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中医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心脏病的中医解释,第1张

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力”是说心与肺是胸腔中相邻的两个器官,心在前肺在后,心脏负责推进血液的运动,肺主呼吸。这就引起了医学界对呼吸与心脏关系的研究,心肺关系复杂交错,有以下三点:

  1心脏消耗的全部氧气来源于肺,肺出问题直接导致心脏病。中医认为“心肺同源”这是心肺同治的理论源泉。心脏本身耗氧占整个人体的20%左右,若肺部出现病变,最先缺氧的就是心脏。如果长期轻度缺氧,会使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加快引发冠心病,严重缺氧时血压、心率均下降,导致心肌坏死,心力主衰竭,甚至心脏骤停。

  2治疗心脏,通过肺部“呼吸给药”速度最快,效果最好。早就有医学家提出,肺部给药是治疗心脏病的最好途径。血液经右心室压出,都会进入肺动脉送至肺泡,然后通过肺部呼吸,在肺部压力下进入心脏,如果此时通过呼吸使有效药物成份由鼻腔进入肺部,就会经由透析作用溶进血液,10秒左右到达左心房,被心肌细胞吸引,快速治疗心脏病,溶解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可以说,通过呼吸学进行肺部给药治心脏,是快速消除症状,根治心脏病的一条捷径,像心脏病人身上常备救心盒,通过鼻子一闻达到救命的目的,就是典型呼吸给药方式。

  3心脏病患者,通过肺动力带动心动力,可达到救心,护心的目的,甚至能够防止心梗意外猝死的发生。患者心脏病发作时,可能心脏与肺都已停止工作,这时可以通过启动肺动力来恢复心动力,比如心肺复苏术,边按压胸口,一边进行人工呼吸,就通过恢复病人呼吸,通过肺部的舒张压、收缩压,以肺动力带动心动力的典型治疗方法,另外心脏病人常用的“救心盒”,就是在心梗发作时,通过鼻孔吸入药物气体,先启动肺动力,促进已停止的血液进行流动,再给心脏运送含有氧气的血液,启动心脏。一般肺部持续有节奏的运动几分钟,就可以将心脏再次启动,使心脏恢复工作,病人摆脱死亡危险。

您好!《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专注的鼻祖,仅就目前我所学的章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异法方宜论》以及《天年》来看,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心理 健康 方面的知识。只是因为中医和西医的出发点不同,西医强调科学论据,以实验为基础,微观化学反应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依据,经过临床试验而形成的体系;然而,中医却是从宏观入手,遵循天人合一的客观规律,以人体系统为基础,强调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贵“生”、贵“人”、贵“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真正秉承“以人为本”,崇敬老祖宗们啊!

这位朋友你好,我是专业心理医生一心老师。!看到你的问题,我那已经许久波澜不惊的心忍不住激动了一下。在这个西医当道的时代,你能想到中医,真的是太令我感动了。

我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接受的是西医教学,但是我工作之后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去年得遇名师,指点了我,让我能把中医真正的融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来,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巨著,他虽然没有像西医那样对精神疾病进行详细分类阐述,但确实有不少关于心理方面的论述。

专篇论述:狂证,对应如今的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在《癫狂病》篇(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就专门论述了癫(癫痫)狂(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病,等起病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散落其他章节内容中,亦对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及治疗与预防均有谈及。

1“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即人之所以生病,乃是外邪(六*)与内伤(情志)所致。

2“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精气过于集中于某一脏器,就会伤及该脏,从而出现相应的情志失调。

3“阳气者,精则养神……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侵入五脏,从而损伤神志。

1中医讲究身心一体,人神合一。《灵枢·本神》篇对心理疾病的病理有详尽的阐述。“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揪心而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这一段讲的是不同的情志失调伤及五脏,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与躯体症状表现。而这些躯体症状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伴随症状。

2“喜大虚则肾气乘也,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五脏所对应的情志过激,伤了本脏,就会被克制本脏的脏气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病变。

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营养进入人体,以经脉为传导路径,经脉受阻,营养不能顺利到达相应脏气,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与身体的不适。致病因素致病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2“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静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搏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互争而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癫狂者,阴阳不通也。情志失调乃阴阳相搏的结果不同所致。

1针刺:《素问·刺法论篇》有详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不同脏腑发病,可针刺所在经络的原穴,以助复归本元之气。

2情志相胜:“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范进中举喜伤心而疯,后来让他最害怕的丈人一巴掌打醒,就是恐胜喜的典型示例。

