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中的乡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蝉声中的乡愁,第1张

蝉 声 在 耳

蝉是属于夏天的,是夏天特有的一个符号。当你发现自己被蝉声重重包围时,夏天便到了。

每年夏天,蝉音澎湃,一树接一树,一声连一声,从日出到日落,从傍晚到黎明。那时缓时急、忽高忽低、似有似无的蝉声,恬静旷远了一个单调而燥热的季节。

这是夏日特有的风情。

  可以说,无蝉不夏。正如有花而无蝶飞蜂绕,清风明月在怀却无琴无酒无茶无诗书相伴一样,总觉少了几分意境。

蝉声四起,在风里流动,于柳岸清绝,在山林热烈,于乡间喧响,像一壶老酒,把千村万落熏得有点微醉。细细聆听,似乎感觉那声声蝉唱在风里轻轻摇动。

于这样的氛围里,可以簟枕邀凉,琴书换日,墙头唤酒,摇扇拈棋,泼墨挥毫,手倦抛书,偷得浮生半日闲。当是时也,那些悠闲的、散淡的、逍遥的,甚或是倦怠的、慵懒的、枕着蝉声入眠的人们,都化作了夏日绝句的一部分。

古人常听蝉。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由此可见,这质朴的带着乡土味的最初的音乐,是一种多么诗意的存在!

  然而,这悠扬幽远的蝉声到底是何时出现在文人墨客笔端的呢?

翻开一卷卷古籍,我们很容易找到乡间这最常见的物象,它们常常于闲中、客中、愁中在人们的心头奏响,牵动心灵深处的柔软和悠远。

最早文字记载的蝉鸣,可溯源到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菀彼柳斯,鸣蜩嘒嘒”。《礼记》里也记载了这个有古典诗歌美感的名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楚辞·九辩》有云,“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既交代了时序的更迭,又渗透了作者主观的情绪,令人不免凄凉哽咽。

之后,蝉声如雨,在诗人的耳畔回旋萦绕,经久不散,咏蝉之诗更是层出不穷,佳作频传,诗中之蝉,亦被多情多感的诗人们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兴寄遥深。

我想,诗人怕是最能深味蝉声的含义的。

无论是王维、卢仝、虞世南,还是朱熹、柳永、骆宾王,他们对蝉声的理解多饱含了身世之感、君国之忧、人生之智、离别之苦。蝉的声音,便是诗人心底的声音。他们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褒贬不一,爱恨迥然,所咏之蝉,更是各有各的意态,各有各的丰神,写尽了蝉之高洁之清雅之幽寂之萧瑟悲凉……

  或许蝉夏生秋亡,和春花、朝露、夕阳一样匆匆去来,因此,这千古如斯的小小尤物,常常使人有一种人生苦短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再加上羁旅异乡、迟暮不遇等因素,则更觉难以为情,闻蝉而悲而愁而寂而肝肠纠结者数不胜数。

蝉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人在蝉声里,看到魂牵梦萦的土地,看到故乡最美最朴实的风景。蝉把乡村当成了永远的故乡,人又何尝不曾把蝉当作乡情的眺望?其中,洋溢着最浓重最稠密的乡愁的诗篇,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早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

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类似,听过蝉鸣的诗人,大多也会感时伤世,产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苦闷抑郁悲愤无奈,以及时光短暂而宇宙无穷的遥想,如司空曙的《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许是蝉餐风饮露、高栖深树的缘故,它历来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当然,在有蝉的长长时光里,带着老庄的色彩的蝉鸣,也曾让很多诗人恬静、悠闲、超然物外,宛入太古之境。较为典型的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那,是秋天到了。

水瘦山寒,草木有时,蝉声渐稀渐老渐趋于无声。自此后,我们再也听不到满岸的蝉声,满塘的蝉声,满世界的蝉声了。

秋日听蝉,总带了几分苍凉,一声,足以断了人的肝肠。

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寒蝉就这么悲吟着,声声随风轻送,似乎把一腔寒意,都散布在了这暮色之城里。

  岑寂。高柳晚蝉,听西风消息。所有声音的本质,其实都是安静的。白石道人在一片清寂中诉说着时序将变的冷清寂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头必是凄然以悲、千头万绪的。

就如同晋代的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吴中鲈鱼之美一样,如果说,落叶是秋天的提醒,那么,蝉声则是生命的提醒。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告诉我们,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庄子曾经感慨“蟪蛄不知春秋”,然而,那餐风饮露、用尽一生光阴歌唱生命的生灵,却向我们庄严宣告,这世界,我来过。它们,把自己的理想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这,是一种境界。

万籁俱寂,唯余蝉声在耳。

我突然对蝉的新生崇敬起来。

蝉鸣“知——了”,那一声又一声的“知了”,唱出一片了然的意境。

蝉已知了,你可知了?

