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657件,其中一级藏品42件,包括太平天国颁行的原刻本官书《钦定士阶条例》和《钦定军次实录》及天王洪秀全批准颁行官书的“旨准”
木印、“渡船规条碑”等传世珍品。重要复制文物有天王和幼天王玉玺、洪秀全亲笔“守天浦诏”以及巨幅太平天国“望楼”壁画等 427件。
该馆的专业性图书资料室,藏有太平天国专著、地方志8000余册,清代苏松太道兼署江苏布政使吴煦档案11大箱,咸丰、同治年间名人函札200多件,太平天国文物、遗迹底片5000余份。
团龙马褂
团龙马褂为太平天国高级官员穿着的官服。黄缎质地,马褂式样,袄短袖肥。上绣四条团龙,四团龙分别绣在前胸、后背与两袖。其间绣以牡丹、蝙蝠和流云海水等纹样,色泽鲜艳,工艺精湛,保存完好。
此件团龙马褂系1864年清朝官员席宝田在江西俘获幼天王洪天贵福时所得,他视为珍宝留传子孙。解放后,席宝田后代将其捐献。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铜炮
此炮置造于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年)。铜质,炮身长965厘米,口径6厘米。炮身阴刻“太平天国乙荣五年置造,重贰佰斤,粉玖两”等铭文。该炮是1957年12月在昆明金属回收时发现,发现时炮内还存有遗留的火药。1958年移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规条碑
此碑为石质,碑高95厘米,宽46厘米,碑文楷书阴刻。已残破不全,碎成三块。它是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855年2月4日)所立。其内容为保证码头畅通,防止“刁顽船户”对渡河人的任意讹诈,制定了收费标准,并规定“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此碑于1955年12月在安徽省当涂县江心洲太阳河村发现,故而也叫太阳河码头渡船规条碑。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镇库钱
黄铜铸造,直径101厘米,厚14厘米,重810克。正面刻“太平天国”,背刻“圣宝”。镇库钱铸造精良,为太平天国非流通货币。1953年2月在南京某仓库废铜中发现。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太平天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它的钱币制造、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尽管如此,但还是充满迷人的魅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选派人员铸造钱币,钱币的铸材,主要有金、银、铜、铁、铅,可谓五金皆备。钱币一面是“太平天国”四字,另一面大都是“圣宝”二字,由于洪秀全自称天王,赞美耶稣为救世圣主的宗教纲领,因此几乎各方面都加称一个“圣”字。文字多为规正的宋体字,这是太平天国钱币的一大特征。另外,“太平天国”四字既是国号,又是年号,在中国历代钱币中,将国号和年号合而为一使用的只有太平天国。
纵观太平天国钱币,它的朴实、厚重,无不映射出农民起义将领们的纯朴和刚毅。当我们抚摸着这样一枚小小的钱币,陶醉在对历史的回忆中时,不禁要赞叹它是我国几千年钱币文化史中熠熠生辉、独具风采的一页。
常熟墙头诗
常熟墙头诗为1860年9月16日太平军攻克常熟后所写。墨笔题写,高115厘米,宽275厘米,每行4字,共10行40字。其内容为:“常热(熟)有妖,如若不退,百姓寿(受)难;天兵家(驾)到,不起(欺)子民,不烧房屋;如若团练,烧杀不留,劝至(致)百姓,逃者为高。”1957年在常熟市山北乡农民顾关泉家发现。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商凭
此商凭白纸墨刷,墨笔填写。高309厘米,宽331厘米,在商凭两字中间,盖有“荡口镇官卡查过”长方形回纹边朱戳,年月日上盖“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开朝勋臣殿前户部正地官陈潘武” 长方形朱印。在荡口镇人家所藏弘治刻本《三国演义》中发现。
商凭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各商店的营业执照。该商凭为求天义陈坤书等于1861年12月18日发给金匮县荡口镇黄兴和头绳花布店商凭,上载明应遵守的法令:“一切货物,务须公平交易,既不得奇货自居,亦不得高抬市价,如敢垄断渔利有害民生者,准尔铺户指明禀究”。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田凭
此田凭连史纸墨刷,墨笔填写。高298厘米,宽273厘米。年月日上盖“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王宗殿后北破忾军主将乾天义李恺运”长方形朱印,骑缝上另盖长方形朱印,印文不清。
田凭是太平天国颁发的土地证,田户执有这种凭证,即拥有对土地使用的所有权。这张田凭内容丰富,外观完整,尤其是发给祠堂田凭更属少见,它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该田凭是1953年在金匮县荡口镇某家所藏的弘治刻本《三国演义》中发现的。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史密斯日记
