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豆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有关大豆的资料,第1张

  大豆

  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中国古名菽。常称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小粒类型在中国南方称泥豆、马料豆,在东北称秣食豆等。

  起源与进化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分布 世界主产国和出国是美国、 巴西和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有少量生产。主要进口国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国主产区在松辽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分类 栽培大豆以按生育期分类为主。中国将北纬22°~50°地区内的有代表性的品种,按其生育期长短,以10天为一级,从最早熟到最晚熟分为12级。中国还对6000多种大豆分为:①北方春大豆区,②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③长江流域夏大豆区,④秋大豆区等。各型内按种皮色、按当地的实际生长日数和种粒大、中、小等分为不同的群。各群再按有限、亚有限或无限结荚习性、灰毛或棕毛、紫花或白花等~3种性状,分成不同类型。

  形态和特性 大豆的根有主、侧根之分,可入土15米深,呈钟罩状根系。在地表至20厘米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主茎高60~100厘米,15~24个节,豆荚着生于节上,多节大豆常高产。无限结荚习性适应肥水较差的条件种植。有限结荚习性适于肥水较好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则介乎于二者之间(见图)。大豆叶为三出复叶。花蝶形。荚果呈黄、黑、褐色,弯镰形或直葫芦形。大豆为短日照作物,品种间对短日照的敏感性差别大。需充足阳光,要求氮、磷、钾养分较多。大豆种子吸水量达到5%时才能萌芽,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分,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病虫害 大豆病害较多:① 真菌病。有为害暗叶部的斑枯病、灰斑病、霜霉病和锈病等,其中霜霉病遍及各地;为害根、茎的有疫腐病、菌核病和炭疽病。疫腐病以抗病育种,其他靠轮作法防治。为害子粒的有紫斑病和黑点病,药剂拌种防治。②细菌病有斑点病和斑疹病,有的可用抗病育种防治。③病毒病。种类多,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以花叶病毒流行广、为害重。采用无病毒种子、消灭媒介昆虫及抗病育种防治。④大豆孢囊线虫病、根结线虫病。采用合理轮作和抗病育种防治。主要虫害有食心虫、草地螟、豆荚螟、豆秆蝇、豆秆黑潜蝇、红蜘蛛和蚜虫等,以药剂防治为主。菟丝子在黄淮平原为害甚烈,采用清选种子、生物防治和轮作防治。

  大豆是一年生豆科植物,其种子也称为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演生而来。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因为大豆不含淀粉,所以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在东亚,大豆广泛用于制做豆浆、豆腐;亦可烘烤用作小吃。大豆芽可用于沙拉,可作蔬菜。将大豆和麦粒压碎,加入霉菌,加盐水发酵,经6个月至1年以上,制成的褐色液体称为酱油,在东方的烹调中普遍应用。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晚霜过后播种,9、10月成熟。一般要等大豆落叶后种子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进行收割,以便贮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巴西和中国次之。现代工艺技术使大豆的用途更加多样化。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的成分。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因为大豆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所以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大豆病害(soybean diseases)

  已发现的病害有30余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病毒类主要是大豆花叶病毒,线虫病主要为孢囊线虫和根结线虫。

  大豆锈病、炭疽病、细菌性斑疹病等,在南方发生较重。北方春大豆区霜霉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发生普遍。大豆病毒病在各大豆栽培区都有发生。

  为害大豆粒荚为主的有: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轮纹病Ascochyta glycines、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arum(Fusarium roseum、Fusarium semitectum)、荚枯病Macrophoma mame、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ycines、黑痘病Sphaceloma glycines。

  叶部病害主要有: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 varphaseoli Alternaria fasciculata Alernaria tenuissima、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glycinea、细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e、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等。

  茎秆部病害有: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点病Phomopsis sojac(Diaporthe phaseolorum)、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

  根部病害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枯萎病Fusarium bulbigenum (Foxysporum)。

  还有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省(自治区)。根疫病Phytophthora magasperma varsojae是美国的主要病害,中国尚未发现。是检疫对象。

