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
琴与瑟的区别
1、琴,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都有记载。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东周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长约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通常桐木为面,梓木为底。七条弦,琴面有十三个徽,为泛音位置,同时起到音位标记作用。有三种音色:沉静刚劲的散音,晶莹飘渺的泛音,婉转细腻的按音。其音量较小,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琴歌。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
2、瑟是古代一种弹奏板箱体弦鸣乐器。瑟的得名不详,古书《释名.释乐器》中有“瑟,施弦张之瑟瑟然也”,认为瑟得名于其声音,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牵强。 瑟一般用于宫廷雅乐中,常与琴和之。古代宴享仪礼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诗经》中有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瑟身长方形,木制音箱,瑟面稍隆起,多为二十五弦。
区别:
首先,琴瑟在字音上和字型上都有差别(虽然是废话,但是是事实)。
其次,从上面的图上可以看出来,琴的形状是一头大,琴弦从细的一头引出,程发散状射向另一端。古籍所描写的那样,弧形的琴面象征天,平坦的琴底象征地,所谓“天圆地方”者也。而瑟是标准的长方形,琴弦平行分布(附图)。
第三,琴和瑟的弦数不同,琴一般是7弦。据说,在周文王之前,古琴只有五根弦,文王在悼念王子伯邑考的时候,发现五根弦难以表现他江河一般的悲哀,增加了一根弦。在武王誓师伐纣的时候,发现六根弦难以发泄他雷霆一般的愤怒,又增加了一根弦。到了后世,即使是有了比文王失伯邑考更深的哀恸,七根弦也够用了。即使是有了比武王伐纣更大的愤怒,七根弦也够用了。
而瑟的弦一般要多,古为50弦,现在多为25弦。李商隐云:“锦瑟无端五十弦”,在古代文献中有分瑟为筝的说法。唐赵磷《因话录》中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第四:从社会风气来讲,琴被赋予了高雅的意义。据说只有文人能够鼓琴,而且要焚香沐浴,甚至斋戒,地位下贱的人是不能鼓琴的。而瑟的娱乐性和随意性就很大,不计较身份。
第五,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於演奏时透过左手之按、压、放等指法於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
中国民族乐器及经典曲目:
1、梆笛,有冯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风筝》。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2、二胡,《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3、古筝,《西江月》、《平湖秋月》。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4、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
5、琵琶,《海青》。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
-葫芦丝
-古筝
-民族乐器
1 关于马头琴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小苏和出来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哟,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姑娘无影无踪了。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阳光当头。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从此,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苏和精心地喂养、调驯小白马,教它练走、练跑。很快,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 有一天,苏和到湖边放牧时,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白骏马看见后,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苏和抱着白骏马的脖子被救了出来;一天夜里,一只野狼冲进了羊圈,苏和急忙挥棒向恶狼打去,恶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这时白骏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扬起前蹄向狼刨去,只听得“嗷”的一声,恶狼脑袋开了花。苏和心里一阵感激,跑过去爱扶地拥着白骏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 一日,苏和在野外放牧时,远处跑来几个骑士,气喘吁吁地来到苏和跟前说:“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忙啊?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听说他们的处境,苏和二话没说,跨上白骏马向山里飞驰而去。不大工夫就追上了梅花鹿,用套马杆将鹿套住了。 苏和把鹿交给王府兵后说:“兵哥们,按你们的要求,我把梅花鹿帮你们捉来了。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回去后,可千万别说这只鹿是我骑白骏马给追到的呀!”可是“草原上有一匹能追上飞禽走兽的白骏马”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王爷听后垂涎三尺,露出了贪婪的笑容。 一开春,草原就传开一则消息:在王府驻地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各项比赛优胜者都将得到奖赏。另外,还说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佳的骑手作女婿。苏和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比赛了。 苏和和白骏马果然得了第一。可王爷的姑娘一看领先的是个贫穷的牧羊娃,她垂头丧气地走了。奸诈狠毒的王爷凶相毕露,他对来领奖的苏和说:“赏给你一只羊吧,把你的白骏马给府里留下。”苏和不从,家丁就擒住他拳打脚踢后又五花大绑把他捆了起来,并把苏和的白骏马牵回了王府。 王爷得了白骏马后如获至宝,选了个好日子摆酒庆贺。当地富豪官吏都来道喜。王爷得意洋洋,命令家丁把白骏马牵来,他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可王爷刚一跨上马背,白骏马突然向前一跳,向后尥了一蹶子,王爷被吓得尖叫一声倒栽葱跌了下来,摔了个嘴啃泥。