“史密斯日记”由英国人乔治史密斯所写。时间从1863年10月16日起至11月29日止。日记由三部分组成,即:“史密斯日记”、“史密斯日记戈登抄件”和“史密斯致香港《中国之友》信稿”。纸质。日记长73厘米,宽118厘米。抄件长21厘米,宽268厘米。信稿长203厘米,宽253厘米。
史密斯曾在慕王谭绍光部下帮助太平军作战,1864年在常州保卫战中阵亡。该日记后为戈登所得,戈登将日记予以抄录,并在某些段落旁加了批注。这些资料对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外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世纪60年代英国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柯文南博士在英国戈登文书中发现日记原件,1979年5月来华,将日记原稿赠送给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吴煦档案
《吴煦档案》是吴煦任职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常胜军督带期间的公务档案和私函。时间上起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下讫同治六年(1867年)。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年荔影。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吴煦档案》纸质。共约数10万件,多为第一手原始资料,档案的大部分内容是吴煦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上谕、奏折、禀报、往来书信、情报、探报、外交公文照会底稿,厘金和军饷帐册、报销底册、科举试题、记事等等,涉及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会党活动、农民抗漕、中外交涉、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清朝官场腐败和商业、物价等众多方面。
吴煦去世后,档案一直由其后人收藏家中,1953年,其后人在杭州将这些档案当作废纸出售时,被浙江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发现并予以收购,后送至中央文化部。1859年4月和1978年分别由中央文化部、中国革命博物馆先后拨运档案13大箱交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已装裱成606册。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钦定士阶条例
太平天国颁刻印书之一。纸质。高27厘米,宽15厘米。封面题“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新镌”,纸张泛黄,且有部分虫蛀。半页8行,每行12字,共33页,是国内唯一的完整无缺的初刻本。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东方部也收藏有一部,但不完整,缺第5、17、18页。
这一部印书刻本,首载干王洪仁玕等拟议《试士条例敬献圣裁奏》,次载正总阅李春发、副总阅黄期升等序,然后分条记载科场士阶条例,从科举制度、试场条例,以至品级、章服的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它是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1957年在江苏常熟梅李区珍门乡收购废纸中发现。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大齐门牌
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初无门牌之设,这年七月,“讹言有官兵混入江宁城,举国若狂”,当时天京城卫戍司令韦昌辉“倡议设立门牌,逐户编查”,遂有门牌制度。太平天国最初门牌的设立是作为一种军事措施加以施行的,后随着领地的日益扩大,每占一地,设立乡官,清查户口,编立门牌,门牌逐渐演变成一种安民措施,其目的是便稽查杜奸宄免滋扰。我馆现存的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认天义陆顺得发丁大齐门牌是太平天国后期门牌的一个代表。这张门牌上列有户主丁大齐祖孙三代、旁系近亲的姓名、年龄、生故情况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年月日上盖有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殿前南破忾军主将认天义陆顺得朱印。这张门牌形制完整,印文清晰,内容丰富,是馆藏一级文物。
