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拣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第十节拣剔,第1张

第十节拣剔

茶青经高温于10至15分钟至初焙后,水分蒸发过半,叶呈半干状态,酵素大半已因受高温杀死,或活力减少。茶叶之化学的变化,暂时停止,此刻即需拣剔。拣剔工作分述于后:

1“扬簸”—“扬簸”即用簸箕,借簸动风力,扬去质轻质黄片、茶末及无条索之碎片,或其他杂物等,以省拣工。茶叶“起焙”后,倾入大簸箕中,交由专工负责之簸茶师,每两焙笼茶叶作一次“扬簸”,工作即在焙房内进行。簸时,茶叶抖簸甚高,因此时茶叶未全干,如抖簸不高,黄片等物不易扬去。其“扬去物”用一“簸茶弧”放置于一斜形四脚活动架上,排于簸箕前盛之。簸后将茶叶仍倾入水筛中,每六“焙”(一焙即每一炒锅之初焙茶)摊一水筛,然后取出焙房外,搁于青架上凉之。其作用有二:一为避免焙后含热之茶叶,积压一堆,茶叶未干,发生焚热致生劣变;一为避免受热过久,茶香之大量散失。凉叶时间,约五六个小时,即当夜焙后及簸之茶叶,需摊至天明,然后依次交拣工拣剔。至于不同类之茶叶,扬簸时之处理,仍然依记号分批二做,“扬去物”(俗称此为“簸尾”)除水仙一种,特为分开另制为“水仙焙”外,其他则混合制为普通焙茶。

2拣—拣茶工作,开始于天明。工作者全属妇女,每人给以短凳一条、簸箕一面,将夜间“扬簸”过后放于室外水筛摊凉之茶叶,每人分给一筛,坐于茶厂走廊较亮处所,工作随即开始。于是十指尖尖,一片一枝拣去扬簸未清之黄片、茶梗,以及半叶无条索之叶等,放于一堆是为“茶头”。“茶头”照例可不交岩主,包头可收为茶工日常饮用。做茶工人吃不到好茶,此为茶工常感不公平之事。其他条索稍差之叶,另放一堆,加工制造或为“焙茶”。一筛拣完,一筛又来,一直拣至当日之制茶全部清楚为止。拣茶妇工人数,亦随制茶多少而定。以制千斤干茶为准,约需拣工20人。以16人拣茶,另选技术纯熟之拣工4人,为复拣工,俗称为“巡茶”,即将拣工拣过之茶叶,巡拣一遍,以使全部非目的茶叶去尽。就工作效率而言,工作较敏捷之拣工,每日可拣7筛(未干茶每筛6炒锅约重35斤)。较差者亦可拣4筛。当日之制茶,就所有筛数,拣工平均分配,工作较快者,每日工作完毕尚有余闲,稍事休息。慢者,由天微明工作,直至黄昏点灯,尚需将当日应分之制茶量,全部拣完为止。

3.拣剔茶之加工—拣剔茶之加工,系指“焙茶”之制造而言。其法将拣剔茶先行复焙,将茶叶摊放于焙笼内,约原七八寸,经、三小时之烘焙,使其足干,然后由簸茶师,筛分制作。即全部先用头号筛(筛眼15公分)筛过,筛面归入“茶头”,筛下用簸箕过扬,簸去黄片及其他夹杂物,再分发由拣工拣剔。后用二号筛(筛眼12公分)筛之,筛面簸去黄片,后用手稍稍捻碎,仍二筛之,直筛至筛面余叶无存。二筛下过三号筛(筛眼9公厘)再筛,筛面过簸、过拣。二、三号筛筛出之茶叶,如品质较好,焙制得宜尚可选为名种。三筛下过四号筛(筛眼65公厘)。筛面者,过簸过筛,筛下者,过五号筛(筛眼5公厘)。依此手续而至六筛下,即可不必过簸、过拣。依次过筛,直筛至九号筛(六号筛眼4公厘,七号筛眼35公厘,八号筛眼22公厘,九号筛眼18公厘)。通常八筛下,系属茶末,俗称为“茶米”,不并入打堆,九筛并不常用。其余各筛,即行打堆,送入焙间行“坑火”(即补火),即成为焙茶。通常100斤干茶,有“焙茶”约25斤,“茶末”亦须“坑火”。此项茶末,厂主素无重视,可由包头留为赠送亲友,或备敬游客嘉宾之用。

