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第1张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的汉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部分时间处于对立状态。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匈奴是困扰中原王朝近千年的一大麻烦。即使在汉武帝远征之后,匈奴仍然保持着这种强大的生命力。

1:在匈奴成立之前,北方草原上有无数大小游牧部落。其中,匈奴部落联盟,即匈奴人的前身,分布在阴山的北部和南部,包括河套平原的南部。自西周以来,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特别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王国统治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区。后来,赵国著名将领李牧率领10多万军队击败匈奴,遏制了匈奴的扩张。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他派遣孟天将军和30万秦军进攻北部的匈奴并收复河套地区,“但匈奴人在700多英里之外,胡人不敢南下放牧”。

2: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于夏末商初被北迁之夏族淳维兼并为匈奴,世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3: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在天灾人祸当中步步走向分裂,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死伤大半,同时匈奴内部再一次发生分裂,以逐日王为首的匈奴人南下归附汉朝,称臣为南匈奴,汉朝将其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在北方大漠的则是北匈奴。南匈奴和一部分留下的北匈奴人,他们不断南迁,最终到了青海、甘肃、山西等地,一直在当地活跃,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自此融入了汉人的生活,已经和汉人成为一个共同体。不过聚集最多的,应该还是漠北、青海一带,这里的少数民族世代以游牧为生,是曾经匈奴聚集的重要地方。

古时候的匈奴,就是现在的中国人。

确切地说,现在的北方汉族和蒙古族里,匈奴人的血统最多。北方汉族还比蒙古族的匈奴血统多一些。

有种说法,汉族继承了匈奴的血统,蒙古族继承了匈奴的传统。当然,所谓的“继承”,也不要误会成所有汉族都是匈奴人的后代。可能说“融入”更贴切一下吧。

汉朝历史上,有个著名人物金日磾。他就是匈奴休屠王之子。但他却坐到了汉朝的丞相一级的高位,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

相传,他的后代七世不衰。三十年为一世,那就是二百多年了。有二百多年时间,能繁衍多少人?

甚至在东汉末年,金日磾的后人里还有身居高位的,如京兆尹金祎、武陵太守金旋。这些匈奴族早就融入汉族里了。

从东周到秦汉,中国北方有三大民族: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中间的匈奴。匈奴夹在中间,本是最弱小的一个部族。

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匈奴是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夏朝灭亡后,他们逃到了北方,成为蛮族。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匈奴本就是华夏的一支。

夏朝之后是五百年的商,商朝之后是八百年的周朝,又经历了秦朝及楚汉争霸的时代,历经了至少1300多年,匈奴才从蛮荒之地崛起。

而匈奴的崛起,几乎又与中原的汉朝同步。汉朝建立前后,匈奴也在冒顿单于率领下击败东胡,赶跑月氏。随后与南方的刚刚建立的汉朝对峙。

而汉朝刚刚兴起时,也想把匈奴解决掉。可一场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差点被送走。硬碰不了,就得来软的。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才勉强把匈奴安抚住。

等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了,卫青、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对战。匈奴也就开始走向衰落了。

匈奴所在的蒙古高原闹灾荒,资源匮乏,人心不稳,再加上汉朝的鼓动,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北匈奴。

靠近内地的南匈奴归附汉朝,融入汉族中。

五胡乱华初期,汉赵国的创始人刘渊,就是归附的南匈奴。刘渊自称是冒顿单于直系后代,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看刘渊的名字,也能清楚,他们已经华夏化了。归附的南匈奴早就就已经不再放牧,而是拿起锄头种地。

游牧民族的剧本

剩下的北匈奴,在草原上也没蹦跶多久,就被鲜卑人征服。匈奴人直接改了名字,变成了鲜卑人。

鲜卑人又在五胡乱华的末尾,建立北魏,占据中原的半壁江山。鲜卑贵族乐不思草原,都在中原享受。留在草原上的鲜卑人,又被高原上的新霸主柔然接收。匈奴人、鲜卑人一起改名,都变成了柔然人。

