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无教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有生无教文言文,第1张

1 有关教子无方的文言文

有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讲的是一个小孩先天聪明,他父亲带着他到处炫耀而不让他学习,最终小孩变得连一般人都不如。 仅供参考,希望采纳。

2 有关教子无方的文言文

有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讲的是一个小孩先天聪明,他父亲带着他到处炫耀而不让他学习,最终小孩变得连一般人都不如仅供参考,。

3 有教无类,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有人说是指平民教育,但对回当时历史背景就不对,因为当时的民类是没姓的,“百姓”是当时贵族叫称,孔子弟子都是有姓的。

再者,东周春秋的孔子是一个非常崇拜西周的等级制度的一个人;晋国铸造刑鼎孔子也认为是“僭越”;鲁国的季氏大夫使用天子的八佾乐舞,孔子生气“是可忍也,孰不可也。”;而对民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也说过“唯上知下愚不移《论语。

阳货》”的上下观念,何况孔子教的周礼是政治,为官学,为的是参政议政,对这些孔子也曾强调过:“中人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下民是不能有政治话语权的,如此提倡重视“贵贱有序”的孔子,怎么可能跨越这些去收平民为学生?这如何也说不通的。 有人说这“无类”指无论贫富,或智愚的类别,或能成立,但孔子却又这样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那如果穷到没有肉干的,就又不存在无论贫富,或智愚为“无类”之说了。

另外又有人说,”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结果,貌似说得过去,但细分析,问题就又来了。这”无类”为之如不分等级,那说明周礼会教出下民出来?“无类”为无论贫富,或智愚,那又说明周礼除了教有智的,也教出愚蠢的人?孔子有可能这样贬周礼吗?再说以贫富,或智愚的类别为前提,而以周礼为结果,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没有周礼前那些贫富,或智愚又怎么圆说呢?因此这说法反而更荒唐。

总而言之,把当时提出的有“教无类”说成是平民教育,或无论贫富,智和愚对照回《论语》这些说法均是无法成立的。

4 不学无术文言文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解释

学:学识,学问 术:技术,智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的一个典故,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临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寇准求教》

原文 初①,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④,准严⑤供帐,大为具待⑥。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⑦曰:“《霍光传》⑧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⑨,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⑩,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 ① 初:当初。 ② 入相:当了宰相。 ③ 僚属:下属的官。 ④ 罢还:免去官职归来。 ⑤ 严:这里作尊敬解。寇准很恭敬地为张咏供设帷帐。 ⑥ 大为具待:盛情款待。 ⑦ 徐:慢慢地。 ⑧ 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霍光传》出自《汉书》。 ⑨ 莫谕:不明白。 ⑩ 不学无术:《霍光传》原为‘不学亡术’,“亡”通“无”。本指霍光不能学习古人,所行不合道术。后指没有学问,缺乏修养。此文中是指寇准“学术不足”,即学问还不够。

翻译: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张公是这样说我的。”

赏析 此文摘选自《宋史·寇准传》。寇准是“奇材”,但“学术不足”,他当了宰相仍虚心请教,值得称颂。张咏示意他读一读《霍光传》,起初寇准不解其意,回到家里一翻书,读到“不学无术”时,方恍然大悟:张咏这是在说我啊。于是欣然接受。

扩展阅读: 1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5 形容一个人没教养的文言文

一、《诗经·鄘风·相鼠》——春秋·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二、行为不通世俗,玩劣怕读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活动不合乎世俗的礼仪,性格顽固恶劣不喜欢读书。

三、眼晴长在 上, 只认衣冠不认人。——清·文映江《咏针》

释义:写穿衣服的人,无感恩之心,眼睛只看衣服,不管做衣服人的人的辛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经·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诗,其讽刺的对象,说法不一。前人对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郑笺从之;《鲁诗》则认为是妻谏夫,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承此说。

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曾国藩家书语录摘抄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中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弃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求,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求业之不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证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  ,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向,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大学》之纲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格物,致知之事;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予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讲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

六弟实不羁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志向。

夫家和则福自生。

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我有三事奉劝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种遗规》。

太史公所谓"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者,温甫颇有此象,举业工夫大为抛荒,间或思一振奋,而兴致不能鼓舞。

