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中,官名很长的 用加顿号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古籍整理中,官名很长的 用加顿号吗,第1张

尽量不用。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宋人毛晃父子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中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B

在古代,单个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单个贯的字面意思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古代的户籍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籍贯合在一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来籍贯,汉语的很多词汇并不是字面意思简单相加。《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D

“黎民”即众民,乃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之俗称。

 布衣,原本是指麻布衣服。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谢罪。”意思说:季平子穿着麻布制的衣服,赤着脚,通过六卿向鲁昭公请罪。古代百姓只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也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布衣”有时也指一些读书人如果不做官,家境清寒,只穿布衣,所以被称为“布衣之士”。如《战国策·赵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这里用“卿相”和“布衣”对称,正表明一个富贵,一个贫贱。

  后来“布衣”也成为没有做官的人的代名词。

“白”指白身,就是没有任何官爵头衔。“丁”指人,类似于“壮丁”的的“丁”。

其他就只能发点查到的资料了

(1)指没有功名的人;平民。《隋书·李敏传》:“[ 隋文帝 ]谓公主曰:‘ 李敏 何官?’对曰:‘一白丁耳。’” 宋 岳飞 《奏乞除在外宫观第三札子》:“伏念臣起自白丁,误蒙器使。”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掷果》:“家世 洛阳 ,性习豪迈,甘为纨袴,又耻白丁。”《十月》1981年第5期:“要唱独脚戏,自己吹自己……谈笑无白丁,往来皆知己。”

(2)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亦指文盲。 唐 刘禹锡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 王錂 《春芜记·报仇》:“每尝闻得那 季** 精於翰墨,这封书,恰像个白丁写的。”《人民日报》198144:“一分到公社卫生院我就开始学点业务知识,一两年下来,至少不是白丁了。”

(3)旧指临时征集的壮丁。也称白徒。《宋书·沉攸之传》:“既至京都,诣领军将军 刘遵考 ,求补白丁队主。”《南史·王敬则传》:“ 胡松 领马军突其后,白丁无器杖,皆惊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纳谏》:“更有勑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旧五代史·僭伪传二·刘守光》:“属 瀛洲 军乱,杀郡守, 仁恭 ( 刘仁恭 )募白丁千人讨平之, 匡威 壮其才,复使为帐中爪牙,令将兵戍 蔚州 。”参见“ 白徒 ”。

古籍整理中,官名很长的 用加顿号吗

尽量不用。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宋人毛晃父子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