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玄学书籍,第1张

中华几千年文化积累了非常多的玄学书籍,一般玄学分为五术,名为山、医、命、相、卜,这五类,每一类都够你穷其一生都学不完,每一门都十分的深奥,没个几十年的造诣算不上登堂入室。

其实玄学书籍太多无法全部列举,

要说玄学书籍最全面的首推  易半仙   或者  古籍阁   此为我目前所见过玄学书籍最丰富的地方

推荐给你几门的一些玄学书籍,有兴趣你可以了解一下

择吉方面:《江公择吉秘诀》、《象吉通书》、《时宪通书》等

风水书籍主要:《青囊序》《天玉经序》《天玉经》《催官篇》《青囊奥语》。

四柱命理主要:《滴天髓》、《子平真诠》《四柱预测学入门》和《周易预测学入门》、《穷通宝鉴》、《卜筮正宗。《易隐》等古籍。

六爻预测类古籍:尤其是七大经典《易冒》、《火珠林》、《易隐》《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断易天机》。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1、玄学的出处

在江湖人的口中,一直流传着一则充满神秘而又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系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四千六百多年以前。

话说盘古开混沌天地,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之后,我们的祖先--黄帝公孙轩辕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形下诞生了……

后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书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传说中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此书就是后来被江湖人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

2、秘籍的传承

黄帝留下来的秘籍,在周朝被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统治。

战国时又传到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他将秘术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而使其徒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

到了汉朝,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旺汉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传承,到了三国时代传到诸葛亮手中,辅备夺得三分天下。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佚增删,或有分歧而产生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所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秘术"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5、玄学五术――命

秘术中"命"是以时间、空间的磁场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术--在占星术所包含的有《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推易坛泰斗邵伟华,为推动易学与命理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后贤人辈出……。

具有代表性的有邵伟中的平衡论,特别是干支的作用关系弥补了其兄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的理论不足,然其论事与具体应象明显含糊不清,往往以从政有官、经商有财、从文有名而概之,是其不足。

后李洪成香港注册海南创建预测公司,所著四柱书籍沿袭邵氏理论基础上并没有突出的创新,但影响面与邵氏有过之而无不及,弟子不下万千。

王庆四柱理论在命理界有重大突破,笔者无缘拜读其大作,据说在沿袭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山东李涵辰《八字预测真踪》的问世,再度掀起命理热潮,其全新的预测理论在命理界颇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全新的理论思维框架是被大家认可的。

6、玄学五术――卜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

人相――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观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铁关刀》、《水镜神相》、《麻衣神相》、《金铰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

一 古代中国的玄学 “玄学”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初期所整理的一些前朝历史典籍和一些解读扬雄《太玄》的札记之中,当时所说的“玄学”,主要指三方面: G

一,是指关于学习应用“三玄”的学问。自汉以来,中国官方和民间一直就有专攻“庄子、老子、易”这三门知识的人群,慢慢地,就产生了围绕这“三玄”而形成的“玄学”知识学问。 $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的是,中国历史上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两个庄子,一个是战国时代的宋国人庄周,著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的内篇部分。另一个庄子是西汉末期的蜀人庄遵,即严君平,著有《道德真经指归》(又称《老子指归》)。并且,根据宋代张行成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中的“先生诗云: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是先生之文门人盖编集之尔。”的说法,可知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庄子》的内篇,实际上是邵雍的门人根据扬雄的学说所改造过的,《庄子》外篇则是邵雍门人根据扬雄学说原理直接编造的。 W9O

二,是指道儒和三玄混合的知识学问。西汉末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汉武帝采纳实行的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国家文化体系,就已经摇摇欲坠了。中国南北朝时代,北方民族和西域佛学大量入主中原,这使得中国自商周以来就自成体系的“国学”(以礼、乐、射、御为首的“大学”和以书、数为首的“小学”的京师官学)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在南北朝时代的各国知识阶层中,一些智者以“三玄”为主兼而综合吸纳了各种学派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玄学”知识形式,并将这种知识形式纳入了官方教育知识体系中。比如,梁代人沈约(441--513年)所著的《宋书·何尚之传》中就记载到:宋文帝13年(公元437 年)“彭城王以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 南郭处,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 昙 、黄回,颖川苟子华,太原孙宗昌、 王廷秀,鲁郡孔惠宜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梁代人萧子显(489--537年)所著的《齐书·百官志》中则有:“泰始六年(公元456--471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这是有关“玄学”被官方正式纳入官学的最早记载。

