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的敦煌道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道教经典的敦煌道藏,第1张

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

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

作者:程乐松 出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 书号:9787518803347  

《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是程乐松有关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无上秘要》、《三洞珠囊》《道教义枢》、《要修科仪戒律钞》等道教类书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隋唐时期及其前后出现的类书为中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隋唐时期道教思想及其信仰形态的转变。

序言 导言 从类书到教义学 道教经典与类书:文体及其神学意涵 中古道教类书作为教义学的视角 第一章 变通:类书编撰的中古道教语启示 从启示到变通:道教发展的模式转换 官方化:政教关系视野中的中古道教 变通:佛道论争、教义创新与信仰实践 第二章 政与正教:《无上秘要》的道与教 《无上秘要》的研究视角 政以正教:通道观与《无上秘要》的成立 政之教:《无上秘要》的结构和行文方式 附录 第三章 类以正教:效验、法术与事相 王悬河和他的经教整理 正教之类:《三洞珠囊》与《上清道类事相》的结构与内容 行道以知 类以正教:王悬河的教义模式 第四章 道理之教:《道教义枢》的教义转向 重玄学与《道教义枢》:视角的转型 道术与道理:教义思想的转向 第五章 世外与道内:教团规制的范式 规制与威仪:制度化道教的语境 教团生活的范式:科戒与仪范 第六章 行道以科:《要修科仪戒律钞》所见的教与戒 教戒与科律:《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内容与特色 行道以科:教团生活的两个侧面 教戒的限度:制度与实践的张力 第七章 行道与治心:张万福的科教相济 张万福的科教体系:次第与立成 治心即行道:科教相济的教义建构 结论 变道与正教:中古道教类书与教义思想的挫折 参考文献

《道藏。灵宝玉鉴。敕水禁坛门)云:道体至虚,非虚则不能应万物也。人性至善,非善则不能明道也。水性亦然,故善则能利于物。灵宝大法有敕水禁坛之科,引 三光之正气,运九风之真精,策役万神,吐纳二气,蹑罡履斗,结界禁坛,小则清肃方隅,大则净明天地,饰严内外之仪则。格降上下之神{氏,是以斋洁为先,诚 明为本。盖邪则能干正,非正气则不能避其非,秽则能败真,非真气则无以涤其秽。故正真生气,变化流行之妙也”。

又《道藏。上清天心正法》取三光气:日君 气,以本日采气时其方取也,存见日轮光芒如赤火色。月君气,以“日日常加卯,五日两宫移”法取之。如每月初一日,便从卯上起卯,午时正在午上,初二日亦 同,初三日午前退过寅,如午时,便从寅上起卯,至巳上见午时,即是太阴在巳,存见月宫光芒如暖玉银色。天罡气,天罡星约离斗柄三丈馀,诗云:“月月常加 戌,时时见破军,要知端的处,向背问原因”。以月辰过将加戌,未过将加亥,数过取气时,乃是天罡见破军之所,向背者,乃阴阳存想也”。

又《灵宝领教济度金 书》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以治腹实。此乃为图豁落罡。《易》所谓三五一变,错综其数者也。又谓之九灵罡,第一位曰游 光灵,第二位曰天路灵,第三位曰玉堂灵,第四位曰虚梵灵,第五位曰元皇灵,第六位曰紫光灵,第七位曰宗神灵,第八位曰幽期灵,第九位曰神全灵。五位以上五 行生数也,其玄妙未易言究,故法师飞神,多步此罡。步罡有三戒:一不许秉简,二不许倒行,三不许单足”。

高功拈香说文:“龙虎山前炼大丹,六天魔王心胆寒,自从跨鹤归玄表,清风明月绕绛坛”。

提科举:“三清三境天尊”。

高功起吊挂:“天宫赫奕位玄都,赐福权 尊握化枢,上斡权衡司宪令,下提纲纪典谟谋,停愆尽消三生籍,受度应标万古图。惟愿慈仁推有道,形神无复堕三途。香供养,三清三境天尊”。(或用“真心清 静道为宗”,“洒净韵”亦可)

高功说文:“伏以,道气殊名,必贯通之有术。神人异处,可感召以无方。故聚精微,达诚冲漠。夫香者,飞云结箓,明德维馨。阳气升腾,丹鼎运元神之火;回风混合,玄关霭太素之烟。非草木臭秽之彝伦,迎天地神祗而降格。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提科举:“香云达信天尊”。

