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位皇帝文治武功最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历史上哪位皇帝文治武功最高?,第1张

大家好,我是光影时停,这个问题我来答!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白文治武功的含义,文治武功出自《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故其用来形容一个皇帝对内政治上的统治很稳固,对外军事上用兵很有成就。

那么 历史 上哪位皇帝文治武功最高呢?是灭六国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还是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的汉武帝?在我看来他们虽然都名传千古,丰功伟绩更是不计其数,但却当不得文治武功最高的称号。在我看来,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当属唐太宗李世民是也。

为何这样说呢?且听我一一道来。先看武功,李世民早年便在隋朝当任武官,曾率军前往雁门关营救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再到后来,李渊废黜杨侑,称帝,立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唐朝初立,各地先后出现动乱,李世民领军出征先后平定陇西,收复并、汾失地,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而,其长兄于此同时却无多大建树,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消灭长兄及小弟的势力,逼迫李渊退位,顺利登基。登基后,李世民率军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发展奠定了安全的外界环境。

李世民在武功上取得的成就已然令人仰望,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其在文治上的成就。由于有隋朝的前车之鉴,李世民即位后相当节俭,不但以身作则还颁布相关政策安抚百姓。在人才选拔上,他设立弘文馆,储备天下英才;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制度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地方上设立郡县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他从谏如流,敢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批评,这对一位皇帝来说显得极其难能可贵。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河清海晏的 历史 佳话,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在经济文化方面,他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百姓权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如此一位功成名就的皇帝,除了他又有谁能配得上文治武功的评价。

我是观象斋主人,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说到帝王的文治武功,人们常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武功极盛,但说到文治,那时既没有科学文化的创造,也没有杰出的文化人物,焚书坑儒破坏文化,实在谈不上文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弊大于利的。宋太祖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武功有所欠缺。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我以为首推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少年时就行身军伍,在南征北战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骑射能力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鲜有人匹敌。而且他擅长用兵,通过不断的战斗养成了自己独有的作战理念和战略思考方式,这就与历朝历代的皇帝有了鲜明的区别。另外,也许是他从小行军,因而与军士和将人的关系都非常好,也取得了程咬金,李靖,秦琼等将领的信任,被他们视为知己甚至伯乐。而他们也的确为大唐江山的建立和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在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拥有东亚霸主地位的东突厥。东突厥的骑兵非常强悍,而且由于军队多在塞北地区,所以兵将都吃苦耐劳,也耐严寒。但就在这样对唐军劣势的情况下,由于李靖的精密指挥,利用地形和军队的有效布置,一举歼灭了东突厥主力,灭亡东突厥,从而大胜而归。也因此,李世民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而之后,更是唐朝建立丰功伟业的延续。贞观八年,由于吐谷浑寇边,唐军做出反击,也是大胜,并由唐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兵伐高昌,高昌于次年投降;贞观十三年到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多次大胜高句丽军队,有效遏制和削弱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贞观十九年,薛延陀与唐军作战,于次年,薛延陀灭亡。而在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由于以上三个功绩,李世民统治和领导的唐朝因而举世瞩目,国力强盛远超往昔,打开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优秀领导才能的体现。通常评价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都主要以三个角度来看,那就是政治、经济、文化。那么贞观之治到底是怎样的,也着重以这三点来分析。

政治方面。唐太宗在任命人才方面,就显示出与其他皇帝不同的眼光。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就都是一代名臣,清正廉洁,忠实不二。而他们,也为唐朝人才制度,官员制度,审核监督制度等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隋朝常见的世家子弟充斥官场,靠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也逐渐被更加公平的科举制所代替,这就为很多身份低微,家庭贫寒的人脱离困苦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唐朝的官场注入了新的血脉和活力。

经济方面。唐太宗重视农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和根基,农业的较大发展也就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的施行,不但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使农民能够安心农事生产,减少了流民,稳定了 社会 。而古代 社会 的 社会 层级非常严格,士农工商分得特别清楚,但在贞观年间,却似乎被淡化了。长安城也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和夜市的发展,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商业都发展起来了,那么 社会 又如何不繁荣呢?

