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句是什么意思 ?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5收藏

对偶句是什么意思 ?,第1张

对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扩展资料:

对偶结构上分类: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对偶句

-对偶

文中的排比句: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文中的对偶句: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2、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对偶的形式和由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近体诗中律诗的颔联颈联通常都是对偶句。

        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歌谣,乃至口头戏谑,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这一形式是素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以来逐渐讲究声律的结果。

经典对偶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宋汪洙 《神童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劝学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唐·李商隐《锦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释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谈谈“合掌”及对偶句与对联的区别

谈谈“合掌”及对偶句与对联的区别 艺海听涛

合掌的定义:

上下联全部或部分词语意思相同或基本同义、或一联内出现意思重复现象者,叫合掌。

对偶句:

对偶是在诗词赋及其他文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技巧,表现为上下两句句型结构和对应的词语类别基本一致。

对仗句(对联):讲究声律的对偶句。除了讲究声律外,还有另外一些规定或约束。对仗句首先必是对偶句。

对偶句不要求上下两句平仄相对,广泛适用于骈体文和词中,也没有如不可以“合掌”“重字”之规定,原因在于骈体文和词并没有字数的限制,对事物可以进行铺排似的描写,所以可以出现句型相似,内容也近似的对偶句或排比句。

骈句与对偶句的区别

骈句就是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对偶句没有对声律的要求

有关奶茶的对偶句与对联

上联:奶香十足好味道

下联:茶香甘醇可提神

对偶句,骈文,律诗与对联之关系

对偶句为诗中上下句式相同字数相等词性对应的两句;骈文有固定格式的韵文,如四六骈;律诗是相对于绝句而言,如五律、七律,一般为八句以上,其中三四句和五六句要用对偶句;对联本取自律诗的对偶句,后独立出来,上下联字数相同,要平仄相对,词性相同等。

律诗中的对偶句和对联的区别

律诗中的对偶句和对联的区别:

相同点:

一般来说,两者要求都是一样的

要字数相对,词性相对,平则相对

不同点:

律诗中,要求在特定的位置(颈联和颔联部)对仗

而且平仄要求也比较严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类似这样的组合结构

偶句的词性没有对联严格

对联呢,平仄如律诗格的也有,但不遵循这样平仄节奏的,也是可接受的流派风格

对偶是修辞格 对联是一种体裁。

偶句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是律诗的一部分

但是对联是表达全部的景物情的两句就构成了一篇短文

对偶句创作(对联)

楼主你好 1品千古美文; 尝百家肴馔。 2品千古美文; 赏万里河山。 3品千古美文; 酿绝世醇酒。 4品千古美文; 赏绝代佳人。 5品千古美文; 对万代佳句。 6品千古美文; 解今生烦恼。

对偶句和对联有什么区别?

对偶是修辞格 对联是一种体裁。性质不一样。对联往往都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对偶句却不一定是对联

骈句和对偶句的区别?

骈句是从骈体文这种文体中得来的称呼,除声韵上的讲究外,它与对偶句无大的差别。只是常把“对偶”算修辞手法,不算文体。有时候,骈句相对会长一些。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句通常都是对偶句,但很少人把修辞手法中的对偶称作骈句。

求几副对联,要对偶句的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2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

3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

4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5知多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

6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

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7东临碣石涛声旧。

西近阳关柳色新。

8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

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

9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10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11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12修就一番新气象。

剪去千缕旧东西。

13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14技术革新,头头是道。

容光焕发,面面皆春。

对偶句就是对联吗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片语。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比如: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满招损,谦受益。(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尚书·大禹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楼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

 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

 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就不能这样说了。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相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于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仅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不是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在格律诗词创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而遂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的对偶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也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特别是诗句及词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锤炼语言的艺术标准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来源:人教网作者:叶乃初)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对偶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对偶句是什么意思 ?

对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