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师说》教学设计精编|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高一文言文《师说》教学设计精编|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第1张

《师说》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文言文《师说》 教学设计 精编,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文言文《师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通过学案的自主完成,课前文言的大部分问题学生可自主解决,课上着重落实文言难点使学生的文言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 格。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4、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词句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 “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 “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3)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多义词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传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读 下同。

朔气传金 传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此世所以不传也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读zhuàn,下同

《张衡传》 记载个人事迹的文字,传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3)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八、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4

 《绝句》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

 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 bo ”不要发成“ be ”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5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

 1、项羽;

 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

 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四: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学生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及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仅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8)在次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及他写的诗句。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幼儿园学前班国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为第2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并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

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三、教学方法

1以读促感悟品评。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2采用问题教学法。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课文,那么这些文章从文体的角度上讲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文章都是议论类文章,“说”是其文体的标志。那么“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那么韩愈在《师说》中又要表达怎样的见解呢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文体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学习氛围。

二研习文本

⒈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带有作者的观点的句子,然后分析其关系。

设计意图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读书,并积极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⒉细部内容研习

⑴探究写作目的

①文下注释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文中有没有相关信息

明确: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师说》以贻之” 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17岁小伙子的。

②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几个原因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确: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过渡到对“古道”的思考。

⑵了解时代背景

①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

明确:古人的从师之道。

②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还可以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③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明确:当时存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分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理解韩愈写作本文的用意,并过渡到对当时的风气进行分析。

⑶探究论证方法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对比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尝试着填写下面表格,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作者通过三组正反对比——摆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态度迥然不同的事实,进行纵向对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们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的事实,进行自身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后果;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从师态度完全相反的事实,进行横向对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劝诱世人——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②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 “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请用“反而”作为连接词,写另外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结构,并体会对比论证的好处。仿写环节意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思维延展

韩愈的《师说》其实就是自己的师道观,即韩愈对于“师”和“道”的理解,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试着说说《师说》中的观点在今天对国家社会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明确:学生结合课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体内容可参考2005年3月25日《考试报》高一语文新课标版第36期《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一文。对于局限性应该指出,并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韩愈写作本文的深层用意。“结合现实谈自己看法”意在使学生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韩愈写作《师说》的目的,那就是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人应当从师学习。我们重点探究了第2段的内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组对比,体会了对比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联系实际谈了自己对从师及学习的看法。

同学们,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让我们在实践中落实。

七、教学反思

1因仅要求学生在放假期间进行预习,而教师没有对预习实效进行检测,加之没有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教师对学生的状况按照理想化状态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2导入新课时纠缠“××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的见解”或“说说××的道理”这一限定的理解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无法讲出如《捕蛇者说》是“作者借捕蛇者存在的这一现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的主旨。

3因课件的线性结构安排,所以在上课时只能按部就班执行,无法实现自由跳转。如时代背景介绍应该出现于学生无法理解“不拘于时”的“时”到底指什么的时候今后课件宜做成选择性结构的。

4授课时预设的内容太多,生成的内容几乎没有。这既制约了学生的学,也限制了教师的教。所以上课气氛略显沉闷。

5对教学目标“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 这一条从课堂实际来看仅关注了后半部分,这一条目标应改为“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囿于课堂时间教学开展得并不好。本应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教师越俎代庖。致使仿写环节无法进行。

6注重学生思维引导这一原则和功利的文言文课文“三多一少”虽存在矛盾,但个人认为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相对重要,毕竟字词积累是学生的事。

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写诗人乘船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愉悦心情,前两句写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后两句写三峡两岸树木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难点:体会作者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古诗,进而理解诗人的愉悦心情。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看插图、看视频、配乐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发、朝、还、重”四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出示李白头像)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你会背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配乐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因爱牵连蒙冤获罪,被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夜郎城(今天贵州东部)一路上,他很伤心,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湖北江陵县),那儿地势险要,水流很急,当小船慢慢行使到白帝城(今天重庆白帝山)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自由了,他非常高兴,决定顺水行舟回江陵,途中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读后让学生评价。

2配乐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过渡,听完古诗,你一定也想读对吗?试一试读。

3、生自由读古诗。

读时要求:读正确,通顺。

4、指名读,齐读。

5学习多音字“发、朝、还、重”进行区别字间,分别口头组词。

三、品读古诗,感情意境。

过渡:让我们再深入的读一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古诗内容、

2、指名读前两行。

3、提问: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到?板书:白帝城——江陵

4、问:从诗中看出李白什么感受?

5、师述:白帝城在山顶最高处(指图)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有一千多里水路,因为李白急着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家人所以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前两行。

6、齐读前两行。

7、指名读。

8、指导朗读,板书:辞、还。

9、指名读后两行。

10、看视频。师述:两岸的猿猴很多,一眨眼工夫,小船已过了很多座山,好象一只猿猴没叫完,船又到了另一只猿猴叫的地方,想象李白去时和回来时是同一条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伤心,回来高兴,又是顺水行舟,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的“一日还”“万重山”是李白的夸张的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等诗句都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这是李白特有的风格。

11、齐读后两行。

12、指导朗读全诗。

四、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过渡: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

1、打节奏朗诵。

2、表演读。

3、配乐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诗读的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帝”“岸”两字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国是诗的国度,朗读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课外同学们多收集一些唐朝的诗读一读好吗?

