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黄芩的质量,应选用何种最佳方法,为什么
为提高黄芩的质量,应选用中耕除草、施用营养剂的方法。
中耕除草能够调节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湿度,起到松土的作用,有助于黄芩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除草能够减少黄芩的营养消耗,有利于黄芩的生长。营养剂中含有黄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和保花保果、智能控旺调节、膨大促长剂等,能够为黄芩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黄芩的质量。
因此,为提高黄芩的质量,应选用中耕除草、施用营养剂的方法。
该提取物的药典工艺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的。
这个工艺详细描述了黄芩提取物的来源、制法、性状、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规格和贮藏等信息。这些信息是根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旨在确保黄芩提取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这个工艺也为黄芩提取物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标准和指导,有助于保证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黄芩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见图2-49),以根入药。根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黄酮Ⅰ及Ⅱ、7-甲氧基黄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等。此外,还含有β-谷甾醇、油菜甾醇、苯甲酸、黄芩酶、淀粉等。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降压利尿、利胆等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目赤肿痛、湿热黄胆、肝炎、痢疾等症。产于我国西北、东北各省、自治区,四川、云南也有分布,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质量最好。
图2-49 黄芩植株形态图
1植株 2根 3花 4果实
黄芩喜温暖略寒冷的气候,耐严寒,地下部可忍受-30℃的低温;耐旱怕涝,在排水不良,或多雨地区种植,生长不良,容易引起烂根。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
(裕载勋)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别名黄金条根、山茶根、黄;茶。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主产于我国西北、东北各省区,四川、云南也有分布。以根入药。根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可加黄芩素、黄芩黄酮Ⅰ及Ⅱ、7-甲氧基黄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等。此外还含有:谷甾醇、油菜甾醇、苯甲酸、黄芩酶、淀粉等。药理实验证明:黄芩有抗炎、解热、降压、利尿及抑菌作用。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的功能。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肝炎、痢疾等症。
各地利用下列同属植物,也作为黄芩入药,但质量较差。今后有待于选育优良品种,进行人工栽培,以期获得优质高产的药材品种,满足国内外医药上的需要。
同属植物有:1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也称为西南黄芩,植株矮小,茎直立,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分布于云南、四川林边坡地或山间疏林地段。2粘毛黄芩(Sviscidula Bge),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但植株矮小,花冠淡**,植株密被腺毛及柔毛。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3薄叶黄芩(Sikonnikovii Juz),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分布于宁夏及内蒙古东部。4甘肃黄芩(Srehderiana Diels),根细,常有分歧,叶片稍宽,呈卵状三角形,边缘有稀疏不等的锯齿。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多生长在石山南侧或向阳的草坡上。5丽江黄芩(Slikiangensis Diels),叶片椭圆形,近无柄,花冠黄白色至绿**,常带紫斑。分布在云南西北部,自生于灌木丛或草坡中。6川黄芩(Shypericifolia Levl),叶片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分布于四川西部,多自生在草坡或高山森,林边缘。
一、形态特征
株高30—60cm,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外皮褐色,断面鲜**。茎方形,基部木质化。叶交互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15—45cm,宽3—12mm,全缘,上面深绿色,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有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的一边;具叶状苞片;萼钟形,先端5裂;花冠唇形,蓝紫色;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果皮呈黑褐色,无毛,包围于宿萼中(图14—143)。
