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帮你治胃病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医帮你认识胃病
一、胃与胃病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三、中医对胃病的认识
四、中医眼中的各类胃病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
(四)胃下垂
(五)胃肠神经官能症
(六)溃疡性结肠炎
(七)腹泻
五、中医对胃病并发症的认识
六、中医解读胃溃疡
(一)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二)胃脘痛的辨证分型
七、中医解读胃炎
(一)急性胃炎的特征与症状
(二)慢性胃炎的特征与症状
第二章中医帮你分析胃病
一、中医分析胃病发病原因
二、中医分析胃病早期信号
三、中医分析胃病临床症状
四、中医分析胃病的诊断方法
(一)胃病的自我诊断方法
(二)胃病的常规检查与诊断
五、中医分析胃病易患人群
六、中医分析胃病的危害
第三章中医帮你预防胃病
一、预防胃病发生、发展
(一)预防胃病的发生
(二)预防胃病的发展与转变
(三)预防胃病的复发
二、日常保健防胃病
三、科学饮食防胃病
四、中医帮你防胃炎
(一)正确认识胃炎
(二)饮食预防胃炎
(三)生活细节中预防胃炎
五、中医帮你防胃溃疡
(一)从饮食预防
(二)从精神上预防
(三)利用按摩预防
(四)日常起居中预防
第四章中医帮你治疗胃病
一、按摩疗法
(一)按摩的要求
(二)常用按摩手法
(三)按摩时的注意事项
(四)辨证按摩
二、拔罐疗法
(一)拔罐简介
(二)急性胃炎拔罐法
……
第五章胃炎的民间传统疗法
第六章胃病患者的调养与护理
第七章胃病患者的生活禁忌
附录:治疗胃病常用穴位
……
酒,本身就有一种祛寒的的效果,药酒就不止在祛寒方面有强大的功效,药酒中含有的大量中草药,在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有很大的帮助,最好药酒的酿制要选用天然纯净水,保证无污染,而里面的中草药要含有红景天、人参、灵芝、枸杞子、砂仁等多种的精心酿制慢慢调养就会见到其成效。现在市面上卖这种药酒的有很多。例如“鸿毛药酒”、“妙沁药酒”。
1、寒湿型:主要脉症:胃脘冷痛,重则拘急作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具备寒邪致病的特点,如冷痛拘急,喜热恶凉等。
2、暑湿型:主要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具备暑邪和湿邪致病的特点,缠绵难愈。
3、积滞型:主要脉症: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其气臭秽,大便不爽,臭如败卵,恶闻食臭,舌苔厚腻,脉滑实具有食积的特征表现,如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
4、虚寒型:主要脉症:脘腹不适,或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面色咣白,腹胀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本证首先具有脾气虚证候,同时有阳虚生寒的表现;本证与脾胃虚弱的鉴
别是兼有阳虚生外寒的形寒肢冷等证候。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红,苔厚腻,脉濡数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均重之证。用药均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务求其平。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之类,常用药物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湿热或痰热困阻较重则可用柴胡陷胸汤之类清热化痰,疏肝和胃。针对三焦脏腑寒热的不同以及湿热的偏重,又可随证加减。另外,本病到中后期阶段,由于病程较久,久病入络,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应考虑刘寄奴、徐长卿、生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
案1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
朱某,女,43岁,2005年10月27日初诊。自述胃脘疼痛反复发作8年,近期胃脘疼痛发作,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2005年9月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西医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理气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莱菔子1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虎杖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1月3日二诊:胃脘不胀,疼痛减轻,不反酸,不呕吐,纳差,大便不干,二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药后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按:患者胃脘疼痛,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梅国强认为此案辨证为上寒下热,虚实夹杂之证,且寒在上中二焦,热在下焦。寒邪客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气不化,故呕吐清水、泛酸;胃脘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脾胃虚弱,寒邪犯胃,寒湿中阻,故口淡;热结肠府,传导不利,故大便干结,多日一行;热结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质红亦为热象,治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梅国强认为方中半夏泻心汤之主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半夏苦辛温燥,和胃降逆,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吴茱萸、乌贼骨制酸止痛,郁金、片姜黄、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循“久病入络”之意,厚朴消痰下气除满。针对便结加用虎杖、莱菔子清热下气通便。复诊诸症缓解,胃寒减轻,肠热亦缓,舌质转淡,效不更方,守原方巩固疗效。