我是你枝头上的一只鸣蝉

蝉在窗外悠长的鸣叫,既远且近。

那是二十年前的蝉声。

  对我而言,那缠绵、激越、永无止息的天籁,是我多年前不慎走失的夏天和村庄。

记忆中的村庄恬静安详,很多的往事定格成“如何不向深山里,坐拥闲云过一生”的闲适安然。

蝉在遥远的村庄里欢喜,叫醒酣眠的耳朵,丝毫不管炎炎夏日里人们的烦躁与不耐。它们长时间地一动不动,趴在浓浓的绿荫里怀抱着我的童年,歌唱生命的辉煌。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从树下经过,你看不见它的潜伏,唯有古典的意境在心头铺展蔓延,那流淌的诗意,是陆游的“蝉鸣柳声相续”,又或者是毛文锡的“暮蝉声里落斜阳”。

蝉是中国古典的乡村的产物。

印象里,高栖枝头浩歌天下的小小尤物,涵盖了国人对于自然、宇宙、人性和人生的诸多看法。可以说,它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物化。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本书,歌德说,在它每一页的字句里,都能读到最深奥的消息。在人们无比深邃的灵魂里,大自然的阵阵蝉声,有着博大而丰富的世界,每一声,都高蹈着人生的气度。

古往今来,有人赞其高洁,有人咏其悠然,有人怜其凄婉,有人想其短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时,蝉是乡土情结的代言人。

乡愁是中国文化之根,当蝉声渐稀渐凉传达出秋的信息,在冷落清秋时节,就极易引发起游子怀念故土的悠悠情思。

此时,这蝉声如此寂寞凄清,以前在故乡,好像从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置身于茫茫人海攘攘红尘,不论漂泊了多久,又走到了何方,那些滔滔无涯之事,都分付给了一声似曾相识来自故乡的蝉鸣。

忽然,所有与故乡有关的风物在异地一一复活。

隔着广漠的时空,开始想念每一个路过的夏天,想念隐身于岁月深处的老屋、石磨、篱笆、炊烟和瓦蓝瓦蓝的偶尔有鸟掠过的天空。

深入蝉声,其实也是深入故乡。

于是,蝉声有了温度,有了长度,有了重量。

但,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村庄丢了,把蝉声丢了,也把自己也丢了?

脚下的城市,奔忙的城市,虽信美而终非吾土呵。离乡背井寄身闹市的现代人不禁满面含羞,把一颗争逐的心低到尘埃里,“我们到底要怎样的生活,怎样的自己?”

时光远去。

村庄远去。

  再也找不到童年的井,童年的桥,童年的土路,童年的蒲公英,童年的和伙伴一起寻找蝉蜕的夏天的黄昏。

俱往矣。

唯一不变的是蝉鸣。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山林之上,就在曾经涟漪层层水声潺潺不知起于何方又将奔向何处的河流之上。

《礼记》说,水曰清涤。蝉声亦然。蝉者,禅也。听蝉,也是在听自己。

蝉声起伏,总会带给我们至深至大的遥想,纵使我们的世界落木无边、风雪载途,也能荡涤心中积聚的尘埃,忽略人生中的冷漠凄凉,把喜怒哀乐功利贪欲轻轻放下,包容千里风霜,拥抱万里秋色,精神得以皈依,得以回乡。

悠悠蝉鸣,声声入耳。

知否,知否,我遥远的故乡?我是你枝上的一只鸣蝉,每逢夏至秋来,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乡 关 何 处

多少年了,在城市奔忙之余,常常想起儿时的乡村。

那时的村庄,树多草多水多鸟多,同钢筋水泥的城市相比,多了一份人生的静谧悠闲,仿若一本线装的古典,随随意意的一瞥,便让你入诗境入画境入梦境。

最难忘的,是那条清清浅浅的小河,从远方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把我的村庄分为南北对望、鸡犬相闻的人家。清凌凌的河水淌着云朵,映着尘世,也渲染着一座诗意的世外桃源。

这诗意,在惹雾的小河边,在做梦的蛐蛐上,在风起的山林间,在滴落的晨露里,在向晚的青石旁,在简陋的戏台上,在静默的庭院中,在母亲的炊烟上,在父辈的泥土下,也在和伙伴一起光着脚丫满村庄乱跑或者在夏日的夜晚躺在高高的草垛上看天空数星星的日子里。

在乡村的天空下,水木清华,白云悠悠。不管你行走于阡陌柳岸,还是坐卧在自家的土炕上,总有清风入怀鸟鸣在耳,陶然,怡然,心头一派清空的禅意。

只是回忆依旧,故乡已然换了人间。

  村庄陌生了。

曾经长满车前草狗尾草一到雨天就一踩一脚泥的土路消失了,曾经苍苍莽莽每至秋日就芦花飞白的大片大片的池塘不见了,曾经杨柳依依飞鸟绕岸的泥河干涸了,曾经木门竹篱青瓦粉墙的老屋拆除了。