3饮食:五味入五脏,五味相胜。酸入肝,过则伤筋,辛胜酸;苦入心,过则伤气,咸胜苦;甘入脾,过则伤脾,酸胜甘;辛入肺,过则伤皮毛,苦胜辛;咸入肾,过则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 健康 ,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注意调摄形体,以增进身体 健康 ,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 健康 ,这样才能保持有 健康 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 健康 长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且,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从《黄帝内经》的这些诊断我们可以看到,它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充盈,人才能 健康 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身心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 健康 ,更要注意心理 健康 ,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身体 健康 。《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 健康 心理学,乃至医学心理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黄帝内经》里的祝由术堪称心理治疗术

里面有关于心理的描述,只是《黄帝内经》的语言特别凝练。它描写心理的语言如下:

是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朴"。

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要做到内心安定,不要大悲大喜,焦虑,抑郁。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甘之如饴。不必太在乎衣服是否华丽,无论是短褐还是华裾都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就要融入那个地方的风俗。不用羡慕比你强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

《黄帝内经》治疗手段主要有:切脉,望诊,针灸,推拿,用药……等,其中的问诊就有建瘰方面的心理捉示。还有如:怊魂,跳神……也有迷信成份。

黄帝内经,也是以易经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身心两方面都有论述,或者说黄帝内经是本医理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谈具体医术,

你好,恰好读过《黄帝内经》这本书,这本内经不仅仅是中医四大名著,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一本随身手册,它不仅仅论述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不得病,更是阐述了生病的机理与治疗方法,至于心理上描述,倒是也有,不过很少,其实内经里面在论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很微妙的提出了心理 健康 这个问题,不过,通过《黄帝内经》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如果心理上有一些障碍,建议读一读有关心理上的读物,或许这些读物能够给心理上的一些慰藉

黄帝内经讲究的是修身养性!俗白一点就是 养生 预防!所以中医理论讲究的不是如何去治疗,而是讲究的是如何养好身体不会有疾病出现!怎么样去做身体强壮而 健康 !在皇帝内经里面包括的心里知识都有的!例如失眠症!“肝不藏魂,故不能寐”说的就是人要睡好必须养肝,肝好才能睡得好!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揣摩出医学的巅峰以及经典!好好韵味黄帝内经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述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里的毁沮,就是毁坏形体,瘦弱的意思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横膈之上,有心包保护以外。(心包可能大家很少听说过,其实他就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心的形状我就不说了,下面我们来说说中医学中心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二、心藏神。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心气旺盛,心脏搏动有力可推动血。血就是血液。脉就是血管,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连接血管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全身,提供人体内其他脏腑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血液中的营养物质。

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神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这里指的是狭义之神也就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这里主要靠的是心血的充足来让心神得以充养。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意识思维主要是靠大脑,其实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使用,都要与体内的其他器官脏腑营养物质脱离不开,需要互相协调,并且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靠心血来维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成语凡是在神智方面的大多都和心离不开关系,比如说心神不宁、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并且心被称为君主之官,这样就可以直接的说明了心在我们人体属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了。

一、早期:

最早的甲骨文,心像一颗心脏器官。上古之人祭祀时是用人的心脏,双手捧着献给天神,“捧心的双手”组成了心字(甲骨文)的心形轮廓。

甲骨文

二、青铜时代

进入青铜器时代,盛行金文,此时的心在包形器官基础上增加动脉和静脉的入口管道形象,并在包形器官的内部增加一点表示血液的符号,整个字形像人体内包形的泵血器官。

金文

三、战国时期:

此时中国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称小篆,此时的篆文“心”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四、汉朝

隶书成为主要字体,此时“心”字变形较大,泵血器官的包形消失、血管形状消失。因为当时的人们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心的病机,即是指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组织,称为“君主之官”。心由心脏、心系、心脉和心包等所组成,其经脉下络小肠,故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此外,心与脉、舌等组织器官尚有密切联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心阳心气主血脉,能温煦和推动血液的循环运行;主神志,则能使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并统管其他脏腑,进行协调的生理活动。心阴心血,则主充盈血脉,既能滋养心脏,又能涵敛心阳,使其不致偏亢,且能藏舍心神,使心神得以内敛安藏。故中医学认为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为生命活动的根本。