  大豆病害的防治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在30余种大豆病害中,由种子带菌为初次侵染源的占60%左右,药剂拌种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源,而且对苗期病害也有防治效果。如福美双03%拌种,可防治大豆霜霉病和灰斑病。叶部病害如霜霉病、灰斑病,根部病害如孢囊线虫病等,均可用药剂进行有效防治;农业措施防治,采取合理轮作,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实行大豆与禾谷类作物或非寄生作物3-5年轮作,减少虫源。 种前通过选种,建立无病种子田,对防治霜霉病、紫斑病、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效果较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能减轻大豆觖病和根部病害的发生。增施有机肥,适时灌水,可减轻孢囊线虫病的为害。清除田间杂草,亦可减少大豆花叶病毒等病害。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黑大豆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黑大豆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黑大豆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黑大豆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各家论述 2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黑大豆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黑大豆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黑大豆 1 拼音

hēi dà dòu

2 《辞典》:黑大豆

21 出处

《本草图经》

22 拼音名

Hēi Dà Dòu

23 黑大豆的别名

乌豆(《肘后方》),黑豆(《日华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药志》)。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

25 原形态

大豆(《本经》),又名:大菽(《管子》)。

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茎直立或上部蔓性,密生**长硬毛。3出复叶;叶柄长,密生**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小叶3片,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通常两侧的小叶为斜卵形,长6~13厘米,宽4~8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中脉常伸出成棘尖,基部圆形、阔楔形或近于截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均被**长硬毛。总状花序短阔,腋生,有2~10朵花;花白色或紫色;花萼绿色,钟状,先端5齿裂,被**长硬毛;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形,微凹,翼瓣篦形,有细爪,龙骨瓣略呈长方形,基部有爪;雄蕊10,2体;子房线状椭圆形,被**长硬毛,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花柱短,柱头头状。荚果长方披针形,长5~7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有微凸尖,褐色,密被**长硬毛。种子卵圆形或近于球形,种皮**、绿色或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26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7 化学成份

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等;并含下列成分:一异黄酮类:有大豆黄酮甙和染料木甙。前者含量为0007,水解后得大豆黄酮和葡萄糖;后者含量为001~015%,水解后得染料木素和葡萄糖。二皂甙:有大豆皂醇A、B、C、D、E 5个甙元,与甙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甙元与糖的比例为1:1。在脱脂的大豆粉中,皂甙的含量约060%。此外,尚含胆堿206~290毫克/克,叶酸230微克/克,亚叶酸074微克/克,泛酸13毫克/公斤左右,生物素750毫微克/克,维生素B12_0008微克%,唾液酸004%左右。大豆的水解产物中含乙酰丙酸0971~3559%。

大豆脂肪油成分参见"豆油"条。大豆皮成分参见"黑大豆皮"条。

28 药理作用

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黄酮及染料木素(水解产物),两者皆有雌激素样作用(口服25克/小鼠/天,6天后测子宫重量),其作用强度为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大豆黄酮15:10:04,但也有认为大豆黄酮作用强于另外两者的。大豆黄酮对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口服或腹腔注射时雌激素样作用相当于二乙基己烯雌酚的000001。家畜食入过多含此类异黄酮之饲料,可能对其生理功能发生某种影响。大豆黄酮对离体小鼠小肠有解痉作用,共效力为**堿的37%。

29 性味

甘,平。

①《别录》:"甘,平。"

②《医林纂要》:"甘咸苦,寒。"

210 归经

入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①《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②《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③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除五淋,通大便,去结积。"

④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⑤《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⑥《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⑦《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⑧《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解礜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⑨《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⑩《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212 黑大豆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扬,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213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②《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214 附方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补缺肘后方》)

②治脚气入腹,心闷者: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张文仲)

③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千金方》)

④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纲目》)

⑤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子母秘录》)

⑥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肘后方》)

⑦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普济方》救活丸)

⑧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芯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⑨中礜石毒:以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⑩中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215 各家论述

