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治家篇):第十四章 以德配位,勤敬持家
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倡导并努力践行这一美德。过去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说的就是关于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美德和操守。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普遍出现了铺张浪费、奢靡无度等现象、到处充斥着“金钱万能论”、“一切向钱看”的不正之风,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被放在一边、遭到唾弃。
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各种铺张浪费、奢靡之风来势凶猛,奢侈饭局、天价烟酒大行其道、充斥人间,一掷千金不眨眼、流水花钱豪阔天。古语有云“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铺张浪费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任何一个国家或家庭,无论曾经多么强大和富有,都经受不起奢靡、浪费之风的“折腾”。因此,保留传统美德,发扬社会优良传统,十分必要!老曾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到位。
1、持家宜勤敬,家和万事兴
咸丰四年六月至七月间,老曾一连在三封家书中都提到:家中的兄弟子侄们,一定要以勤敬二字为处世之法。勤是勤劳、勤快,敬是恭敬、谨慎小心。凡事务必要事必躬亲、亲自动手,不可以懒惰,不要做打哈欠,伸懒腰的散漫样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有站样,坐有坐像”。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勤劳带来兴盛,懒散就会败落,这是每个家庭千古不变的道理。希望兄弟子侄们务必将勤敬二字践行下去,时刻不能离身。
咸丰四年这一年,老曾在七八封家书里都在反复提及“勤敬”的重要性,他指出:兄弟子侄们一定要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当官有了权势,那么家里的子侄最容易产生骄傲奢侈、放荡不羁的心理。“骄佚”二字,正是败家之道,希望家里时刻留心,兄弟子侄辈千万不要沾染这些。任何一个家庭,只要能够遵守“勤”、“敬”、“和”,家道没有不兴旺的。弟弟们可以将我的话拿去跟乡里亲戚族人中去一一验证,看是否所言非虚。
在一封封家书中可以看到,老曾时刻不忘教导家中的兄弟子侄们要勤劳、要节俭。从自己进京做官那一刻起,曾家就正式成为了官宦之家,也正是基于此,老曾十分害怕自家的子弟会染上官宦习气而奢靡懒惰,他反复叮嘱自家的子弟们一定不要懒惰,也不要摆架子,要养成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可以说,在老曾心目中勤俭持家、不沾恶习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2、训诫兄弟儿女辈,惟以勤俭谦
曾氏兄弟组建湘军、用时十余年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为大清居功之臣,一时间名声显赫、功勋着著。咸丰九年起,老曾的弟弟在老家起屋建祠堂,对此老曾指出:大兴土木一是会有风言风语,二是动乱年月世道不太平,比如这些年在江西只要是富贵人家的大宅院没有一家不被烧毁的,在偏僻的老家建大宅子势必会被传扬出去,遇到灾祸是早晚的事情。希望弟弟们善加考虑,生活上应该俭朴一些。
很快,老曾又去了一封家书:弟弟对国家和家庭功劳很大,但是起屋建祠堂算是大兴土木、花钱地方很多,恐怕将来物极必反、难以为继。已经建好的竟希公祠就不去说了,祖父和其他弟弟的祠堂一定不要再修了,希望弟弟以后在俭字上下一番工夫,日常花销要节俭,盖屋和人情礼节也要节俭。只有爱惜物力,崇尚节俭,才不失寒士的传统家风。在老曾心中,崇尚节俭乃是古之传统,应该永远保持下去,代代相传,曾家的发展才能长久下去。
同治三年,老曾在给四弟的家书中提到:教育儿女辈应该以勤、俭、谦三个字为主心骨。因为曾家的门第现在十分显赫,想当年几位弟弟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在祖宗的恩泽下我现在名声很响。如果要做到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后代子孙,想要福泽绵长久远,就应该时刻教育家中子弟务必以勤劳、节俭、谦逊为处世方略。一定要在这三点上反复下功夫,时刻不能忘记。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说:处在忧患中,容易使人上进并充满生机;生在安乐中,容易因懈惰而自取灭亡。当前社会上奢靡享乐、铺张浪费之风抬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淡忘了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美德,背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曾时刻不忘告诫兄弟子侄辈们务必“勤俭持家、谦虚做人”,这就是传统美德的代代传承,是曾家自老曾以下八代无一“败家子”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学习。
老曾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个人品德也值得世人称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老曾做人特别清醒,从来不会因为身居高位、功勋着著而得意忘形。相反,老曾常常将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时时警惕自己、愧疚反省,并且反复告诫兄弟子侄要低调做人、常怀敬畏之心。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反观当今社会,一些人骤然暴富或身居高位后就迷而忘本、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丑恶嘴脸,已经面目可憎惹人嫌了,自己犹不自知,令人可叹可笑!