孔雀牡丹壁画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专门设置了绣锦衙负责各府第衙馆的绘画事宜,委派 职同指挥的“典绣锦”官员主持工作。据史料记载,当时天京城内各府第衙馆“门扇墙壁,无一不绘”,而且,按照各自的官阶等级绘制不同内容的壁画图案。即使是在天京城失陷,经过湘军的焚烧毁坏后,仍然还有一千多处壁画遗存,可想当年天京壁画盛极一时。斗转星移,岁月如梭,直到1952年南京堂子街发现了太平天国某王府壁画,才使我们有幸一睹太平天国壁画之风采。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现存18幅,孔雀牡丹图是其中的一幅,它以青翠的松树与浓艳的牡丹做背景,衬托出翘首开屏的孔雀主题。整幅壁画构图严谨,运笔娴熟,设色极工,是太平天国壁画中花鸟题材的杰作之一。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欣然描述的时代。随着朝代一个又一个的更迭,因此,各朝代遗留给后世的,只有一件件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们可以借此窥探古人的生活。由于一件龟甲文物的出现,专家研究后,竟破解了六朝饮食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小编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朝代之后,金陵(今南京),作为这六个朝代的都城,见证了六个朝代的兴亡,因此,这座城不仅充满了无数座宏伟建筑,而且也埋藏了千百件的奇异珍宝。虽然自古以来,盗墓者就很是猖獗,但是时至今日,经过我国专家们几次抢救式发掘,南京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六朝文物。在2014年,我国在南京开设了六朝博物馆,将出土的许多珍奇宝物,展览给世人,让我们借此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谜之旅。
在南京生活的市民们,大都以“六朝古都的南京”为荣,所以老南京人也都很乐意去淘些古玩字画,戴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古玩爱好者,这天,他竟在地摊上发现了一片“大龟甲”,经仔细端详过之后,他虽然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它的用处,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古文物,于是他花重金买下了这个宝贵的玩意儿。他回家自己研究一番后,他认定这是一个“鼋甲”!鼋,一种大鳖,生于淡水中,本多分布于南方的江湖中,背部颜色青黄,是夜行性动物,由于过度捕杀,2013年被列为国家濒危保护动物,但是在六朝时期的南京,鼋的数量较多,所以有大量的鼋类制品的文物传于后世。
戴先生认定这个文物是鼋甲后,将其交给了“六朝文物”的专家们,专家们经过初步的判断,一致同意它确实为“鼋甲”,但就其用途,专家们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专家认为:此为皇宫中的御用之物,其作用应为护心甲,制成之后放在皇帝的内衣中,专门预防刺客的袭击,保护一国之主的安全。
其他一部分专家则猜测:这种经过精美加工的鼋甲,应该是用来做“传家宝”传承的,因为这种物品世存量稀少,因此价值极高;而还有一些专家认定:这块鼋甲是古代的鼋自然死亡后留下来的,由于古籍记载,鼋为一种“吉祥”的动物,所以其常见于古代寺庙的放生池中,所以很有可能,这是当放生池的老鼋死亡后,寺庙中的僧人加工得来。专家们就这三个用途展开了讨论,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相关古物出土,讨论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又一件“鼋甲”的出土,这个谜题终于得以破解。原来这块鼋甲是“六朝人吃鼋肉而剩下的鼋壳!”在最新出土的鼋甲中,它旁边就是一些六朝的瓷器,餐具碎片,这些都证明了鼋为餐桌上的“佳肴”。经过专家查阅资料,更是发现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鼋,味美鲜嫩,食入后有助于延年益寿。古人大都挖空心思,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而长寿的鼋,时人就开始争相捕捞这种生物,就这样,原本广泛分布于江湖底部的鼋,越来越少,最终基本都绝迹了。
物以稀为贵,鼋不常见之后,它的壳也从“食用废料”翻身,一下子变成了极佳的“加工原料”,由此可见,今天的废料,就是明天的宝贝,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果真如此啊。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们的国人对于古墓和文物都是比较有兴趣的。以前国家还不太重视古墓的保护,以至于许多盗墓贼经常“光顾”一些古墓,将其中的文物**出来然后转卖出去,而近代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古墓和文物的保护,还对此出了一些政策。