所有的一切,都成了 历史 ,成了曾经。

我的熟悉的整整一个曾经啊。

到如今,只看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宽的柏油路纵横田野,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华屋广厦崛起家园,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轰鸣盘旋耳际。

站在乡村的背景里,我长久地迷失。

岁月的岸边,芳草萋萋,河水清且涟漪。

我把我的村庄丢了。

我的脚步,再也回不到思无邪的童年,回不到我至亲至爱、温暖而诗意的村庄。

透过灯红酒绿的浮华,望见熟悉而陌生的村庄带着沧桑的表情缄默不语。

时代在进步, 社会 在发展,然而,给予人们心灵的滋养亲情的反哺的乡村却渐行渐远,一点一点,成为古老的符号,成为一个民族鲜活的记忆和想象。

简单朴拙屋舍俨然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村庄,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还剩下多少呢?

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个时代的忧伤盘桓心头。

望中的一切,让人有种想要逃离的冲动。

忆起了庄子“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的善意的提醒,忆起了端己“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凄怆哀伤,想起了库泊的“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的责任和悲悯。

乡村——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所、精神的家园,多年以后,会不会不再为人知道,成为古籍史册里永远的寻觅,永远的追怀?

乡村本身就是一首诗。

当生命低处的村庄,背负古老的故事沉甸甸的 历史 ,向城市靠近,被城市异化,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时,来去匆匆的现代人,有没有想到,一个没有了乡村的民族,何其苍凉?

提起西安,人们会想起传承与文明;提起圆明园,人们会想起 历史 与尊严;提起上海,人们会想到繁华与未来;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提起乡村,会想起什么呢?

老屋?石磨?黄牛?麦场?稻田?流萤?鸣蝉?阡陌?

  在争逐利益的同时,我们该珍而重之,不管怎样的变革和建设,都懂得保护乡村最初真淳的形态,将一个民族张扬而内敛、繁华或质朴、端庄也深邃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让成为民族 历史 和文化一部分的乡村,沦为人们心头泛黄的记忆。

我们不妨在乡村里寄托梦想,净化灵魂,呈现生命最初的意识,像海德格尔呼吁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鸟恋山林,鱼思故渊。

用朝圣的虔诚,一个人重温回顾故乡或深刻或温暖的记忆。

夜来幽梦。

站在二十年前的村庄面前,望而却步。

是无处还乡的尴尬。

像一个异乡人,在这里,安顿不了漂泊的灵魂。身前霓虹闪烁,身后市声嘈杂。

我闭上眼睛,说不出一句话。

胡不归?

胡不归?

田园将无,胡不归?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隐约听到崔颢的声音,从唐朝一直吟哦到了如今。

乡关何处?

村庄不说话,乡愁却在我心底潜滋暗长。

1、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

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8、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9、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0、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马戴《落日怅望》

1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12、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杜牧《西山草堂》

13、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怀秋》

14、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5、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达秦嘉诗》

1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2、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杜荀鹤《江岸秋思》

2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24、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25、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26、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元稹《远望》

27、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周贺《冬日山居思乡》

28、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29、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30、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范成大《州桥》

31、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白居易《江上对酒二首》

32、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辽东行》

33、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34、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3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36、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

37、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38、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木兰花》

39、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

40、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壮族的村落,多数是依山傍水,面对着田地。以田地“那”标识取地名,便顺理成章。大至县市乡镇,如那坡、那马、那陈;小至村屯弄场,如那王、那绍、那左。据不完全统计,含“那”字的地名,在广西有1200多处。      以“那”命名,依据多是“那”的特点和性质,如那翁(“翁”为壮语音译,下同),即滥泥田;那江,中间的田;那波,泉边的田;那雷,土岭的田;那达,河边的田;那六,水车灌溉的田;那楼,我们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马,养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笔,养鸭的田;那怀,养水牛的田……      为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开垦这些田的壮族先人,他们约定俗成,无论在何时何处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这一法则,依据着同一模式,即以“那”为冠。      “壮族先民既是垦荒者,又是种田人,饱尝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辛劳,深知田地来之不易,觉得田地太宝贵了。”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研究员说,这样的命名思路,表达了他们对田地的珍惜和眷恋,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土地情结,是那样的牢固,那样的深沉,那样的刻骨铭心。

站在荆州古城墙上,凭墙远眺,整座古城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中,愈发显得古朴肃穆。

    荆州,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就在二十年前,它却一度被“荆沙”取代,消匿于人们的视野中。虽然“荆州”之名后又恢复,但改名之痛仍令人难以忘怀。“由于多年来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蕴丰富的地名不断消失。”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痛心地说。