文化方面。贞观年间,又需要着重提出的就是那时文化的发展。儒释道三教也在那时有了鲜明的发展,三教带来的不仅是安定了民心,稳定了 社会 ,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如,佛教的流行,就有很多僧尼到处行走,传教布道,而宗教在民族间的隔阂并不大,由此也促进了各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随着唐朝的不断强大,和唐朝开放包容的处世态度,也为盛世的形成奠定了雏形。

综上所述, 历史 上文治武功最厉害的皇帝,我以为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哦。

当然是西汉的汉武大帝刘彻,北破匈奴大单于,西征大宛今天的三个斯坦国交界处,南征百越今天的福建两光一带,东并朝鲜。文治上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来作为统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并为后面的王朝持续使用,也就是常听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所在。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与外交往经商,开渠屯田发展农业,办太学培养和选拨人才等。在晚年自己犯了穷兵黩武差点使国家崩溃、巫蛊之祸害死自己至亲至爱之后能幡然醒悟并为自己下罪已昭,承认反醒改过,对于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太难能可贵了。

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402年一1424年),在位22年间,文治武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创了“永乐盛世”。

永乐元年,命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编成《文献大成》,后又命姚广孝重修,历经五年,编篆成《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真正践行了“天子守国门”。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使司,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使司,加强了边疆管控。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

文治武功最高应是唐太宗李世民。

一、武功昌盛,伟人毛泽东都说古代最会打仗的皇帝是李世民,称赞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是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杰出统帅,箭术无双,武艺高强。消灭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等多股军事割据势力,尤其一箭双雕以少胜多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割据势力堪称军事史杰作。

二、完善发展科举制度,设立弘文馆。元世祖忽必烈都羡慕李世民文治的成就,听到身边谋士幕僚讲起李世民重视文治的成就,曾感慨地说:我也要这么做,这么做。

李世民本人对诗歌和书法造诣很高。留下的诗篇质量都很高,尤其喜欢王羲之书法,据说巜兰亭序》真迹都随他入葬了。唐初诗歌四杰,书法四杰都非常有名,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唐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了大批人才。 李世民曾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科技 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开创了封建 社会 的盛世,为后世人称赞。

历史 上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是乾隆 ,因为乾隆治理期间 社会 经济繁盛,修纂《四库全书》,经营边彊奠定近代中国版图,并扩大朝贡体系。

乾隆经过一番治理后,到乾隆中期,清朝的工农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的发展。全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国库越发充实, 社会 经济繁盛。据记载,到乾隆中期耕地面积新增约七亿八千万亩,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长期维持在六到七千万两,整个 社会 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强盛。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成是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编纂完成,全书共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全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南征北战所谓“十全武功”,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其最大成就在于经营边彊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并将新彊纳入统辖,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 社会 安定。乾隆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凭借“十全武功”,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扩大朝贡体系。乾隆时清朝的藩属国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南掌、暹罗、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哲孟雄、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算是真正做到万邦来朝。

隋炀帝,

我这个答案是不是很让人吃惊?

准确的说,是大业五年之前的隋炀帝是中国 历史 上文治武功第一的帝王!

先说隋炀帝的诗集,读完他的诗,你就会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咱们不是说诗人都是好人,但诗人至少是 情感 丰富的人吧?隋炀帝随便一首诗拿出来,搁南宋,那都是响当当的婉约派。我随便给大家背一首,“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怎么样,放在盛唐也是很好的五言绝句吧?

再说一下隋炀帝杨广的太子之位怎么来的?

要知道,杨广不是普通人,他不仅在年轻时,他十三岁封晋王,二十岁平灭江南,是的,你没有听错,南北朝400年的分裂是杨广统一的,然后在扬州当了九年的江南总管,那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政治家。而且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靠的就是一个硬生生的对比,不是阴谋,不是像后来讲的阴谋,真的是靠对比。

隋文帝杨广的嫡长子杨勇真的是不着调,被杨广硬生生比下去啦!