经过长期以来的考究,如今的南京可算是古墓的聚集地,许多的文物都出土于此。因为古时候的许多王朝都是在这里建国,所以这里被人们看作是一块“风水宝地”,那些有身份的的人大多都是在此安葬,于是就有很多古墓了。
而在这块宝地上,风水最好的应该就是西善桥这一带了,许多的珍贵文物都是在这里出土的,但在这块宝地上,却有一座小山,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寸草不生的,不管是野草还是农民专门种植作物,都没有长出来,而人们有的又相信一些鬼神之说,将这里看作是有非科学存在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将这里看作是个禁区了,一般都不让孩子到这里玩,也不在这里耕种了。
但现在我们都知道,世上哪有什么鬼神,都不过是人们的迷信罢了,1953年,有人就在这附近建造砖厂,于是就有人陆陆续续的到这座小山上挖土,最后他们发现这土层下面居然有青砖。由于这一带经常发现古墓,所以这些人一下子就知道这可能是古墓,然后他们就通知了文物局的人。
虽然发现古墓这种事在当地是非常寻常的一件事情,但是这次发现的地点是这座小山,很多人就非常好奇,围观的人也就非常多了,他们想看这古墓到底能出土什么文物,更想听专家来解释一下为何这里寸草不生。
经过一番考究,专家们确定这是明朝时期的古墓,然后有又发现了一块墓志铭,从中知晓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明朝的司礼太监“金英”。虽然说太监这一职位似乎很低,没什么看点,但是这位“金英”就不一样了,他可是侍奉了四代皇帝,理应说他的地位应该越来越高,毕竟是几代皇帝的身边人,算得上是宫里的“老人”了,不说在明景泰帝的时候他因惹怒了皇帝,念在他是几代皇帝的身边人,他只是被贬到南京。
一般来说太监被贬出宫的话,日子应该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可不一样,先不说他在侍奉皇帝的这期间他收了多少贿赂,光是从他能侍奉四代皇帝就能看出,这个人非常有心机,不然怎么能在皇帝身侧伴这么久。所以就算是他被贬,但是靠他圆滑的处事方法,他的生活也是过得非常好的了。
虽说这人的墓穴里面的珍贵的文物应该很多,但是经历了前人的“洗礼”,专家们只在这里发现了一件称得上是国宝级的文物。而人们更加想知道这里为何寸草不生,其实是因为这古墓使用了石灰类的夯土,还有一层砖砌的墓壁,植物的根系就算能穿过夯土层,也是没法穿过砖头的,所以就很难汲取养分,植物也就生长不出来了。
所以啊,这世上哪有什么鬼神之说,我们还是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我国古代墓葬都会进行精心的设计,除了会在墓室通道中设计各种机关以防后世的盗墓贼,墓室内部也会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夙愿进行编排,有的会根据地形设置称悬棺,而又的则是罕见的阵法。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了一座大型战国诸侯墓,里面的棺底就刻着北斗七星,甚至棺木都是按照二十八星宿进行摆放的,极有仪式感。
除了星宿,还有墓室会根据八卦太极来进行排布,2010年在南京就曾挖出一座明代古墓,里面的棺床程八卦状,因而这座墓也被u称为是道教祖师的墓。南京旧时被称为金陵,是东晋、南宋等六朝古都,公元420年,刘宋当朝,南京所在的建康城更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可见古时候的南京有多么繁华。
据统计一共有40个皇帝在此当政,而南京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异族政权当政的古都,因此当地所修建的皇陵也有不少,诸侯墓就更多了,南京市的文物局和博物馆非常重视当地的文化保护,为了弘扬南京的历史文化,市博物馆至今都是免费开放的,游客可凭借身份证明直接入馆参观。
2010年12月,政府对雨花区的民房进行修缮,为了不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必须要加快施工进度,因此工程队就投入了大量的挖掘工具,一共有30辆挖掘机,12月15日那天,挖掘机正在施工坑里取土的时候,突然地面塌陷,产生了一阵巨响,工人们额在震惊之余立马过来查看,只见这底下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所以上面的图层因为没有承重能力,在挖掘机多次工作的时候终于塌陷,进入这个砸出来的空间,会发现里面竟然是一片墓葬区,于是赶紧上报给了文物局。经过专家过来勘测,确定这是一座明朝的墓穴,因为挖掘机下落对墓室的损坏比较严重,于是专家马上下令对其进行抢修。
按理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底下的墓葬一般非富即贵,再不济也会有少量的陪葬品,开始这个墓室却十分古怪,里面除了一口棺木,什么也没有,若只要葬一口棺木,为什么有要挖这么大一共墓室才入葬呢?可见这人并非平民百姓,但若是达官贵人也说不过去。
由于墓室中只有一口棺木,专家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只见这口棺木呈现了八卦状,极为罕见,更奇怪的是,棺木本体被四条大铁链给锁住了,像是在封锁住什么东西。专家们将这口棺木移居到研究所,对上面的墓志铭以及特殊的八卦阵法进行研究。