白骏马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王府卫兵倾巢出动,跨上快马,手持弓箭,奋力追赶。可白骏马如箭离弦,兵丁无法追上。于是他们拉开弓箭“飕飕”地向白骏马射去,可是白骏马依然跑得飞快,不久就没了踪影。王府兵丁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向王爷禀告:“白骏马中了数枚毒箭跑了,肯定死在路上了……”王爷只好作罢。 一天夜里,一声长长的马嘶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苏和急忙跑出去一看,是白骏马跑回来了。苏和又惊又喜,借着月光仔细一看,白骏马身中数箭,已经奄奄一息……苏和心如刀绞。白骏马因箭伤过重死在了自己主人的面前。苏和抚摸着白骏马忍不住泪如泉涌。? 失去了白骏马后,苏和整天无精打采、伤心欲绝。有一天,他在梦中又见到了白骏马,它说:“主人哟,你不要伤心落泪了,你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让我永远陪在你身边 ……” 于是苏和就按白骏马说的话做了一把琴,在琴杆上端按照白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并起名叫“马头琴”,永远带在身边。
每当想起白骏马苏和就拉起马头琴,琴声响彻云霄,好似万马奔腾。
这是一个灰常感人滴故事哟~~
2 仿写藏戏的马头琴的作文500字在新疆的大草原上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那就是蒙古族。在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乐器,马头琴 。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族叫它"潮尔"关于马头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美丽的察哈尔大草原有一位名叫苏和的牧童。有一天,苏和抱到了一只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苏和很喜欢这只小白马,便把小白马留在家里精心喂养。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小白马驹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了一匹漂亮的骏马。小白马跑得非常快,连梅花鹿也追不上。小白马也和苏和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并且答应给第一名选手一群羊。苏和骑着小白马也参加了比赛,结果得了第一名。这时,王爷看见了苏和骑的小白马,心里十分喜欢。看到苏和是一位牧童,很瞧不起苏和,看都不看苏和一下,便蛮横地说:"给你三个金元宝,把这匹马留下"苏和不愿离开朋友,便对王爷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听了苏和的话十分生气,命令手下把苏和打昏,抢走了小白马。王爷刚骑上小白马,便被摔下来。王爷十分愤怒,命令手下用毒箭射死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很快就死去了。苏和伤心的连饭也吃不下去。一天晚上,苏和梦见小白马告诉他只要用我的筋骨做琴,我便能够永远和你在一起了。苏和醒来后,果真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琴,并取名叫马头琴。
从此,美丽的大草原上,便有了马头琴,马头琴也成了蒙古族特有的乐器。
3 《马头琴的故事》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很久以前,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小牧民,名字叫苏和。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小苏和出来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哟,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姑娘无影无踪了。
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阳光当头。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从此,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苏和精心地喂养、调驯小白马,教它练走、练跑。很快,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
有一天,苏和到湖边放牧时,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白骏马看见后,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苏和抱着白骏马的脖子被救了出来;一天夜里,一只野狼冲进了羊圈,苏和急忙挥棒向恶狼打去,恶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
这时白骏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扬起前蹄向狼刨去,只听得“嗷”的一声,恶狼脑袋开了花。苏和心里一阵感激,跑过去爱扶地拥着白骏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
一日,苏和在野外放牧时,远处跑来几个骑士,气喘吁吁地来到苏和跟前说:“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忙啊?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听说他们的处境,苏和二话没说,跨上白骏马向山里飞驰而去。不大工夫就追上了梅花鹿,用套马杆将鹿套住了。
苏和把鹿交给王府兵后说:“兵哥们,按你们的要求,我把梅花鹿帮你们捉来了。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回去后,可千万别说这只鹿是我骑白骏马给追到的呀!”可是“草原上有一匹能追上飞禽走兽的白骏马”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王爷听后垂涎三尺,露出了贪婪的笑容。
扩展资料:
《马头琴的故事》起源: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马头琴--这古老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中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4 马头琴的故事这一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少年叫苏和。苏和很喜欢唱歌,他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上。