再说杨广是怎么做太子的!那真是中国古代太子的典范,

当了太子之后,咱们这位杨广,一改此前几年的作风,从此闭门不问外事,干了一件事,利用当太子的三四年时间写书,编佛经,一心礼佛,绝对不问外面的事情。而且当太子那一年,就跟老爹说好了,说举行太子册封大典的时候,我是不能穿太子这个服饰的,因为这个服饰跟您老人家那个衣服太像,避免撞衫,被街上人误人,这个不行。而且呢,我建议我以后太子宫里的人,对我不要称臣,您是唯一的主上,对您才能称臣。杨坚说,好孩子,懂事。

再说一下杨广继位以后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把老皇帝临死的时候颁布的那些严刑苛法全部废除。杨坚晚年狠,老百姓偷一升以上粮食杀,偷一个大子杀,这些都废除,大规模改订了《大隋律》。

第二呢,普免天下钱粮,因为他老爹实在是太能抠门了,把天下搜刮搜刮,整天就跟一个聚宝盆似的,搜刮民间。据说他临死的时候,国家的府库里的粮食足够天下人吃五六十年。

第三件事情,杨坚这个人呢,史上记载,叫素无学术。这个人呢,大兵出身,武将出身,看不起知识分子,不太尊重知识分子。杨广不同,他本来就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所以礼贤下士,开科取士。你看,科举制正式开始,就是从杨广这时候开始的,开启了一代文治,一改他老爹那种素无学术的治理方法。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一个明君的做派?这都是小菜,正菜还没上那!

1、隋炀帝修建了帝国全新的都城洛阳,

2、修建了大运河一期工程——通济渠,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修这两个大工程?

因为在隋朝统一之前,中国已经分裂了四百年,其中只有西晋的时候短暂统一过,所以当时分裂的势力和趋势仍然是非常大的。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分裂才是常态嘛,统一是个变态,你隋朝刚刚统一,在精神文化上,你敢说你统一了吗?所以如果要锻造一个大一统的千秋帝国,必须离开长安,要不然山东、江南鞭长莫及。修建一个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完成南北双方货物流通,和军事物质的通顺!

杨广的年号叫大业,千秋大业的大业,这两个字也是杨广亲手圈定的。要知道,在《二十四史》的帝王年号当中,这两个字是最大气磅礴的两个字。到了大业五年的时候,我们再去看一眼这个时候的大隋帝国,这个时候东都洛阳和大运河已经出现在帝国的版图上,而且文治武功一时鼎盛。在中央图书馆,藏书已经达到三十七万卷,皇帝杨广亲自主持编撰的图书,已经达到一万七千卷。而且这个时候的科举制已经走入正轨,天下士人归心,你说文治还不牛吗?

文治牛不算什么,武功也很牛啊,皇帝杨广亲自带队进击西方强国吐谷浑,凿通了西域和丝绸之路,把青海纳入中华帝国的版图,设置郡县,武功也是一时稽首。天下的经济也是好得不得了,而且杨广真的是走运,他上任这五年的时候风调雨顺,财富滚滚而来,天下的民户达到八百九十万户,人口达到四千多万人。

我觉得,文治武功第一的皇帝,当属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千古一帝,始皇帝实至名归!从 历史 长河顺流的角度来看,秦始皇主要有如下文治武功!

1统一六国,开创帝制!

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将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后世2000多年的中华奠定制度基础,因为这样,中国才有了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基础。

2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

统一的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区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为汉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没有统一的文字,汉文化不会有那么强大的同化力,就不会有后续56个民族的大融合!

3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成为现代我国区划管理的基础,现在的省、县级行政区划,省级规模基本和秦帝国时期郡级规模差不多,县级城市也和以前的县行政规模差不多,基本是一种传统的延续!

4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

多回河套地区,将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阻隔开来,使得华夏文明有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保卫国土免遭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了长城,我们不一定能挡住匈奴等游牧民族,但没有长城,汉族文化的发展将遭受灭顶之灾,难以达到如今的辉煌程度!

5南修灵渠,收百越

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打通南北水系,加强南北交流,人口迁移,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使得两广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没有灵渠的长久影响,现今珠江三角洲富饶地区将很难属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地域差将局部翻转,中国很难取得如今在亚洲的的绝对影响力。

6修直道,全国驰道,秦岭栈道,五尺道

古人也知道先修路,才会有发展,这个思想在现今 社会 也一样适用!这些道路的修建,加强全国交通,丰富各地、各个民族的交流,扩大的汉文化的影响力!