终于得知,这竟然是明朝长春真人刘渊的墓,刚刚大家看见的被锁住的棺木就是“铁链悬棺”,而他本人则是明朝的道教高人,因此这座墓也被称为是道教祖师的墓,目前一被南京文物局给保护了起来。
1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标之一。2 瞻园:是一座古建筑群,也是明代皇宫和清代南京府衙,被誉为“中国十大午门”。3 南京城墙:是明代建造的城墙,保留至今,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4 总统府:是民国时期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5 玄武湖公园:是历史悠久的公园,位于南京市中心,其中有很多文化古迹和历史遗迹,如明代玄武门城楼和天宁寺等。6 中华门:是南京城的北门,建于明代,曾经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南京市的象征之一。7 夫子庙: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文化古迹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包括夫子庙、秦淮河文化区等。8 雨花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和反对侵略而建立的。9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了解南京历史和文化的绝佳地点。10 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南京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织造文化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织造技术和文化。
1960年4月,在江苏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一位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发掘了一组大型拼镶砖印壁画。全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左右两块,对称分布在主室南北两壁,每块各长244厘米,高88厘米。画 绘有八人,在人物身侧刻有各自的名字。南壁由外侧向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壁为向秀、刘灵(伶)、阮咸、荣启期,人物以同根双枝形的树木隔开,共有十株。其中,除春秋时期著名隐士荣启期之外的七人正是古代所谓的「 ”竹林七贤”。因此,此画后来被命名为「 ”竹林七贤及(与)荣启期”。此砖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也是制作最为精美的砖画之一,被誉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壁、北壁 一、竹林「 ”无竹”? 画中的竹林七贤席地而坐,或酣畅饮酒,或弹琴吟诗,无不尽显文人风流。这也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等史实相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此砖画及后续其他墓葬出土的「 ”七贤与荣启期”题材的砖画中均未见竹子,画中所画或为柳树,或为阔叶树。就连唐代画家孙位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高逸图》中竟然也未见竹子。这一谜团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83 年,宋伯胤先生在发表的《竹林七贤砖画散考》中认为有无竹并不重要:「 ”竹林七贤而无竹林,我看是无关宏旨的。” 高逸图(局部) 汪珂欣博士曾对这组砖画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参考文献1)。她认为: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竹”被解释为「 ”冬生草也”。而「 ”竹林”一词在古籍中最早可见于汉代。《汉书》卷五十七下有「 ”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举玉杯藩露,清明竹林之属”的记载。这一时期,「 ”竹林”的含义是由「 ”冬生草”所组成的树林。 「 ”竹林七贤”的说法较早可见于《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中:「 ”《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在《陶渊明集》中也提及「 ”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由此可见,西晋表述的「 ”竹林”仅为树林的一种,并无深层涵义。 竹林七贤 据学者考证,当时七贤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山阳县(今焦作市)的太行山南部,曾种植有大面积的经济竹林。