大意岂独失“荆州”

    “最初的地名仅仅是一种用以区别个体地理实体的语言,随着历史演进,我国地名数量越来越多,地名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刘保全说,老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比如从‘赞皇’可以联想到公元前968年周穆王曾在赞山战胜犬戎。”

    而“荆州”这个地名,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三国时期,荆州成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有七十余回提到荆州,尤其是关羽“大意失荆州”曾让人扼腕叹息。英雄已去,但留古城令后人抚今追昔。

    荆州,承载了无数人的历史记忆,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与沙市合并建市时,却被一个新组合的名字“荆沙”所代替。

    “一个千百年历史形成的地名,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居然如此轻易地消失?”作家李辉当时听到更名消息极为震惊。

    其实,荆州地名的消失只是地名更名现状的一个缩影,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没逃脱改名的命运。

    同以“三国”历史而闻名的襄阳,上世纪50年代与樊城合并起名为“襄樊”,从此,诗人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只能见于典籍之中;而以“徽文化”著称的徽州,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黄山”,剧作家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也只能在梦里追寻。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说。

真正的风光不是靠改名来实现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名浩如烟海。资料显示,甲骨文中记载的地名有500余个,《山海经》记载的地名有1100多个,全文只有1000多字的《禹贡》就记载了130多个地名。宋元以来,仅地方志涉及的地名就有500多万个。

    然而,近年来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驶过,大量古建筑遭到毁坏,很多地名也随之被遗弃或更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称被废弃,仅北京胡同名称就减少近一半。

    地名记录了时代变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却为何屡遭遗弃?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由于我国地名众多,免不了会出现同名的情况,必定会造成很大麻烦,因此需要更改。但现在改地名却多是出于其他原因,如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等。”

    很多地方改名都热衷于以景点作为城市名,大打旅游牌,如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等。

    “从表面看,有些地方在改名后游客的确增加了,旅游收入的确提高了,但这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究竟有多少效益是来自改名,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份有说服力的分析报告。”葛剑雄表示。

    李辉认为,真正的自然风光不是靠更改地名来实现,主要还是靠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名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形象,它有其相应的稳定性、丰富性,不只是教科书上几个简单的概念定义,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首先就在于珍爱历史的赐予,而非忽视它们,甚至无所谓地抛弃。

让地名更改不再任性

    今年春节前夕,一篇《地名改动大盘点》的帖子在网上热传,该帖罗列了近年来遭到改名的城市。有网友留言:“那个念兹在兹的家乡,一夜之间换了称呼,我已经无法还乡。”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在城镇化浪潮中留住地名,记住乡愁?

    我国于1986年颁布《地名管理条例》,这是第一个地名管理的重要法规性文件。此外,民政部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地名文化的保护工作。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宋久成指出:“总体上来说,近年来地名文化保护成效显著,但各地仍存在一些地名文化乱象和地名管理的薄弱环节,地名遭到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当务之急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保护地名的法律,为地名套牢法律和制度的‘金箍’,让地名更改不再任性。”

    2014年,我国正式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级、分层调查,以净化地名环境,规范地名乱象。

    令人欣慰的是,1996年12月,荆州的名字又被重新改回。“亡羊补牢也罢,事后诸葛也罢,荆州去而复来,表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历史赐予,尊重传统文化。”李辉得此消息后感慨不已。

    暮色降临,华灯初上,荆州城此时更加静谧安详。城墙之下护城河边,仍有游客久久不愿离去,似在静静聆听千年历史的回声。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1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1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19、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于谦《观书》

2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2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2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3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 张九龄《西江夜行》

3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 夏完淳《别云间》

34、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3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马戴《灞上秋居》

37、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韦应物《闻雁》

38、壮年听雨客舟中。 —— 蒋捷《虞美人·听雨》

39、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0、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武元衡《春兴》

4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宋之问《渡汉江》

4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李白《关山月》

43、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4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5、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 贾岛《题诗后》

46、无情对面是山河。 —— 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47、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 卢纶《长安春望》

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

50、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杜甫《绝句二首》

5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5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 夏完淳《别云间》

54、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苏轼《蝶恋花·春景》

55、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曹丕《燕歌行》

56、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5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杜甫《江汉》

5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9、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60、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2、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3、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刘邦《大风歌》

64、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6、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6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68、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李觏《乡思》

6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温庭筠《商山早行》

71、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杜甫《阁夜》

出自诗人余光中所做的现代诗《乡愁》,全诗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本诗的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都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蝉声中的乡愁

蝉 声 在 耳蝉是属于夏天的,是夏天特有的一个符号。当你发现自己被蝉声重重包围时,夏天便到了。每年夏天,蝉音澎湃,一树接一树,一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