高功提纲: “子午分明方是火,神气交炼即维馨”。

表白接:“假此真香燕真火,大如法界细微尘”。

高功说文:“伏以,仙境难通,以香为信。尘凡混浊,非水弗清。试将一 滴之功,肃清十方之界。夫此水者,北方正气,天乙真源。玉液内潮,甘露薰蒸于丹谷;金精上涌,醴泉溶泄于华池。内施则吐故纳新,外用则荡瑕涤垢。是谓乾坤 之正气,能除天地之厌秽。教有真科,再吟圣号”。

表白举:“法雨流润天尊”。

高功起大启请韵:“玉井光腾不夜天,柳枝洒出雨长春。今将遍布法筵中,五浊六 尘俱洁净。风云鼓舞列仙班,龙吟虎啸镇宝坛。臣今默运先天气,千妖万怪心胆寒”。

高功举:“五龙荡秽天尊”。

高功说文:“伏以,清静道德,本无一点之尘 埃。上下神{氏,请破五方之厌秽。凡遇迎真请圣,必先清净坛场,然后依科敷扬妙道。以今混元宗坛,本坛都炉焚香,奉请天德君,地德君,日精月华君。天罡大 圣,魁罡星君。三元唐葛周三位真君,五方生气、旺气、道气神君。五方五帝,解秽星君。黄华玉女,浣濯夫人。五方五龙,主水使者,南方丹天世界,九凤玉化 司,破秽大将军,流精火铃大神。西方大素童子,金刚灭迹神王,乾罗答那,洞罡太玄使者,斩妖缚邪神吏。沫若东井大神,石镜水母元君,铜头铁额骑吏,吞魔食 鬼大神军,沧水绣衣使者,华池文渚夫人。北方风雷荡鬼周元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君。九天运秽解秽收秽却秽神君,九天除秽断秽灭秽洗秽神君。九天涤秽荡秽 神君。解秽司、荡秽司、合干一行官军将吏。天仙地仙水仙兵马。净天净地净八方大力威神。值年太岁,至德尊神。本境城隍土地、里域尊神。悉仗真香,普同供 养。有请个个执斧掌剑,掷火流金,降真气于水中,放祥光于瑶坛。光明赫奕,从九凤破秽而来,对答真仙,自五云浮空而至。禳灾而何灾不灭,祈福而何福不臻, 上帝敕令,万圣拱听。肃清厌秽,扫荡妖氛。具有荡秽牒文,谨当宣读”。

表白宣牒毕,高功说文:“向伸牒文,宣白云周,就于瑶坛,用凭火化”。“

志心皈命礼。三天门下,统御万灵。身降尘凡,为道祖而说法;躬居宝笈,代斗姥以演真。心存三教,志悯四生。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三天门下,掌教天师,度世救劫,灵 宝龙虎真人;永保劫运,广济无量天尊”。(或念“本来南土,上泝蜀都……”诰亦可)

毕,表白举:“神威远镇天尊”。

高功说文:“伏以,尘居为浊界,秽气纷 葩;凡世升仙都,妖氛混起。不凭激浊以扬清,安可迎真而驻跸。以今开坛之际,阐事之初。切虑坛场内外,人物往来,秽杂之气,难以降格高真。先请降五龙之法 水,洒净坛场,然后依科,敷扬妙道。夫水者,禀五方之正气,合九凤之光华,故能激浊以扬清,亦可除尘而解秽。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妖尘。三洒人间长寿, 四洒精鬼亡形、灵魂超升。坛有清净灵草,清众宣扬”。

高功起澄清韵:“天地自然,秽气分散……”。高功拈香默运“三清讳”,拈香毕,双手捧令步“九凤破秽 罡”。默念:“九凤翱翔,破秽十方,金童接引,玉女侍旁,拜谒尊帝,朝礼玉皇,百邪断绝,却除不祥,急急如律令”。

步毕,告令,取水盂香上三度,放简背上(名金桥拱月)双手玉文高

举,以天目书“金光篆”。默念:“九凤破秽君,即速现真形,秉吾身中气,化作六丁神,扫除诸厌秽,邪魔永不侵,唵吽吽,众神稽首,邪魔归正,敢有不 须,化用微尘,急急如紫微大帝律令”。

放下,取令默念:“天下万神,无不听令,令牌非妄动,动即不留情,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裂,三击万神降,邪魔无处 行,急急如律令”。

