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有哪些书籍流传下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先秦有哪些书籍流传下来?,第1张

法家:《商君书》 ,《韩非子》。

道家:《老子》,《庄子》,《淮南子》等 。

墨家:《墨子》(53篇现存)。

儒家:《四书》《五经》《十三经》等 。

纵横家:《鬼谷子》十三篇、《战国策》三十三篇《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 。

名家:《公孙龙子》(6篇现存),《尹文子》 。

杂家:被项羽烧掉了,剩下的著作并入其他流派 。

农家:先秦著作全部散佚(估计也是项羽烧了) 。

兵家:孙子《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

方技家:《黄帝内经》 。

吕氏春秋 易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文明也慢慢被大家淡忘,使得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被遗忘,不过也理解,毕竟记录我们文明和历史的古籍数量太多了,高达20万部,也正是因为它的体量大,所以在我们使用起来的时候也是非常不便,当大家需要阅读的时候也是没有统一的途径,所以自然使得古典知识的传承受到了威胁,那么对于这些知识文明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传承呢?个人觉得可以讲这些知识点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并建立对应的古典知识库,这样大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阅读以及使用了,不但很好的保存了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传承。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它的便捷性,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这样他的价值才能最大化,下面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下,网络所带来的改变。

首先是生活更加便捷,现在因为网络化的普及,网路上有了很多便民门户网站,很多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办理,比如购物、比如观影、比如娱乐、比如办理相关事件,只需简单的一个电脑或者是一个手机,我们就能足不出户轻松搞定了,非常的方便、快捷。

其次是可以更好地分享,网络的另一功能就是全方位的传播,通过网络,可以把很多新闻很多内容进行快速的分享和传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更快速的吸收和了解对应的内容,影响非常的大,范围也是非常的广。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和有弊的,自然网络也不例外,关键还是需要看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利用网络。

缣帛书是简策装书以后的一种用丝织品做材料写成的书。《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就是指在用竹简的同时又有用缣帛写书的。

缣帛使用同样跨越了漫长的岁月。从春秋战国至汉代,缣帛书与简书并存并一道发展,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而用缣帛做书写材料则弥补了简牍的不足。

缣帛是丝织物,材质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面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与制作丝织品的国家。在商代遗址中,发现过黏附在青铜器上的精美的丝织物遗迹,这说明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织丝技术。至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丝织物比较普遍。

现存最早的帛书,1942年9月发现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完整帛书。根据出土的帛书残片分析,可能原有帛书4件。其中完整的一件图文并茂,中间部分有两组方向相反的文字,一组13行,一组8行。四周有图像及简短的注文。整个帛书共900多字,内圆外方,修饰紧密。

此外,子弹库帛书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说明文字,四周绘12个神像,象征12个月。这被认为古代图书插图中较早遗存,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考古工作者还曾经在湖北江陵战国时期墓中发现了大量丝织物,有绢、纱、罗、锦等。其织造质量、图案设计和品种之多,锦上图案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

由此说明,古人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在缣帛上着文字了,凡有纪念意义和重大事情,多书于帛,而价廉易得的简则用于普缣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如今的图书中所谓的“卷”,就来源于此。后来发展为在缣帛的下端或左端裹上一根木轴,作为支撑,既挺括又易查找。缣帛书实际上是卷轴装的前身,也是卷轴装的一种。从已出土的缣帛实物分析,缣帛图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信件、绘画、书籍3种。

我国出土的帛画较多。如长沙的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帛画,画有炎帝、祝融、帝俊等名人,都是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或是黄帝的亲属或后裔。文字四周有神秘图像,有树木、鸟兽及奇形怪状的人物。四季名称用青、朱、黑、白四色绘制。画四周有12种像,代表12个月,每像下注明神名、职司及该月宜忌。

长沙另一楚墓还发现一幅人物帛画,原贮于一漆棺中,与其他陶俑放在一起。帛上画一侧面细腰妇人,呈土褐色。妇人向左而立,长衣曳地,头后有髻,发上有冠。图中妇女合掌祈祷状,头顶上有一鸟及一异兽。据说鸟代表凤,兽是夔。凤是生命、婚姻、幸福的象征,而夔则代表死亡、饥饿、邪恶,凤夔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斗争。

另有一幅人物御龙帛画,细绢质地,金白粉绘。画中有一男子,手持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尾上站着一鹤,昂首仰天,画的下角有一条鲤鱼。这幅帛画反映了战国时期盛行的神仙思想,是迄今发现用白描粉彩画法的一件最早作品。

缣帛作书写材料,价格昂贵,所以它的使用当限于达官贵人。由于缣帛用于书写并不普遍,故在古代帛书实物发掘中,缣帛载有的文字不是很多。就楚墓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至西汉初期,精美的丝织物已畅销全国,供人们制作衣服、帘帷、篷帐等。东汉时期,缣帛已广泛用于书写。《隋书·经籍志》就记载有:“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军人将大的缣帛用作帐篷,小块的用作提囊。可见,东汉时帛书数量之多。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中,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而最珍贵的是覆盖在棺上的一件彩色帛画。该画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烂。画面大致分上、中、下3部分,表示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其内容及技术,较战国帛画更为复杂多姿,但无文字。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10多种帛书,共20余万字,黑墨书写,字体为小篆和隶书,是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作品。这些帛书包括《老子》抄本两部,《老子甲本》为汉高祖时的抄本,《老子乙本》为汉惠帝时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名《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另有《战国策》一部,约12万字,大部分内容是今本没有涉及的。还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与今本不同。帛书中有整部佚书,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28篇,是记载战国时期苏秦、苏代等人的言行,约11万字,大都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校证有关苏秦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

有关科学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它反映汉代天文学已达到的水平。

此外,山东临沂的金雀山西汉初期墓中,也发现帛画一幅。全部的背景在天空、日月之下,帷幕之中,墓主及亲朋、仆从的歌舞,生产,游戏等生活情景。画中人物的衣着与长沙帛画相似,反映了楚国遗风,说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山东南部受楚国文化的影响。

古人把字写在缣帛上,一块就是一本书,比过去的简牍书拿起来轻便。这对后来造纸术的发明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纸发明以后,字就写在纸上,陆续就发展成现在纸做的书。由此可见,缣帛书在我国古籍发展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2、秦始皇焚书坑儒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3、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

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

4、项羽作壁上观

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大,而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

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5、刘邦父子情深

刘邦做了皇帝,在设盛宴招待大臣时,对父亲刘太公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无赖,没有赖以生存的赚钱之道,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

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

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

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

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

-刘邦

-项羽

-陈胜

-秦始皇

-商鞅

先秦有哪些书籍流传下来?

法家:《商君书》 ,《韩非子》。道家:《老子》,《庄子》,《淮南子》等 。墨家:《墨子》(53篇现存)。儒家:《四书》《五经》《十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