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中 文物被劫掠的例子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流落的中国国宝文物数目惊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
仅以古画为例:目前中国流落海外的历代名画初步统计,有记录可查的就已达23万件,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揭取掠走的,一小部分是30年代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前后国家文物管理不严由外国人买走和华人带出的。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余张,敦煌16窟收藏的经卷、诗画、书画,时代历经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挂幅佛教画,以英国和法国收藏最多,英国大不列颠和巴黎吉美博物馆就收藏有300卷。流失的宋代卷轴画也有二三百张,元代近200张,其余明代名画流失约有8000余件,清代约有12万余件。
流失国宝备忘录:
日本侵华期间,流失文物360多万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
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现有3万多件。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文物3万多件。
中国被盗古墓20万座。
美国收藏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
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遗书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对这一现象追踪关注,并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流失逾千万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当然,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认为:“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 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绘画,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宝藏,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其中,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40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一、流失文物概况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二、流失文物介绍
1、十二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
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铜像于2007年被澳门商人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
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截至2013年5月,据可靠消息龙首在台湾收藏;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右上角钤有“淳化轩图书珍秘宝”印和“淳化轩”朱文长方印,说明此画原藏于圆明园淳化轩内。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此画被人从圆明园掠出,后辗转到了日本,被阿部房次郎(1868—1937)家族收藏。
阿部房次郎是20世纪初日本的纺织业巨子,他深受当时关西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及长尾雨山(1864—1942)的影响,从日本和中国搜购书画。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
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馆藏支柱。此画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3、圆明园四十景图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
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景。
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图,从而最终成为《圆明园四十景图》。
因为圆明园所有建筑均已无存,《圆明园四十景图》便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也可以称之为国宝。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三园,《圆明园四十景图》被法军上校杜潘(Du Pin)所得。
杜潘在回到法国后分别于1862年2月26日、27日、28日和3月1日在杜鲁欧拍卖行举行专场拍卖,其中就有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
4、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根据华莱士典藏博物馆馆方资料显示:这对“金瓯永固杯”为法军上校杜潘(Du Pin)于1860 年从圆明园获得(著名《圆明园四十景图》就是此人从圆明园掠夺走的)。
5、《虞山林壑图》
《虞山林壑图》盖有“淳化轩”和“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两方印章,并被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证明其为圆明园淳化轩旧藏。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劫掠,流散民间。此画一度被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的过云楼收藏,后又被上海大收藏家谭敬(1911-1991)得到。
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因驾车出了事故,吃了一场人命官司,因此入狱服刑。
释保后预备出走澳门,为筹备资金,把手边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600两。
人民网——学者: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