 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表现为心主血脉的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等病理反应。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皆是由于心的阴阳或气血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所谓失调,概括起来不外功能的偏亢太过或偏衰不及等两方面,一般来说,功能偏亢太过,多因邪所致;功能偏衰不及,则常是自身的不足。

 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等不同病机,即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

 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1)心的阳气偏盛

 (2)心的阳气偏衰

 心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其形成,凡由于邪热内蕴或痰火内郁者,多为实;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亦多属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但是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亦常可相互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则亦可兼挟痰热或邪热。因此,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说,还是比较近似的。

 其病理表现,主要在于心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可以影响心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于躁扰心神、血热而脉流薄疾以及心火上炎或下移等方面。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和阳虚。其形成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所致。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之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心阳被抑;脾虚气弱,健运失职,痰浊内生,郁阻心脉,血瘀气滞,心阳不振,痹阻心脉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另外,心脏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此皆由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心的阳气虚衰,虽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亦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等方面。

 此外,心的阳气虚衰,又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之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引起;而心阳不足,亦能影响及肺而致呼吸失常,故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亦常可同时伴见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能平卧等症。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司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故临床上心肾阳虚常能相互影响而同时并见。

 心阴、心血的失调

 心阴、心血失调,主要表现在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心血瘀阻等方面。

 (1)心阴不足

 (2)心血亏损

 (3)心血瘀阻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其形成多由劳心过度,或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暗耗心阴;或心气郁结化火,心肝火旺,灼耗心阴等所致。其病理表现为心阴虚,则阴不制阳,而致心阳偏亢,即心阴虚而心火旺。由于阴的宁静作用不足,不能收敛阳气之浮动,影响及心主神志功能,故临床可见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阴虚则阳盛,虚热内生,故临床亦可见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舌质红等病理表现。

 心血亏损,即心血虚。其形成,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阴血暗耗等所致。其病理表现,常为心血不足,血脉失于充盈,则血脉空虚,脉细无力;血虚则心神失养,故神识衰弱而心无所主,可见思想难以集中专一,健忘,甚则神不守舍,神思恍惚等症;血虚阴亏,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内守,则见失眠多梦;血虚不能养心,则发作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无华,舌淡不荣等病理表现。

 心血瘀阻,又称心脉痹阻。系指血液运行滞塞不利,痹阻于心脉的病变。其形成,多由于心阳心气素虚,或血脉寒滞,从而导致心血瘀阻;亦可因痰浊凝聚,血脉瘀阻不畅,从而导致心血瘀阻。且常因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其病理表现则是阳气虚损,无以温运血脉,故血液运行滞涩而不畅。瘀血痹阻于心脉,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心胸憋闷、疼痛。若心脉为瘀血所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前区暴痛,甚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脱厥等病理表现。

 心病常见症状

 心病临床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喜笑不休、谵语发狂或痴呆,表情淡漠、昏迷、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爪甲紫暗,或面色苍白无华、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大无力、或迟涩等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复制与繁殖?是蛋白质与核酸的存在形式?我们有幸为人能够体验一次生命的旅程,如果连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都不知道,那真可以用得上一个词——醉生梦死。

让我们再次重温生命起源的那伟大时刻。我们看到了什么?闪电!高温!生命!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生命的诞生离不开能量!生命的产生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生命,不就是能量吗?不就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吗?再确切一点,生命,不就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态吗?

对生命的本质,以河图、洛书为数学体系的中医理论,又有什么论述呢?中医理论对生命本质的论述,比我们上面的观点更大胆

河图讲:“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球上首先形成的是水,第二个诞生的就是生命,这个生命是什么呢?是火,火就是生命!是不是比我们刚才的观点更让你接受不了?

火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火,就是能量积聚的一种特殊形态。这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在后面会对此慢慢展开讨论,让你了解到中医理论的这个论点是多么的深刻和正确。

肾阳决定人的寿命

火在《黄帝内经》中也被称作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决定着人的寿命。张介宾进一步把这句话的意思阐述为:“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的五脏各有自己不同的阳气,真正决定着人的寿命的这个阳气,其实是肾的阳气,因此后人又把肾阳叫做元阳。每个人的肾阳都是有限的,人的DNA决定了每个人肾阳的多少。通常情况下,肾阳可供人使用一百年左右,这也就是人的自然寿命。肾阳为人体其他脏器的工作提供原动力,因此把肾阳比喻为人体内的太阳。当然,作为肾阳本身,也有一个由小至盛,由盛变衰的过程。生命的过程,就是在肾阳的主宰下,不停地积聚和转化能量的过程。