令于水盂上书“三清讳”、“金光篆”,默念:“吽味弗罗弗萨利喽诃”。

毕,步“八卦罡”毕,刹板,举:“常请常静天尊”。起“清静之 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神水一洒,祸去福来”(步五常罡洒坛)。以上“小荡秽”。

“大荡秽”则于起澄清韵后,高功执简运“三清讳”拈香三枝。

放简,双手白鹤诀请令,香上三度,燃表左右绕令三次,执令拈香三枝,左手掐玉纹,令于炉上书一 “香云篆”击令放玉纹,拈香一枝,左手香上一度掐玉纹,令于案上书“通天柱讳”加S,击令放玉纹于炉上。于虚空书一“紫微讳”,毕,拈香一枝,掐剑诀于令 头书裂,令下书授,令背书“敕召万神”,左书“太阳讳”,右书“太阴讳”,令前阳日书天师讳,颖阴日书雷祖讳(84)。亦可通书真武讳(85)、“紫微 讳”,盖以“金光篆”,默念:“玉帝所赐,敕召万神,敢有违令,化作微尘,道香一炷,十方肃清,发鼓三通,万神咸听,诸师帅将,速现真形,急急如紫微大帝 律令”。拈香三枝,令于案上书“三十六雷总讳”。毕,左手掐玉纹,香上三度三击令三放玉纹于炉。默念:“令牌非妄动,动即不留情,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 裂,三击万神降,闻召速来临”。

毕,令于袖口书(20)字,左手执令,右手剑诀叉腰步“八卦罡”,至乾向巽书“天皇讳”,至巽向乾书“三清、紫微、玉帝、 金光”等讳。三躬至案(接取三气)。

取太阳气:拈香三枝,左手掐卯纹默念:“谨请日宫太阳帝君,

降布九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

步“南斗罡”向东咒曰:“荣日之光,赫赫煌煌,消除邪秽,保守吉祥,急急如律令”。左目默运(60),毕,默 咒一字一圈,“喳缚日罗军吒利婆诃”,共九圈,存左目角一日轮九芒飞射,以口吸入,默念:“太(卯)阳(寅)洞(丑)照(玉)寥(离)阳(午)境 (出),,嘘入水中,令加书(60)。

取太阴气:“拈香三枝,左手掐酉纹默念:“谨请月府太阴星君,降布十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

步“北斗罡”向西咒曰:“皓月生明,至清至灵,添精保 魄,邪灭正生,急急如律令”。右目默运(61),毕,默咒一字一圈,“喳缚月罗军发奴利婆诃”,共十圈,存右目角有一月轮十芒飞射,以口吸入,默念:“太 (酉)阴(申)光(未)华(坤)宇(兑)宙(子)摄(出)”咽入水中令加(61)。

取天罡气:拈香三枝,闭目默书(86),默念咒日:“天罡天罡,上帝真王,波罗天尊,统镇北方,身长万丈,着紫罗裳,披发赤足,手执神芒,朝呼北斗,夜观 不祥,吾今取气,万邪灭亡,急急如律令”。

接念:“唵(卯)吽(寅)吽(丑)军(玉)达(离)吒(午)利婆诃(出)”伏请降布七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 秽,呵气入水,令加(86)。

三光气毕,将令斜放天门,双手白鹤诀,请水盂香上熏,默念:“天地自然,万邪归正,敕煞摄”。

薰毕放简背上,名“金桥拱月”:以天目虚空书“金光篆”。放简执令,左手掐玉纹,令书水盂:“三清讳”,阳日:“天师讳”阴日书“真武讳”,加盖“金光篆”,毕,咒曰:“唵味弗罗弗萨利婆诃”。

运毕,执柳枝于左手 手心点三点,含水一口,左手掌令,右手剑诀叉腰,转向外噗出于“月厌方”书一老龙讳(87)(月厌方:正(戌)二(酉)三(申)四(未)五(午)六(巳) 七(辰)八(卯)九(寅)十(丑)十一(子)十二月(亥)。毕,左手执令,右手剑诀,阳日斩雨头,阴日斩鬼脚。

执令默念:“净天地解秽咒”,“天地自然, 秽气分散…”。一句一笔书一(88)字,至“道气常存”画(89)三小圈(此即斩滩破秽说),毕,一躬至案,拈香三枝,退后一步,令于左袖口书离卦及“五 雷讳”,“金光篆”,左手掌令,右手剑诀叉腰步“禁坛罡”(即封户罡),步罡默念:“吾领众神下坤宫。循震与离雷火轰,巽户下令召万灵,离步交乾登阳明, 坎方捕捉邪妖精,西向兑宫八卦分,敕向艮宫封鬼路,中请诸将护玄宗”。

