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推荐书籍
大学生,是一群人生中各种不确定性扑面而来的年轻人。导演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而大学生们,你们才20岁,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爆发力、更强的活力。
这里给宝宝们推荐8本适合大学生看的书,包括了个人成长、时间管理、能量充值、价值观养成、自我疗愈等方面,祝愿你们珍惜青春年华,多读好书。
《乌合之众》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
《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假如,你的孩子在18岁前只能阅读5本书籍,而这5本书由你决定,你会如何为他选择
上面是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在阅读群和朋友圈问卷调查了一下,有些小伙伴比较好奇答案,下面就公布结果。
1、超⑨
《易经》、《道德经》、《论语》、《三国演义》、《毛选》
2、陈龙
《论语》、《终身成长》、《刻意练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考试脑科学》
3、孙艳伟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活出生命的意义》、《终身成长》、《刻意练习》、《认知天性》
4、 刘泉材
《三字经》、《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了凡四训》
5、mora
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凌凌漆
《干法》、《活法》、《成法》、《论语》、《道德经》
7、clearlove
《小狗钱钱》、《被讨厌的勇气》、《如何阅读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8、猫本红豆冰
《西游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熊镇》其他两本自选
9、海淳
《第一性原理》、《三体》 、《富爸爸穷爸爸》
10、小红帽
《小王子》、《小狗钱钱》、《苏菲的世界》、《亲密关系》、《被讨厌的勇气》
11、ARTyang
《士兵突击》、《人生》、《21世纪资本论》、《活着》、《平凡的世界》
12、蝶梦庄生
《易经》、《道德经》、《毛选》、《普通心理学》、《国富论》
其他答案:
《活着》、《中国近代史》、《自控力》、《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平凡的世界》
经不完全统计《易经》和《道德经》出现4次,《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次。
我自己的答案,是这样的,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太好回答,一下子想不出来哪5本书,所以立马想到征求几百位书友的想法。
回到这个问题的题干,如果你的孩子在18岁前只能阅读5本书籍,而这5本书由你决定,你会如何为他选择
①你的孩子
②ta在18岁以前只能阅读5本书
③这5本书由你决定
第一、你得有孩子
第二、18岁前只能阅读5本书,第一感觉就是5本也太少了,我好歹在两年时间也看完300本书了。
第三、这5本书由你决定,这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说直白一点,就是有且只能有5本书,那就是考我们做父母的,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应该用哪5本书来塑造自己的小孩。
我之前有篇文章说过,我们其实是由一本本书塑造的,因为每本书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提升着我们的认知和格局,打开着我们的视野。
第一、肯定是要教他如何做人,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这是最基础的,那第一本书可以是古人圣贤书,上面提到的都可以。
第二、我觉得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是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就是由一个个习惯组成的,你有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人。所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的力量》和《微习惯》可以是其中一本。
第三、在18岁之前,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学习对他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技能,可以说有了学习能力,就是给人生开了一个外挂,不仅应试教育没问题,还可以自学校外的知识。所以《考试脑科学》、《认知天性》、《学会学习》、《好好学习》这类关于学习的书可以是第三本。
第四、结合自己将近30年的体会,我觉得一个人除了智商和情商,财商也非常重要,我会从小培养他的财商,必须有正确的金钱观,这对他今后的人生肯定也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小狗钱钱》和《富爸爸穷爸爸》这类财商启蒙教育书籍可以来一本。
第五、要想过得幸福,那人际关系必须得处理好,因为人类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且成事的关键也在于人,一件事情成不成75%取决于人,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所以《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亲密关系》和《被讨厌的勇气》这类书籍可以从中选择一本。
简单罗列了5本我觉得小孩必看的书籍,但这只是基于我个人的认知,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各抒己见即可,而且5本确实太少了。
@小红帽:我觉得对于18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兴趣第一,故事相对更有趣,而且从故事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如果我有孩子,18岁前,我就希望他(她)能有这样一些初意识:关于认识世界的,关于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的,关于对待成长态度的,关于如何对待金钱的,以及关于两性关系的认识。
如果我有孩子,我每天晚上陪孩子一起看这几本书,看到有意思的地方,我会和孩子进入讨论,哪怕每天只能看一页。
通过多次与小红帽交流,相信小红帽今后一定会是一个好妈妈的。
@Judy老师: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需要阅读的书,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书籍,如果让孩子现在去看的话,他们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只能家长自己看了以后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而且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需求来阅读,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1000个孩子就有一千种教育方式。
比如男孩子喜欢文史,军事的书籍,女孩子就完全不同。
Judy老师已经是一位母亲,而且也是一位教师,所以我看得出来她在教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每次听完她的讲话都非常受益。
@星星:我感觉《终身成长》这本书更像是写给指导者的,如果让孩子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那么更好的做法可能是父母自己去内化这本书并按照书里提供的思路去引领和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
简单依据年龄层划分阅读书籍是一种偷懒行为。
父母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一些言行(无心之举)会导致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而如果想从固定型转变为成长型,这种后天的改变是很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不止是理解和鼓励,还有方法的提供)。