人在婴幼儿时期,长得最快,这就是能量在迅速的积累,同时肾阳也在随之逐渐变盛,所以中医也把小儿称作纯阳之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成年,人体发育完全,能量的积累达到了极限,肾阳也达到了自己最强盛的时期。之后,肾阳渐渐衰减,至老年肾阳耗尽,生命随之终结。

所以中医理论认为,生命的存在,依赖于肾阳的存在,肾阳的多少,决定着寿命的长短。我们说人活一口气,讲的就是这个肾阳之气。对肾阳的上述变化规律,《黄帝内经》中有着非常精确的论述。:

《灵枢·天年》讲:“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情,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上面这段经文说的五脏之气,其实就是不同的阳气。五脏之气以肾阳为工作动力,所以,五脏之气的盛衰规律,实际上反应了人身肾阳的变化规律。人生百年,肾阳的变化是以三十岁左右为界的。三十岁之前,肾阳由弱渐强至三十岁而盛满;三十岁以后,肾阳渐虚,至百岁肾阳耗尽而生命终结。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这个阴气其实就是指人体的肾阳,肾阳之气藏在体内不易被察觉,相对于体表易于被察觉的阳气而言,就被称作阴气。阴阳是相对而言的,由此可见一斑。《素问·上古通天论》对人一生中肾阳的变化,有更精彩的论述。在那里,肾阳又被称作肾气,而且是男女分开论述的,感兴趣的可以买一本《黄帝内经》自己去看看,体味一下中医理论的简单和深刻。

肾阳的盛衰决定着生命的进程,肾阳的有无,决定了人的生死。既然肾阳主宰着人的寿命,有没有办法能够让人的肾阳不减少,或者减少地慢一些,从而延长寿命呢?_

目前还没有办法让人的肾阳永保强盛。我们说生命其实就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态,而这个聚集的能量是有一个限度的,这个限度由肾阳的最大值决定。这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人体不可能无限地长大,到三十岁就长到头了,能量积聚到了尽头,肾阳也增长到了极限。三十岁之后,肾阳就开始逐渐减少,无法阻止。而降低肾阳衰减的速度,是有可能的,延年益寿也只能从这个角度去做。

生活方式平平淡淡的人往往长寿,就是因为他为人处事能够心平气和,他的肾阳消耗地就慢,从而就长寿。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乌龟,我们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就是因为乌龟能够长时间地静而不动,阳气消耗地就更慢,寿命也就更长。当然,我们不能为了长寿就去学乌龟,但在日常生活中,戒躁戒怒,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让自己的肾阳消耗地慢一些,是肯定能够延年益寿的。

人是最大的能量库

既然说生命的本质就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态,那我们身体里的这个能量在哪里呢?就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的结构。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的结构也大同小异,植物细胞外面是细胞壁,动物细胞外面是细胞膜,细胞的里面都有一个密集的细胞核。细胞的这种结构有点象鸡蛋,又象我们在第0章讨论过的原子的结构,还跟太阳系的结构相类似。

《灵枢·岁露论》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句话讲得是多么的深刻和正确。

太阳就像细胞中的细胞核,它既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也是太阳系的能量中心。同样的,细胞核也成了整个细胞质量的大股东,同时又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细胞核中有什么呢?细胞核中主要是染色体,染色体就是多重蜷缩的DNA,也就是核酸。核酸怎么是能量呢?核酸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吗?一点不错,核酸既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又是能量的聚集形式。

我们在开头谈到,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始的病毒,而病毒其实就是一种核酸。核酸是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能量储存的物质形式。所以,核酸本身是能量的聚集形式,而核酸的结构则代表了能量的储存方式,这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又控制着生物体的发育(也就是能量的积聚方式),因此又把核酸称为生物的遗传密码。核酸的结构越复杂,核酸中承载的信息也越多,每个细胞储存的能量就越多,在这种信息指导下的生物体发育的结构就越完善,从而让整个生物体聚集更多的能量。所以,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其实就是能量不断积聚的过程。

物种进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就是能量的积聚在不断增加的过程。物种繁殖,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延续这种能量的积蓄。当一个物种的结构不足以容纳前辈所积聚的能量时,物种的遗传物质核酸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结构,以储存更多的能量,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的变异。基因的变异由量变达到质变,就会有新物种的诞生,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我们说,生物进化的原则是优胜劣汰,生物进化的动力其实是能量不断积聚的需求。能够积聚更多能量的生物就是优,就得以生存发展,否则就被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积聚能量。任何一个生物体,其实都是一个级别不同的能量库。