7修郑国渠,改善农业灌溉

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裕起来,成为后世几千年的兵家必争之地、政治、经济中心,为中国中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后世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参考模式。

秦始皇的功,主要于一个 “始” 字,他在位时所推行的政策,后世大多得以保留,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得以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强大的文化力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他是制度的 奠基人 ,是中国发展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文治武功有杰出政绩的帝王不少。像汉之武帝、唐之太宗、明成祖、清朝康熙等,都是极为出众的君主。但是我认为文治武功最高的却是被后世儒家评为暴君的秦始皇赢政。

赢政灭六国一统华夏,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余年的战乱与分裂,开创了华夏文明大一统的先河。修筑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文明的破坏,并且秦始皇在位时留下的郑国渠、灵渠等遗惠后世的工程。

统一六国文字、度量衡及废除分封改天下为郡县制征百越南疆等一系列举措,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

所以,秦始皇才是文治武功最高的帝王。

达摩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菩提达摩(梵Bodhidharma;?~536,一说528)

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的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大正48·403c)∶‘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正 50·596c)∶‘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

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

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林子青)

菩提达磨

◎附一∶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录)

魏世禅师以菩提达摩为有深智慧,而其影响亦最大。达摩称为中国禅宗之初祖。唐代时晚出禅宗史记,所叙达摩平生,不可尽信。兹姑不详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据之菩提达摩史记有二。一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所载。一为道宣《续僧传》之〈菩提达摩传〉。杨炫之约与达摩同时,道宣去之亦不远。而达摩之学说,则有昙琳所记之〈入道四行〉。此文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应非伪造。兹据此诸书,略述菩提达摩之平生及学说如下。

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或云波斯人。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其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见永宁寺之壮丽,自云年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又尝见洛阳修梵寺金刚,亦称为得其真相。达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学者,以天平年(534~537)前灭化洛滨。或云,遇毒卒。(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禅师每依此经说法,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法要。可师后裔,盛习此经。达摩一派,因称为楞伽师。按《续僧传》〈法冲传〉云,冲先于三论师慧暠听《大品》、三论、《楞伽》。又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中略)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据此达摩一脉,宗奉宋译《楞伽》。其学颇与时人不同。因遭讥议。慧可后裔亦自知其法颇与世异。其讲《楞伽》,谓依‘南天竺一乘宗’,则知当世讲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冲传〉叙《楞伽》师承,谓有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师,自依《摄论》。’则‘依《摄论》’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与迁禅师等之依《摄论》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龙树空王发祥之域。佛法自大众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达摩据《续传》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学风之影响。龙树之学,出于《般若》。扫尽封执,直证实相。此大乘之极诣。不但与小乘执有者异趣,且与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续僧传》〈习禅篇〉论僧稠与达摩两宗之禅法曰∶‘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续传》言僧稠习《涅盘》圣行,四念处法。此谓稠师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也。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实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赜。由常人视之,其理难通,必领宗得意,乃能启悟也。

《楞伽经》者,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亦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妄想者如诸执障,有无等戏论。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盘。菩提达摩主行禅观法,证知真如。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必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故道宣论又有曰∶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中略)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

然所谓契者,相应之谓。不二则相应。彼无著之心,与夫真实之理,本无内外。故达摩又拈出心性一义。心性者,即实相,即真如,即涅盘,并非二也。密宗曰,达摩但说心。心性一义,乃达摩说法之特点。而与后来禅宗有最要之关系。(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学者。大鉴慧能则偏重《金刚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禅学之别在法相与法性。然而不然。达摩玄旨,本为《般若》法性宗义。在史实上,此有六证。(1)摄山慧布,三论名师,并重禅法。于邺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2)三论师兴皇法朗教人宗旨,在于无得。达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禅师,受学于三论元匠茅山大明法师。而禅宗人认融为牛头宗初祖。此虽不确,然《三论》与禅之契合可知。(5)慧命禅师,曾着《大品义章》。其所作〈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中。而禅宗之《楞伽师资记》,误以为僧璨所作。可见宗《般若经》之慧命,与楞伽师之僧璨,义理上原少异致。(6)法冲,楞伽师也。然初学于三论宗安州慧暠,后学慧可之《楞伽经》义。