——十二兽首
——圆明园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圆明园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并由乾隆题词。这四十幅图真实地纪录了圆明园当年的盛况,每一幅绘画代表了园中(仅仅是圆明园本园)的一组景色。
在乾隆继位不久后,绘制工作就开始了。画师最初画了三十多幅,但乾隆不断对圆明园大规模扩建,画师们又另外绘制了几幅,同时修改了已经绘制的作品,前后历经几十年,终于完成这些绘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京西五园三山时,将这四十幅画掠夺走。现藏于法国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3、王作左守鼎
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
该鼎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4、缂丝佛像
清乾隆年间制品,幅面6×4平方米,题名“无量寿尊佛”。构图由上至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层为天宫伎乐。
第二层为主体的“三世佛”,即正中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和协侍的迦叶、阿难两尊者,左为东方世界的主尊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的主尊阿弥陀佛,也就是梵语原意的“无量寿佛”、“长寿佛”。
第三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左边一组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右边一组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最下层为祥云普照。
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中有“乾”、“隆”分体朱文印,为皇宫旧物。 该佛像采用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缂丝技法织造。
具体做法是采用平纹组织,先将图案底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色线挖织,即俗称的“通经断纬”。
因这种织法有镂刻效果,人称“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故又称“刻丝”、“克丝”。
该佛像工艺精湛,有数十名着装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整体幅面阔大恢宏,堪称缂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由图案内容可推知,应特为清宫礼佛祈福而造,如此巨幅清前期缂丝佛像存世已较为罕见。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5、《绮春园射柳图卷》
道光皇帝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他不但文才出众,骑射娴熟,还能绘一手好画,写一手好书法。《绮春园射柳图卷》,即是他亲手所绘的在圆明园三园之一的绮春园射柳实景图,全卷高70厘米,长621厘米,设色纸本,绘工精细,道光作三次题诗跋署,珍藏于圆明园中。
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一万多英法官兵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进行了疯狂的掠夺,这幅珍贵的道光皇帝《绮春园射柳图卷》也被掠往法国。
——圆明园文物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得足以让国人心惊肉跳,大得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数字中,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文物珍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流失的文物越来越多。
记者长时间跟踪国内外一些比较可靠的文物资料库,对境外中国文物藏量较大的博物馆及它们所藏文物的来历,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统计,结果如下: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如:为历代宫廷收藏珍品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宋初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三大家之一的陕西画家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号称龙眠居士的安徽人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宋大文豪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敦煌壁画、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等,这些也都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60万件,这些文物均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从中国非法掠夺所得。卢浮宫博物馆羁留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其中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千多件。其分馆吉美博物馆还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占该馆馆藏文物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此外,巴黎等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数量均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的40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稀世珍宝。
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军劫掠出境。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至今仍羁留其中;此外,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还有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文物珍品。据中国政府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被抢中国文物多得无法估计,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字就有360万件。