人是结构最复杂的动物,人的DNA中所承载的信息也最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细胞所储存的能量也是最多的,可以说人体就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库。人类天天在为能源发愁,却不知道自己就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

一颗大枣就是一条人命

人发育到成年以后,身体不再继续长大,能量也积聚到了最大值,生命的意义是不是也到头了呢?还没有,因为我们还要养育后代,把孩子抚养成人。

我们说,孩子是明天的太阳,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积聚的能量,能够继续传下去,并在孩子那里发扬广大,继续增多。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让能量的代代相传,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从能量积聚相传的角度讲,古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养育后代,不仅仅是为了养老,更重要的是延续整个家族所积聚的能量。而这一点,现代的所谓“丁克家族”,做的就非常不够,说得严重些,那就是对家族,对国家不负责任。

因为养儿育女,对国家民族而言,就是为了繁荣昌盛,就是为了延续整个民族积聚的能量。当然,过犹不及,所以计划生育也是必要的。

积聚能量是生物的本能,所以任何生物都会去想方设法获取能量,也就是获得食物,所以才会有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动物,也不能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人才有贪婪的一面。由人组成的企业,民族,国家,从道理上来说,也是一样的,其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团体获得更多的能量积聚。对一个企业,这主要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做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人气,优秀的人才多了,积聚的能量就多,获得的利润自然就多。我们上一章说过水为财,利润本来是水,是阴,而能量是阳,是火,这也正体现了阴阳之间是以相互协调为主要关系的。就像夏天最热的时候,雨水也最多。阴阳协调,就是正常的表现,对生命如此,对企业、社会和国家也同样适用。

对国家而言,能量的积聚形式就更多样化一些。人口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都是能量积聚增加的表现。对一个国家而言,领土也是一种重要的能量,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五章中详细讨论。而对领土这种能量的争夺,往往会演变为国家间的战争。

不管是人,还是一个国家,其存在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积聚更多的能量,而不是消耗已有的能量。所以我们的一个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讲究超前消费,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这就是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是野蛮与无知的表现,所以美国自己的能源不够用了,只好编造一个理由去侵略伊拉克。失道寡助,必遭天谴。

生物的本能为什么一定要是积聚能量,而不是消耗能量呢?这是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事物的熵都是在逐渐增大的;熵是什么呢?熵代表了事物的有序状态,如果熵变得无限大,事物就是完全无序混乱的,就不会再有任何有序的变化,也就是事物已经死亡或消失。生物积蓄能量就是为了降低地球的熵,或着说是为了延缓地球熵的增大,从而维持地球环境的稳定,这主要表现为地球大气温度的稳定。只有地球大环境的稳定,生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生物积聚的能量才能继续保存下去,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继续进化。

因此,生物所积聚的能量,并不是生物个体短暂的一生积聚下来的。这个能量的积聚,从地球上最初诞生的原始病毒那里,就开始积聚了,一代又一代,一个物种又一个物种,一直到今天,积聚能量最多的物种变成了万物之灵,也就是我们人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数生物,其实都是亿万年来,能量积累的一个结果。植物与其他动物的生命,与我们人类的生命相比,同样是历经艰辛进化,同样弥足珍贵。所以,我们不光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世界上所有的生灵,我们在遥远的以前,也曾经以他们的生命形式存在过,这一点,在胎儿的早期发育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关爱其他的生命,就是关爱我们过去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颗大枣也相当于一条人命。

《伤寒论》的炙甘草汤中用30颗大枣,而当归四逆汤中用25颗大枣。有些人就不理解,不就是差5颗大枣吗?有什么区别呀?如果我们从这个能量的角度来看,差这5颗大枣,那就相当于是5条人命的差别,你怎么能说没有区别呢?如果我们辨证准确,用药精到,即使是1颗大枣,也可能会使疗效有显著的差异。所以说,不是中医疗效不够好,而是我们医生的水平还不够高。

对此,《黄帝内经》也持相同的观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讲:“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F

善有善终

既然人活着是为了积聚能量,那么人为什么不长上一个电源插座,晚上睡觉的时候,插上电,即可以休息,又积聚了能量,一举两得,那该多么好。为什么还需要我们每天这么麻烦地一日三餐去吃饭呢?因为电源的能量太低了,如果我们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去算一下,一粒大米需要多少能量才能变成呢?恐怕一个城市所有的电能也不够。而这粒大米是大自然的能量亿万年积累的结果,它蕴含的巨大能量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暂时还只能按时去吃饭,来获取我们所必需的能量。