@陈龙:我觉得言传和身教必须统一。
言传是主动的,说的好孩子不一定听,身教是被动的,不管好坏孩子都学。
所以父母必须言行一致。
陈龙是一位宝爸,在亲子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经验很丰富。
最后,我相信以上几位小伙伴都会是一位非常好的爸爸和妈妈,感觉他们的思想都特别正,自己也特别爱看书,爱学习,在教育孩子方面肯定也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希望我也可以。
我一直坚持在空闲时间看书,这几年看了有大概100本书。在浏览各种网站的时候,也会留心观察别人推荐的书。
我在知乎的一些回答,读者看完之后会留下“醍醐灌顶”的评价,也有人私信问我怎么做到的。
看待人和事,如果想要观点独到,见地深刻,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观,我称之为个人的“ 认知操作系统 ”。
在我构建自己的“认知操作系统”的过程中,这10本书至关重要,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这套书被网友称为“ 屠龙术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教员在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的。
我把这本书放在第一本,就是因为这本书能够提供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论,算是“认知操作系统”的最基层。
任何一个人,熟读这套书,至少会让你的思维能力上升一个层次。
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具有实用性的论点,比如 实事求是 的观点。
前几天和一个读者聊天,他就说现在的电视剧中少有正常人。
有些影视情节中的人物,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办,但是里面的角色却选择了最不可思议的那种做法。
经常看这种影视作品,虽然看的时候很爽,但是会越来越丧失最基本的做事原则—— 实事求是 。
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但是怎么才能不情绪化,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
所有的情绪化,都是因为无法做到实事求是,没办法去面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想着靠情绪化来回避问题,结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越积越重。
除了实事求是,还有很多其他的观点也值得学习,比如“ 抓住主要矛盾 ”、“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
可以说,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个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来说,是必读书目,读个100遍都不为过。
这里摘取教员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瑞·达利欧,是桥水基金创始人。
桥水基金是全球最为著名的对冲基金,甚至超过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更是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
达利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自己每一次所犯的错误都做了记录。
然后对这些错误进行反思复盘,形成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前后的这些记录,就形成了这本书的主体内容。
《原则》这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达利欧的个人奋斗史,第二部分是他的人生原则,第三部分是他的工作原则。
后两部分的人生原则和工作原则,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百条,主要以清单体的形式呈现,每条原则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比如,达利欧提出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这个原则其实是一个等式: 痛苦+反思=进步 。
在达利欧看来,我们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很长,免不了要犯各种错误。但是犯错误不可怕,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还是螺旋式下降走向失败和灭亡。
关于错误,达利欧还认为, 成功只会让人形成路径依赖,一直重复过去的行为,无法实现进步;而错误往往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刺激,逼着我们去反思和进步。
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中的所有原则,都是由错误+反思得出来的。
这本书我把它当成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指导手册,一到空闲时间,我就拿出来翻看几页。
很多人毕业后进入企业,还是重复着在学生时代的思维方式,做事只做领导布置的内容,就好像在做一套卷子。
但是如何才能认真思考,独立做决策,是很多人不具备的。
这本《原则》则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建议,而且这些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是经过达利欧本人验证过的。
这本书在豆瓣心理学类书籍中排名第一,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我最为灰暗的时刻。
幸好那时候读了这本书,否则我肯定就成了抑郁症患者,也不可能再写这篇文章了。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个系列,其他几本书我后来也看了,总的来说第一本书写的最好。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和作者斯科特·派克的大量心理学实践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患者。
在给这些患者做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斯科特积累了很多的案例,也成功地治愈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书中有很多心理学案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用犀利而又温暖的笔触分析每一个心理问题,再用专业且易懂的心理学知识仔细诊疗。每次看完一个病例,就好像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了一番,那种从头到脚的踏实感让人心生感激。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心智成熟的旅程 ”,主要说的是现如今很多人心理问题的根源—— 心智不成熟 。
现在网络上弥漫着各种恐慌、焦虑、迷茫、抑郁的负面情绪,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不愿意成长,不愿意让自己变得成熟,变得有勇气也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只有生理上的成熟,却无心理上的成长。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
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
过早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三天。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和高考。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中吵闹。