三,指蜀学者严君平和扬雄的知识学说。唐朝,统治者见外来佛学日盛,出于文化格局平衡的需要,一直极力推崇中国本土的道教与道家文化。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编校《道德真经疏·外传》,向官民推广《老子》和蜀人严君 平的《道德真经指归》。“开元29年,始于京师置崇玄馆。诸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通典·选举三》) 这里所说的“道举”,是与当时科举中的“明经、进士、童生“一样的仕员称号。“天宝13年,玄宗御勤政楼,试搏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旧唐书·扬绾传》) 这里所说的玄经,就是指的老庄易和严君平及扬雄的学说。由此可见,由于唐朝官方的努力推广,当时的“玄学”地位甚高,而且,这样的学问还被官方正式纳入了国家科举考试举仕的程序中了。 P

中国历史上,注解和读扬雄的《太玄》的文章很多,唐朝王涯的《说玄》就是他读扬雄的《太玄经》时的札记,他写道:“故探玄进学之多……所释止于首赞,又并玄测而列之,庶其象类,晓然易知,则玄学不劳而自悟也。” 王涯这里所说的 “玄学”,就是指的《太玄经》,同时也指学习《太玄》的人在剖玄析徽时的知识状态。 $'^2

综上所述可知,在清代之前,中国人所说的“玄学”的主体文本,是指《老子》、《庄子》、《易》,及其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和扬雄的《太玄》、《法言》。按照这样的知识特点和知识路线,后来研究应用和发展这些学问的学术知识,也都应该算是“玄学”,所以,严君平和扬雄之后的郑玄、张衡、王弼、何晏、郭象、彭晓、陈抟、谭峭、周敦颐、邵雍、张行成……等人的学问,也应该算是“玄学”。 二 中国玄学的形成和知识特点 d科学的本质是发现,科学的任务是求真。技术的本质是发明,技术的任务是创新。求真,就是科学者最大限度的排除主客观干扰因素,将研究返本还原到其本来存在的运动状态中去如实反映;创新,就是技术者根据现实实际需要和各技术的科学原理,去组合新的技术形式。科学和技术是一组互为根本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科学发现求真需要用技术发明创新去作为自己继续探索问题的手段,技术发明创新则根本依赖于科学发现求真得出的原理原则去发展自身。但是,无论技术发明创新还是科学发现求真,本质上又都是研究当事人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改革的同时,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知识主体的自知、自我突破和自控的过程,所以,认知科学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j;VS

然而,人类认知科学的本身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因为,人类根本依赖于自然而生存,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知识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知识活动的最终极限,人类一旦超过了这个前提和极限,人类知识和行为不但是无序杂乱的,而且,自然还将毫不留情的惩罚人类。这就是说,人类正确知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同一和唯一的,这就是人应当主动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相互作用。中国玄学知识体系,就是这样的一门将人的知识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统一和同一在人与自然和谐上的知识体系。老子的“同谓之玄”和“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由此可见,早在老子时代,中国智慧者就将“玄”看成是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同一知识行为状态了。 u>/h

清代之前,“玄”和“元”二字一直通用,所以,“玄学”实际上也是“元学”。在许慎的《说文》中,“玄”有“幽深、黑红、复返”三义。“元”有“始、一、兀” 三义。扬雄则说:“玄者,幽离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升乎规, 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攡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也。天日回行,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仰以观乎象,俯以视乎情,察性知命,原始见终。三仪同科,厚薄相劘。圜则杌棿,方则吝啬。嘘则流体,吟则疑形。是故阖天谓之宇,劈宇谓之宙。”(《太玄·玄攡》) 由此可见,汉代和汉代以前所说的玄学,实际上是一门中国智慧者对宇宙日月星辰和农业季节及其人的性命这三者运动关系中的统一和同一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一门学问,即天道、地道和人道三道合一的知识体系。 ;/O|o

中国玄学的是伴随中国农业社会形态的逐步形成而产生的,因为,农业社会,特别是水利农业社会,必须要求人们对天文地理,动植物生长、分工计算及其人的生老病死养生等知识有深刻理解,慢慢地,中国古代智者学会用统一辨证的思想方法去认识世界和人的自身身心的相互关系,并从中总结出了阴阳五行和卦爻排列一类的简单而同一的知识形式。《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用数理模式去表达天地人的统一和同一的周期性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形态,这就意味着早期的玄学知识已经形成。 C

