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7收藏

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第1张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预言家,这些预言家一般都是深通术数的术士。这些方士能够通过对阴阳五行学的理解和历史、人生的发展规律做出研判。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焦赣对京房生死的预测。此二人原本是师徒,焦赣是师父,京房是徒弟。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京焦易”,对于周易五行学说有着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都是后世易学爱好者推崇的典范。

京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焦赣预测徒弟京房必然不会长寿

焦赣,字延寿。汉元帝时期的易学大师,唯一的得意门生李君明,号京房先生。京房天资聪慧,对于易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深的焦赣的喜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房的年龄和心智逐渐成熟长大。焦赣却对爱徒京房的性格十分担忧,为此焦赣曾感慨道““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京房在易学的建树上超过焦赣,焦赣不仅没有表现出该有的喜悦,反而非常为此担忧。因为京房性格太过于刚烈,往往有才气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性格表现。但是京房如果仅仅是用在易学研究上倒不至于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京房偏偏选择入朝做官。面对汉元帝时期的朝廷腐败奸臣,京房选择用易学来左右官场的权力斗争。

当时石显示汉元帝的宠臣,属于元帝朝廷最大的奸臣,京房想通过天降灾祸必是奸臣当道来进谏汉元帝除掉石显,没想到汉元帝却不以为然。石显便拉拢一帮权臣排挤京房,将其悄悄处死,一代易学大师就这样悄然陨落。

焦赣对京房生死的预测一直是易学界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焦赣的预测也没有那么神秘,就是以阴阳五行学为基础,加上京房的性格行为所作出的预判,终究还是一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京房对音乐的贡献影响后世千年

其实,京房以前的音乐是四音“宫角徵羽”,京房通过阴阳五行学和周易对音律进行改良,加上“商”的音律,才变成后来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京房正是根据传统三分损益法,将十二律扩展到六十律。这当中就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运用。生肖的一个轮回是十二年,十二乘以五是一个六十年的甲子轮回。

地支是子丑演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个支节。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将原来单纯以12地支记年的方法,嫁接到音律上。再配合10天干,正好演变出60个音律。

这次对音律的改良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系统完备,《汉书·京房传》和《后汉书·律历传》详细着记载京房改良音律的全部过程,简直堪称完美。

所以,预言家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所谓的未卜先知是建立在广泛阅读书籍,大量经历人情世故的基础上推算而来,而不是普罗大众认为的那些乱力怪神的手法。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楼上的网站也可以看一下

农村一些俗语,别看人们平时只是随口说说,以为是农民自编自说,其实这些俗语之中,有一部分出自古籍,有着悠久的历史。

“狗不过八,鸡不过六”这句农村俗语,在历史古籍中就有出处。原句为:“犬不八年,鸡无六载”。这句话出自一本叫《易妖》的古籍。《易妖》是一本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广为流传的志怪类的书籍。与历史上志怪类小说代表作《搜神记》类似,但《易妖》比《搜神记》出现的时间要早,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易妖》一书明显受西汉学者、京氏易学创始人京房所著的占卜书籍《易妖占》的影响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水宜生杯子的功能,总会不断的犯着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的错误

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醒悟,能弥补

自己一年前的过错,健尔马足疗机厂家,已经带来了各种苦涩的辛酸

我不会埋怨,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我自己

自己做的孽,金镇钛锗抗疲劳手链,就要我自己去弥补

我要做的就是勇敢的面对过错,贵度清毒烟,绝不退缩、珍惜机会,去拼搏,去挽救

就算前面充满着荆棘、陷阱、小人

我也不会退缩

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就算结局并不是那么美满,水宜生V608,也无怨

不在乎充满敌意的冷漠目光,我要做回我自己

我失去的东西,龙卷风旋风扫怎么样,我要追回来!