念至“敕向艮宫封鬼路,站兑向艮破一鬼字,默念“敕封鬼路,令书“开天门,闭地户,留人行,封鬼路,急急如律令”(91)转身踏艮至中宫。一躬至 案,拈香三枝,令于水盂中书哈明天帝日,默念:“玉枢青华境,元始上帝敕,九凤真气降,合明天帝日,吾以日洗心,以月炼形,真人扶我,玉女助行,千妖万 怪,随水而清,急急如律令”。

左手掐子纹,令于盂中书三{,默念:“唵(子)躐(丑)啼(玉)奴(离)摄(午),削下盂中,令于香上绕一转,放令,左手三 山诀托水盂,右手柳枝向正坛书个“心”字,咒曰:“一洒天朗清,二洒地起宁,三洒人长寿,四洒鬼超升,天圆地方,律令九章,法水到坛,万邪灭藏(90)步 五常罡绕坛洒净,毕,仗剑步九凤罡,毕,转身归中位,向上柳枝书一圈2默念:“谨敕坛存八卦”圈内加两点,“内藏玄机”、清事书“紫微讳”二十八宿分布四 维,又书:“(91)一句一笔破之:“上开天门,下闭地户,先留人行,次塞鬼路,妖气绝灭,道气分布,一切厌秽,速令消除,急急如九凤破秽先师律令”。幽 事书:(92)二十八宿分布四维默念:“灵宝金光,洞照长夜,敕赦亡魂,临坛受度;(提气上升太微)急急奉请青玄九阳开度律令,落剑盂,

高功起:“清净之 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神水一洒,祸去福来”。

表白举:“神水解秽天尊”。

高功说文:“凡遇朝真请圣,先须解秽身心,俾 魔试以潜消,值诸真而降鉴。今敕道众人等,身中秉元气,顶上灵光至,六甲内真人,侍从降福利,千妖不敢当,魍魉皆回避,身中此法水,长生得永视,急急如南 极长生大帝律令”。

表白举:“长生保命天尊”。

高功说文:“伏以行三光之法水,天地无尘,焚百合之真香,祥云结篆,凡境化为仙境,诚心可格天心,欲达忱 悃,默运一诚,先吟三礼,称扬圣号。法主道君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科仪,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科仪,斋醮,道场,仪轨,法事 类别 :道教术语 含义 :道教道场法事 所属宗教 :道教 记载史料 :《礼记》、《易经》、《史记》等 开始时期 :上古时期 道教术语,科仪内涵,科仪发展,科仪组成, 道教术语 指道教道场法事。 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 科仪留念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科仪内涵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科仪现场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全真派道士,至今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科仪发展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文中均有记载,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科仪坛场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有了音乐——郊天乐。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 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宫章本》可谓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道士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合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寇谦之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寇谦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 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看,他蒐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 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科仪组成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定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科仪教学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 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醮坛执事还有: 炼师:“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诚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词忏:“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陈虔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定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黄表纸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净坛用水。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著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像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关注

道家经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经书之总集也。夫生天地,和阴阳,包囊万物,亘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纪纲,成就仙业,利乐群生者,教也。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诵经者足以劝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积德累功。仙真圣人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经教为津梁也。

一般认为,将道书收集整理,编成丛书,从东晋就已经开始,但多数已经流失。现存的早期《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的《正统道藏》。后来继续编撰的还有《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

1996年起,由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有《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体》《道教众法》、《道教科仪》等,每一类还有其他分类,真是包括所有道教典籍。

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家经典——《文始经》

《文始经》全名《文始真经》,又名《关尹子》或者《关令子》。今见之《关尹子》,乃是唐宋间人托名之作。此书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思想认识水平,批评了修道人中的种种邪迷丑恶,指出了一条超越自我而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王国的光明大道。作者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宇宙和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拨迷正误,有益于众生多矣。英国著名科学思想家李约瑟先生曾经在他的《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大量地引用了《关尹子》一书中的观点和论断,评价甚高。

全书共分九篇,各有所侧重。书之所以分九篇,乃是因为道家重视阳数,而九正是阳数之极。老子《道德经》便分成八十一章,正是重九之数,所以《关尹子》则取法为九篇。《关尹子》之所以为道教的代表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有理论的突破,更有实践的总结,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微观的把握,加上牛道淳的注解,更能让人们明白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规律,并且依法修行,从而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得其自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