3、俭以养德,以德配位
咸丰四年,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我现在在军中名声非常好,每到一个地方,老百姓都放爆竹焚香下跪迎接,来慰劳军队的人络绎不绝。承蒙祖宗几代的厚德,让我享有这种荣誉和名声,内心实在是战战兢兢,感到既惭愧又谨慎。只希望官职声望不再增长,这才算是保身守家之道。
关于如何看待“名望”,老曾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谓名望,是造物主所珍重爱惜的,不轻易给予他人。自己道德浅薄,能力不足,如今享有大名声,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相称,所以不敢稍有骄奢。为了曾家的长久未来,希望兄弟子侄们一概勤俭持家,不可以倚势骄傲自满。最后,老曾用一句古语“无实才而享大名的人,必定有灾害。”反复告诫家人们要时时警戒自己,以防止德不配位,祸水咸至。
在老曾的人生观里,只有时刻注重俭以养德,才不至于将来德不配位、祸水咸至。咸丰元年,在老曾写给弟弟的家书里谈到:凡是人的一生,只有“迁善改过”最为可靠,每个人的家庭里,只有“修德读书”最为可靠,能够做到就会福至,反之则是祸生。时常留心自己言行中的差错并时时警惕、不断寻求行善的行为、问过则改努力修德,才是家族之幸。
注重兄弟伦常关心兄弟成长,明白家和万事兴;安排家中事务条理清楚、细节明白,居安思危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时刻谦虚恭敬,彻底戒除骄横之心;勤俭持家,俭以养德,以德配位;牢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诀;诚挚孝悌长辈,严格把关儿女婚姻,确保家风代代传承;置田造福族里,中庸处世乡邻通过详细总结,圣人老曾的治家之道、优良家风的传承之绝,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敬佩之至,再次学习了!收队!
< 第十四章 完 >
论语
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为语言学家,此书训诂很好,但杨对儒学认识很一般。中华书局简繁皆有(简体本有删节)。
钱穆《论语新解》,此书我没看过,但不少人推崇,顺便说一下此书是用文言写的。三联。
程树德《论语集释》,对古今几百位论语注家注释的汇集,可做资料用书。中华繁。
李泽厚《论语今读》。李是建国以来少数完全原创,有自己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史家。由于政治因素,李长期受到某个组织及其走狗文人之批判,故鲜为年轻人所知。李书参考了以上诸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李注论语,有六经注我的意思。该书分原文,注(摘抄古人之说),译,记(阐发义理或杂感)四部分。由于李西方哲学功底深,所以初读比较费劲。三联简。
庄子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繁。推崇者不少。
《庄子篡笺》钱穆,此书用古人注疏体,采古今中外多家注(真的很多),并加按语。读之需要一定古文功底(注音用反切,有的音好像是古音)
《庄子校诠》王叔岷,中华繁。钱穆在《篡笺》中评价此书用力尤勤。推崇者不少。
老子我就无能为力了,注家太多太乱套了,似乎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注本出现。
二楼三楼的看法都有些偏激。
对于二楼,我想说我们不必厚古薄今。恰恰是对古人,对文化遗产的盲目崇拜与继承,阻碍了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所谓国学,所谓国学热,不就是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的畸形产物吗。它只会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肤浅。古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欠逻辑的,正需要现代人学习西方哲学,站在历史高度,用逻辑与理性解构之,贯通之。
三楼颇能代表现在不少人呢。我只能说那些人在放屁。理解不了孔学(原典儒学)就不要放厥词。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全盘否定之就是否定中国人自己。这不就是我所说的越来越肤浅之表现吗。(其实庄子不少思想源于孔子,比如热爱生命,对独立人格的尊重。)
我建议你买些思想史方面的书看,先有个宏观把握。比如李泽厚的三本《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侯外庐编的思想史等。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治家篇):第十四章 以德配位,勤敬持家
本文2023-10-28 04:17: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