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别称?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简、柬、札、帖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尺牍 膝,书版。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此外,如简札、简帖、简牒、简膝、书尺、书牍,以及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等,也都用作书信的代称。再如,称亲笔书信为手书、手札,称简短书信为短简、短书、小书,称答复的书简为答记,称佛家书信为法帖,称与人断绝交往的书信为绝交书,称不署姓名的书信为匿名信,称诽谤人的匿名书函为飞书、飞文、飞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希望采纳
“仁、义、礼、智、信”为古人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诚,信也。从言,成声。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
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
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
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
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
“信”的含义《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扩展资料:
在古代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商人,一个叫张诚,一个叫王信。
他们是经商的伙伴也是亲密的朋友,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都已成家立业赚得了万贯家财,由于生意的不断扩大,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地,为了生意的发展壮大,他们一个留在当地并发展此地以北的地区,一个则远下南方。
分别前他们约定三年后的今天重新在这发迹的地方相会,收拾好行囊南下的商人出发了,在外经商的日子十分的辛苦,可是他靠原先的基础和经验很快就在南方立足了,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他已经成为了一方首富。
随着时间的流逝约定的日期越来越近了。从南方赶回约定的地点大约要二十天的路程,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恶劣天气不能如期赴约,为了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为了不失信于人,他自杀了,因为他听说鬼魂可以日行千里,这样他就可以提前通知自己的朋友并且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后来朋友见到他还没有赶到就派人四处打探他的消息,当得知这件事以后,他的朋友非常痛心不知道该怎样来面对这样的事实,为了和他的约定为了能见到他,他的朋友也自杀了。
中国古代书信叫尺牍,信礼。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扩展资料:
尺牍解析:
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参考资料:
尺牍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书: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礼札即送礼的信《古诗十九首》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简:书简即书信,小简即便信,叶圣陶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信,发表时题目为《语文教育书简》
笺:便笺即便信,锦笺、华笺即书信的美称
尺牍:即书简,因古代常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信
尺素:即绢书,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饮马长城窟行》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
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来,鸿雁就成了信的代称
“信”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别称?
本文2023-10-28 03:0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