据上六事,可知北方禅宗与摄山三论有默契处。二者均法性宗义,并崇禅法。达摩禅法得广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论之流行为之先容也。且般若经典由于摄山诸师,而盛行于南方。禅宗在弘忍之后,转崇《金刚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风气之影响也。再者达摩原以《楞伽经》能显示无相之虚宗,故以授学者。其后此宗禅师亦皆依此典说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滞文者多。是以此宗后裔每失无相之本义,而复于心上着相。至四世之后,此经遂亦变成名相。于是哲人之慧一变而为经师之学,因而去达摩之宗愈远。《金刚般若》者言简意深。意深者谓其赅括虚宗之妙旨。言简者则解释自由而可不拘于文字。故大鉴禅师舍《楞伽》而取《金刚》,亦是学问演进之自然趋势。由此言之,则六祖谓为革命,亦可称为中兴。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而中兴者上追达摩,力求‘领宗得意’,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也。

◎附二∶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一章第一节(摘录)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在后代禅者的传说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会(762卒)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此下简称《南宗定是非论》),也是称为菩提达摩的。神会引〈禅经序〉来证明房提达摩的传承,如《神会和尚遗集》(此下简称《神会集》,依民国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说,神会是以〈禅经序〉的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的。因为这样,在传说中,或称为菩提达摩,或称为达摩多罗。774年顷作的《历代法宝记》,就综合而称为菩提达摩多罗。这是传说中的混乱糅合,并非到中国来传禅的菩提达摩,有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被传说为同一人。达摩多罗或译为达磨多罗,菩提达摩也就被写为菩提达磨了。 Dharma,古来音译为达摩(或昙摩)。译为达磨,是始于宋·元嘉(430前后)年间译出的《杂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是达磨(即昙摩)多罗——法救论师造的。昙磨多罗论师与达摩多罗禅师,也有被误作同一人的。如梁·僧佑(518 卒)《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所载(北方)长安齐公寺所传,仍作昙摩多罗(禅师),而僧佑(南方)《旧记》所传五十三人中,就写作达磨多罗了(大正55·89a)。神会(在北方)还写作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而神会下别系,与东方有关的(781撰)《曹溪别传》,就写作达磨多罗。洪州(马大师)门下(801)所撰,与江东有关的《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此下简称《宝林传》),就写为菩提达磨了。从此,菩提达摩被改写为菩提达磨,成为后代禅门的定论。达摩而改写为达磨,可说是以新译来改正旧译。然从传写的变化来看,表示了南方禅的兴盛,胜过了北方,南方传说的成为禅门定论。(中略)达摩传《楞伽》的如来(藏)禅,而引用《般若》与《维摩诘经》,可能与达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关。

《楞伽师资记》说∶还有一部十二三纸的《释楞伽要义》,现已佚失。从前传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决》一卷,也许就是这一部。当时,还有被认为伪造的三卷本《达摩论》,内容不明。现在,被传说为达摩造而流传下来的,也还不少。其中,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绝观论〉、〈信心铭〉,这都可证明为别人造的。现存的〈悟性论〉、〈血脉论〉等,为后代禅者所造。没有标明造论者的名字,这才被误传为达摩论了。达摩在中国的名望越大,附会为达摩造的越多。道藏有《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心妙用诀》一卷,达摩被传说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传有《达磨易筋经》、《达磨一掌金》,达摩竟被传说为武侠、占卜之流了!这真是盛名之累。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十六;金鹤冲《菩提达磨大师传》;《禅学论文集》二、《禅宗史实考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胡适〈菩提达磨考〉(《胡适禅学案》第一部);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铃木大拙《禅宗思想史研究》卷二;柳田圣山《达磨の语录》;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RuthFuller Sasaki and Heinrich Dumoul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达摩死于教派之争

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

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五十岁。

◎附一∶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录)

