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血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提升气血?
你好,仅供参考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它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而运行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我们起心动念,谋虑也好,忧思也好,生气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
现代人的问题是大脑用过度了。生活中的垃圾需要集中焚烧,人体的上火多数也是营养垃圾的焚烧。
有人会说,我吃了肉进了补之后,身上有劲儿,精神也旺盛。其实这个劲儿可能只是被虚火顶着,天天进补,去查身体,查出一身病的多的是,还气血亏虚的也多的是。
在临床的时候,如果病人的脉象是气血亏虚,精神却很亢盛,我们称之为逆症,这样的病是不好治的,如果是感觉精神不好,想睡觉,这样的病为顺,好治。
另一个消耗我们气血的原因就是快节奏的生活。现在什么都快,人们说话语速越来越快,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快就要剧烈的消耗能量。
人类的趋势注定是会越来越快的,因为工具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但是我们的身体跟得上吗?我们的气血功能跟得上吗?
所以应该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这才是一种蓄积能量的状态,才能够把气血养回来。
追求刺激、熬夜、思虑过度,消耗心血等也在损耗我们的气血
谢谢。
自古以来,我国的中医就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在我们的中医理念看来,一个人是否健康,就看他是否气血充足,气血不足则百病生,气血充足则体健康。
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其中排在第1位的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气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诊断标准,因为人体是否健康,在脸上的气血就是直接的表现。
那我我们平时应该如何补气血呢?首先如果我们通过诊断标准或者去医院检查过,已经自行判断出我们的气血亏虚,那么第一步需要检查和保养的就是脾脏功能,在我国的医学古籍《金匮要略注》中记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脾脏对于我们的气血的重要性。
要想补气血,首先我们就要开始健脾胃,因为脾脏可以说是我们的人体血库。想要补充脾脏健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实现,艾灸可以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来实现健脾益胃的,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食补,我们的脾脏比较喜欢干燥,讨厌阴湿,因此我们养脾的话,需要吃一些比较温性的、一些干性的食物或者中药,比如说肉桂,丁香,花椒等等。
要想达到气血双补的效果,最重要的食物就是归脾汤,这种汤品是在宋代就有医学家发明了的,是一记名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气血顾名思义,其实就是气和血的合称。气在中医上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其中元气是先天之气;宗气是从外界吸入的清新气息;营气指的是推动血液行走的原动力;而卫气则会在血脉之外起到固摄血液,使血液不外溢的作用。至于血,除了大家都知道在血脉中的血液外,还包括在脏腑里面作为功能储备的精微物质,如肝血、心血等。
气血多见于中医说法,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气与血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禀受于先天之精气。即父母的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其二,即后天之精气,只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之精气。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学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
问题一:气血是什么 我们现在单纯地讲气血可能有些抽象,中医上的很多东西,像经络、穴位这些都比较抽象的,刚开始比较难理解。其实呢,如果说白了,气血也是很容易说明白的。所谓气,在中医上来讲就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的存在是通过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它是虚的;而血我们都知道,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摸得着也看得见。血在人的体内运行,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如果血虚了,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缺乏滋养。气血在维持身体健康的同时,是相依相存、相互作用,二者互不可缺,血虚是由于气虚所致,而血虚又反过来加重了气虚,导致气血两虚,如果缺了任何一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故障。因此,只有气血调和,人才健康无病、容颜灿烂。 那么,气血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起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气能生血,血的组成与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和气化功能;气能行血,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气虚则会导致血行迟缓、血行不利、甚至血瘀;气能摄血,气能够固摄血,如果气虚不能固摄,就会导致许多出血病,这也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 血液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的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的作用。血对气主要是载气和养气的作用,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气要依附于血,而血又不断为气提供营养,使气发挥作用。所以,气虚就会导致血行不畅、出血,导致血虚;而血虚则会导致气虚。气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对方,从而出现气血两虚、气虚出血、血随气脱,最终导致血虚、出现贫血,影响人体健康。 引起气血两虚的原因,除了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以外,也可能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足、肾气亏虚、劳累过度等所导致。我们知道,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食物营养,如果脾胃虚弱,就会使脾胃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的食物营养转化为气血,血必将不足。再就是现在很多女性朋友为了减肥而胡乱节食,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长此以往势必气血两虚。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再有就是由于劳累过度损及五脏、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所导致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有什么特征呢?其实,从外表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气血虚的人,通常都有很大的眼袋,而且眼睛干涩;皮肤粗糙,没光泽;头发干枯、发黄、开叉;牙龈萎缩、牙齿的缝隙变大;睡眠不好、夜尿多等,这些都是气血虚弱最明显的特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上的气色,来判定他是否健康。比如,老朋友见面,见其满面红光,就会说“看你最近的气色不错呀!”这里所说的气色,是我们中国人判定健康的标志。但是,满面红光、气色好并不代表没病、气血好。因为,气血与五脏六腑和津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高血压的人也可能是满面红光,或者由于肝火旺盛,外表看起来也是气色不错。 中医提倡“虚则补之”,补气虚可用牛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黄鳝、虾、蘑菇等;补血虚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食物有黑豆、金针菜、龙眼肉、菠菜等。气血两虚在补的时候宜双管齐下,不但要从气血两补入手,还应健脾助运。从中医来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药食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大枣、阿胶、黄芪、枸杞、党参、人参、蜂蜜、桂圆等,都可以做粥的时候掺着吃,比如可以用大枣和和小米一起煮粥,长吃可以增加营养,补充各种维生素。弘扬中医药文化,共创美好健康人生! 点击分享更多健康信息,共同传递健>>