然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尽行揭破,虽目前嫌其太直,而日久终能想谅。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将来若做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官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我仕官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季弟书中言,每思留心于言行之差错,以时时儆惕。吾观此语,欣慰之至。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

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枟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值一哂也。

季弟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损架子而不为也。

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予德薄能鲜,而享天下之大名,虽由高、曾、祖、父累世积德所致,而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家中自父亲、叔父奉养宜隆外,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不可依势傲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故不能不详告贤弟,尤望贤弟时时教戒吾子吾侄也。

倘赖圣主如天之福,歼灭此贼,吾实不愿久居官场,自取烦恼。四弟自去冬以来,亦屡遭求全之毁,蜚来之谤,几于身无完肤。想宦途风味,亦深知之而深畏之矣。

纪泽儿记性极平常,不必力求背诵,但宜常看生书,讲解数遍,自然有益。

纪泽儿读书记性平常,读书不必求熟,且将《左传》、《礼记》于今秋点毕,以后听儿之自读自思。成败懒惰,儿当自省而图自立焉。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植弟前言身体不健,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吾兄弟年富力强,尤宜时时内省,处处反躬自责,勤俭忠厚,以承先而启后,互相勉励可也。

兵凶战危,一经带勇,则畏缩趋避之念决不可寸。

吾年来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

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皆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书》称"世禄之家,鲜克有礼",《传》称"骄奢*佚,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里。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而摧沮。

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

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奈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仕宦之家,凡办喜事,财物不可太丰,礼仪不可太简。

吾近有两事效法祖父,一曰早起,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

予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余此次外出两年,于往年未了之事,概行清妥,寸心无甚愧悔,可东可西,可生可死,襟怀甚觉坦然,吾弟尽可放心。前述祖父之德,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教弟,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法,是厚望也。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吾仅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回首生年五十,除学问未成尚有遗憾外,余差不可免于大戾。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之积习,余无他嘱。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家中万事,余俱放心,惟子侄教一勤字、一谦字。谦者,骄之反也;勤者,佚之反也。"骄、奢、*、佚"四字,惟首尾二字尤宜切戒。至诸弟中外家居之法,则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为本,千万勿忘。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医药,不信地仙人),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凡畏人不敢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亮其力量所能为。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2016923——2016123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治家理念如下:   

体恤他人,暖老温贫: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板桥平生最重农夫,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不仅告诫家人对农夫要“体貌”(以礼相待)、怜悯、周全、宽让,还要求家人学习农活,自耕自种,自采自收。上文正是板桥对待穷苦亲戚与友人的古道热肠,访贫问苦不在鱼肉荤腥,一碗炒米茶最是体贴实在。

即使对家人,板桥也要求节俭度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就够了。作为一名儒者,板桥的仁爱观念再一次表露无遗。而作为一名封建官吏,板桥所持有的“农夫第一”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严于律己,不同流俗:

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板桥为官多年,清正廉洁,有口皆碑。在改建房屋、置办田产上,也能严于律己,关心他人。家书中,他说,天下无田无业的人多了去了,我怎能贪得无厌,去占有别人的土地?写这封信时,封建地主阶级和富商都在疯狂地掠夺土地,促使广大农民失去了仅有的土地,生活每况愈下。

当有人问他“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板桥作出了上面的回答,我虽无力改变现状,改变不了他人,但我始终要求自己和家人,不同流合污,不一起作恶,这也是我们家的家法。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句话讲的是如果遇到愚笨的子孙,也要耐心教他(她)读会经书。不但教会,而且让他读懂,真正的理解其中之意。

        连愚笨的子孙都要让学会经书,读懂书中之意。当然,不是愚笨的子孙同样学习经书,读懂其中之意。确切的说,人人都要读会经书,弄懂其中之意。

      做为中国人,应该要读儒、释、道三家圣贤书,才可以更明理,才可以更开智慧,才可以更增长学问才识。

        既然如此 首先了解儒、释、道三家之意:

      (一)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

        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

        儒家强调的是: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被儒家尊为圣人

        (二)释家,佛教术语,指的是释门、佛门的意思。释家即佛家的一个分支。

    修持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助于消除烦恼情绪,改善不良心态。心态是一种轻微、持久而弥散的情绪状态。