①《本草拾遗》:"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

②汪颖《食物本草》:"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

③《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④《本草经疏》:"大豆,岐伯云生温熟寒。藏器云生平,炒食极热,煮食极寒。观《本经》及孟诜云,生捣涂肿毒,则生者非温矣。《经》又云,炒为屑,主胃中热,则炒者又非极热矣。应是生平,炒温,煮寒无疑。"

⑤《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诸毒及虫毒,宜水浸,生捣作膏,白汤调服一合。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痘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

216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黑大豆的方剂 养阴甘桔汤

汤组成:甘草、桔梗、生首乌、玉竹、丹皮、当归、黑大豆。主治:体虚肿腮者。各家论述:首乌、玉竹以养阴

产后丸

),苏木(水煎汁),红花(黄酒煮汁炒)各三两,黑大豆四斤(水浸,取皮约五两,豆煮汁)。将苏木汁、红

甘桔黑豆汤

ānjúhēidòutāng处方:甘草、桔梗、黑大豆。功能主治:解毒开提。主肺痈初发。各家论述:甘

黑白神丹

n处方:大鳗鲡1条,积久瓦便壶1个(先用甘草、黑大豆汤浸7日后再换汤浸,如此7次)。制法:鳗须斤外

归掌地黄丸

两,熟地2两,天冬2两,麦冬2两,枸杞子2两,黑大豆2两(酒煨),何首乌2两,山药1两,茯神1两,

更多用到中药黑大豆的方剂

用到中药黑大豆的中成药 稚儿灵冲剂

白术(麸炒90g当归60g白芍(麸炒)90g黑大豆90g木香15g白扁豆90g山药90g仙鹤草9

稚儿灵膏滋

白术(麸炒)90g当归60g白芍(麸炒)90g黑大豆90g木香15g白扁豆90g山药90g仙鹤草9

黑豆馏油软膏

~2次。贮藏:密闭。注:黑豆馏油本品为豆科植物黑大豆Glycinemax(L)Merr的种子经

局方牛黄清心丸

拼音:júfāngniúhuángqīngxīnwán英文:niuhuangqingxinpills

清感丸

另取葛根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豆甙元对照品,用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

更多用到中药黑大豆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黑大豆 《本草从新》:药性总义

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入药尤佳、宗曰∶小者力

《王氏医案绎注》:卷一

东洋参术龙牡酒炒白芍桑枝木瓜扁豆茯神橘皮紫石英黑大豆投之。四剂渐以向安。(辨阳虚在脉虚微欲绝。案中

《张聿青医案》:[卷十二]消渴

症。煨石膏(四钱)甜桔梗(一钱)杏仁泥(三钱)黑大豆(四钱)黑山栀(一钱)栝蒌皮(三钱)川贝母(四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谷部]豆

细而扁者曰零乌豆,俗名马料豆,可肥马。从新云∶黑大豆之小者为马料豆,不知料豆虽小,而形长微扁,与黑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大豆

一, “饼”或“汤饼”。

即现在的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小麦粉。

二,春卷

又名春饼,主要原料:面皮,猪肉,牛肉,羊肉,卷心菜,白菜,粉丝,荠菜,芹菜,香干等。相传福建百姓为了感谢郑成功,每家出一道菜来招待他。郑成功为不负百姓的厚爱,在一张烙熟了的面皮上夹入每家的菜,卷起来吃。这便有了后来的春卷。

三,鱼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

四, 古董羹

即是现在的火锅,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五,馒头

别称“馍”“馍馍”“蒸馍”,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馒头

-火锅

-刺身

-春卷

-面条

大豆在中国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国是种大豆的发源地。大豆养育了中华民族。

如今,大豆(黄豆、黑豆)极高的营养价值及其优良的保健功能日益传为“现代神活”。 大豆中富含磷脂是一种天然营养活性剂,是建筑聪明大脑的重要物质。由于人的大脑20~30%由磷脂构成,所以多食富含磷脂的食物比如大豆可使脑中乙酰胆喊的释放增加,从而提高人的记忆和接受能力。

此外,大豆磷脂中含磷脂酰肌醇、甾醇等营养素,可增加神经机能和活力,有较好的保健功能。 大豆磷脂中含有85%-90%磷脂酰胆碱以及鳞脂酰乙醇胺、磷脂糖甙等,对人体器官有很好的保健效应。

