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简介?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的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
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
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贵州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民族风情独特,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贵州歌舞
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
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
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黔东北的土家族酷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
贵州民族的主要特点是多民族。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
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
扩展资料: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参考资料:
-贵州民族
贵州有56个民族,即贵州省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民族。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羌族,占全国羌族人数的20%。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省份,目前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和羌族等8个民族总人口24.87万人,被统称为“人口数量较少民族”。
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共有18个,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苗、布依、侗、仡佬、水等。
少数民族在贵州分布较集中,全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布依族人口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3%;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仡佬族人口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82%;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32%
扩展资料:
贵州省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出台扶持人口数量减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明确将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帮助65个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实现脱贫。在这些世居民族中,苗族人口仅次于汉族,达400万人,即全国近半数的苗族人口居住在贵州。
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共有65个,分别在黔南州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麻江县,黔西南州望谟县,铜仁市江口县。
《方案》明确,省市县各级各部门要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加快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脱贫。按照“省级扶持、市级统筹、县负总责、乡抓落实、整村推进”的原则,到2017年末,要实现35个贫困村出列,其中,1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到2018年末,实现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3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到2019年末,65个贫困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人民政协网-贵州加快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
江西人迁徙贵州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整个明朝江山未定,贵州之地缺少开发和军队驻守,于是大批的江西人迁徙到贵州,一来可以在此地开掘经济,二来可以守卫贵州的安全。
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清代初期,当时受到战乱和瘟疫的影响,云贵之地的人口流失非常严重。于是江西人再次进行迁徙,前往贵州。
贵州山歌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没有任何华丽包装而又朴实的美。
贵州山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它犹如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犷。
贵州山歌又是独立的、自由的、原生态的伟大艺术。一首优秀的山歌,具有着清雅而明快的质感,演绎着内心的真诚,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是一种民歌形式。每一首山歌都是从真诚的内心出发,最终完成对生活的信念,对人世间的情爱,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灵魂高度的抵达。
山歌在我国,尤其在少数民族中是一种口头文学的创作形式。其实贵州山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贵州是许多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方,苗、侗、布衣、彝、仡佬、水等少数民族就是贵州最早的生活主人,他们在这方土地上生活由来已久,可以这样夸张地说,原始人类就应该有他们生活的影子。(笔者没有考证过,希望看见有关专家的考证)我认为贵州这些少数民族应该很早就开始用山歌来描写生活,用山歌来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贵州这些少数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故事和谚语。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少数民族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这些民族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
贵州山歌故名思意,在大多数地方是不能在自己家里唱的。走出吃饭睡觉的那个家,就是山歌的天下了。在山上、在地里、田里、还有在村边的丰收的谷堆旁边唱出的。贵州山歌虽然是一种民歌形式,但是在口语创作中也完美地体现了赋比兴的手法。贵州山歌的特点以爱情为主线,山歌的韵味更具丰富,影响流传更广,加之又来自农村,所以表达比较直接,大胆粗放,它是贵州少数民族青年交友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少数民族唱山歌是以边舞边唱和集体对唱的形式,在单独的对唱中,有的还嘴含树叶吹出动听的曲调。
贵州山歌是贵州少数民族的独创,它充分揭示了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历史。不过在我看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贵州山歌这一原生态的没有任何华丽包装而又朴实的美的山野文化已经在慢慢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在山上、在地里、田里、还有在村边的谷堆旁边,除了特定的组织外,已很难再听到这天籁的美音了。
土家族历史简介?
本文2023-10-28 00:01: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