魏世禅师以菩提达摩为有深智慧,而其影响亦最大。达摩称为中国禅宗之初祖。唐代时晚出禅宗史记,所叙达摩平生,不可尽信。兹姑不详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据之菩提达摩史记有二。一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所载。一为道宣《续僧传》之〈菩提达摩传〉。杨炫之约与达摩同时,道宣去之亦不远。而达摩之学说,则有昙琳所记之〈入道四行〉。此文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应非伪造。兹据此诸书,略述菩提达摩之平生及学说如下。

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或云波斯人。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其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见永宁寺之壮丽,自云年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又尝见洛阳修梵寺金刚,亦称为得其真相。达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学者,以天平年(534~537)前灭化洛滨。或云,遇毒卒。(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禅师每依此经说法,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法要。可师后裔,盛习此经。达摩一派,因称为楞伽师。按《续僧传》〈法冲传〉云,冲先于三论师慧暠听《大品》、三论、《楞伽》。又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中略)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据此达摩一脉,宗奉宋译《楞伽》。其学颇与时人不同。因遭讥议。慧可后裔亦自知其法颇与世异。其讲《楞伽》,谓依‘南天竺一乘宗’,则知当世讲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冲传〉叙《楞伽》师承,谓有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师,自依《摄论》。’则‘依《摄论》’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与迁禅师等之依《摄论》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龙树空王发祥之域。佛法自大众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达摩据《续传》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学风之影响。龙树之学,出于《般若》。扫尽封执,直证实相。此大乘之极诣。不但与小乘执有者异趣,且与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续僧传》〈习禅篇〉论僧稠与达摩两宗之禅法曰∶‘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续传》言僧稠习《涅盘》圣行,四念处法。此谓稠师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也。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实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赜。由常人视之,其理难通,必领宗得意,乃能启悟也。

《楞伽经》者,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亦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妄想者如诸执障,有无等戏论。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盘。菩提达摩主行禅观法,证知真如。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必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故道宣论又有曰∶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中略)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

然所谓契者,相应之谓。不二则相应。彼无著之心,与夫真实之理,本无内外。故达摩又拈出心性一义。心性者,即实相,即真如,即涅盘,并非二也。密宗曰,达摩但说心。心性一义,乃达摩说法之特点。而与后来禅宗有最要之关系。(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学者。大鉴慧能则偏重《金刚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禅学之别在法相与法性。然而不然。达摩玄旨,本为《般若》法性宗义。在史实上,此有六证。(1)摄山慧布,三论名师,并重禅法。于邺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2)三论师兴皇法朗教人宗旨,在于无得。达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禅师,受学于三论元匠茅山大明法师。而禅宗人认融为牛头宗初祖。此虽不确,然《三论》与禅之契合可知。(5)慧命禅师,曾着《大品义章》。其所作〈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中。而禅宗之《楞伽师资记》,误以为僧璨所作。可见宗《般若经》之慧命,与楞伽师之僧璨,义理上原少异致。(6)法冲,楞伽师也。然初学于三论宗安州慧暠,后学慧可之《楞伽经》义。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十六;金鹤冲《菩提达磨大师传》;《禅学论文集》二、《禅宗史实考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胡适〈菩提达磨考〉(《胡适禅学案》第一部);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铃木大拙《禅宗思想史研究》卷二;柳田圣山《达磨の语录》;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RuthFuller Sasaki and Heinrich Dumoul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清朝时期的一名大内高手,五十三岁时,一招撂倒三十六岁的霍元甲。他的高超武功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此人是谁呢?此人就是清朝大内高手,慈禧太后贴身保镖——李瑞东。

李瑞东出生于官商世家,明清时期,李氏三代为官。李瑞东的父亲李小莲就曾供县衙武治。李瑞东学武是从七岁开始的,少年时期先后从师于“大刀孙”、韩道长、李老遂。融合百家之长,习得多样武艺。对李瑞东一生武学影响最大的当属王兰亭。王兰亭不仅教李瑞东文武双修、内外相济,而且还将李瑞东引荐给岳青山、董海川以及嵩山少林寺的龙禅高僧,让李瑞东跟随这些当时的武学大家学习武功。这使得李瑞东能够广纳名家武学的精髓一生。

