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都有哪些英雄事迹?最经典最短的
唐玄宗
“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事令人神往;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这是摇滚乐里的唐朝,也是我们梦里的唐朝。只是一段对盛唐的冥思,只是让繁华的长安城露出了个小小的檐角,便成就了一个摇滚乐队,与那首中国摇滚乐的经典之作。
他们要感谢李隆基,那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
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李家的江山,已经落到一个叫武则天的女人手中,喧闹的长安城里,哪还有他李氏族人的立锥之地。这个心有鸿鹄之志的男人,当然不会甘居人后,他联手太平公主,以勇猛、果敢的宫廷政变,从韦皇后手中,重新夺回了他李家的江山。然后,任贤相,削冗员,平定四方,一度断绝的丝绸之路,重新响起动听的驼铃。
一个庞大的王朝,一个辉煌的时代,一座让全世界眩晕的都城,都在这个男人的手中变为现实。在此之前,中国还从来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当然,让我们津津乐道的,还有他和一个杨姑娘的爱情。似乎,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能将自己的感情,如此专注于一个女人身上。“春宵苦短日高起,君王从此不早朝”,从此,这个充满了人格魅力的皇帝,连同他的王朝一起,逐渐淹没在后宫的暧昧夜色之中。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手提了樊於期的人头,还有那督亢的地图,他上路了。千年之遥的易水之边,高渐离的琴声,飘荡着悲壮的气息,为这个将死的人送行。
他要去的地方是秦宫,那里十步一杀。他要去刺杀一个叫嬴政的男人,那个梦想着统一六国的皇帝。这一去,注定了有去无回。“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陶渊明的诗,凄美而哀怨,散发着惺惺相惜的英雄情结。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在那个威严的宫殿里,樊於期的人头悬在一边,地图慢慢展开,那把寄托了无数人梦想的匕首,就要横空出世了。眼前,是那个骄横的皇帝,外面,是他的千军万马。没有退路了,也无须再犹豫下去,动手的时候到了。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或许,大秦王朝的威严,让他感到了紧张。又或许,自己的武功,实在太过低微。他竟然失手了,那个一度被笼罩在剑气中的皇帝,仓皇地奔跑在自己的宫殿里,呼喊着他的卫士。“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那把世所罕见的匕首,没有杀死皇帝,却无情地夺走了刺客自己的性命。
这正是荆柯的可爱之处。或许,从武功上来讲,他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高手,可是,那份撼天动地的勇气,却让他无愧于“千古第一侠客”的美誉。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遥想当年,“西楚霸王”亲率八千江东子弟,纵横半个中国,将那富庶的关中尽握手中。大秦的暴政也由此灰飞烟灭,盖世之功,无人可望其项背。只可惜这个男人未免有些骄横。焚宫室,掠妇女,又将那个天才的军事家韩信白白放走,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他还只是个单纯的猛男子,算不上成功的政治家。然而即便如此,这个充满了野性魅力的男人,依然可以让刘邦狼狈不堪,几度险丢了性命。
但是天下毕竟是属于政治家的,终于,他被围在了垓下,陷于四面楚歌的窘境之中。还好,这个力能拔山的男人,实在太过勇猛,几十万汉军将士,没人能够拦得住他。
最终,他逃到了乌江之边。追兵未到,乌江不险,一只小巧的渡舟,停靠在长亭之下。天不灭霸王,项羽,你为什么还不上船。江东虽小,毕竟还有千里的疆土,再加上几十万父老的鼎力帮扶,东山再起未可知。
可是,那个雄霸天下的西楚男儿,却只是来了一句:“无颜以见江东父老”,便决绝如铁地自刎于江边。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诸葛亮中国的军事天才很多,可是,儒雅到诸葛亮这个程度的,实是绝无仅有。他似乎永远都那么气定神闲,天地之万象,变幻之风云,无不了然于胸。若不然,怎么能借得东风,破他人百万雄兵。若不然,对着司马懿的十五万兵马,他又怎么如此的潇洒,于那城头之上,轻抚琴弦,奏出遥远的绝响。
面对那么多的雄辩之士,先生一人舌战群儒,指点江山,羽扇轻挥,让尔等燕雀,自惭而形秽。我常常想让自己走进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藏身于孙权的店堂之上,领略那千古罕见的纵横捭阖。
一个胸怀天下的卧龙,就这样耐住性子,于草庐之中,运筹帷幄,笑傲风月,淡看这门前的花开花谢,哪管他天上的云卷云舒。他怎么就那么耐得住性子啊!