图14—143 黄芩形态图
1植株 2根 3花 4果实
二、生物学特性
黄芩多自生于山野阳坡,高山森林的边缘,或草坡、路边等处,有一定的耐寒、耐旱能力。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黄芩适合在气候温暖而略微寒冷的地带生长。人工栽培以选择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土壤为宜。如有条件于种植之前,每亩施用腐熟厩肥2000—2500kg作基肥,然后深耕细耙,平整做畦。
(二)繁殖方法
可用播种或分根方法进行繁
1播种繁殖
一般于3—4月间采用条播法下种,按行距30—45cm,开出浅沟然后播种,覆土5—6mm,播完轻轻镇压,每亩地播种量1kg左右,如土壤湿度适宜,大约15天即可出苗。待幼苗出齐,分2—3次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保持株距12—15cm。如小面积栽培,为了精耕细作提高产量,也可以采取先在阳畦中播种育苗,当苗高8—12cm时再行向本田移栽定植的方法,这样因能提早播种对后期生长发育有利。
2分根繁殖
黄芩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用2—3年的时间,为了缩短栽培年限,可以应用分根繁殖的方法。
1983年4月上旬在北京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曾挖取3年生黄芩的根茎做了分根繁殖试验,成活率很高,后期生长良好,分根当年就开花结子,种子的成熟度也是正常的。试验的具体做法:在黄芩尚未萌发新芽之前,将其全株挖起,切取主根留供药用,然后依据根茎生长的自然形状用刀劈开,每株根茎分切成若干块,每块都具有几个芽眼,即作繁殖材料。于栽植之前把繁殖材料分别放入50ppm、75ppm、100ppm三种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国林业科学院生产的促进生拫剂)中浸泡2小时,经过浸泡处理后,按30×21cm的行株距分别栽植到试验地里,经处理的黄芩的成活和生长情况如表14—132。
表14—132 应用生根粉处理后黄芩的发芽出苗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处理浓度大小对发芽出苗影响不大,同时未处理的对照区出苗情况反而良好,这说明用分根法繁殖黄芩,不采取什么措施完全可以正常发芽出苗。但4月中旬以后气温逐渐升高,中午可达165—192T,同时这段时间里华北的降雨量也随之增加,这说明自然条件适合黄芩的生长发育。几是经过用生根粉溶液浸泡处理的,其地上部枝茎比较繁茂,地下部分的须根伸展情况也表现良好。可见分根繁殖时,应用促进生根剂处理后再行栽植,是有效果的(表14—133)。
表14—133 不同处理对黄芩后期生长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应用分根繁殖法栽培黄芩,能够省略播种育苗阶段的时间和劳力,可缩短从栽到收的生产周期。老药材产区当地有足够的老苗可供为分根繁殖材料,因地制宜就地繁殖,对扩大栽培面积是极为有利的。
(三)田间管理
无论采用播种或分根繁殖的在出苗期都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松土、除草。育苗移栽的在幼苗长至6—8cm高时,选择阴天把苗移栽到大田中去,定植行株距25—30×12—15cm,移栽后及时浇水。分根繁殖时其行株距参照播种定植的标准,于定植后7—10天即能萌芽,结合除草松土可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以保持表土疏松,没有杂草,有利植株正常生长。6—7月间为幼苗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根据苗情酌施追肥,通常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0kg,硫酸铵10kg。当地如没有方便的化肥,亦可追施腐熟稀释的人粪尿300—400kg。追肥后应随即浇水。
二年生的苗子在4月份开始返青,6—7月抽薹开花。如计划采收种子,于开花之前要多施追肥,促进花朵旺盛,结籽饱满。若不需要采种,则应在抽出花序之前,将花梗剪掉,控制养分消耗,以促使根部生长,增加药材产量。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枯病
(Sclerotium sp)
于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病,开始从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逐渐向内延伸,并使叶干枯,严重时扩散成片。防治方法:秋后清理田园,除净带病的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1∶1∶120波尔多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洒2—3次。
2根腐病
栽植2年以上者易发病,往往根部呈现黑褐色病斑以致腐烂,全株枯死。妨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除草、中耕加强苗间通风透光;实行轮作。
3黄芩舞蛾
(Prochoreutis sp)
是黄芩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上表皮,在北京一年发生4代以上,10月以蛹在残叶上越冬。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残株;发生期用90%敌百虫或40%乐果乳油喷雾防治。
四、采收与加工
栽培1年的黄芩虽然可以刨收,但质量较差不符合药典标淮。通常种植2—3年的才能收获。于秋后茎叶枯黄时,选择晴朗天气将根挖出,刨挖时注意操作,切忌挖断,对收获下来的根部,去掉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然后迅速晒干或烘干。在晾晒过程避免因阳光太强、曝晒过度而发红,同时还要防止被雨水淋湿,因受雨淋后黄芩的根先变绿后发黑,影响生药质量。以坚实无孔洞内部呈鲜**的为上品。
新刨收的鲜根经过干燥加工,大致3—4kg可以加工成1kg干货。一般每亩能收鲜品560—860kg,加工后可得140—215kg的商品生药。
为提高黄芩的质量,应选用何种最佳方法,为什么
本文2023-10-28 02:27: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