时序部·卷十九

李昉

○热

《释名》曰:热,爇也,如火之烧爇也。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说文》曰:溽,湿暑也。

《易》曰:暑往则寒来。

《书》曰:哲时燠若。

又曰:豫恒燠若。(君行逸豫,常暖顺之。)

《诗》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礼》曰:季夏之月,土润溽暑。(郑玄注曰:润溽涂湿。)

又曰: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

又曰:仲秋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

《汉书》曰:罽宾国,武帝时剽杀汉使,成帝时复遣使奉献谢罪。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不令使(上声。)使(去声。)向罽宾国,曰:"此国道经大小头痛之山,赤土热身之坂,令人头痛呕吐。"

《唐书》曰:代宗时有迎凉草、凤首木,迎凉草干如竹,叶细于杉,干枯而未尝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户间,则凉风自至。

《易稽览图》曰:夏至之后三十日极温。

京房《易飞候》曰:有云大如车盖十余,此阳火之气,必暑,有暍者。(暍音谒。)

《礼斗威仪》曰:君喜怒无常时则常热。

《五经通义》曰: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大寒于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之上,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外宿远人故寒,东井内宿近人故温也。

《白虎通》曰: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

又曰:至人神矣,入大泽不濡,焚而不能热也。

又曰:暍者反冻于冷风。

《管子》曰:善为国者,使农寒耕而热耘。

《淮南子》曰:热焦沙,寒凝水。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以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曰:或服玄冰丸,或服飞霜散。幼子伯、王仲都用此方也。

《桓子新论》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者。诏问所能。对曰:"但能忍寒暑耳。"因为待诏,至夏天大暑日,使暴坐,又环以十炉铸火,不言热,而身汗不出。

《益州记》曰:泸水即武侯渡处,水有热气,暑不敢行。

《广州志》曰:南方炎洲,炎气薰数万里为瘴。

又曰:南方地暑热,交趾麦不成秀,蒜不生,芜菁无根。

《括地图》曰:天毒国最大暑热,夏草木皆 ,民善收水以避,将暑,常入寒泉之水。

《语林》曰:刘真长见王丞相,时盛夏,王公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吴人以冷为渹。渹音楚敬切。)刘既出,人问见王公如何?对曰:"未见他异,惟作吴语耳。"

《山海经》曰:寿林之国,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世说》曰: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倩乃出庭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黄帝素问》曰:黄帝问岐伯曰:"人伤于寒而转为热,何也?"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楚辞招魂》曰:东方不可托些,(些,语助,苏贺切。)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铄,销也。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其热酷烈,金石刚皆为销铄也。)彼皆集之,魂往必释些。(释,解也。魂往必解烂。)

宋鲍照《苦热行》曰:赤坂横西阻,火山燃南威。身热头且痛,乌鸟魂未归。汤泉发云泽,焦烟起石沂。日月有恒昏,雨雾未尝晞。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瘴气昼焦体,胔露夜沾衣。饥猿莫暇食,晨禽不敢飞。毒*尚多死,渡泸宁具腓。(病也。)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

魏王粲《大暑赋》曰:或赫火戏以瘅炎,或郁术而燠蒸,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仰庭槐而啸风,风既生其如汤。气呼吸以袪暍,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体烦茹以于悒,心情闷而窘惶。

又曹植《大暑赋》曰: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黄。蛇拒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火戏,草木垂干。山拆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以远栖, 逝而云散。

晋傅咸《感凉赋》曰:践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兴。赫融融以弥炽,乃沸海而焦陵。

嵇含《困热赋序》曰:夫闰于夏则崇暑,在冬则增寒。永熙元年,闰在仲夏,三伏之节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以下里贫生,居室卑陋,小巷不来清风,短庑不足增荫,外困流汗,内怀烦旰。叹彼夏屋之士,口餍珍味,体逸高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忧乐异。

卞伯玉《大暑赋》曰:体沸灼乎如燎,汗流澜兮珠连。

程晓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能襶(能音柰,襶音戴。)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子六切。)奈此何,谓当行起去,安坐止跘跨。(跘音盘,跨音夸。)所说了无急,踏吟一何多。疲倦向之苦,甫问居极那。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

晋傅玄诗曰:朱明运将极,溽暑昼夜兴。裁动四支废,举身若山陵。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

魏曹植《九咏》曰:温风翕兮煎沙石,(翕,热貌也。)鸟罔窜兮兽无跖。(跖,之石切,足履践我也。言天暖石、焦地、热鸟无所逃,兽无所蹈履也。)

○寒

《释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说文》曰:{雨执},寒也。从雨,执声。又曰:凛、清,寒也。({雨执},丁念切。)