4用具—拣剔用具以制1000斤干茶为准,需用大号簸箕(直径80公分,构造与普通簸箕同)约22面,内20面系拣茶用。小号簸箕(直径60公分,构造与一般簸箕同,质料稍粗)20面,亦系拣茶时盛拣剔茶头之用。一至九号筛全套一套,“簸茶弧”3个,弧深24公分,直径122公分,用于盛放“簸尾”。斜形四脚架两个,高脚55公分,低脚35公分,系置放“簸茶弧”,便于盛放簸箕簸出之“簸尾”,庶不致散失。

5人工—簸茶师为拣剔工作之总指挥,主持簸茶之分发拣剔、监督拣工、筛制“焙茶”,工作颇为忙碌,其职位稍次于焙茶师。每春可得工资20元(此人工资照例系与带山茶师即厨夫同工价),各厂一律。至于拣工工作虽比其他工作较轻,但自天微明开始工作直至黄昏点灯前停止,中间无时休息,亦不可谓不苦,惟每春每一拣工仅得工资4元(指1940年)。“巡茶”拣工,除照得拣工工资外,可多得一斤猪肉之赏给。但尚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即拣工如有三四岁的小孩,可带至岩厂膳食,包头不得扣算其工资,间或带鸡数头来厂饲养,包头亦不能阻挡。资方对人力虽极尽方法剥削,工方却亦想尽可能,多索些微代价。拣茶工工价,虽如此低微,但各地女工甚有走自三四十里路外,携带铺盖,赶来岩厂工作者,农村之穷困,实可想见。

妞注

此环节,是武夷茶工艺中唯一可以机械替代比人做的完美的环节。“扬簸”即使现在被少数师傅熟练掌握,来彰显其手工环节的精湛传承,但还是赶不上静电拣茶机来的干净利索。如果机器足够精准,人工拣茶就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人工拣茶不但开支大,而且效率低比较枯燥在人口老龄化的现在只有上五十岁的老人才能真的坐那儿一天拣茶,而且在净度上人工拣茶也容易参差不齐。比武夷山先富起来的安溪好多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像拣茶的环节,基本都是电脑屏幕上操作完成的。所以上文,当作对当时没有机械环境中,手工操作的了解即可。拣茶没啥好讲。因内容较少,白天无意间看到吴觉农的孙女吴宁写的回忆吴觉农跟王泽农的文章。贴上来,大家当睡前故事好了。其中有一段感动了压根不屑茶道各种的理科男。摘录如下:王爷爷是从茶树‘随遇而安’的生长习性来解释‘茶德’的:茶树不妄自尊大,甘居原始植物群落较低层及湿热、贫瘠地区及深山野林。它为了群落的共同繁荣,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达到群落件伙伴及其他植物的生态平衡。茶能礼让为先,把最好的光能,肥沃土壤,最适湿度留给其他植物。茶是阴性植物,它不争光照;茶是根深作物,它不争表面沃土;俭约自守,它利用漫射光能在野生植物群中,安于低矮灌木、小乔木,安于阳崖阴林,安于乱石、砾壤,安于深山野林。

比起许多许多写茶的鸡汤文,我宁愿时光倒流。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钦定二十四史》。(乾隆间钦定。此二十四部皆为正史,共三千二百四十

三卷,目列后。正史撰人不录。)

《史记》一百三十卷。(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汲古

本、扫叶本无索隐、正义。)《汉书》一百二十卷。(唐颜师古注。即宋庆元附

三刘刊误、宋祁校语本。明监本、汲古本、扫叶本无校语。)《后汉书》一百二

十卷。(唐章怀太子贤注。《内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三国

志》六十五卷。(宋裴松之注。)《晋书》一百三十卷。(附唐何超《音义》三

卷。)《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

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隋书》

八十五卷。《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旧唐书》二百卷。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明南监本附宋董冲《释音》二十五卷。)《旧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新五代史记》七十四卷,《目录》一卷

(宋徐无党注。)。《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一十六卷。《金史》

一百三十五卷。《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武英殿附《考

证》本,江宁、苏州、扬州、杭州、武昌五书局合刻本,新会陈氏覆刻殿本。明

南、北监本《廿一史》,断自元止,无《旧唐》、《旧五代》。北监合刻,南监

乃新旧版辏集而成,或别刻,或覆刻。毛氏汲古阁本《十七史》,至《新五代》

止,亦无《旧唐》、《旧五代》。席氏扫叶山房本,与毛本同,增《旧唐》、

《旧五代》。北监本、扫叶本、陈本、坊翻毛本有脱误。)

以上正史合刻本

重刻明震泽王氏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武昌局本,间有依明柯校汪刻本

者,王延喆、柯维熊、汪谅,有《索隐》、《正义》。)

古香斋袖珍《史氏》一百三十卷。(内府本。)

重刻殿本附《考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

史》。(成都局本。卷数与殿本同。)