柔然也没蹦跶多久,又被突厥给一锅端了。柔然的部下平民,又成了突厥人。突厥之后,又有回纥。回纥之后,又有契丹。

契丹又趁着中原内乱,建立辽朝,再次占据半壁江山。最终,又被金朝抄了后路,一锅端。

同样的剧本,让这伙北方游牧民族演了两遍。只要中原一乱,他们就南下入主中原。只要南下中原了,就掉进了温柔乡,离毁灭也就不远了。

游牧民族靠武力征服定居民族,又被定居民族的文化所征服,融入。

契丹之后,女真人、蒙古人、满人也是跑步进场,也都被融入进来。现在回过头来再找匈奴,连一点影子都看不见了。

以前还有人在传“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奴”,现在也不传了。

因为北匈奴向西跑到中亚,就被赶上来的汉朝追兵消灭了。

闯进欧洲的那拨野蛮人是匈人。不过,匈人又被阿瓦尔人取代。阿瓦尔人又被马扎尔人取代。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马扎尔人。即使认为匈人就是匈奴人——匈人出自中亚,那也是被后来的民族替换了两拨。所以,根本不能直接说匈奴是匈牙利人的祖先。

古代的匈奴是现在的蒙古族。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元46)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目前蒙古国仍有8%的男性(16万人)带有匈奴人的Y染色体。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更新1:

I want to know 匈奴人是现今的那国人

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汉语中的称呼。 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 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 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1]。 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历史。 目录[显示] 1 起源 2 周朝 3 秦朝 4 西汉 5 东汉 6 汉朝之后 7 匈奴君主 8 匈奴世系表 81 秦汉时期 82 东汉时期以后 9 匈奴语 10 参见 11 外部连结 12 注释 起源 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周朝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秦朝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西汉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哈萨克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西汉时期的单于有: 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儿单于、呴黎湖单于、且鞮侯单于、狐鹿姑单于、壶衍鞮单于、虚闾权渠单于、握衍眴鞮单于、呼韩邪单于、致支单于 东汉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2]。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汉朝之后 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351年被石虎的 养子石闵(即冉闵)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谅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参考: zh /w/indextitle=%E5%8C%88%E5%A5%B4&variant=zh-

Very detail

匈奴人是古代历史北方的外族,常常想吞并中国。

参考: 教科书

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蒙古中部、东部的石板墓文化的使用者可能是匈奴和东胡的共同祖先,匈奴和东胡在种族上都属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他们在种系上是同源的,地域范围上是接近的,文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匈奴和蒙古可能是一个族源的民族。当然,并不能说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他们在时间上已经相距非常遥远。

扩展资料

匈奴疆域

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

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

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匈奴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西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汉元帝时,于五部呼韩邪和亲。后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

近代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

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时期,被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河西走廊,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1]

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求亲,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公元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

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2]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了下来。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子孙后姓刘,我国陕北姓刘的很多,其中或许就有匈奴的后裔。匈奴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后裔。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则西迁进入欧洲,对欧洲罗马帝国等中世纪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东汉,三国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高车,隋唐突厥为其后裔。来说说匈奴族最后结局及去向。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以下关于匈奴人和匈牙利的关系有必要提一下,引用高群等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就证据和可能性来看,个人觉得应该是没什么关系。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谓"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一样

写有10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认为,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奴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后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结一下,那匈奴是现在的哪里?匈奴人现在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在国内,匈奴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广东、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我国最早的匈奴记录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春秋战国时代,匈奴经常出没于中原,为了保卫国家,燕赵不得不修筑长城,以达到最好的防御效果。当时燕赵都属于中原北部。

来源于网络

01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之后,匈奴变得更加活跃,尤其是在河套和大青山,这对秦朝的巩固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守护长城,将匈奴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阿拉秦二世死后匈奴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状态,而中原地区则爆发着轰轰烈烈的反秦运动,无暇顾及匈奴,匈奴趁此机会逐渐发展壮大,在这一时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领土非常广阔,包括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河套平原,内蒙古,外蒙古和西伯利亚。因此,即使是西汉政府,对匈奴也束手无策。

来源于网络

一直到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带兵征讨匈奴,留下了“封狼居胥的,赢得仓皇北顾"的美谈。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西汉。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嫁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

来源于网络

02

东汉时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但北匈奴一直摇摆不定,让东汉彻底下决心摧毁北匈奴。

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来源于网络

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于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来源于网络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裴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等地区)。

来源于网络

03

剩余的匈奴残部一直到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时期,融入了各民族之中,没了踪迹。

结语

因为后来的史料没有记载,具体当时的北匈奴流入到了哪里史学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在西伯利亚地区,有的认为在哈萨克地区,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存在的几百年间的确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的汉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部分时间处于对立状态。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匈奴是困扰中原王朝近千年的一大麻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