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目录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
汉成帝时期校书,诞生目录文献《别录》。社会发展,战乱不断,造成史书大量增加,其数量足当“诗,兵,技,术”类图书之和,故,保留经子,增史,并上述四类
《别录》的分类体系从校书的分工来看很可能已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及总序辑略共七略,之后的《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的六分法。至西晋荀勖,则开创我国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晋中经新簿》,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部。
将六艺略分为甲部,后世改称经部;诸子、兵书、数术三略合为乙部,后称子部;而这时史书数量已多,所以丙部将分在六艺略春秋里的史书独立出来,后为史部;丁部则为诗赋图赞,传为集部。东晋时期李充根据新簿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史书提升到乙部,诸子列到丙部,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四库全书的诞生:
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
古代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10.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11.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纪昀, 经,史,子,集四部分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中国古代图书分为:
1、六艺略:
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
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
3、诗赋略:
著录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术数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扩展资料:
中国图书分类的由来: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
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
-七略
1 文言文分类
按作品年代,未按故事年代:
记: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晋《桃花源记》 北魏《三峡》 唐《小石潭记》 北宋 1046《岳阳楼记》 1046《醉翁亭记》 1084《记承天寺夜游》
铭: 唐《陋室铭》
说: 春秋《曹刿论战》 春秋孔子之后 《论语》 战国时期《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马说》 北宋《爱莲说》
表: 三国蜀《出师表》
序: 明《送东阳马生序》
补叙:《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该算是历史散文。
16篇文章的排序:
春秋《曹刿论战》 春秋孔子之后 《论语》 战国时期《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国蜀《出师表》 东晋《桃花源记》 北魏《三峡》 唐(795—800间)《马说》 唐805后《小石潭记》 唐805后《陋室铭》 北宋 1046《岳阳楼记》 1046《醉翁亭记》1071《爱莲说》 1084《记承天寺夜游》 明《送东阳马生序》
2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分类1、言志篇: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说"、"铭"、有"表"、有"传记"。"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课内文言文《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课内的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课外选择的也是这样。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
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3学习篇:课内如《〈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上述文章几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样。《〈论语〉十则》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实例,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体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语重心长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学习时很值得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
《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
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
(3)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篇的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大道之行也》通过介绍大同社会的特点,来体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了"人和"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
3 文言文的分类 急~~~~~~啊按文体分类有:“记”,“铭”,“说”,“表”,“序”
例:
记: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晋《桃花源记》 北魏《三峡》 唐《小石潭记》 北宋 1046《岳阳楼记》 1046《醉翁亭记》 1084《记承天寺夜游》
铭: 唐《陋室铭》
说: 春秋《曹刿论战》 春秋孔子之后 《论语》 战国时期《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马说》 北宋《爱莲说》
表: 三国蜀《出师表》
序: 明《送东阳马生序》
4 文言文归类有哪些分类啊说的有道理通假字知识文言文的一种手法你所想知道的我给你找出来了: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 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5 初上学期语文文言文分类文言文分类总结法