人的DNA指导着人体能量的积聚过程,反过来,生命在能量积聚的过程中,也在随时影响着自身DNA结构的变化。白头偕老的夫妻到老年会长得越来越像,就是因为两人长期共同生活和进餐,能量的积聚过程越来越同步,从而使两个人的DNA也变得越来越相似。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有结果的,这个结果就积累在我们自身DNA的变化上。农村如果有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邻居就会说,这一家一定是祖上积了阴德,这是有道理的。行善积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善良美好的行为会促使人的DNA的结构向更合理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变化的结果,不仅有益于自身,还会惠及后代。所以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行善积德的人,往往会有善始善终。他在死亡的时候,会很平静。许多修行的老和尚都是在禅坐中无疾而终,就是例子。人都是怕死的,难道他们不怕吗?这需要我们首先明白什么是害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志为恐。”:

害怕就是恐惧,而恐为肾志。我们在前一章知道肾主水,水的特性是寒,寒就是能量的减少,所以害怕的本质,其实是人体能量的减少。我们在感到恐怖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一股凉气由后背而生,就是这个原因。

人的死亡是什么呢?是人体肾阳的衰竭,是能量的消散。生命本来是能量的积聚过程,所以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对能量消散的一种本能的抵触。为什么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因为它的阳气太盛,还感觉不到死亡的危险。

所以,面对死亡,人恐惧与否,取决于人体阳气的盛衰。病危的患者,阳气虚弱,害怕死亡的感觉就明显;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有一团勇于献身的爱国热情,面对死亡就会无所畏惧而慷慨就义。有些乐极生悲而死去的人,他也不会感到害怕,他是在浓浓的阳气中,在欢天喜地中死去的。行善积德之人,他的阳气即使在临终之际,仍然是富有的,所以他不会感到害怕。他的死亡是肾阳的瞬间消散,用一些神话中的话来讲就是,化作一道仙气而去。如果世上真有神仙存在,那神仙一定是更高一级的能量存在方式。

人都喜欢光明而害怕黑暗,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生命积聚能量的一种本能的表现,这就像植物的趋光性。获取能量,积聚能量,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心为君主之官

生命是能量的积聚过程,阳气就是积聚的能量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的表现。所以,人体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阳气。《黄帝内经》对如此重要的阳气有什么论述呢?

《素问·五运行大论》讲:“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

这个人体的火,也就是生命积聚的能量,它的功能是由心来主宰的。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心脏的搏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每一个细胞,送去氧气带走代谢产物,这也是一个能量传送的过程。而在中医看来,心的功能还远不止如此。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还是主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不是大脑产生的吗?跟心脏有什么关系?中医讲的心,不完全是西医的心脏,中医的心,至少包含了西医的心和脑的功能。这一点,从思想的“思”字就可以看出来。“思”字的上面本来不是个田字,是什么呢?是囟门的“囟”字。囟门就是婴儿脑袋上还没有闭合的那个地方。所以,“思”字原来就是心和脑的组合。这说明古人对思维的产生机制是非常清楚的,思想是由心和脑共同产生的。所以我们说自己有什么想法时,就会讲,我心里是这么这么想的。我们天天在说“心想事成”,说的就是这个心主神明。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意识只是大脑的产物,其实只是片面之言。

《素问·六节藏象论》讲:“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为什么主管神明呢?就是因为心是主管一身的阳气的。神明,也就是意识,就是人体阳气功能的一种表现。心为阳中之太阳,是人体最强盛的阳气,所以人身五脏六腑的阳气,都归心阳统帅,并把心阳比喻成一国之君,其他各个脏腑的阳气,那就是文武大臣了。一个国家的盛衰,关键在于君主是否圣明。人身也一样,五脏六腑能否正常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也全靠心阳的正常主宰。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等十二个器官。

