确的实体,那么脉道呐??--承接上下文看应该是指血管。 2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 -------------------------- 这段文字写得不错,在公元纪年前后我国古人就有这样的文字,值得我们骄傲,解剖一词即来源于此句话。注意看,脏、腑、谷、脉,都是可以量化,古人说的很明确,大小、多少、长短,这就意味着古人指的都是实体,而不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哲学概念或超能结构,这一句话实在太重要了。同样,在这一句中,脉也是与血紧密相连的。 4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暨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 古人从来没有什么纳米、生物递质、生物电传导这样的概念,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状态,大小、多少、寒热、温凉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标准。如果能够保持理性,稍稍剥离一些自认文化古国的虚荣心,我们就能很客观地做出判断,古人在说经络的时候,其实指的就是血管、神经这些东西,他们就是用“经络”这个词来指代那些肉眼能看到、线索状的、里面流着血液、或者一碰会痛的结构的,古人不傻,虽然没有人的解剖,可是有家禽的屠宰和古代的战争,他们肯定见了过心脏、胃、肝、肺、肠这些脏器,所以有了这些脏器的概念,那么经络的概念还会是空穴来风吗??古人曰:“血行脉中”,古人认识到了血液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这个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容易的,而又发现了血液流在“经络”中,那么经络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古人的解剖探索被各种宗教和礼法所限制,自两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后一直到清代的200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做出像样的系统解剖记录,而清代人的知识水平竟然连两 都不如,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分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于是通通以经络代指了事,而血管或神经的分布图自然>>
问题六:晚上10,至12点是什么经络 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
解释一下“三焦”,“三焦”的“焦”代表小鸟,下面的四点水代表火。那么我现在再问这个火,应该是大火还是小火?因为上面是小鸟,所以应该是小火。这是属于少阳火,这个是火的相。什么是“三焦”?关于“三焦”有很多的解释,现在基本上定论是这样的,“三焦”就是人体的上面的胸腔是上焦,中间脾胃是中焦,下焦是肝肾,三焦性质是温的,而且小火,就是说我们的人体要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一个度,那就是“三焦”。
“亥”字解:上面一长一短代表一阴一阳,下面是一个女人怀孕了,后面是一个男人搂着这个女人在睡觉。古文中的“亥”字千万别小瞧,它代表新生命的重新孕育。到了亥时你就是懒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它和少阳是相关的。这两个时辰都是阳的最初的那一点生发,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大家最好的休息的方法,最起码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做到,晚上10:30一定要睡觉,而且要睡得要像猪一样的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天24小时12时辰。从亥时开始,生命进入了新的轮回。
子时(夜里11―1点)――胆经当令
这个时候是胆值班,不说的胆囊,而是胆经。胆经在身体的两侧,从手臂开始。胆决定生发之机,比如两鬓斑白,实际上就是生机慢慢弱了,这就是胆经的问题。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晚上吃完饭8、9点钟以后,就有点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想吃东西了,总得在屋子里找点食,而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而不是你自己精神了。晚11点,生机已起,不要吃东西,伤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最好在11点前睡觉,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睡觉养阳气。有的人说夜里11点到1点工作质量是最高的,实际上你用了人体最宝贵的东西,等于用生命来换工作了。
问题七:人体经络和人体穴位有什么区别 经络――人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把人体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其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穴位――分布在经络上的点。通俗的说:经络就像地铁线路,穴位就像各条线路上的站点。
问题八:经络到底是什么,请详细解释一下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 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 、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 时,这个 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 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问题九: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经络不仅可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而且通过诊察经脉,还可以判断死生预后,诊病治病。
在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经络”这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全书。“经”指的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络”是这些大路线上的小分支,在小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经”和“络”形成了一张人体经络大网。这张经络大网的作用就是提供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连于脏腑,外接于肢节,连贯全身,使人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中医的“脉”不仅仅是指试“脉”的脉,而是有更多的含义,它包括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统称十四经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
中医试“脉”的脉,确是桡动脉的血管搏动。除此之外,“十四经脉”与西医毫无相通之处。既非血管,也非神经,更非电生理可以解释。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它对于人体的认识和解释,都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发热,它可以用体温表实际测量出来,对于神经、血管、骨骼、肌肉、甚至心电、脑电、生化肝功等,都是可见、可测、可摸到的。而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之上的,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这大约也就是中医为什么没有太大的发展的原因所在。
中医讲的经络不是血管。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 “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不是血管。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扩展资料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经络 (科普知识)
中医经络是看不见的,那么古时候是如何发现经络的?
本文2023-10-27 21:51: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