问题二:中医里所说的“气血不足”是什么意思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气血不足属气血同病。气血亏虚则会形体失养,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证候。
看大夫调理
问题三:中医的气血不足是什么意思 气血不足就是气虚血虚,气虚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易生病。血虚的症状就是面色无华,面黄,头发无光泽。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的生成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一是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即构成人体胚胎发育原始物质的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从后天吸入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存于自然界的清气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人体各脏腑经络 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气的防御功能强,人体不易发病。
固摄作用——主要是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体,不使其无故流失。其中对血液则是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其实就是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即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营养作用——是指气与各种营养物质结合,运行到全身发挥营养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血生成
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内经·灵枢》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指脾胃(中焦)将摄入的饮食物化生血液的功能
血的功能
血具有很强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运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的运行
血在血管中运行到达全身,为全身脏腑器官提供营养。
血,属阴主静,需要气的推动作用才能运行至全身,同时也需要气的固摄作用,防止在运行当中溢出血管外。 血液能否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血管是否通利。如果以上因素失调,就会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出现运行速度异常,或导致出血。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同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其实是津和液两个概念,虽同属水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但根据其性状、功能、分布部位不同,会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到血管中,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但因津和液是可相互转化的,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
1、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化生而成。
2、输布、排泄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来完成。 通过脾的转输,一方面将津液输送到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往上输送到肺。 肺对津液的输送和排泄,主要是宣发和肃降发挥功能。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到全身,并将多余的转化汗液排出。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多余的形成尿液排出。
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通过肾脏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将有用的部分布散到全身,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功能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主要体现于渗入到各脏腑器官孔窍,起滋润和濡养作用;另渗入到血脉中,构成血液的一部分。
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果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血行异常,故在临床治疗时常配伍补气、行气、降气药。
(3)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
(4)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容易逸脱,所以要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在体内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就会浮散无根而出现气脱现象。所以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在治疗上多用益气固脱之法。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都具滋润和濡养作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并且津液渗入血脉中,就成了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病理上,如果失血过多,血管外的津液可渗入到血管中,补充血液容量;同时由于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渗入血管内,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反之,则可见血脉空虚、津枯血躁之象。所以对于失血患者,不能使用发汗、利尿等使津液耗损的方法;同样,对津液亏损患者不能使用破血等方药。
1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中医论血虚调理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3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
血虚,气无以 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再者,血为阴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中医的气血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提升气血?
本文2023-10-27 22:03: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