重刻闻人本《旧唐书》二百卷。(明闻人诠原刻。扬州岑建功重校刻本,附

《逸文》十二卷、《校勘记》六十六卷。)

重刻殿本《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汲古阁本《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武

昌局本。)

重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江宁藩库本。)

《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汉书评林》一百二十卷。(明凌稚隆刻本,较

胜他坊本,有《索隐》、《正义》。)

以上正史分刻本(此外若明刻之秦藩本《史记》,刘氏翻刻元中统本《史记

索隐》,汪文盛本两汉书,冯梦祯刻《三国志》,皆善本。其余明刻、近人坊刻

《史》《汉》甚多,不具录。)

单行本《史记索隐》三十卷。(汲古阁本,扫叶山房本。)

《史记志疑》三十六卷。(梁玉绳。原刻本。)

《史记三书释疑》三卷。(钱塘。钱坫补《史记注》一百三十卷,未刊。)

《史记三书正讹》三卷。(王元启。只平居士集本。《律书》一卷,《历书》

一卷,《天官书》一卷。孙星衍《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未见传本。)

《读史记十表》十卷。(汪越。)

《古今人表考》九卷。(梁玉绳。《清白士集》本。《人表考校补》一卷,

《续考校补》一卷。蔡云。自刻本。)

《汉书律历志正讹》上下卷。(王元启。只平居士集。杭世骏《汉书疏证》、

《北齐书疏证》,未见传本。)

《汉书地理志校本》二卷。(汪迈孙。杭州刻本。)

《汉书地理志稽疑》六卷。(全祖望。朱文翰刻本,粤雅堂本。)

《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钱坫。原刻本,同治甲戌会稽章氏重刻本附徐

松《集释》。又《汉书十表注》十卷,未刊。)

《汉书地理志补注》一百三卷。(吴卓信。安徽包氏刻本。)

《汉书地理志图今释》七卷,《汉志水道考》一卷。(今人。广州刻本。)

《汉志水道疏证》五卷。(洪颐煊。问经堂本。)

《补汉兵志》五卷。(宋钱文子。知不足斋本。)

《汉艺文志考证》十卷。(王应麟。《玉海》附刻本。)

《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徐松。原刻本,张琦刻本,《指海》本。)

《汉西域图考》七卷。(李光廷。同治庚午刻本。)

《班马字类》五卷,附《补遗》。(宋娄机。别下斋刻涉闻梓旧本,小玲珑

馆仿宋大字本,又仿宋中字本。)

《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宋倪思。刘辰翁评。嘉庆丁酉福建刻本。倪书

为考史、汉文辞异同,刘评无谓,今倪书无单行本。)

《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姚之骃。刻本。孙志祖补辑谢承《后汉书》五

卷,未见传本。)

《补后汉书年表》十卷。(宋熊方。卢校鲍刻本。)

《后汉书补表》八卷。(钱大昭。汗筠斋本,粤雅堂本。)

《补后汉艺文志》四卷。侯康。伍氏《岭南遗书》本。钱大昭《补续汉书艺

文志》二卷、《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钱塘《续汉书律历志补注》二卷,未刊。

《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惠栋。宝山李氏刻本,粤雅堂本,冯集梧刻本。)

《后汉书补注》一卷。(侯康。《岭南遗书》本。)

《两汉刊误补遗》十卷。(宋吴仁杰。聚珍本,福本,知不足斋本。陈景云

《两汉举正》五卷、钱大昭《两汉书释疑》四十四卷、沈钦韩《两汉书疏证》七

十四卷,未刊。)

《三国职官表》三卷。(洪饴孙。道光元年李兆洛《合梁疆域志》刻本。)

《三国疆域志》二卷。(洪亮吉。卷施阁集本。)

《补三国艺文志》四卷。(侯康。《岭南遗书》本。)

《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杭世骏。刻本。)

《三国志补注续》一卷。(侯康。《岭南遗书》本,《学海堂二集》本。)

《三国志辨误》一卷。(宋人阙名。聚珍本,福本,守山阁本,金壶本。陈

景云《三国志举正》四卷、钱大昭《三国志辨疑》三卷,未刊。)

《三国志考证》八卷。(潘眉。嘉庆间刻本。沈钦韩《三国志补训诂》八卷、

《释地理》八卷,未见传本。)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五卷。(毕沅。经训堂本。)

《东晋疆域志》四卷,《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洪亮吉。卷施阁集本。)

《补晋兵志》一卷。(钱仪吉。《�开石斋记事初稿》本。)

《补宋书刑法志》一卷,《食货志》一卷。(郝懿行。《郝氏遗书》本。)

《晋宋书故》一卷。(同上。洪亮吉《宋书音义》四卷,未刊。)