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中含有大量麟脂,大豆磷脂可增加组织机能,降低胆固酵,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和治疗脑动脉、冠状动脉硬化,它还有助于肝赃健康,对肝炎、脂肪肝都有一定的疗效。另外,大豆磷脂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体质及各组织器官酸化。 大豆中的植物蛋白也是重要的健康物质,因为它是大脑从事复杂智力活动的基本原料。

增加食物中大豆蛋白的含量,就能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避免沮丧、抑郁的深层发展。曾有学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经常吃植物蛋白的人,比对照组的胆固醇平均降低12%。美国学者将胆固醇正常的人分为AB两组作临床实验,A组的膳食中以牛奶、动物蛋白质为主,B组膳食中主要是大豆蛋白,同时每天还摄取500毫克胆固醇。两周后实验拮果发现,B组不仅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减少,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还增加了15%。远充分证明了大豆蛋白在心脏病的防治上,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目前医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既有美容护肤价值,又避免一些副作用的外用美容用品植物雌激素制剂。这种植物雌激素是从大豆中提取出夹的一种类似异类黄酮的物质,被称作驻颜、护颜的健康使者。它有类似雌激素作用,而无雌激素的毒副作用如恶心、食欲不振、乳房肿胀、月经不调等,是美容抗皮肤衰老的上品。

英美科学家经过研究,揭示了东方女性容颜俏丽、肌肤细腻、乳腺癌发生率较欧美低的奥秘,东方大豆制品为餐桌上的“贵宾”、“座上客”,而大豆(黄豆)恰恰堪称“雌激素之王”。 日本人爱吃豆腐真是名不虚传,全国共有3万家豆腐店,平均每人每年要吃20多公斤豆腐。居住在夏威夷的美籍日本人,经常食用豆腐的人,胃癌患病率比不吃豆腐的美国人减少三分之一。夏威夷医务部门曾对8000名美籍日本人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周只吃一次或二三周吃一次豆腐的人,前列腺癌患病率较每天吃豆腐的人高出3倍。

经过长期实验,专家们拿出大量数据证明,大豆中至少有5种物质具有防癌功效,它们是:1、蛋白酶抑制素;2、肌醇六磷酸酶;3、植物固醇;4、皂苷;5、异黄酮。其中异黄酮是1986年发现的,在国际上引起医学界极大的兴趣。 大豆皂苷通过增加SOD的含量,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和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作用。大豆皂苷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直接对毒细胞作用,免疫调节人体机能,还可以破坏仲瘤细胞膜的结构或抑制DNA的合成。大豆皂苷可控制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酶引起的血栓纤维蛋白形成,具有抗血栓作用。

大豆皂苷的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等,决定了它在药物方面应用的广泛前景。 大豆中含有肌醇六磷酸酶,磷是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但是,医学界过去一直认为肌醇六磷酸酶会将人体中钙、铁固结于肠内,使这些矿物质难以吸收。后来发现,肌醇六磷酸酶虽将钙、铁固结在肠内影响人体吸收,可是它能抑制结肠癌的发生。

肌醇六磷酸酶通常出现在高铁植物中,大豆含铁量高,而且又富含纤维素,纤维素能预防结肠癌,人们发现肌醇六磷酸酶后,更增强了大豆能预防结肠癌的信心。 动物性食物中含胆固醇,植物性食物中含植物固醇。人体摄入胆固醇后分解的主要产物是胆汁酸,有害健康。

植物固醇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同胆固醇竞争中能较多地被肠吸收,从而降低胆固醇,不仅可抑制结肠癌,对防治心脏病也有好处。 中风的根源是高血压和脑脉硬化,这是它的主要病因和病理基础,美国医学界对2000名美国中年人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尿中尿钠增加尿钾减少.这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膳食结构中,钠的摄入量过多,钾的摄入量过少,因此必须摄入高钾食物,促使体内过多的钠盐排泄。