2一天,在放牧回来的路上,苏和发现了一匹白色的马驹,马妈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苏和抱起白马驹,说:“你要是遇到狼就糟了,我把你带回家吧。”
3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白马驹一天天地长大了,长成了一匹健壮的骏马。它浑身雪白,在奔跑的时候,就像是一道闪电。苏和把它当成最好的朋友,每天骑着它去放牧。
4这一年春天,草原上举行赛马大会,苏和骑着心爱的白马来参加比赛。
5赛马开始了,骑手们骑着马在周围人们的呐喊助威声中你追我赶地奔向前方。苏和骑着白马,超过了其他的骑手,飞一般地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6王爷见苏和的白马是匹不可多得的宝马,就要据为己有。他蛮横地说:“我给你这个穷小子3个金元宝,你把这匹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把白马卖给你!”王爷很生气,叫手下的人把苏和痛打了一顿,苏和被打得昏倒在地。王爷趁机抢走了白马,得意洋洋地回家去了。好心的牧民们把苏和救回了家。
7王爷得到了白马,自然想在别人面前显摆一番。没想到,他刚骑上去,还没坐稳呢,白马突然腾空跳了起来,把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白马冲出人群,飞快地向苏和家的方向奔去,它要回到苏和的身边。
8王爷爬起来,气急败坏地喊着:“快给我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于是,弓箭手们张弓射箭,无数支箭嗖嗖地射向了白马。白马不幸身中数箭,虽然受了重伤,但它仍然拼命地跑,一直跑到了苏和家。
9苏和被救回家后,他的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惦记着白马。忽然,他听到外面凄厉的马嘶声,赶快跑出来看。啊,是白马回来了!看着白马身中七八支箭,流出的血染红了它雪白的身体,苏和的心里难受极啦。白马终于见到了苏和,它的伤实在是太重,再也支持不住了,倒在地上死了。
10白马死了,苏和就像失去了一位亲人,伤心得吃不下饭,几天几夜都不能入睡,眼前总是闪现着和白马在一起时的情景。
11一天晚上,苏和梦见白马活了,只听白马轻轻地说:“小主人,你用我的身体做成一把琴,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
12苏和醒来后,就按照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皮、尾巴做成了一把琴,这就是最原始的马头琴。每当苏和拉起马头琴,唱起歌,就像在和白马一起度过着快乐的时光,琴声清婉悠扬,歌声袅绕。
5 老师教我拉马头琴的作文舞台中间,耀眼的灯光打在我的身上。
我正在独奏一首马头琴曲,我已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悠扬的乐曲中。一曲过后,掌声响起,我不由自主的想起那艰苦的学琴过程……那是五年前的一天,妈妈强行拉着我在少年宫选特长班,我非常不情愿,因为报一个特长班岂不是多了个累赘?少了许多玩耍的时间。
倔强的我被妈妈像牛一样牵到了布满宣传广告的大墙下。妈妈还像接待员一样给我推荐:“学舞蹈吧,学习舞蹈会有气质;钢琴也行啊,优雅……”妈妈唠唠叨叨我不以为然,却被马头琴特长班深深的吸引住了,便问妈妈马头琴是什么?妈妈说,马头琴是民族乐器,有浓厚的蒙古族文化,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我觉得挺新鲜,便拉着妈妈报了名。从此,我走上了马头琴学习之路。
起初学琴时,我感到一身轻松。可是,老师家长的要求一步步提高:不仅要会拉,还要注意动作、小细节。
时间久了,新鲜劲一过,这种单调的学习让我感到厌烦,少年宫不愿意去,在家更是不想练琴。一天,少年宫评选“最佳学员”,老师把唯一的名额给了学的最差的同学。
我怎么也想不通,便冲回家大哭一场,痛哭过后,我深深地进行了思考,最近练琴不用功,上课常走思,而被评为最佳学员的那位同学每天坚持练琴。我明白了,这次评选“最佳学员”是老师对我的提醒。
于是,我下定决心好好学琴。直到练得手臂发麻,连梦里都是音符的身影;手指被琴弦划破,我也只是贴上创可贴,每按一个音符都会感到一个火花从指尖跳出来,虽然钻心的疼痛,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
我在班上认真学习,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同学们也都向我竖起大拇指。现在,我已对马头琴有了浓厚的兴趣,坚持每天练琴,因为我学马头琴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爸爸还要为我的马头琴镶一个玛瑙呢。
如今,爸爸妈妈已经不用听CD里的马头琴曲了,他们的女儿已经可以为他们拉上几首“大师级”的曲子了。我经常会被自己的琴声所感动,拉《嘎达梅林》时,我仿佛置身于草原人们与敌人浴血搏杀的战场上,在琴声中,《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被我塑造的更加悲壮;拉《万马奔腾》时,眼前出现千万匹骏马驰骋在广袤的草原,啾啾的马鸣声与飞奔中骏马扬起的黄沙,那壮阔的场面深深的震撼着我;还有《鄂尔多斯高原》,每当练习这首曲子时候,都会为我的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骄傲。
我一直深信马头琴是有灵性的,是有生命的,一个人在家时,我喜欢对“她”说说话,“她”睁着大大的眼睛,仿佛听懂似的。我爱马头琴,她让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作为一个蒙古族女孩,我要把蒙古族的马头琴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头琴,让更多的人细细品味马头琴的博大精深。
6 马头琴故事的概括马头琴的故事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马头琴的故事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马头琴--这古老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7 赛马马头琴独奏作文前不久,我读了《马头琴声悠扬》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名叫苏和的勇敢牧羊少年和一匹小白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苏和在一次放羊的路上看见一匹小白马孤零零地躺在地上,苏和把它救了回来,小白马躲过了冻死、被狼吃掉的命运,在苏和细心照料下,小白马渐渐长大,变成健壮、勇敢的一匹马,它还懂得感恩,帮助苏和赶走了来拖羊的狼,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苏和长成了英俊威武的青年,小白马也长成了灵活精壮的骏马。他们一起参加王爷举办的赛马比赛,表现相当出色,并一举夺得了冠军,可王爷对他们百般刁难甚至要拆散苏和和白马,最终白马为了回到苏和身边,遭遇了被乱箭射击,回到苏和身边时已奄奄一息,死在了苏和身边。苏和对于白马的思念越来越深,为了纪念它,用它的皮毛和筋骨做了一件乐器,并且在乐器的顶端雕出了一个马头的形状。这就是马头琴的由来。于是草原上,马头琴的声音一直飘扬至今。