在其他国家,还有太多太多的中国文物了……
比如说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有乾隆最喜欢的大玉山,以及女史箴图,这些都是我国珍贵的文物,都是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掠夺,至今仍然流失在海外各地,还没有收回来。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有着不少历史珍贵的文物,毕竟咱们是拥有者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东西了,然而在清朝末年时期,因为朝廷的昏庸无能,所以导致西方列强入侵我国,不少珍贵的宝物在当时被他们给掠走,带到了海外,虽然这几年我们的实力开始渐渐强大起来,之前很多的文物也都拍卖回来了,但还有不少仍然流失在海外。
大玉山,这个玉雕是当时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一件宝物了,这一块玉石不仅仅包含了绿色的成分,还有白色,是来自于新疆的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品种,乾隆对它也是爱不释手,但是后来却在火烧圆明园时候被八国联军所抢走,还有一件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年代非常的久远了,也是因为某种原因流失到了美国,这种青铜器如今国内已经几乎找不到了,希望以后也可以早日回国。
最后那就是《女史箴图》,这也是这些宝物当中最为珍贵的一件了,现在陈列于大英博物馆,并且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件镇馆之宝,可以说它确实是旷世作品一般的存在,其实这件作品在当时,英国是准备归还的,在缅甸战争中,我军救了英国军队,他们感激万分,让我们在一艘军舰和这幅画中选一样带走,我们却选了军舰,可能当时缺军舰吧,现在想想还是后悔了。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为世界提供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藏经洞发现的5万多卷敦煌遗书,实际上是一座中世纪文库,胡适曾称它为“和尚图书馆”。近百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敦煌遗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学者们发现敦煌遗书不仅对中国史的研究,而且对世界文化史的研究都起到或将要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历史上的重大疑难问题可以在敦煌遗书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启示。因此,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所谓“敦煌热”。但是,现在你若想看看藏经洞发现的敦煌遗书,那么你必须跑遍全球。由于西方盗宝者的劫掠,使这些文献分散在十几个国家、30多个博物馆中,现藏我国北京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不过是被劫后剩余的残卷。敦煌遗书中的精品流散海外,它给中华民族文化财富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一
据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谢稚柳记叙:清光绪年间,敦煌寺院,王道士雇了一人在莫高窟七佛殿替他抄经。抄经人把点旱烟的芨芨草似芦苇插进墙壁的裂缝里,发现壁内深不可止,用旱烟杆敲壁,似有空声。王道士用镢头刨开墙壁,发现有一小门,又刨开泥封的门,是一间复室,约丈余见方,内堆积有许多白布包裹,每一包都包着经卷,整整齐齐,白布包下铺着经幡、绣像等等。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王道士愚昧,不懂这些文物的价值。他拿了些经卷、画像送给敦煌县知事汪宗瀚。汪是识货的,但他仅仅把这些东西当做鉴赏的古董、官场结交的礼品。1902年,甘肃学政叶昌炽从汪那里看到几卷古书,几幡画像,叶昌炽知道这批文物的价值,就建议当时的藩台衙门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藩台衙门算了算,把这些古物从敦煌装车运到省城,至少得花费几千两银子,太不值得,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公事总得敷衍一下,于是藩台衙门给敦煌县衙下了一道公文“经卷佛像,妥为封存”。县衙接到公文,又下了一道公文给王道士,责成王道士“妥为封存”。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大批稀世瑰宝的命运掌握在王道士手中,而堂堂满清政府的各级官吏却对此无动于衷。
王道士当然不会“妥为封存”,他带了一箱经卷到酒泉,呈送给安肃道道台满人廷栋。但廷栋不识货,以为这些缮本经卷的书法还不如他的好,只是拿了随便送人。恰巧,嘉峪关税务司有个比利时人任满回国,向廷栋辞行,廷栋送他几本缮本书,还告诉他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古书。比利时人路过新疆时,又把这些古书分赠给新疆的长康将军和道台。敦煌藏经洞遗书的发现就这样传播开了。
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之后,西方的所谓学者、传教士、考古学家、探险家纷纷深入到中国腹地,打着传教布道、测绘地图、勘察地质、调查民俗、研究方言等等幌子,肆无忌惮地无孔不入,疯狂掠夺我国大量的珍贵文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劫难逃。
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1956年访问苏联时,在列宁格勒参观了冬宫博物馆,并到东方研究所阅其所发现敦煌卷子多至万卷,甚为兴奋。
这上万卷的汉文古抄本,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他“已经发现了两卷‘维摩诘变文’,又看到了‘刘知远诸宫调’……,皆是早欲见之,今始偿愿者……”郑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今天上午,续看敦煌卷子。共看了二三百卷。都是他们事先挑选出来的;未被挑选的,不知还有什么‘宝物’在内。就这几百卷东西内,已有不少十分惊人的……。”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收藏着约12000件敦煌藏经洞遗书,是1905年10月俄国人奥布鲁切夫和1914年奥登堡从敦煌窃去的。奥布鲁切夫在敦煌如何窃走经卷的,如今已无人知道,其实他是第一个到达藏经洞的西方盗宝者,早于英国的斯坦因二年。当后来另一个俄国人奥登堡到达敦煌时,藏经洞内遗书已所剩无几,奥登堡在向王道士收买的同时,还到附近居民人家搜购,得到不少精品。具体情况,奥登堡在他的旅行手记中作了记录。这份记录现藏原苏联科学院档案馆。倘能公诸于世,或许能告诉人们他和他的同胞在敦煌窃取遗书的情形。