        烦恼心态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祖国医学早有“喜伤心”、“优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惊恐伤肾”的七情学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愤怒、焦虑、忧悲等不良心态能引起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许多身心疾病,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必须经常调节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

      释家,讲究精神解脱,净化心灵的修炼,强调“因果”关系,修成正果,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恼,进入不生不灭、安乐自在的境界。修炼者目的是修善积德,普度众生,以求得超脱,以练心为主。

      佛家养生百字诀: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着衣带毕,必先做晨走;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佛家养生的方法有改善人格体质的作用。戒定慧、八正道等各种修持方法皆可以认为是改善人格体质的极佳方法。人格体质得到改善,就从根本上祛除了身心疾病的内在根源。

        释家强调的是:身心健康,有了健康的身、心。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

        (三)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事万物的运动法则。道成就天地万物,却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出自“自然”,因此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也就是道家主张的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

      道家的思想核心就是道,出自道家思想的代表人老子。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自然是对道的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也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是支配天地万物的最根本规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说明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否则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这个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

        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了解了“三家”的本质思想,就知道让子孙该读哪些书。虽然圣贤书很多,但是根据三家的本质思想,就应从由浅入深慢慢去读。

        (一)读儒家的书:《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这三部是从小就要必读的。《弟子规》讲的是修身,教如何做人;《朱子治家格言》是教齐家,修身然后才能够齐家;《孝经》是教治国平天下。《孝经》里面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孝经》教导的,都是以修身为本。所以这三本书做为儒家修德立业的根本。

        《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讲了,而且重在落实,这是行门。

      还要读儒家的解门,要解行并进,解门就是:《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还要加一部《了凡四训》,这是因果教育,非常重要。

 (二)读道家的书:道家注重因果,要去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是行门,

      解门就是《道德经》,解行并重。

        (三)读佛(释)家的书:先读行门方面书《十善业道经》、《地藏经》、《阿弥陀经》,这些都是教导人们行门。

        再读解门,当然经典非常之多。提倡净土宗,应该以《无量寿经》和《华严经》这些经书都能够帮助开启智慧,解脱烦恼,所以不可不读。

        儿孙资质虽然不一定高,但是通过读经书渐渐开智慧,他的根性会愈来愈利,他愈来愈有智慧。

      清朝最著名的大官曾国藩先生,做为一个汉人,在满清统治下做到四省的总督,而且家族能够长久不衰落,这是了不起的大智慧人。所以毛泽东过去说他最钦佩的,近代唯有曾国藩。

        曾国藩小的时候,并不是很有智慧,资质很一般。相传有一天他在家里读书,要背一篇文章,一遍一遍的去读,怎么也背不下来。但是他很用功,一遍一遍的读,不会背他就不罢休。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读到很晚。

        在他家里的梁上有一个贼,想等到这个小孩子背完书睡觉了,他下来偷东西。结果他在梁上听着曾国藩一遍一遍的背书,听到不耐烦了,就从梁上跳下来说,“你这样也背不下来,我背给你听。”就很流利的背给曾国藩听,背完之后就走了。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不是很高,那个贼都比他高,贼在梁上听到都能背下来了,曾国藩都背不下来。但是,为什么曾国藩成为有用之才,而那个贼不能够成才。

        曾国藩能够成为毛泽东最敬服的人,就是因为他好学。所以人的天赋高和低有变数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我读五年级的那会儿。数学题怎么也弄不懂?记得有一道应用题,老师讲了n遍,我也没有搞懂。最后老师把题中的那几个数字用横线连起来。我还是没有弄懂。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把五年级的那本数学书翻开,看到老师画的那个样子,原来老师把方法已经用横线画出来了,当时我都没有弄懂。可想自己自小也是个很愚笨的人,反应很慢,学东西很慢。

        在初中学化学的时候,有些字母记不住。母亲教我说,字母发的什么音?在现实生活中物体与字母有同样的名称。记住这个物体,那么字母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妈妈说的方法还真灵。