其实人的五脏各有自己的阳气,并由此产生出各自的神气。

《素问·宣明五气》中也讲:“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为什么只有心产生的神明能够主宰人的意识呢?就是因为心阳最强盛。最强盛的阳气所产生的神气,就具有最高统帅权。阳气在人体表现为体温,我们摸一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心脏的部位和头部温度最高呢?西医认为,热量是人体消耗氧气产生的,大脑的耗氧量占了人体全部耗氧量的一半以上。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医的心确实包含了西医的心脏和大脑的功能。有些换了心脏的病人,他的生活习惯变得与心脏提供者有些相似了。甚至有报道说,移植了猪心的人,变得象猪一样喜欢拱垃圾了。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心脏确实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来源之一。

《黄帝内经》还讲,心“通于夏气”。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心阳是人体最强盛的阳气。根据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原则,这个心阳也应该和自然界最强盛的阳气相互通应。自然界最强盛的阳气在哪里呢?从时间上来讲,在夏季。从地域上来讲,在南方。所以,心在中医理论中是与南方和夏季分不开的。夏季太阳带来的热量最多,而南方相对北方,任何时候都显得更热一些。

“南”字本身也有这方面的含义。南字,甲骨文象悬挂的敲击乐器形,上面是悬挂的绳结,下面是用来敲打的乐器。这种乐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古人用来表示对太阳的崇拜的。太阳给地球带来热量,从而为大地带来生机,是非常重要而又令人高兴的大事,所以人们敲锣打鼓,隆重庆祝,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南”字,实际上是指太阳带给人们的欢乐。而太阳意味着能量,所以,喜悦就和能量,和阳气联系在了一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志为喜。”

我们中国人办喜事为什么要用红色?红色是火的颜色,就是能量和阳气的颜色。而人体最强盛的心阳,就是内心喜悦的来源。所以,我们用红色表达喜悦其实源自古人对太阳的崇拜。这也符合中医理论的论述。生命就是为了聚集能量,能量多了,阳气盛了,自然是好事,就好比我们加班饿的不行了,这时候老板请大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哪有不高兴的道理。因此,《黄帝内经》讲心在志为喜。

所以在人体内,心为君主,心主火,就象南方的太阳一样,不停地给我们带来生气和欢乐。

水火也相容

心阳由于其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就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少阴君火”。火为阳,怎么称为少阴呢?少阴在中医理论中又指肾。我们已经知道,肾主水,水性寒,少阴不就是水吗?自古水火不相容,“少阴君火”岂不是把水火强行安排在一起,它们怎么相处呢?

我们先比较一下中医理论中肾与心的特点。

心主火,火性热,南方生热,通于夏气,在志为喜;肾主水,水性寒,北方生寒,通于冬气,在志为恐。

看来心与肾不仅是水火不相容,简直是针尖对麦芒,所有的特点都是势不两立,针锋相对。就是这样两个看起来不可能共处的心与肾,在《黄帝内经》中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少阴”。就是说,心与肾确确实实是一家人,而且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心主火,是人体阳的代表;肾主水,是人体阴的代表。心肾的关系,其实就是水火的关系,就是阴阳的关系。而我们在前面其实已经讨论过了,阴阳虽然是性质对立的双方,但它们之间是以协调合作为主的。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水火其实都反应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阳气或者说能量的变化。能量释放出来,热量增多了,就是火,天热了,水也跟着多起来了;能量被吸收了,热量减少了,就是寒,天冷了,水也随之减少。所以,水与火之所以能如此和谐地同步变化,相互配合,是因为水火都在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同步地变化着,只不过水火是从两个相反的方面在反映着这同一个变化,也可以说,水火是能量变化这同一现象的

生命本质的现代观点:

生命的本质

生命起源于海洋

生命,这宇宙间最伟大,最奇妙的现象,在地球上的水形成之后,终于就要诞生了。就让我们一起,再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还要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起。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让人们看到了一丝解开生命起源之谜的曙光。《物种起源》认为,物种是在优胜劣汰中,不断由低级生物向高级生物进化的。换句话说,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的物质逐渐发展为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并最终进化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生机勃勃的万千物种。

在上一篇我们讨论水的形成时知道,地球早期的温度是比较高的,除了长期大雨带来的充沛的水,大气中还充满了很多还原性气体,而氧气的含量很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呢?美国学者米勒为我们模拟了这个过程的一部分细节。

1953年,米勒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充入氨气、氢气、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再倒进适量的水,然后在瓶子的内部两头接上金属电极,通上高压电源,让电火花在密封的瓶子里放电,几天之后发现,瓶子里产生了大量的氨基酸。这说明,我们已经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嘌呤、嘧啶等有机小分子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的必需材料,而蛋白质和核酸又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米勒的实验证明,生命是有可能在自然的环境下产生的。这一结果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掀起了探索生命起源的一股新的热潮。