三
1879年,匈牙利地质调查所所长洛克济和斯希尼到我国西北甘肃一带调查地理。洛克济到了敦煌,莫高窟无与伦比的精美壁画和塑像使他叹为观止。莫高窟留给他的印象实在太深了,乃至事隔20多年后,在1902年德国汉堡召开的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上,他做的关于敦煌佛教艺术的报告,对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的精致、美丽的价值推崇备至。他的“热烈的叙述”使得在座的一人垂涎三尺,心驰神往。此人就是斯坦因,也是个匈牙利人,但却在英国殖民地印度政府的西北边地担任总视学,后来又转入印度的考古学调查所。他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两次到了我国新疆,当他从比利时人那里知道敦煌发现遗书,便迫不及待地在1907年5月赶到敦煌。
斯坦因是著名的梵文学者,虽然看不懂汉文,但他雇了翻译湘阴人蒋资生。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记》里说:“从王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灯光中,我的眼前忽然为之开朗。经卷紧紧地一层层地乱堆在地上,高达10英尺左右。据后来的测度,将近有500立方英尺。小室约有9英尺见方……”除了缮本卷子之外,还有“用无色坚韧的画布作包袱的一个大包裹,打开之后,全是古画”、“颜色调和,鲜艳如新”。他不露声色地暗暗观察王道士,他看到王道士对这些宝贵的经卷和艺术品毫不在乎,很为“惊异轻松”,他想“到了这一步,热烈的心情最好不要表露太过”,果然,“这种节制立刻收了效”,“道士对于遗物的漠视因此似乎更为坚定一点”。
斯坦因窃走的遗书共一万余卷,还窃走了许多绘画、刺绣、绢画,其中有长及丈余、宽到五六尺的唐绣观音像,有木版雕刻印刷的金刚经,经卷上有精致的佛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最早的版画艺术杰作。斯坦因付给王道士的代价是14块马蹄银。这14块马蹄究竟是多少两银子呢?据《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上说约合720两,十六进位制。16个月后,这批中华民族的国宝被陈列在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四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他当时率领一支探险队在我国新疆进行考古发掘,当他看到长庚将军送给他的一卷佛经是唐代写本后,便迫不及待地问明来源,于1908年3月赶抵敦煌。伯希和是学识渊博的汉学家,他凭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把藏经洞中所有的遗书通检一遍。他自己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其无有。”有一张伯希和盗窃藏经洞遗书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对堆积如山的经卷,正在蜡烛下一件件、一页页地翻检……他在藏经洞里待了3周,“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片”。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的全部精华。所以,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侃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都被伯希和盗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诩说,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几乎都是最有价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
五
继奥布鲁切夫、斯坦因、伯希和之后,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率领的探险队也到过敦煌,成员中有桔瑞超和野村荣三郎,他们从王道士手中骗到500多卷经卷和两尊精美的塑像。
1909年5月,伯希和再度来华,他为了向中国学者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成果,将随身带来的敦煌遗书在北京六国饭店展出。中国学者罗振玉、董康、蒋斧等人闻讯,拜访了伯希和,伯希和向他们通报了敦煌藏经洞的情况。据罗振玉记载:“博士指伯希和为言石室尚有卷轴八千轴,但以佛经为多,异日恐他人尽取无遗,盍早日购致京师。”《集蓼编》中国学者这才看到几卷敦煌遗书,“摩挲赞叹,扼腕不已”。当时的《顺天时报》、天津《大公报》也以“石室藏书出现”为题进行报道,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这才传遍京城内外。清政府到这时才如梦初醒。
1909年8月22日,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的第9个年头后,清政府学部教育部才发出电令,并拨经费6000两白银,令搜买敦煌遗书,敦煌县存档的第47号《移文》中记载:“奉学部搜买,敝县会同学厅传及绅民,尽其洞中所存者一律搜买,护解省垣……搜买千佛洞前代写本经卷解省,领价改修文庙。”1910年三四月间,敦煌县将第一批敦煌遗书6004卷装车启运。这批劫后的遗书自敦煌运至北京途中,因偷盗而散失无数。当运送遗书的大车抵达北京时,新疆巡抚何彦升字秋辇之子何震彝字畅威竟将大车接到自己家中,约其岳父李盛铎字本斋和刘廷琛、方尔谦等人,挑选遗书,取其精好者藏匿下来,而将较长的经卷,一拆为二三充不足之数。根据李氏及家人以后出售的卷子目录,看出李盛铎当时攫取四五百卷,何震彝藏掖得更多,因他死得早,又将经卷大都作为礼物馈赠了亲友,所以何氏究竟拿走多少至今是个未知数。现藏东京的一部分卷子,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的150余卷经卷,就是何、李当年私下藏掖下来的。对于这种明火执仗的偷窃行为,学部侍郎宝熙上章参奏。因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土崩瓦解,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总之,这批敦煌遗书在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卷数比敦煌起运时还多,变成8697卷。1929年,京师图书馆将卷移交北平图书馆时,则成了9871卷。如果以卷数而言,现在的北京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已近万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收藏敦煌遗书的三大图书馆之一了。
