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古代人没有空调怎么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炎炎夏日 古代人没有空调怎么办,第1张

夏日火火,酷暑难耐,人们都躲进了有空调的房间,把空调调至最低,还嫌不够快,再吃上一份冷饮,喝上一口冰凉的扎啤,这才稍显凉快。但是,古代人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他们是怎样度过这酷热的夏天呢?

在夏天,“赤日炎炎如火烧”的时候,除了“王孙公子把扇摇”以外,真的王孙公子还有比摇扇更好的避暑方法。这在《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王孙公子们拥有专门的避暑宫殿,那里“长松修竹,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里的“寒瀑”,是一种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车把凉水冲上屋面,水从屋顶流入大池中。而池中种植各种花卉,庭院里摆放着数百盆香花,用风轮鼓吹,清芬满殿。

皇帝的几案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些是去年冬天准备好的冰雪,一般都在地下设冷库保藏,等到夏天时供皇帝使用,不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据载是“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有一位大学士被召到此进见,竟然“三伏中体粟战粟,不可久立”。皇上便问他怎么了,方知他嫌冷,于是赐他北绫披上。这样的避暑之地真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了。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上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景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了避暑降温的效果。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耗费颇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还有一个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气温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胜地就有庐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山上阵阵快意,暑热全消。当然在海滨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风吹来暑热顿消,面海乘凉,心旷神怡。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臐储存食物的“冰鉴”。

这种“冰鉴”其实是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盛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色践之出游也,休息饛宿于冰厨。”这里扬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蹭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的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到明朝时,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已反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铅环的用途誻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纸,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的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如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

由于锡纸的保护,冰水不至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时还能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湿,还可以起至空调的作用。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贮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秀才书生、普通百姓等“古代穷人”

在宋人所撰定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冰糖绿豆、漉梨法、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醑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

清人顾铁卿所写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围,使其降温。

清人让谦《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 。。。。。。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汗,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除了冰凉饮品外,古代贫民还能吃上冰凉的瓜果,虽然他们无权使用冰鉴,然而,他们却有臫的一套制冷饛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放置上三五个时辰再拿出来品尝,也是冰凉可口,沁人心脾。

然而,最原始的避暑法当然是下水,在水中总比岸上凉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铺绿绸,每当夏日,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

普通百姓避暑还能到湖上去,准备了蜜饯闵果香花画扇,登舟泛湖,“多占蒲深柳密宽闵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蕈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归”。

夏日火火,酷暑难耐,人们都躲进了有空调的房间,把空调调至最低,还嫌不够快,再吃上一份冷饮,喝上一口冰凉的扎啤,这才稍显凉快。但是,古代人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他们是怎样度过这酷热的夏天呢?

在夏天,“赤日炎炎如火烧”的时候,除了“王孙公子把扇摇”以外,真的王孙公子还有比摇扇更好的避暑方法。这在《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王孙公子们拥有专门的避暑宫殿,那里“长松修竹,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里的“寒瀑”,是一种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车把凉水冲上屋面,水从屋顶流入大池中。而池中种植各种花卉,庭院里摆放着数百盆香花,用风轮鼓吹,清芬满殿。

皇帝的几案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些是去年冬天准备好的冰雪,一般都在地下设冷库保藏,等到夏天时供皇帝使用,不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据载是“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有一位大学士被召到此进见,竟然“三伏中体粟战粟,不可久立”。皇上便问他怎么了,方知他嫌冷,于是赐他北绫披上。这样的避暑之地真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了。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上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景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了避暑降温的效果。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耗费颇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还有一个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气温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胜地就有庐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山上阵阵快意,暑热全消。当然在海滨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风吹来暑热顿消,面海乘凉,心旷神怡。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臐储存食物的“冰鉴”。

这种“冰鉴”其实是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盛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色践之出游也,休息饛宿于冰厨。”这里扬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蹭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的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到明朝时,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已反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铅环的用途誻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纸,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的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如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

由于锡纸的保护,冰水不至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时还能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湿,还可以起至空调的作用。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贮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秀才书生、普通百姓等“古代穷人”

在宋人所撰定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冰糖绿豆、漉梨法、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醑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清人顾铁卿所写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围,使其降温。清人让谦《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汗,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除了冰凉饮品外,古代贫民还能吃上冰凉的瓜果,虽然他们无权使用冰鉴,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制冷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放置上三五个时辰再拿出来品尝,也是冰凉可口,沁人心脾。然而最原始的避暑法当然是下水,在水中总比岸上凉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铺绿绸,每当夏日,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

普通百姓避暑还能到湖上去,准备了蜜饯闵果香花画扇,登舟泛湖,“多占蒲深柳密宽闵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蕈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归”。

夏日火火,酷暑难耐,人们都躲进了有空调的房间,把空调调至最低,还嫌不够快,再吃上一份冷饮,喝上一口冰凉的扎啤,这才稍显凉快。但是,古代人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他们是怎样度过这酷热的夏天呢?

在夏天,“赤日炎炎如火烧”的时候,除了“王孙公子把扇摇”以外,真的王孙公子还有比摇扇更好的避暑方法。这在《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王孙公子们拥有专门的避暑宫殿,那里“长松修竹,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里的“寒瀑”,是一种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车把凉水冲上屋面,水从屋顶流入大池中。而池中种植各种花卉,庭院里摆放着数百盆香花,用风轮鼓吹,清芬满殿。

皇帝的几案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些是去年冬天准备好的冰雪,一般都在地下设冷库保藏,等到夏天时供皇帝使用,不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据载是“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有一位大学士被召到此进见,竟然“三伏中体粟战粟,不可久立”。皇上便问他怎么了,方知他嫌冷,于是赐他北绫披上。这样的避暑之地真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了。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上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景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了避暑降温的效果。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耗费颇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还有一个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气温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胜地就有庐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山上阵阵快意,暑热全消。当然在海滨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风吹来暑热顿消,面海乘凉,心旷神怡。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臐储存食物的“冰鉴”。

这种“冰鉴”其实是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盛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色践之出游也,休息饛宿于冰厨。”这里扬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蹭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的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到明朝时,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已反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铅环的用途誻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纸,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的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如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

由于锡纸的保护,冰水不至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时还能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湿,还可以起至空调的作用。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贮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秀才书生、普通百姓等“古代穷人”

在宋人所撰定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冰糖绿豆、漉梨法、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醑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

清人顾铁卿所写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围,使其降温。

清人让谦《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 。。。。。。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汗,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除了冰凉饮品外,古代贫民还能吃上冰凉的瓜果,虽然他们无权使用冰鉴,然而,他们却有臫的一套制冷饛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放置上三五个时辰再拿出来品尝,也是冰凉可口,沁人心脾。

然而,最原始的避暑法当然是下水,在水中总比岸上凉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铺绿绸,每当夏日,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

普通百姓避暑还能到湖上去,准备了蜜饯闵果香花画扇,登舟泛湖,“多占蒲深柳密宽闵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蕈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归”。

炎炎夏日 古代人没有空调怎么办

夏日火火,酷暑难耐,人们都躲进了有空调的房间,把空调调至最低,还嫌不够快,再吃上一份冷饮,喝上一口冰凉的扎啤,这才稍显凉快。但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