        可以想象小时候我的根性是很差的。虽然愚笨,但是母亲并没放弃对我的教育,最终和哥哥姐姐们都一样,在书中找到了黄金。

        教育子孙读书要建立信心,所有的人都可以教得很优秀,都能够开智慧,连我这样的人也行,世上哪有不行的人呢?所以一定要有信心。

      虽然,我没有专门读圣贤书,但是明白读书就能在书中找到黄金。

 当然学了圣贤书,就会明白了圣贤道理,就了解人的智慧和愚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气养成的。天生是讲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本善是包括本来具足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中本有,不是学来的。为什么人有愚笨和智慧之分这是因为后天习气、毛病不同,就是他污染障覆自性就有不同。

      污染得重、障碍得深,自性智慧就透不出来,比较愚笨。

      污染得少,障碍轻,就比较聪明,比较有智慧。

        所以读经书就是帮助我们去除这些污染,减轻这些障碍,最后去除障碍之后,自性智慧现前了。这个时候就真正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明心见性,通达一切。

      因此,人们一定要教导子弟读圣贤书,而圣贤书当中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明了因果之后,就能够防范自己,不敢作恶。

        地球村,人人都让子孙后代读这三家的经书,读伟人的书。难道共产主义不能够实现吗?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读这三家的书和伟人的书。把自身强大起来。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向共产主义迈进!

      领先的意义深远。

     

  

     

释义: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必须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凡事先要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顶门窗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 

餐具质朴但擦洗干净,即使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饮食节约但能精心制作,即使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谋取良好的田园。 

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邪*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愚笨,经典书籍不可以不读。 

自己生活一定要简单朴素,教育子孙要用正确的方法,要教做人的道理。

不要贪图不属于你的财物,不要过量的喝酒。 

和做小生意的肩挑小贩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给他们关怀和帮助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看到他福报消损,福尽人亡。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格的规矩,长辈或晚辈、在内或在外都应该恪守家规法纪,言辞应庄重稳妥。 

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怎么配做一个大丈夫?看重钱财,而不孝敬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做出骄傲的态度,是卑贱不过的。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打官司),一旦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不可用势力来欺凌逼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安于现状,是难成家立业的。 

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他们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他人评论是非,不可轻信,应当忍耐并再三思考。因为怎么知道他不是在说人坏话呢为某件事情互相争执,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么知道不是我的过错呢? 

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无论做什么事,应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会报应在自己的妻子女儿身上;怀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考试;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我们做人要守住本分,安于命运,顺应时势,听从天意。如果能够这样做人,就和圣贤人的境界接近了。

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一作: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流传很广。它是有名的儿童蒙学课文之一。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安分守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颜氏家训四:治家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夫风化[1]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2],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3],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4]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5]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6];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7]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8]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9],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10]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11],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12],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13]:此亦为家之巨蠹[14]矣。齐吏部侍郎房文烈[15],未尝嗔怒,经霖雨绝粮,遣婢籴米,因尔逃窜,三四许日,方复擒之。房徐曰:“举家无食,汝何处来”竟无捶挞。尝寄人宅[16],奴婢彻屋,[17]为薪略尽,闻之颦蹙[18],卒无一言。

 裴子野[19]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20],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寸;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

 南阳有人,为生奥博(21),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22)洒数脔(23)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24)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洒,故汝驰(25)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注释