后来李瑞东拜在甘淡然老先生门下,经过众多名家宗师的点拨和教诲,李瑞东慢慢的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经端郡王载漪引荐,李瑞东入宫并擢任四品带刀侍卫兼武术教官。由此他成为了慈禧太后的贴身保镖,大清大内第一高手,他也被慈禧太后称为“大内飞鹰”。

霍李比武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李瑞东53岁,霍元甲36岁。当时,霍元甲小有名气,听说李瑞东十分厉害,便起了挑战之心。那一日。李瑞东正在教授弟子练功,霍元甲便上门挑战了,李瑞东见有客上门,以礼相待,名弟子奉茶。两人聊了一会儿,就慢慢讨论到武学了。李瑞东问霍元甲最拿手的功夫是什么,霍元甲说是摔跤。

李瑞东便对霍元甲说:“霍师傅擅长摔跤,泼脚功夫一定很好,我现在站立不动,你可尽全力用泼脚踢我几下,我若有丝毫移动,便可见你功夫高明。”霍听后便依言踢了李瑞东一脚,李屹立未动。于是,霍元甲又全力一脚踢去,李瑞东仍然稳如磐石,巍然不动。待到霍将要踢第三脚时,李瑞东发话了,他说:“第三脚可叫你拿不回去!”这是李瑞东有意告诫霍元甲,但霍元甲并不服气。

于是,霍元甲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踢向李瑞东,哪知李瑞东用自创的“李氏太极拳”轻轻一挑,只一招,便撂翻了霍元甲。

能够入选为大内高手的都不是普通人,武功上都必然有过人之处,李瑞东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马永贞(1840年-1879年),清末拳师,山东临清人(邱县古属山东省东昌府临清州)。曾在境内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赛马会上,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轰动沪上。

据上海民族志人物介绍记载:马永贞( ~1879),山东临清人。晚清著名武术家。精谙查拳、弹腿等套路。清咸丰元年(1851年)上海出现跑马厅后,多次贩马来沪,后定居上海。曾任清朝松江府正营武备教官,善于驯马、骑马,在马术方面有独到之处,如倒骑背上作“大鹏展翅”、“鹞子翻身”,还能手持钢刀砍斩空中掷来的银元等。咸丰十一年秋季马会上,马永贞战胜前两届赛马冠军史蒂夫。

光绪五年三月二十二日(1879年4月13日)与马贩子顾忠溪、马连因发生债务纠纷,在大马路“一洞天”茶楼,被暗算致伤,经友人护送到上海体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亲友以回民教规安葬于上海潮阳楼公墓。

那就是宋太宗赵匡胤了,这位皇帝不单单是打战时候骁勇善战,对于自身的武学往往都是出神入化,堪称一代宗师的,这位皇帝自创的拳法太祖长拳可以说到现在都影响着华夏的武术圈,赵匡胤一生中自创的武学可以说是非常之多,深深的影响着华夏武术后人,可以说赵匡胤不仅拳法高深,而且棍法更是闻名于世,可以说当时的宋朝军队能够那么能打,很多方面都是深受赵匡胤的影响,因为他把自己的武学编撰成书籍,在军队中流传,因而才能打下大宋江山。

历史上骁勇善战的君王不再少数,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可以说打下了各自王朝的皇帝们马上功夫都是很不错的,但是这往往都是军事方面的才能,论起武术方面的话那么无疑还是要属赵匡胤了,可以说现在社会上赵匡胤所创的武学太祖长拳、盘龙棍等武学还在广为流传,可以说深深的影响着华夏的武术圈。

宋太祖赵匡胤不单单是个军事人才,还是一位武术大家,这位帝王不仅打下了大宋的江山,可以说他自创的武术到现在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他对华夏民间武术可谓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他命名的拳法、棍法,在历朝历代中都是有所记载的,只是很多因为年代久远,所以招式口诀大部分都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为武术圈所做出的贡献。

可以说赵匡胤能够当上皇帝,打下整个大宋江山,跟他的武艺是非常有关系的,赵匡胤是武将出生,可以说武学造诣是非常厉害的,他把自身的武术编写成书籍在军中流传,因而才能打造出一支强军。

历史上哪位皇帝文治武功最高?

大家好,我是光影时停,这个问题我来答!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白文治武功的含义,文治武功出自《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