终于,在长久的淡定之后,那个叫刘玄德的王室后裔出现了,三次啊,一次比一次恳切。三个义薄云天的英雄,终于打动了卧龙先生的心,他决定到人间走一遭了。
这一去,便造就了一个强大的蜀国,也成全了一代名相的千古佳话。他也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关羽关羽(—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东临猗西南)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评价岳飞: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宋史对岳飞的评价: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
宋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
孙中山评价岳飞: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
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
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
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
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民间传说和历史混形 延安市杜甫川内,与万花山隔河对峙的果园山,原名花家陵。据传为花木兰的坟墓。通往墓的山间小路原为砖石砌成的台阶,长30多米,每阶宽约2米,台阶边还有拴马桩。半山坡有石碑,高约15米,宽1米,厚01米,上书"花木兰之墓"。
花木兰,西汉初毫人。木兰,原姓魏、名木栾。父魏应。文帝时,匈奴南侵,木兰家乡深受其害。为抵抗其侵略,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后被追谥为孝烈。
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
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从全诗看,木兰系少女名字。不然,岂有面对天子表姓略名之理?又凯有自述家世中,先言"阿爷无大儿",即讲"木兰无长兄"之理?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建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实,经许多无名作者的润色,民间艺人的传唱,后又经过各族人民的流传,成为有系统的故事诗,而花木兰则是人民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有人认为《木兰诗》不过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女,没有什么时代意义;木兰不过是故事中的主角,够不上什么英雄人物;木兰只是一个儿女情长的闺秀,缺乏劳动人民素质。有人则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402年至492年90年间北魏与柔然(即蠕蠕)大的战役就有20次,《木兰诗》故事的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反掠夺战争。作者在诗中不仅歌颂了木兰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充宫还乡表现了她不羡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诗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诗人。"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隋,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4、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5、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黄帝
-秦始皇
-王莽
-武则天
-王羲之
1)最爱曹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许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称“阿瞒”。
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体现出大气,将各种脸溶于一身。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诗词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2)兰陵王——高长恭
兰陵武王高肃,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3)忠义之士——关羽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三国志》中无记载。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三国演义》中,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温酒斩华雄”等佳话。
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演义)、槊(专家推论)
4)大将军——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年),字明月,北齐名将。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或称“丁零”、“敕勒”、“铁勒”)。出身将门,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骑射,当时号称“落雕都督”。后历任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等,封咸阳王。一女为齐孝昭帝太子高百年的妃子;一女为为齐武成帝太子高纬的妃子,并在高纬即位后成为皇后,其家族在北齐尊贵无比。
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二十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十二月,周军围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他率步骑三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武平二年(571年),率众于平陇(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大破之,俘斩千计。他少言刚急,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武平三年(572年),后主高纬听信谗言,将其诱杀,时年五十八。女亦被废。北周灭北齐后,追赠他为上柱国,崇国公。
5)熊虎之将——张飞
张飞(?—221年六月),汉族。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省涿州市),身高八尺,认识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强,强与疆很像)、张达刺杀。
五虎上将之一,被封为右将军、车骑将军。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6)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7)天生鬼才——郭奉孝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演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东汉末年著名谋略家,战术家。曹操手下主要谋士之一。郭嘉出身寒门,自幼胸怀大志。“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暗中交结有识之士,不与世俗之士交往。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最初他投奔实力较强的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但郭嘉仅数十日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他对同在袁绍帐下当谋士的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毅然离去。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颇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曹操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两人相谈许久后,曹操赞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气度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毛泽东曾多次提及郭嘉,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三国演义》“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里,曹操曾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易中天品三国 对郭嘉的评价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
8)勇猛大将——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9)著名谏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晋州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另一版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畏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以怒而滥刑。”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10)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 ,出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上元元年(674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
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 、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谥大圣则天皇帝。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清代赵翼谓其为“女中英主”。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武则天能成为一代女皇,不可谓不强。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都有哪些英雄事迹?最经典最短的
本文2023-10-28 02:34: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