 [1]风化,教育感化。

 [2]陵:通“凌”,侵侮。

 [3]摄:通“慑”,使人畏惧。

 [4]竖子:未成年的人。

 [5]中:合适。措:安放。

 [6]孙:同“逊”恭顺。固:鄙陋。

 [7]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辅助侄儿成王成就大业,儒家礼教的典范人物。

 [8]稼穑:耕作。稼,播种谷物;穑,收获谷物。

 [9]善:通“膳”,饮食。

 [10]樵苏:柴草。

 [11]中书舍人:官名,为中书省属官,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甚重。

 [12]然诺:应允之辞。

 [13]乡党:乡邻。

 [14]蠹:本指蛀虫,引申为害家庭的人或事。

 [15]房文烈:官南齐司徒左长史,房景伯之子,清河东武城人,与从父弟房逸祐并有名。文烈性温柔,未尝嗔怒。子山基,仕隋,历户部、考功侍郎,并著能名,见称于时。

 [16]寄人宅,以宅寄人。

 [17]彻:通撤,意为拆毁。

 [18]颦蹙(píncú):皱眉蹙额,不快乐的样子。

 [19]裴子野:(469—530年),字几原,生于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中大通二年(530年),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裴子野出生于世族家庭,曾祖裴松之,南朝宋太中大夫,曾为《三国志》作注,祖父裴骃,南齐中郎外兵参军,著有《史记集解》,都是著名史学家。裴子野仕齐、梁两朝,梁武帝时任著作郎,掌修国史及起居注。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不久又迁中书侍郎。梁大通元年(527)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530年),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二岁。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宋略》20卷,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雕虫论》。

 [20]邺下有一领军:邺下,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魏时曹操也曾以此为北方政治中心;领军,领军大将军的省称,为高级官员。

 [21]奥博:指深藏广蓄,积累厚。

 [22]瓯:盛酒器。

 [23]脔:切成块的

 [24]俯仰:周旋,应付。

 [25]郎:六朝人呼婿为郎。常:长。

 译文

 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因此,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杵逆,哥哥友爱而弟弟倔傲,丈夫仁义而妻凶悍,那就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可加以改变的。

 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冶家的宽严、标准也与冶国相同。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播秋收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没有一样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类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一口产盐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内一般能够做到减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赶不上北方。

 梁朝孝元帝的时候,有一位中书舍人,治家没有一定的法度,待家人过于严厉苛刻。妻妾就共同买通刺客,乘他喝醉时杀了他。世上的一些名士,只知讲究宽厚仁慈,以至款待客人馈赠的`食品,被僮仆减损,承诺接济亲友的东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发生狎弄侮辱宾客,侵犯乡里的事,这也是家中一大弊害。齐朝的吏部侍郎房文烈,从不生气发怒,一次连续几天降雨家中断粮,房文烈派一名婢女买米,婢女乘机逃跑了,过了三四天,才把她抓获。房文烈只是语气平缓地对她说:“一家人都没吃的了,你跑哪里去啦”竟然没有责打她。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这家奴婢们拆房子当柴烧,差不多要拆光了。他听到后皱了皱眉头,始终没说一句话。

 裴子野这人,凡是他的远亲旧属饥寒而无力自救者,他都收养,他家本来就清寒贫穷,碰上水旱灾害,二石米煮成稀粥,也只够每人都喝上。他与大家一道喝粥,从来没有显出埋怨的神情。邺下有一位领军,过于贪财,家中童仆已有八百人,发誓要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有客人来,再添加一点。后来他被法办,朝廷派人没收他的家产时,发现他有一屋子麻鞋,几库房烂衣服,其余的财宝多得无法说。南阳有个人,家财积累富厚,而秉性却特别吝啬。有一年冬至后,女婿去拜望他,他就摆出一小铜盆酒,几块獐子肉来招待。女婿怪他简慢,一个子就把酒肉吃喝光了。这位南阳人感到惊愕,只好对付着叫仆人添上一点,就这样添了两次,下来后他责备女儿说:“你男人爱喝酒,所以你老受穷。”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家财,哥哥竟然把弟弟给杀了。

 原文

 妇主中馈[1],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2]。

 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3],助其不足,必无牝鸡[4]晨鸣,以致祸也。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简[5],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6],争讼曲直,造清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

 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整齐;家人妻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7]多由内政[8],绮罗金翠,不可废阙,羸马悴奴,仅充而己;倡合[9]之礼;或尔汝[10]之。河北妇人,织纴组紃[11]之事,黼黻[12]锦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

 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蕃[13]曰:“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媵[14],诞育将及,便遣阍竖[15]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持将去[16];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

 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宠婿,则兄弟[17]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18]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19],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20]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

 婚姻素对[21],靖侯[22]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23],责多还少,市井[24]无异。或猥婿[25]在门,或傲妇擅室[26],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

 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27]之一也。

 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28]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29],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30]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31]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32]也。

 吾家巫觋祷请[33],

有生无教文言文

1 有关教子无方的文言文 有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