看到别人婚姻不幸,于是便为自己从来没有勇敢地追求过感情而开脱:看吧,还是不要结婚生育了,没有好下场。
时代给了我们逃避责任的理由,同时也把我们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收走。
我们为自己的每一次逃避承担责任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理直气壮、聪明无比,其实只是不敢面对。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I:心智成熟的旅程》,让很多在成长道路上不够勇敢、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彻底地来了一次自我救赎。
我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每翻一页,都会在作者真实却又有力量的文字中看到那个懦弱的自己,那个不想长大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从过去的懦弱中走出来,享受心智成熟之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的坦然、从容与淡定。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走出父母的怀抱,让自己独立起来。
而让自己独立起来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经济独立, 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仿佛在告诉我们整天想着赚钱是一件让人耻辱的事情,对金钱的追求是不值得提倡的。
成年后才发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但是自己的工资仿佛永远不够花。
财商教育的缺失,让我们从小就没有树立起对于财富的正确观念,结果一入社会就不知道该怎么创造财富,该怎么规划财富。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算是理财入门的第一书。从最基本的观念讲起,帮每一个想要理财的初学者,走好启蒙的第一步。
书中提到很多的观点现在仍被很多人推崇,比如: 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他工作。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对财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理智的看法,也会对几种赚钱方式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我的第一本理财书就是这本,所以推荐你来看一下。
一个人只有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成就时,他才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可是,在任何一方面建立超越大多数人的优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何才能在某一方面取得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成就,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所讲的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首先指出,我们很多人的练习都是“ 天真练习 ”。
这种练习基本上只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天真练习”浪费时间和精力,把一个人搞得精疲力尽,最后成了富士康的熟练工,但是没有成为行业专家。
而有目的的练习,也就是“ 刻意练习 ”具有四个特点:
(1)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这里要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
(2)专注。 想要取得进步,至少在练习的时候,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3)反馈。 不论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反馈可以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的,也可以是别人给你提出的。
(4)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我们经常在各种文章中看到“刻意练习”、“10000个小时的练习能够帮助你成为专家”这种观点,但是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具体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刻意练习。
这本书就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刻意练习的具体操作到底是怎么样的,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是美国700多所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入门的必读书目了。
这本600页的巨著,我是断断续续花了大概有3个月的时间才看完的。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其背后透露的往往是很深刻的心理学常识,但是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比如:
(1) 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2) 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放倒过来想一想;
(3) 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4) 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在第一个选择给出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需要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择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5) “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忙的。所以答应一件事之前,最好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6) 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长久。
类似的心理学现象还有很多,在书中都有很详细的分析。
这本书看起来很厚,但是读的过程中还是很通俗易懂的,而且会有一种读一段豁然开朗一段的感觉。
考试没考好,我们害怕父母、老师、同学问我们的成绩,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向他们解释清楚,我们之所以没有考好,是多么的合理;
很多人过年害怕回家,害怕被亲友问自己在哪里工作,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因为我们没办法向别人解释为什么自己没有月入过万,为什么自己没有结婚,为什么没有找到对象。
我们总是想去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以期待别人的认可,不至于被别人讨厌,被别人不理解。
但是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我们之所以随波逐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害怕被讨厌,害怕去改变。
改变需要勇气,这个勇气就是不怕被别人不理解,不怕被别人讨厌。
急切地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便放弃自己本来想要做的事情,急急忙忙的按照别人的期望来行事,即使做到了,自己也不会开心。
之前有一个读者向我咨询,他说自己想要去创业,但是他的父母非要让他去考公务员。
考上公务员之后,父母开心了,但是他却怎么也提不起精气神。每天上班提不起激情,看着网上各种创业成功的新闻,自己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
后来,我就问他,你活到现在,勇敢过吗?