相传,豆腐的发明者为淮南王刘安。刘安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身份为刘邦的孙子之一。刘安于汉文帝在位期间受封成为淮南王,平时喜好读书鼓琴。这位身居高位的淮南王之所以会发明出“接地气”的豆腐也是误打误撞。据传,淮南王的母亲十分喜欢吃黄豆,但是有一回她却因生病而难以咽下整颗黄豆。身为人子的刘安见状便命下人将黄豆磨成粉末,待黄豆磨成粉之后他又觉得直接吃黄豆粉会太干,于是他便又命人将黄豆粉熬煮成豆乳。

待豆乳煮好之后,刘安又担心味道会太淡,所以又往里添加了一些盐卤。这之后刘安并未让人马上盛出豆乳,而是继续煮了一会儿。结果继续煮过一阵之后锅中却开始逐渐出现块状物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豆腐花。第一次见到豆腐花的刘安自是不知道该物是何物,于是便让人试吃了一下。待确认这是可食用之物后,刘安将它们盛出并拿给母亲食用。

初次食用豆腐花的刘安母亲对此很是喜欢,而她的病在这之后也开始日渐好转。经由这件事情,豆腐的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刘安也因此被视为豆腐的发明者。历史古籍对于刘安发明豆腐一事也曾有过记载,譬如说《本草纲目》中便曾十分明确地提及“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而《本草纲目》这一古籍除了对豆腐发明者有过记载之外,它对豆腐的做法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豆腐自发明出来之后便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的豆腐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材之一。而身为豆腐发明者的刘安,后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生出异心。但是未等刘安将谋反一事真正付诸于行动便东窗事发,最后他又未等武帝审判的旨意到达便事先提前了自刎。

五谷有些广泛 根据我的了解 五谷有 : 粳米 (即水稻或叫大米), 粟米(即玉米), 小麦 , 大豆 ,糯米(即 黍 , 又叫大黄豆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 它是可以用来做 切糕 的 米 )

下面是一些无辜的资料——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目录[隐藏]

释义

五谷的不同说法

发展

谷物文化

五谷文化

五谷艺术

五谷粮食画

五谷粮食画作品欣赏

[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五谷

拼音:wǔ gǔ

基本解释

[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 ,wheat and leans] 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详细解释

五种谷物。所指不一。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 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五谷粮食画: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代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大焱五谷粮食画是唐大焱老师五代传承工艺,唐大焱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

基本概念

五谷即粟(稷)、豆(菽) 、黍、麦、稻 。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俗名分别为 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

另外,也曾有关于“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本人在农村插队时听老农口述)

有句俗语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动手干活;五谷就是指:谷、黍、麻、麦、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懒人就没有分变事物的本质了,变相的说一个人懒。因为古时大多数人都是农业劳作,不去劳动的人,到了农田也就不认识什么样子的农作物是五谷了,尤其幼苗小时候样子有点相似。 谷的特征是生活在北方的干旱地的几种作物。 所以五谷不可能有稻。谷子去壳,就是现在的小米;黍子去壳,就是黄米,磨粉可以做糕,北方俗称:黄糕;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瓜子一样的吃法,就象黄豆一样的大小,他的茎的皮,也可以做绳子,麻衣,麻纸,是很好的粗纤维,去皮后的茎,古时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现在的皮与杆,可以提炼纤维,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麦子,与豆子,大家都知道,这就不多介绍了。但是后来也有演化。

[编辑本段]五谷的不同说法

“五谷”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得出了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稷)、黍、稻、麻、菽、麦这六种作物的情况;“十二纪”篇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据史料记载,最早种植“五谷”的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

[编辑本段]发展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可见,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

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

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哪些粮食为“五谷”,我国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当时人们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于粮食类;后来麻主要以纤维织布,便不列为粮食类。

2、“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3、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2》五谷是什么?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种都是粮食作物。稻、黍、稷、麦、菽、麻是中国传统作物,我不仅应该认识它们,而且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与渊源,否则就会“五谷不分”了。