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 ”渭川千亩竹”的记载。「 ”竹林”有可能为该地区的别称。至东晋随着士林的广泛关注与推崇,「 ”竹林者”才开始逐渐指代「 ”七贤”,如《文心雕龙》有言「 ”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二、「 ”竹林”意象之演变 早年陈寅格先生曾提出「 ”先有七贤,再有竹林”的说法,认为「 ”竹林”这一表述源于西晋末年,是佛教在天竺清修的隐居地的别称,「 ”共作竹林之游”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来的。但在对佛教译经的检索中,东汉到西晋时期,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地方多译为「 ”竹园”。而在南北朝时期「 ”竹林七贤”广为传播后,佛教译经中译为「 ”竹林”的比例大大增加,往后佛经翻译也基本以「 ”竹林”为主。依此即可判断,此处的竹林应与佛教无关。 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在「 ”竹林七贤”声名广播之后,「 ”竹林”与「 ”七贤”愈发互相联系,甚至可以互相指代。《避暑录话》曾道「 ”七贤竹林,今在怀州修武县。初若欲避世远祸者,然反以此得名”。「 ”竹林七贤”这一称谓也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贤图》中,所绘制的即是贤人会于竹林饮酒作诗的场景。 《竹林七贤图》(明 仇英) 在此期间,「 ”竹”的意象也发生重大转变。到南北朝时,就出现了以谢朓为代表的《咏竹》诗。此后竹子渐渐脱离了早期舜妃和女子忧怨的意象,成为高傲正直的象征,代表着中国文人坚贞高洁的君子品格,成为「 ”花中四君子”之一。 兰竹图(清郑板桥·局部) 三、林下诸贤 很有意思的是,在《世说新语》中还有一处记载,提出了「 ”林下诸贤”的说法: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世说新语·赏誉第八》) 不难发现,这里的「 ”林下诸贤”和「 ”竹林七贤”所指代的对象完全相同: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也就是说,当时世人也称「 ”竹林七贤”为「 ”林下诸贤”。 在东晋僧肇的《答刘遗民书》中也提到「 ”林下”这一意象: 君既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寸。每一言集,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清散未期,厚自保爱。 刘遗民(白莲社图卷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僧肇将「 ”林下”与「 ”雅咏”相连,其内涵就不是仅仅是指树林之下,而其「 ”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寸”正与竹林七贤的气质相合,颇有《世说新语》所言之的「 ”林下风气”。在唐代释元康撰写的《肇论疏》中将之解释为「 ”喻林下雅咏高致悠然者,晋朝嵇康、阮籍、阮咸、山涛、王戎、向秀、刘灵等七人。在于山阳竹林俱隐。不事王侯,高尚其志。今谓刘公如此也。”就明确将林下的寓意等同于竹林。「 ”林下”与「 ”竹林”相重合的寓意内涵,成为文人雅士常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如鲍照《园中秋散》诗中最后四句:「 ”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傥结延上清,岂孤林下弹”,足见「 ”林下”具有与「 ”竹林”相同或相近的内在气质。 文史君说 关于「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何以无竹的争论,实质是在梳理「 ”竹林七贤”与「 ”竹林”的关系。无论是将竹林作为当时地名的别名还是称其为「 ”林下诸贤”,我们都可以发现,「 ”竹林七贤”的内在特质及内涵并不因此而改变,其重点并不在「 ”竹”,而是那「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人气质,是七贤赋予了「 ”竹”以新的灵魂,而非本末倒置矣。 参考文献: 1、汪珂欣:《何以「 ”无竹”与「 ”八贤”——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一见》,《中国美术》,2017年02期。 2、王汉:《林下与南朝竹林七贤砖画为何无竹》,《形象史学》,2017年02期。 3、鲁红平:《论「 ”竹林七贤”称号的动态生成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郑大嵩阳国学会)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本文2023-10-28 04:24: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7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