六
自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经卷之后,1944年,常书鸿先生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以外的地方又发现了经卷残片。1944年8月30日,他们在莫高窟中寺后面的一座小庙移动三尊清末价值不高的塑像时,由于塑像里面的木棒埋在土台基座下很深,所以无法移走。因此只好毁掉塑像,拆毁后发现,塑像里包裹木棒的材料既不是草,也不是芦苇,而是写有经卷的残片。常书鸿和考古学家夏鼐、敦煌学专家向达等人一起进行鉴定,共发现经文66件,残片32片。这是继藏经洞发现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拆毁的三座塑像,在1900年藏经洞发现之前就已存在了,可见这些写经不是藏经洞里的经卷。从纸质和字体上看,是六朝的遗品。这说明在莫高窟藏经洞之外,也有发现写经的可能。敦煌莫高窟今后一定会发现新的藏经洞,而且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越多越多的中国文物出现在艺术拍卖市场。人们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宝是怎样流失到海外的?一件文物的流失往往比想象中复杂。收藏家、博物馆研究员、古董商以及文物所在地管理者、官员无不牵涉其中。在异国看到这些熟悉的文物不禁让人心痛,也为当时国家衰败、无力保护它们的缺憾唏嘘不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流失到国外的中国文物。
失窃20年的佛像重返故里。2015年3月4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某个展览上,一尊肉身坐佛像被展出,坐佛的传到中国后,眼尖的网民经过比较,发现这尊佛像疑似20年前被盗的文物“章公六全祖师”像一时间,中国文化和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学者要求国家文物局讨回佛像。后来,国家文物局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材料,跟荷兰驻华使馆协商,希望两国政府在国际公约的原则下积极合作,促成章公祖师像的返还,并通过适当渠道联系上了肉身坐佛的收藏者——荷兰建筑师奥斯卡范奥维利姆。经过协商,奥斯卡表示愿意归还这尊肉身佛像,他表示,自己放弃这尊肉身佛像,是因为他相信佛像应该回到故乡,融入真正的佛教环境中。
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在西方博物馆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美国和日本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字画、青花瓷器,除此之外,俄罗斯、意大利、荷兰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珍贵文物的身影。
规格:2083 cm 3937 cm
约北魏公元522-523年间石灰石浮雕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浮雕以孝文帝为中心,形成前簇后拥的礼佛行进队列。画面构图严谨,错落有致且和谐统一,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1500年前,北魏皇室贵族崇尚佛教,列队礼佛的恢宏场面,是北魏社会宗教生活的生动再现,更是佛教造像汉化的代表之作,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和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浮雕中尽显贵族上层人物的雍容华贵,场面华丽,个个宽袍大袖,衣袂飘飘,舒展流畅,疏密有致,体现了皇室的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完美融合。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帝后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保利博物馆收藏的兽首在国内展出
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曾一度引起中法之间的外交纷争,最后还是法国皮诺家族从原持有人手中购下兔首和鼠首,无偿捐赠给中国。但值得注意的是,皮诺家族本身就是佳士得拍卖行的大股东,旗下拥有古奇、圣罗兰、宝缇嘉、巴黎世家等奢侈品品牌,皮诺家族在捐赠前曾提出要举办大型仪式的要求,此举完全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投资。
《女史箴图》(局部)这是中国书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作,但是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是公元5-8世纪的临摹品,先后由宋徽宗和乾隆皇帝收藏,后被英国军官所掳,于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买下。
现阶段,回购是最常见的文物回流手段,中国大多数的海外回流文物主要依靠回购重新获得,如著名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由保利集团在2000年以3000万港元竞购回国,猪首铜像由澳门富商何鸿鼍杩钊嗣癖医00万元从美国购回;2014年挪威归还的圆明园石柱,实际上也是因为2013年中国企业家黄怒波向收藏石柱的卑尔根KODE 博物馆捐资了160万美元。
东亚艺术博物馆官网
现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东亚艺术博物馆作为国家世界文化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介绍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的艺术收藏,其中以中国文物最为出色,博物馆最初就是在中国藏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待流失中国文物,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义愤填膺,随时强烈要求西方归还所掠夺的中国文物,认为回来就好,哪怕是巨资回购;另一种观点认为,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护,对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留在国外挺好。各位看官,你持哪种观点呢?
从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中 文物被劫掠的例子
本文2023-10-28 00:12: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