但是,真正将玄学完全体系化的,还是应该算是蜀学者严君平和扬雄,因为,严君平在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将老子对宇宙本质的思辩成果和《易》的卦爻数理思想进行了提炼和统一归纳,从而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在他的《道德真经指归》中提出了人的知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即将“我”拆成为了“形体我”和“精神我”两部分,并认为由于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人的精神之我是受“道”支配的,因此,人是可以知“道”的,是可以认识和掌握自身命运的,这正如他说:“道德无形,而王万天者。无心之心,存也。天地无为,而万类顺之者。无虑之虑,运也。由此观之:无心之心,心之主也;不用之用,用之母也。何以明之,庄子曰:我之所以为我者,岂我也哉。我犹为身者非身,身之所以为自身者,以我存也。而我所以为我者,以有神也。神之所以留我者,道使然也。”(《道德指归论》四库全书本。注:这里说的庄子,是指的严君平。) XeeC

严君平和扬雄的思想都来自于当时中国最发达的都江堰自流水利农业灌区,扬雄从老师严君平那里接受了将人的知识主体放置在人的知识行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所以,他所创造的《太玄》理论模式,虽然也和《易》一样在讨论天地人的关系,但是,却和《易》将天道置于万物以上的思想逻辑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反,而是从人的性命的存在和性命的生存原则的角度,去建构了另一种天地人的运动关系模式。这样,《太玄》将万事万物都看成为是圜型周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人和人的性命却是宇宙的中心,而他认为,链接天地人关系的,则是气,他说:“夫天宙然示人神矣,夫地他然示人明矣。天他奠位,神明通气,有一,有二,有三,位各殊辈,回行九区,终始连属,上下无隅”(《太玄·玄攡》) S

扬雄严君平的玄学知识体系,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资源,是对上古中国各种思想文化成果的集大成,同时,他们又对《易》和儒家的天尊地卑及其天道尊人道卑的思想逻辑进行了挑战,并建立了以人和人心为知识行为的中心的全新的理论模型,使人的思想自由了起来。可以这样说,经过严君平及扬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创造性工作,使“天人合一”从学术命题完全蜕变成为了“天地人合一”的系统知识体系,从而使玄学成为了中国的基础性学问,重大影响和改变了后来的中国文明文化结构。如果说中国人对“易”是日用而不知,同样,严君平扬雄所开创的中国玄学知识体系也是中国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汉以后的中国道教的产生,佛学的禅宗知识形式,空灵飘逸的中国文字艺术形式,气功养生武术等知识形式,都受到了玄学的深刻影响作用。 F\ci

中国古代玄学有所谓的“象术派”和“义理派”之分,象术派偏重于从物理、生物、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规律,而义理派则偏重于从抽象哲学思辩和政治伦理及文学艺术的角度去探索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所以,尽管象术派和义理派的玄学者的知识是互渗互借,但是,他们的知识方法和最后的学术结果往往有很大差别。但是,象术派和义理派又都具有两个基本共同点,一是这些玄学者使用的“玄学”知识文本是共同的,二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性命修为在其中,也就是玄学者们都要对自己的知识主体世界进行自知性的开发探索,然后,再用自己知识主体的身心和“气”去对他们所要研究的进行直接的体验、观察和测试,这就是说,他们最后的知识表达也往往和这样独特的学术参照系有很大关系,是知识主体和客体这两个生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以人为本的主客内外双重辨证认知,是中国玄学的重大知识特征,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学问所不具备的特点。 kM_zK

“玄学”重要学术特征是:以天地人为研究,以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农业水利、动植物生长规律、音乐、律历、养生等知识为研究手段,去最终探索天地人的和平发展运作及其内在生态系统规律的一门系统性学问知识。中国历史上的“玄学”具有“基础性”学问的特点,它的学术研究资源来自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但是,它一般又不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伦理和科学技术等问题,而是着力去研究这些知识背后和本质性的同一运作规律,所以,“玄学”的学术成果往往不能够直接运用于世,却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种知识的基础。 !nO

如果将中国古代玄学的知识特性和来自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特性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玄学”,其实就是中国本土文明文化中的科学知识体系,只不过其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混同在一起的、生态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的参照系和知识表达方法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科学知识体系而已。最后需要提示的是,从扬雄等人建立玄学的主体理论实践大厦那一时刻起,玄学就和谶纬、民间宗教、民间方术等是有明确区别的,玄学和这些知识形式可能在远古时代同源,但是,后来却分岔各自进入了自己的运行河道和生态发展区域。这点,应该是今人充分注意到的。但是,玄学和中国养生、气功、象术、医学、文学艺术、民间科学技术及其儒释道等却有着更近的联系,他们相拌而生长,如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那样。或者说,玄学就是这些学问的基础知识形态,这,也应该是今人充分注意到的。 0^

一般人认为每一个独立的王朝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因为货币安全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晋朝就是个例子。西晋完成了对中国短暂的统一,存在了50年,东晋偏安于东南,但也存在了103年两,两晋加起来多大一个半世纪,但他们居然都没有发行过自己王朝的专属货币。