这是一篇讲了人和动物深刻友谊的故事。文中的苏和及小白马间的友爱感动了很多人。这样人和动物间和谐的关系,让我体会到了自然界真正的爱——和平相处之爱。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小动物,像是小猫、小狗、金鱼、鹦鹉等等……他们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不会感到寂寞;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也是它们和我们一起玩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可是,却有些人对这些小动物不友善,甚至还欺负他们。就像文中的王爷那样,破坏了苏和和白马间的亲密友情。他们的行为是必须批评和指责的。同时,我们也要去告诉他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友善的对待它们。
我希望我们和动物之间的友谊能像这草原上马头琴声一样悠长。这样,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8 马头琴的故事谁知道王府卫兵倾巢出动,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教它练走。
有一天:“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命令家丁把白骏马牵来,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远处跑来几个骑士。”苏和不从,向后尥了一蹶子,只听得“嗷”的一声:“小兄弟。
于是他们拉开弓:“兵哥们。奸诈狠毒的王爷凶相毕露,跑过去爱扶地拥着白骏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很久以前,琴声响彻云霄:“白骏马中了数枚毒箭跑了、鬃,苏和到湖边放牧时,露出了贪婪的笑容,白骏马突然向前一跳。
白骏马因箭伤过重死在了自己主人的面前。 有一天。
很快,一只野狼冲进了羊圈,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看见从天上腾云驾雾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不大工夫就追上了梅花鹿,苏和抱着白骏马的脖子被救了出来,肯定死在路上了……”王爷只好作罢,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调驯小白马,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忙啊。
可王爷的姑娘一看领先的是个贫穷的牧羊娃、骨,已经奄奄一息……苏和心如刀绞,是白骏马跑回来了。王爷得意洋洋,用套马杆将鹿套住了。
苏和把鹿交给王府兵后说。白骏马看见后。
苏和急忙跑出去一看,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小苏和出来放牧。苏和“啊”的一声惊醒揉揉眼睛一看。
当地富豪官吏都来道喜,我告诉你!”可是“草原上有一匹能追上飞禽走兽的白骏马”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可白骏马如箭离弦,家丁就擒住他拳打脚踢后又五花大绑把他捆了起来,按你们的要求?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姑娘无影无踪了 传说、练跑,如果捉不到。 一开春,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在野外放牧时,它说,名字叫苏和;一天夜里,让我永远陪在你身边 ……” 于是苏和就按白骏马说的话做了一把琴、诚实善良的小牧民,他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
有一天。另外,恶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 听说他们的处境。
这时白骏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白骏马身中数箭,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善良的人哟:在王府驻地要举行“那达幕”大会,箭“飕飕”地向白骏马射去、伤心欲绝,可千万别说这只鹿是我骑白骏马给追到的呀,苏和二话没说。 一日。
王爷得了白骏马后如获至宝,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摔了个嘴啃泥,跨上快马,并把苏和的白骏马牵回了王府。 一天夜里,她垂头丧气地走了,我把梅花鹿帮你们捉来了,永远带在身边,气喘吁吁地来到苏和跟前说? 失去了白骏马后,还说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佳的骑手作女婿,你不要伤心落泪了,奋力追赶,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苏和又惊又喜。 从此,手持弓箭!”说完只见一道白光,在琴杆上端按照白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对他说,兵丁无法追上。
苏和心里一阵感激,借着月光仔细一看,草原就传开一则消息,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一声长长的马嘶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苏和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比赛了。
苏和和白骏马果然得了第一。王爷听后垂涎三尺,他在梦中又见到了白骏马,不久就没了踪影,王爷被吓得尖叫一声倒栽葱跌了下来。
湖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阳光当头,好似万马奔腾、尾做一把琴吧。可王爷刚一跨上马背。
苏和抚摸着白骏马忍不住泪如泉涌。白骏马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跨上白骏马向山里飞驰而去、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站起来不由地向北一看,选了个好日子摆酒庆贺:“主人哟,各项比赛优胜者都将得到奖赏,并起名叫“马头琴”,把你的白骏马给府里留下,苏和急忙挥棒向恶狼打去,恶狼脑袋开了花。
每当想起白骏马苏和就拉起马头琴。苏和精心地喂养。
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他对来领奖的苏和说。他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你用我的皮,扬起前蹄向狼刨去。
王府兵丁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向王爷禀告:“赏给你一只羊吧,苏和整天无精打采。,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可是白骏马依然跑得飞快,你们回去后,在那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古筝
“金”类包括钟、铃、(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等;