《书》曰:曰休征,曰谋,时寒若。曰咎征,曰急,恒寒若。(孔安国曰:君能谋,则时寒顺之。君行疾,则常寒顺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诗》曰:一之日觱发,(风寒也。)二之日栗烈。(寒气也。)

又《邶风序》曰:《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北风,寒凉之风也。滂,盛貌也。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而去。)

《礼记》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义象也。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则寒气总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郑玄曰:丑为牛言岁正者也,送犹毕也。)

又曰:九月中气,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谓胶漆作停。)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霜降后清风戒寒,将以令人入室。)

又曰:孟冬行夏令,则国多暴风,(巽为风,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则多暴风。)方冬不寒,(夏气干时,方冬而温。)蛰虫复出。(虫以寒蛰,温而复出。)

又曰:大寒之日,鸡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传》曰:楚庄王围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史记》曰:须贾见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佣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汉书》曰:上闻韩王信降匈奴,上自将击之,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天寒,士卒堕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为廷尉,时有老人年八十余无子,妻死娶后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数岁,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遂上闻。吉曰:吾闻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无影。遂令验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错上书曰: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文颖曰,土地寒故也。)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凤四年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铸日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又曰:云南郡有熊仓山,特寒。四月五月中,犹积雪皓然。

谢承《后汉书》曰:盛夏多寒,韦彪上疏谏曰:"臣闻治政之本,必顺阴阳。伏见立夏以来,当暑而寒,迨刑罚刻急,郡国不时令之所致也。"

《东观汉记》曰:王郎起兵,上自东南驰,夜至无蒌亭,时天寒冽,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冯异,字公孙。)饥寒俱解。"

《续汉书·五行志》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大有年。

又曰:穷谷之地,固阴沍寒。

《赵书》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无清凉,斩扇者。军中谓之谣曰: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识寒暑斩人头。

《易稽览图》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

京房《易妖占》曰:春夏寒,政教急。

又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春寒。

《春秋运斗枢》曰:日行失,则虽当燠反寒。

《春秋考异邮》曰:缪公即位,仲夏大寒冰。错乱甚也。

《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

《文子》曰: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尸子》曰:雨雪,楚庄王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极左右,有不释之冰。

《晏子》曰:景公时,雪三日,公被狐白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贤君,饱而知人饥,暖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台,岁寒,役人冻死者有焉。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此谓四刑。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极之山,曰寒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

又曰:夏虫不可与语寒。(蜩蝉不知寒雪。)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仲春二月之夕,乃闭其寒。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苑春曰:"天寒恐伤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民衣弊不苴,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命罢役。左右曰:"是德必归于春,不可。"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卫人悦,当时谓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又载也。)

《国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火,心星。清风,寒风也。)清风至而修城郭。

《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单乃解裘衣与之。襄王曰:"单之厚施,欲取我国乎?"有贯珠者闻之,曰:"不如因以为己。"下令曰:"寡人忧民之寒,单解裘衣与之,称寡人之意。"于是闾里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也。"

《周书时训》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怀王;鹊不治巢,国家不宁;雉不始鸲,国乃大水。大寒之日,鸡不乳, 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坚,言乃不从。

《说苑》曰:国有五寒,而水冻不与焉。一曰政外,二曰女广,三曰谋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国败,五曰不能治内而务外。此五者一见,惟祸无福。

桓谭《新论》曰:元帝时,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于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于昆明湖上环对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独无变色,此耐寒也。

《方言》曰:衤互,寒也。

《论衡》曰: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

又曰:河东项曼都好道学仙,去家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上月之旁,其寒凄凄。"

《穆天子传》曰:天子游黄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冻死人,天子作黄竹诗以愍之。

《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语,时天大寒。仙公谓客曰:"居贫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气,火赫然从口出,须臾火满屋,客皆热,脱衣。

《孝子传》曰:闵子骞事后母,絮骞衣以芦花,御车,寒失纼,父怒笞之,后抚背之衣单,父乃去其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石虎别传》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后率二夫人命妇,先蚕近郊。是岁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冻死。

《钟离意别传》曰:严遵昔与光武俱为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日豪贵,忆此勿相忘。别后数年,光武有天下,征遵不至也。

《西京杂记》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术见,嘘吸为寒暑。

刘向《别录》曰:燕地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广志》曰:挹楼国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冻入一丈,气出口为凌,马首常创。