3、西汉“五谷”是什么? 西安出土的木牍揭答案 新华网西安10月19日电(呼延思正) 西汉时期人们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么?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这个答案。 这枚记有177字的长方形木牍长23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侧边缘处略有残缺,文字主要以古隶体墨书书写,其中夹杂了一些俗字草体,大都清楚可辨。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个小黑点,以示为章节之始,每行字数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关汉代五谷种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麦、稻,其顺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这与在秦汉时代专用于选时择日的《日书》中所记载内容基本一致。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出土这枚木牍的墓葬处于西汉汉宣帝杜陵陵区,应该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当为与汉宣帝较为接近的高官。结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应与皇室礼仪活动及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故判断其任职应为大鸿胪或大司农。据了解,汉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记载历来含混。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 五谷”的种类与名称。

另外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说法,道家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

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辟谷即不吃五谷,是方士道家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又称“却谷“、“避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

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恐非纯属子虚。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麻城农家女十年粒米未进言行自如》为题,报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铺区月形塘村二十五岁姑娘熊再定,十五岁时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脱险后即不复进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进。令人惊异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后,竟能独立行走,谈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务。这真是人间奇迹。如果当今科学能对之作出解释,将个中原因弄个明白,这对人体科学、现代养生学将有巨大的贡献。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冬天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为“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小麦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

玉米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的亚油酸能防止胆固醇向血管壁沉淀,对防止高血压、冠心病有积极作用。此外,它还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功效,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吃玉米能刺激脑细胞,增强人的记忆力。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的发生。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中医认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苡米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将苡米与大米煮粥或加入适量冰糖食用,能使肿瘤患者食欲增加、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皱纹,爱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儿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锅炒香,去壳磨粉,每次取2至3克调服。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

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宜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

谷类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它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及其他杂粮,比如小米、黑米、荞麦、燕麦、薏仁米、高粱等。 谷物通过加工为主食。它主要给人类提供的是50%~80%的热能、40%~70%的蛋白质、60%以上的维生素B1。谷类可因种类、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营养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

[编辑本段]谷物文化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当作传统的主食。

《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是孔子作为周代贵族时,按照贵族的生活习惯主食(谷物)应占有最大比例。

《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说五谷的营养是中国人后天最重要的营养。

近年来,学者对中国人以五谷为主的优缺点争议也很大。

美国学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指出,中国大陆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可选择食物多;中国人选择了最经济和营养差的谷物,从而养育了众多人口。

中国学者聂文涛则认为,既然可选食物多,选择谷物就显得相对从容和理性,这是古代贵族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与中国养生理念相关的民族习惯,是谷物保护。

此外,对谷物蛋白质含量问题作为判定其食物优劣的标准,双方也有分歧。

[编辑本段]五谷文化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编辑本段]五谷艺术

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乾隆时期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重庆是中华五谷粮食画的发源地,后向北发展,在陕西、山西一带也有分布。唐大焱老师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五谷粮食画在流传过程中名称众多,依据民间传统,应叫“五谷粮食画”,简称“五谷画”或“粮食画”,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艺术”。我国西北部分山区称之为“粮艺”、“谷艺”、“豆塑画”、“百米图”、“米画”等。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故用之作画。在清代十分兴盛,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战乱不休,国不宁日,故五谷粮食画不能兴盛。当代五谷粮食画的兴起,反映现代社会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民族统一、欣欣向荣。五谷艺术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唐大焱老师所作《五谷丰登》,在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奖,是五谷粮食画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国六十周年来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大焱用五谷艺术展示当今中国的美好景象,重庆人民用土生土长的五谷艺术在向全人类述说着重庆文化的发展。重庆五谷艺术是重庆的一张名片,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编辑本段]五谷粮食画

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代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大焱五谷粮食画是唐大焱老师五代传承工艺,唐大焱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唐大焱老师将传统五谷粮食画继承和发扬,并对全国的五谷粮食画进行了系统分类,将五谷粮食画分为原色五谷粮食画、彩色五谷粮食画、合成色五谷粮食画和夜光五谷粮食画四大类。

有关大豆的资料

  大豆  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中国古名菽。常称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小粒类型在中国南方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