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但如果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由于没有古文的运用环境,很多同学对文言文都很陌生,读不顺,也背不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句话——靠平时的积累,课外时间可以多读一些文言小说,再者,重视课堂上的学习。高中文言文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实词、虚词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意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记忆。当你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段时,就不会感觉陌生,词的用法都是一样的,联想平日所记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
6 文言文的文体分类状况怎样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
文体分类就是把各种文章按照体裁方 面的特点加以分类。对于文体进行分类,便于把握文章的特点,对阅读、分析文章或指导写作,都大有好处。
所以,鲁迅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 从历史上看,文体分类是随着创作的增多而曰趋细密的。
三 国时曹丕《典论•论文》,将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分类很粗略,特别是把大批的记叙文排斥在外了。西晋人 陆机作《文赋》,将文章分为十体,比《论文》完备了一些。
南 朝梁眧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后代人称为《昭明文选》。《文 选》不选经书、诸子、史书的文章。
《文选》采 用当时流行的 “文、笔之辨”的理论,不选“笔”(没有文采的文章),只选 “文”(有文釆的文章),并将入选文章划分为三十八大类和许多 细目。《文选》影响很大,但是它的分类缺乏逻辑性,划分标准 不一,而旦显然烦琐了一些。
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只重 视古文,将入选的古文作品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 序、诏令、传(zhud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等十三类。《古文辞类纂》的分类仍然缺乏逻辑性,内容、形式 交错,不是科学的分类。
文体分类,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法,详略取舍也各有差 异。我们对古代文章进行分类,既要考虑文体本身内在形式、表 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考虑文章的应用范围,又要考虑历史的因 素,如古代的分类方法影响深远,我们不得不全面照顾。
古代讲 述各类文体区别的著作,以明朝人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 的《文体明辨》最为完备。《文章辨体》辨析了五十九类文体, 《文体明辨》辨析了一百二十七类文体。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主张首先将文言文文体,划分为六个 大类,再在各类中介绍细目,并将流行的古代文体名称归并于 其中。文言文文体的六个大类是:古文类、韵文类、骈文类、韵散 夹杂类、戏曲、小说。
古文类、韵文类、骈文类是古代的正统文 章,韵散夹杂类、戏曲、小说,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代 的正统学者,轻视戏曲、小说、说唱作品等通俗文学,实际上戏 曲、小说、说唱作品等通俗文学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大类:古文类。古文,就是不讲究押韵、也不讲究对偶 的普通文言文。
经、史、子、集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古文,一 般的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应用文等都是古文。《古文辞类 纂》所划分的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沼令、传状、碑 志、杂记等,都是结合应用范畴而给古文划分的细目。
这些细目 的作品,或侧重于议论抒情,或侧重于叙事说明。(一)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 序、沼令等。
“论辨”是论证或辨析事理的文章,如:贾谊的 《过秦论》、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奏议”是给君主陈述 事理的文章,如:晁错的《论贵粟疏》。
“序”,亦作“叙”, 作用是总括书的大义,大都放在一本书之前,也可以放在一本书 之后。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许慎的《说文解字 叙》。
“跋”性质同序,但放在一本书之后,有时只是读后感。“赠序”是从序演变而生的,是赠别的文章,如:韩愈《送董邵 南序》。
诏令是皇帝颁发的命令,如:汉武帝《轮台沼令》。“书”是书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白居易《与元九书》。
“说”是论说,往往是就某件事情发表看法,如:柳宗元《捕蛇 者说》。(二)侧重于叙事说明的,有传状、碑志、杂记等。
传状主要 是记叙人物,如:司马迁《史记•廉蔺列传》、柳宗元《段太尉 逸事状》。有的传状是故事或寓言,如:李朝威的《柳毅传》、马中锡的《中山狼传》。
“碑志”评述人物或事件的始末,大多 刻在碑上,如:柳宗元的《箕子碑》、《永州铁炉步志》。“杂 记”,可以写景,可以记事,或记述感悟。
如:柳宗元的《小石 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写景,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 章大多数是记事或记述感悟。第二大类:韵文类。
韵文类,包括各种押韵的诗文,有诗 歌,还有其他韵文、通俗歌诀。韵文类中的诗歌是大家较熟悉的 文体。
诗歌有不同的体裁,大体可分自由体诗和格律诗两 种。(一)自由体诗:古代的自由体诗,就是广义的古体诗,包括 一切不讲究句数、字数、平仄等格律的古代诗歌,狭义的古体诗 只包括七言古体诗、五言古体诗等。
本题使用广义古体诗的概 念。广义古体诗包括:①《诗经》及起源于《诗经》的四言诗、杂言诗。
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模仿《诗经》的四言诗。②楚辞体诗。
楚辞体诗起源于楚国民歌,它有一个突出的“兮” 字作标志,或一句或两句就有一个“兮”字,内容与手法多浪漫 色彩。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九歌》等。
③辞赋起源于 楚辞,喜欢铺陈夸张,以四字句为主,虽然讲究押韵,但句式自 由,可以夹杂散文句式,实际上是近乎散文的诗。如:汉武帝的 《秋风辞》、陶潜的《归去来辞》、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王粲 的《登楼赋》、杜牧的《阿房宫赋》。
④乐府诗。乐府诗流行于 汉朝、魏晋南北朝民间。
如:汉朝的《十五从军征》,南北朝的 《木兰辞》等。⑤狭义的古体诗,包括五言古体。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古籍目录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
本文2023-10-28 00:36: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