活动设计背景  《弟子规》是清代学士根据张示孔子言行的《论语》,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所提炼的做人道理,适用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古老的文化中蕴含着的是一脉相承的渊源文化和行为准则。大班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更加广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逐渐加强,辨别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自己处在特定的环境,小朋友该如何去处理,弟子规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行为参考,帮助幼儿愉快、大方,有礼貌的与人交往。作为简练、深刻的古文,《弟子规》能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培养幼儿灵性。

  活动目标

  1、理解古文精炼的语句所折射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道理。

  2、与生活情景结合,将关爱伙伴的诗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乐于积极参加国学诵读活动和歌曲表演唱活动,帮助幼儿积累文学底蕴,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及灵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文精炼的语句所折射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道理。

  2、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学会主动化解矛盾,友好的对待伙伴。

  3、富有感情的诵读内容,积极、大方的参与到诵读、歌唱表演中。

  1、

  活动准备

  活动课件、小红花、字卡、教学、手偶、古筝音乐、曲谱

  活动过程

  一、 诵读导入,培养幼儿情绪:带领幼儿模仿古人(双手在胸前作捧书状,边念边摇头晃脑诵读),复习诵读,引出课题。

  二、 复习诵读古文,理解古文含义。

  1、播放课件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含义:之前我们学习了《弟子规》里小朋友爱父母的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弟子规》里有关于兄弟姐妹们友好互相关爱的故事。

  2、再次播放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意义:大朋是怎样照顾小朋的,我们可以向大朋学习什么?(关心友爱,不计较物品,说好听的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兄道友,弟道恭--言语忍,愤自泯。”

  3、逐句讲解,梳理含义,着重讲解个别补偿用字的含义:“兄道友,弟道恭”是说大哥哥大姐姐要有好的对待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要耍小脾气,要尊敬哥哥姐姐。“兄弟睦,孝在中”是说大家有好和睦的相处,就是爱爸爸妈妈,爱长辈的海孩子。“财物轻,怨何生”就向大朋一样,不计较吃的用的,乐意分享,互相关心,大家就不会埋怨别人了。“言语忍,愤自泯”就是说把不好听的话都人在肚子里,多说好听的话,那么愤怒、生气的情绪自然就消失了。

  三、 复习诵读,巩固幼儿记忆。

  1、请出手偶裁判,幼儿比赛诵读:瞧,熊博士听见小朋友们美妙的读书声,都跑过来欣赏了,欢迎欢迎!小朋友给熊博士表演一次怎么样?提醒幼儿富有感情的诵读,感受古文所传递的道理。

 《村居》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高鼎。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言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教学设计(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道主要的亲戚关系和称谓。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家庭中主要的亲戚关系和称谓。

(三)教学准备与学习资源应用:

1、 学生: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

2、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张“全家福” 照片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介绍 家中的亲戚

1、 今天,老师从家里给你们带来了一张赵老师在春节时拍的照片,你们想看一看吗?(出示照片)

2、 就是这张照片。今年春节正好时赵老师的爸爸七十岁的生日,家里来了许多亲戚,所以这张照片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上面有我的父母和亲戚。当然了,这中间还有我。

3、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父母和亲戚们。(介绍照片中的人物)

活动二:理清亲戚关系

1、 这些就是我家的亲戚(出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亲戚间的称呼可是有讲究的哦。你能搞清他们间的关系和称呼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多媒体出示:妈妈的姐姐:————— 、

爸爸的妹妹:—————……)

2、 看来同学们有时对亲戚们的关系和称呼还真有些搞不清。这样吧,老师教你们一首儿歌,学会这首儿歌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其中的关系搞得清清楚楚的。(出示儿歌)

3、 边打拍子、开火车读;再齐读。

4、 怎么样?这下搞清了吗?好,再让我来考考你们。桌上有一张未完成的亲戚关系图,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为关系图下方的称呼找到适当的位置。待会请小组代表上来交流。

5、 这下,大家总算把我们亲戚间的关系搞清楚了。老师知道今天你们也把家里的“全家福”照带来了。谁愿意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亲戚呢?

总结:

看来通过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亲戚间的关系和称呼。课后思考一下,怎样和亲戚间增进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与亲戚来往,体验亲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亲戚交往增情谊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清楚的了解了亲戚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称呼。亲戚和我们有着亲近的关系,是我们的亲人。

2、 虽然我们是一家人。但是并不都生活在一起。瞧,徐佳佳同学还把她春节的情况用摄像机拍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她的亲戚,看一看她是怎样和亲戚联系的?(播放录像)

说明:录像教学能使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在课中播放班中一位同学在春节中和亲戚联系的录像,让学生再次回忆春节期间亲戚相见的融洽温馨的情景,从而缩短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3、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与亲戚联系的方式:上门拜访,电话联系,上网联系,书信往来……)

活动二:情景演示,体验亲情

1、 亲戚间的互相来往和联系能加强彼此的感情。但是,你们知道在和亲戚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表现,才能促进我们的亲情呢?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来演一演如何正确的接待或访问亲戚。

2、 小组表演

3、 大家来评一评,他们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4、 和亲戚交往也要注意礼仪和场合,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5、 学生交流

说明:在课中能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尽力创设情境,课上就会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到小组表演,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定会充分展现自我。

总结:

小结:大家说得很对,同样是自家人,可是对待亲戚还是要有礼貌,对长辈我们要尊重,对年龄小的晚辈我们要谦让,这样才能使我们和亲戚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使我们的大家庭更和睦,更幸福。让我们做家中的小天使让我们的大家庭变得更开心,更美好!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