案2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某,女,52岁,2004年9月29日初诊。自述胃脘胀痛10余年。近期胃脘胀痛,泛酸,口干口苦,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缓。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气机阻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枳实2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5日二诊:胃脘不痛不胀,纳差,二便调,无泛酸,舌红,苔薄白,脉缓。守9月29日方加广木香10克,砂仁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12日三诊:胃脘轻度胀痛,纳可,二便调,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方用小陷胸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处方:法半夏10克,全瓜蒌10克,黄连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炒川楝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004年10月19日四诊: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舌红而胖,苔薄白,脉缓。守10月12日方,加乌药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脘胀痛,口干口苦,舌红,泛酸,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此案患者与案1患者不同,为上热下寒之象。因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阻滞,故仍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为基本方加减。而后患者症状减轻,在此方基础上,加用行气止痛之品,如广木香、砂仁。三诊时,患者胃脘轻度胀痛,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症有痰热之象,乃脾虚生湿,湿郁化热酿痰所致,遂改用小陷胸汤配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四诊时,患者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排便不爽,脉缓,酌加乌药行气止痛,调畅肠腑。继服1周,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案3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侯某,男,34岁,2005年5月26日初诊。自诉胃脘疼痛一年半。现见胃痛,牵引右胁及脐周,伴胃脘胀,无泛酸,胸闷,咽喉不适,咽赤有滤泡,脉弦,苔白厚腻。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治以疏肝和胃,辛开苦降,佐以化湿。方用柴胡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减。处方: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10克,黄连10克,枳实2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黄10克,炒川楝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2日二诊:胃痛好转,胸闷不适,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淡黄而厚,脉弦。守5月26日方,加甘松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9日三诊:胃不痛,餐后饱胀感,不泛酸水,咽喉疼痛好转,另诉颈部有淋巴结1~2枚,不痛,大便正常,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16日四诊:饥饿时胃脘隐痛,餐后胃胀,咽部仍有不适,纳可,舌脉如前,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莱菔子10克,延胡索10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5年6月23日五诊:胃脘疼痛消失,胃胀亦轻,咽部仍有不舒,另诉精神郁闷,纳可,食少,少腹不适,舌质红,舌苔白厚,脉缓。守6月23日方稍作调整,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莱菔子10克,玄胡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射干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继服1周,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按:患者胃脘疼痛,牵引胁腹,咽喉不适,胸闷,舌红,苔白厚腻。此案与前两则案例均有所不同,梅国强认为此患者有湿热之象,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不和,则胃脘疼痛,牵引胁腹;肝失条达,气机阻滞,则胸闷;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肝郁化热,肝火上炎,故咽赤有滤泡;肝郁客脾土,脾胃运化不利,酿痰生湿蕴热,则有舌红,苔白厚腻等湿热之象。总病机为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故治法以疏肝和胃,辛开苦降,清热化湿为主,与案1、案2均不同,方用柴胡陷胸汤加减。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小陷胸汤清热涤痰,二方相合,疏肝和胃,清热化痰,加用藿香、佩兰燥湿健脾,乌贼骨制酸止痛,枳实、炒川楝、玄胡行气止痛,郁金、片姜黄活血行气,加强止痛之功。四诊时患者饥饿则胃脘隐痛,餐后胃胀,咽部仍有不适,舌质红,苔白厚,脉弦,乃上炎之肝火未尽,胃热已除,痰湿残余,但寒象初起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象,病机与前两案似,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随证加减,因夹杂痰湿,另用藿香、佩兰芳香醒脾燥湿,病人症状缓解,基本痊愈。
作者: 岳滢滢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中医帮你治胃病的图书目录
本文2023-10-28 01:50: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