他说没有,活了20多年,一直都是在父母的期望下活着,这让他一直活不出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
有很多这种从小到大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敢为自己而活,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因为害怕被别人嘲讽,害怕自己被别人讨厌。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或许应该买来看一下。
《影响力》这本书是我在直系领导的办公桌上发现的,看到名字的那一刻,我就觉得牛逼的不得了。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没有影响力就没有追随力。
影响力是一种个人魅力,有的人说几句话,别人就愿意听,有的人长篇大论说了一通,要么听众昏昏欲睡,要么低下嘘声一片。
在看到这本《影响力》之前,我对于影响力的认识是:我们想要影响别人,首先我们要作为一个强大的人。把自己在某一方面变得非常的优秀,然后用这个优势去改变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但是这本《影响力》告诉我, 如果你想让你的顾客或者下属听从你,你必须要仔细观察思考他们最关心什么,在乎什么,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进而用行动和语言帮助他们实现需求。
当你能满足一个人真正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听从你的安排做事了,这时候,你的影响力就建立了。
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在几次简单的交谈之后,让和我对话的人放下对我的防备,并且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各种经历,这本《影响力》功不可没。
现在有很多的“社恐”患者,害怕与人交谈,就是因为无法建立影响力,害怕对方不理睬自己,引发尴尬。
想要治疗“社恐症”,这本《影响力》绝对需要认真读一下。
我从小到大,很少和别人吵架,身边认识我的人也很乐意和我交谈。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两句话就能吵起来,直到我看到了这本《非暴力沟通》才发现,我这么多年一直在践行这本书中的很多原则。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书中提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暴力的沟通,情绪的肆意发泄,就是因为我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只会把冲突归咎于对方。
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对于父母的责备、老师的训斥,朋友的指责感到愤怒,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我们的需求,不顾及我们的感受。
这本书从实操层面告诉我们,怎么和身边的人沟通最有效,才不会把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搞得双方不愉快。
除了教会我们怎么和别人沟通,这本书最后一部分教我们怎么和自己沟通、与自己和解,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爱自己。
书中提到, 只要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怎样得到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作者认为,一旦认识到我们行为的动机建立在我们的需要以及价值观上,我们就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的和谐愉快起来。
很多人不爱自己的工作,就是因为自己是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做目前的工作,这个工作并不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他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样每天上班的时候,难免会如同上坟一样,心情沉重。
如果想要摆脱这种情况,最好还是看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会告诉你如何与自己的内心沟通,让自己做的每一次选择都尊崇自己的内心。
我推荐的这10本书,前面9本都是论述类书籍,只有这最后的一本是文学类虚构小说。
我在大学读的100多本书中,只有少数几本书是小说,其他的都是社科论述类书籍。
毕业后,我就很少读文学类作品了,小说则是能看影视作品的,就不再读原著了。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给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慰藉,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讲的是一群平凡的人的生活,但是活着就应该演绎不平凡的故事。
它是给所有普通人作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看到的是别人的生活,思考的是自己的人生,它让我明白:人这一生,总是要经历风风雨雨,只有真实地生活,我们才能过得更有意义。
以前我总是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各种嘲讽。
但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你,都不能决定你的生活,真正能够决定你生活状态的,唯有你自己。
你认真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人生,你才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并没有太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就像一杯温润的酒,越品越有韵味。
上面的9本书可以选择性的读,但是最后这本《平凡的世界》,请你一定要拿来细细品读。
11月刚结束,12月的第一天就这么悄悄开始了。回顾这个月,你没有没有好好读书鸭~—每到月初,我都会习惯性的做一个阅读计划,8月也是同样。之所以将书单发在小红书上,也是为了监督自己认真读书哇!—考虑到是发出来给大家看的,所以书单里也会加一些我读过的,并且看完后觉得值得推荐的书籍。
希望能和你共读!—️就在昨天,赶着月末的最后时刻,闲着没事,一口气看完了《人间草木》和《沉默的巡游》两本书,硬是熬到了深夜。—最近一直是断断续续的阴雨天,这样的天气真的很适合待在只开一盏台灯的房间角落里读书,惬意又闲适。—想起在学校的时候,尤其喜欢去图书馆或者校门口的书咖,最长的时候能坐上四五个小时,都不觉得腻味。—总之,读书真的是很能带给人愉悦感的事情,每读完一本书,都像是去了一个新世界体验了一次。
人生的纬度就在读书中被不断拉扯、放大,这正是书最能吸引我的一点。—回忆起我的阅读史,大一刚开始决定认真读书时,那一段时间因为静不下来,看书总是很浮躁,期待能快点看完,却也总是看不完。—再后来,当习惯慢慢养成后,心真的更能静下来了,所谓是有了静气罢,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更为稳定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习惯用小本子手写一些东西,文字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着。—也许是因为经常读读写写的原因,说话谈吐、思维表达都比之前显得更有逻辑和条理性了。—这是之前在一次工作处理中,收获的他人对我的评价,第一次听到时,心里满是惊讶,毕竟我之前一直在和他人交流的问题上不太自信。—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能带来好处的事情,一本而万利。—所以,坚持阅读吧,大学四年的积累将会是你的毕生宝藏!
《山茶文具店》看完内心没有什么多大起伏,但是让我懂得了书信的讲究之处,每次对应的人和事纸张、笔、信封、邮票的挑选,都有它的独特性,和想传达的感情。
大学生推荐书籍
本文2023-10-28 03:53: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