1977年,克里斯在太平洋底部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那里的温度高达二三百度,压力也有二三百个大气压大,而且在那里,确实有大量的还原性气体,如硫化氢、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这个环境与早期地球的环境非常相似。

这些微生物在高温下表现得异常活跃,它们在超过一百度的时候大量繁殖,而温度一旦降下来,它们马上就进入了休眠状态,无法再正常地生活。这些微生物也许就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最早的原始生命。

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罗斯玛森,在澳大利亚距今大约32亿年前的火山沉积岩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丝状体。这说明在32亿年前,生命在热泉附近已经大量存在。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泉,也就是俗称“黑烟囱”的附近,这是现在最新的,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

因此,关于生命的起源,我们现在可以作出如下的描述:在40亿年前的地球上,一道耀眼的闪电之后,水中的无机分子合成了有机小分子,这种有机小分子不断产生,聚集在热泉口,或者火山口附近的热水中,通过聚合反应,最终形成了构成生物必需的有机大分子。这些有机大分子进行自我复制,自我选择,进而通过分子的自我组织,形成核酸和活性蛋白质。这样一个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原始生命,就在地球上产生了。

这个最原始的生命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应该是象嗜热古细菌那样的单细胞生物,还有学者认为应该是最原始的病毒。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病毒。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和自我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它们是最微小的生命体,大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病毒由遗传物质核酸及外面的蛋白质壳构成。有人曾剥去某种病毒的外壳而换上另一种蛋白质,经繁殖后的病毒却和原来的一模一样。这说明蛋白质外壳不是病毒的决定性因素,但它可以防止里面的核酸不受外界化学或物理作用的损害。也就是说,病毒的外壳虽然是蛋白质,而它们本身其实是一种核酸。当然也有例外,如一种马铃薯病毒就没有外壳。更极端的是羊的蹭痒病毒,干脆连核酸也没有,只有一个可把其它细胞体内的物质包括基因变成自己样子的“抑制物”,它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病毒。

在讲之前来一波对比先,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西医中心脏就像是一个泵,掌管着全身血液的供应,血液经肺小循环进行氧气交换后在通过人身体的大循环,将营养物质也就是中医中的水谷精微之物运输到全身各处去。

那么说完西医啦,在来说说中医吧。话说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就说描述心的字数不西医少而且我个人认为要比西医好的,实际上没好坏之分,个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才是最好的。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进入正题吧。

进入正题之前来张先,了解了解心脏这个主。

老套路还是心脏在中医中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就是说心脏能推动脉管内的血运动。气、血、阴、阳使心脏维持着心率平衡,若气、血、阴、阳失衡那么心自然会出现心率失常。

2心主神明:啥是神明,这个我第一眼见到时也不懂,我以为是鬼神什么的,可是后来请教了一个高人才知道,所谓神明就是指人的精神,在中医中心脏的地位就是在西医中人大脑的地位,心藏神,它主宰着人的意识,思维,情致。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都是由心脏来主宰。

心脏的生理功能那呐就讲到这里啦,接下来看看心脏的生理特点吧。

1心脏主通明:啥是通明呢,哎,又要脑补啦吧。中医中全是不认识的词吧,就让我来给讲讲啥是通明吧,心脉以通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阴与心阳使心脏搏动处于平衡状态。

2心脏主宜降:所谓宜降就是心火在心阴的作用下合而成为心气,向下行为温肾,维持身体上下协调。

开窍就是和他相连的地方,如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鸣,听力下降。肝开窍于目,肝虚则眼干,视力下降。其华就是外在表现;如肾其华在发,肾虚则头发发黄开叉稀少或脱落。肝其华在甲,肝虚则指甲软或脆指甲下无血色;主就是主要功能如肾主骨,肾虚则骨病生,肺主皮毛,肺虚则汗毛稀少容易感冒。表里指的是1各脏腑都有所属经络相连,经络在表,所以邪气先入经脉,长时间没治愈邪气就传入脏腑2脏为里腑为表,如肺和大肠互为表里,肺热,热可穿到大肠造成便秘。大肠热也可传给肺造成咳。脏为实体,腑为空腔与外相连所以为表。

心脏病的中医解释

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力”是说心与肺是胸腔中相邻的两个器官,心在前肺在后,心脏负责推进血液的运动,肺主呼吸。这就引起了医学界对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