《补梁疆域志》八卷。(洪齮孙。李兆洛刻本。)

《南北史表》六卷。(周嘉猷。原刻本。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未刊。)

《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罗士琳、陈立、刘文淇、刘毓崧同校。)

《旧唐书逸文》十二卷。(岑建功辑。扬州岑氏附《旧唐书》刻本。互见。)

《新唐书纠缪》二十卷。(宋吴缜。聚珍本,福本,知不足斋本。陈黄中

《新唐书误》三卷,未刊。)

《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沈炳震。海宁查氏刻本。丁小鹤新《旧唐书

合钞补正》,有刻本,未见。

《新旧唐书互证》二十卷。(赵绍祖。原刻本。)

《五代史补》五卷。(宋陶岳。汲古阁本,扫叶山房本。)

《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宋吴缜。聚珍本,福本,知不足斋本。)

《五代史记纂误补》四卷。(吴兰庭。知不足斋本,《珠尘》本,单刻本。)

《新五代史记补注》七十四卷。彭元瑞、刘凤诰同撰。原刻通行本,中分子

卷。

《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二卷。(钱大昕。钱侗续成。文选楼本,粤雅堂本。)

《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敕撰。殿本。《宋》、

《辽》、《金》、《元》史原书译语不合者,殿本四史奉敕改正。)

《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倪璠。抱经堂《群书拾补》之一。)

《辽金元三史拾遗》五卷。(钱大昕。《潜研堂全书》本。)

《辽史拾遗》二十四卷,《补》五卷。(厉鹗。汪刻本。杭世骏《补金史》

一百卷,未刊。)

《元史氏族表》三卷。(钱大昕。潜研堂本。别有《元史稿》一百卷,未刊。)

《补元史艺文志》四卷。(同上。)

《元史备忘录》一卷。(明王光鲁。借月山房本。)

《元史本证》五十卷。(汪辉祖。家刻本。)

《诸史拾遗》五卷。(钱大昕。潜研堂本。)

《历代史表》五十九卷。(万斯同。原刻足本,初印本少末六卷。钱大昕

《唐学士年表》一卷、《五代学士年表》一卷、《宋中兴学士年表》一卷,德清

徐氏刻本。)

《史表》卷。(洪饴孙。李兆洛刻本。乃合编历代史目录。)

《历代帝王年表》三卷。(齐召南。文选楼本,仁和叶氏重刻本。此书最简

括。)

《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一卷。(陆费墀。阮福刻本,仁和叶氏重刻本。)

《历代统纪表》十三卷,《疆域表》三卷,《沿革表》三卷。(段承基。自

刻本。)

《廿一史世谱》五十四卷。(沈炳震。海宁查氏刻本。)

《历代建元考》十卷。(钟渊映。守山阁本,金壶本。)

《纪元要略》二卷。(陈景云。)《补注》一卷。(子黄中。《文道十书》

本,《学津》本,《珠尘》本。)

《元号略》四卷,《补遗》一卷。(梁玉绳。《清白士集》本。)

《纪元通考》十二卷。(叶维庚。自刻本。此书最详。)

《历代纪元编》三卷。(李兆洛。江宁官本,粤雅堂本。此书最便。)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二十卷。(同上。江宁官本。此书最便。)

《历代沿革图》一卷。(六严。江宁官本。以上三书与《皇朝舆地韵编》、

《舆地图》合刻,通称《李申耆五种》。)

《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陈芳绩。道光间刻本。)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王鸣盛。原刻本。)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钱大昕。潜研堂本。李贻德《十七史考异》,未

刊。)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赵翼。原刻本。)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沈名荪、朱昆田同编。刻本。

钱大昕《南北史隽》一卷,未刊。)

《宋琐语》一卷。(郝懿行。《郝氏遗书》本。此二书为史钞类,附此。)

以上正史注补、表谱、考证之属(此类各书,为读正史之资粮。)

——右正史类

值钱,120元每本。根据查询淘宝官网显示。孙子兵法是兵学史上最重要的典籍,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传本,该书可在淘宝上年买到售价120元,所以扫叶山房的孙子十一家注书值钱。该书汇集曹操,杜牧,李筌,贾林,张预等十一家注释,使孙子兵法一书的内容更为丰满。各家注释不仅解释文字、疏通文意,而且加入了大量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这样使对作战谋略的阐释不流于单纯的说理,如此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兵家策略。本书所据底本为宋刊本。

第十节拣剔

第十节拣剔茶青经高温于10至15分钟至初焙后,水分蒸发过半,叶呈半干状态,酵素大半已因受高温杀死,或活力减少。茶叶之化学的变化,暂时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