《洪范五行传》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冻,民有死者。

又曰:听不聪,事不谋,厥罚恒寒。

《晋朝杂事》曰:永宁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桥。

又曰:大兴四年大寒,伤民冰厚,时王敦肆乱,杀戮忠良。

《神异经》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万斤,作脯食之已热,其毛长八尺,可以为褥,卧之可以却寒。

又曰:东南方海中烜(兴远切。)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鲫鱼,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寻阳有林湖,鲫鱼大二尺余,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黄帝素问》曰:地气上为寒。

《太公金匮》曰:武王伐纣,纣驻洛邑,天阴寒,雨雪十余日。

汉张奂《与延笃书》曰:太阴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风威寒冽,损肌伤骨,非老惫者所堪,而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众艰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后汉张衡《思玄赋》曰:逼区中之隘陋兮,将北度而宣游。(宣,遍也。)行积冰之皑皑兮,清泉沍而不流。(沍,冻也。)寒风凄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冤而自纠。(龟与蛇交曰玄武也。)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凌,冰也。)

晋潘岳《寡妇赋》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魏应璩《新诗》曰:岚山寒折骨,面目尽生疮。(岚山,羌中山名。)

傅玄诗曰:季冬时惨烈,猛寒不可胜。严风截人耳,素雪随地凝。床上飞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结重衾,崇朝不敢兴。

又:陆机《乐府苦寒行》曰: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艰。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盘。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阴云与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叹,渴饮坚冰浆,饥啖零霜飡。

又:《连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结风。

《琴操》曰:曾子尝耕于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冻,旬日不得归,乃作忧思歌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焦延寿(生卒年不详),名“赣”或“贡”,西汉中期著名哲学家。

汉昭帝时,焦延寿出来作官,政绩很好。后来又专心读书,尤其下工夫研究《易经》,一边讲授,一边著书,著有《焦氏易林》。代表徒弟有京房。

焦延寿于《周易》自称学于孟喜,其学生京房也认为“延寿易即孟氏学”。而孟喜正传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其实,“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这些思想后来被其弟子汉代著名易学大师京房继承和发展。

焦氏的易学著作有《易林》、《易林变占》。《隋书·经籍志》载有焦氏撰《易林》十六卷,梁又本三十二卷。《易林变占》十六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有焦氏《易林》十六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亦有著录。今存焦氏著作有《易林》。

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他受学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自称学《易》于孟喜,京房以为焦氏《易》即孟氏之学,而孟喜的弟子白生、翟牧都不承认。焦延寿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京房说《易》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多次上疏论说灾异,引《春秋》、《易》为说,得罪宦官石显,又与治《易》的权贵五鹿充宗学说相非,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的罪名被弃市。 [1] 其后京房三弟子殷嘉、姚平、乘弘皆为经学博士,于是《易》有京氏学。京房著有《易传》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灾异》十二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

在科学史上,京房的地位还得益于他的音律学造诣。《京房传》说他“好钟律,知音声”,并非夸张之辞。他“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汉书·京房传》),遂以京为姓。这件事充分表明了他对音律的迷恋。

在音律理论方面,京房把传统的十二律扩展成了六十律。在此之前,人们采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十二律,用这种方法,当生到第十一次(即第十二律)后,不能回到出发律上,使得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对此,京房采用了扩展十二律的解决办法。根据传统的三分损益法,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这样依次相生,最后是无射生中吕,就得到了十二律。京房则从中吕起继续往下生,直到六十律为止。其实,六十律并非京房的发明,《后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汉元帝派人向京房问律,“房对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法”。由此,六十律是焦延寿之所为,京房的作用在于把这一方法介绍给了社会。

采用六十律相生法,当升到五十三次(即第五十四律)时,已与出发律极为相似,可以周而复始了。可是,焦延寿、京房为使律与历相结合,一定要凑成六十这一整数,使得“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复。”(《后汉书·律历志》)这当然是牵强附会。而且这种定律法在演奏实践和乐器制造方面都有困难,因而无实用价值。这种定律法的价值在于理论上给人们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可以通过极微小的音差来变换音律。

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预言家,这些预言家一般都是深通术数的术士。这些方士能够通过对阴阳五行学的理解和历史、人生的发展规律做出研判。其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