“革”类包括县(xuan)鼓、鼗(tao)、应鼓、搏(bo)拊(fu)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chu)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笛、篪(chi)等。
发展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
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
后来,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
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中文名:瑟
属性:弹弦乐器
起源:战国
弦数:25
起源
中国古代弹弦乐器“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记》说:“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来瑟的制作渐精,用途更加广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里的一张瑟,上面系有染成朱红颜色的丝弦,底部有着疏朗的音孔、弹奏时能发出舒缓的声音来。
历史发展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春秋至秦汉以来出土古瑟以数十计,但多残缺不全或柱位不详。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弦虽腐朽变质,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较清晰,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此瑟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中七、外九。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但也隐约显示出,它与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声音阶调弦。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宋末元初熊朋来(1246—1323)曾编撰《瑟谱》六卷。书中记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并有歌唱诗经的旧谱十二首和他创作的新谱二十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
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埙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同埙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同本义[anegg-shaped,holedwind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由来
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埙。——《礼记·月令》
伯氏吹埙,仲氏吹。——《诗·小雅·何人斯》
如埙如。——《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相谐。”
礼乐埙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又如:埙(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
子母埙
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历史
埙是我国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到目前为止,《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手笛,大唢呐又称海笛。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伊朗、阿拉伯一带。金元时期传入我国。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公元1506—1521雪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
然而唢呐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北亚的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中亚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唢呐南亚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锁钠、沙呐、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而唢呐则是近代的统一称呼。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当年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远的不说,南充城的一伙唢呐艺人就红火过好一阵子。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面子,讲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伴妆台》等曲牌 ,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必不可少。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市,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唢呐曲谱唢呐曲谱: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一枝花;小开门;小放牛;喜庆丰收;十八板;山坡羊;六字开门;啦呱(二重奏);哈哈腔;凤阳歌绞八板;百鸟朝凤;婚礼曲;二人转牌子曲;普天乐;百鸟朝凤;欢庆胜利(协奏曲);二人转牌子曲;一枝花;大得胜(吹打乐);抬花轿;十样景(二重奏);天府好;庆丰收;塔塔尔舞曲;小放牛;龙腾虎跃(吹打乐);河北梆子腔;喜庆丰收;丰收;小开门;送新娘。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手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 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唢呐代表人物第三代传人管乐大师周正玉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目前, 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中国古代乐器
本文2023-10-27 23:00: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