 

西晋沿用的是曹魏时期的五株钱,而东晋则是把东吴时期的货币搞来用。用脚趾头想一想,就知道两晋时期的货币有多么混乱,金银财宝这些硬通货反而成了奢侈品,导致两晋的钱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加速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两晋早亡的重要原因。

 

都说两宋时期的军事实力比较弱,但其实一点也不弱。北宋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人数最多、武器最先进的军队,只不过将领和士兵协调能力比较差,政治军事制度的僵化束缚使其战斗力难以得到完美展示。南宋的军事实力也不能用肉来形容,因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蒙古铁蹄消灭西夏用了22年,消灭金人用了25年,而消灭南方的南宋则用了近半个世纪。两宋的武器装备一点也不差,并且是率先使用了火药等热火器。

 

棉花在现在时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经济作物,大江南北都得到了广泛种植,但棉花在唐代却是富贵奢华的代表,是花园里面种的。在当时西域出产的一斤细棉花的价格卖到了2,200文钱。用棉花做成棉衣,卖到内地的价格更是翻了几倍,连杜甫都感叹穿不起棉花做的衣服。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内地当时并不没有棉花种植的技术,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开始在内地广泛种植棉花。

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 产生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带有“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魏文帝时,刘劭著《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杂糅道家思想,并把品鉴人物的一般原则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作为儒学根本的《周易》之学,此时由于拘执于象数十筮,义理隐晦,产生了对易学重新探讨的需要。在这种社会政治、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魏晋之际,玄学一词并未广泛流行,其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即所谓“玄风”。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发展阶段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按照东晋史家袁宏的划分,夏侯玄、何晏、王弼为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名士;裴 、王衍、庾兏、王承、阮修、卫玠、谢鲲为中朝(即西晋,往往特指元康年间)名士,将玄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当代学者基本上承认这一划法,但认为西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应是裴 和郭象,并提出东晋也自成一个阶段。 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玄学家的著作也多采用问答辩论的文体。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辨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腐败极为不满,否认自然与名教一致。向秀与嵇、阮相反,认为自然与名教不相矛盾,用“称情”、“得性”解释“自然”,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相外”。在有无关系上承认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为万有生生化化的根据,但引进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为玄学发展中从王弼的贵无向裴 、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 、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 和郭象的崇有论哲学。裴 (267~300),裴秀之子,作《崇有论》,指斥时弊,批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哲学上提出“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观点,反对在万有之外去寻找事物的本体,认为万物是“自生而必体有”,没有别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而完成了从贵无向崇有的过渡。郭象(252~312)进一步发展了裴 的崇有论思想,提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等新的命题,并在万物“自生”说的基础上提出“独化”的概念,把崇有论推向极端。 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张湛注《列子》,综合崇有、贵无学说,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思想,把世界和人生视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主张采取“肆情任性”的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了绝境。这在政治上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东晋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学各宗大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因此,讨论非有非无的佛学取代了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玄学的出处 在江湖人的口中,一直流传着一则充满神秘而又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系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四千六百多年以前。 话说盘古开混沌天地,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之后,我们的祖先--黄帝公孙轩辕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形下诞生了…… 后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书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传说中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此书就是后来被江湖人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 2、秘籍的传承 黄帝留下来的秘籍,在周朝被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统治。 战国时又传到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他将秘术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而使其徒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 到了汉朝,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旺汉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传承,到了三国时代传到诸葛亮手中,辅备夺得三分天下。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佚增删,或有分歧而产生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所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秘术"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5、玄学五术――命 秘术中"命"是以时间、空间的磁场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术--在占星术所包含的有《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推易坛泰斗邵伟华,为推动易学与命理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后贤人辈出……。 具有代表性的有邵伟中的平衡论,特别是干支的作用关系弥补了其兄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的理论不足,然其论事与具体应象明显含糊不清,往往以从政有官、经商有财、从文有名而概之,是其不足。 后李洪成香港注册海南创建预测公司,所著四柱书籍沿袭邵氏理论基础上并没有突出的创新,但影响面与邵氏有过之而无不及,弟子不下万千。 王庆四柱理论在命理界有重大突破,笔者无缘拜读其大作,据说在沿袭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山东李涵辰《八字预测真踪》的问世,再度掀起命理热潮,其全新的预测理论在命理界颇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全新的理论思维框架是被大家认可的。 6、玄学五术――卜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 人相――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观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铁关刀》、《水镜神相》、《麻衣神相》、《金铰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

玄学书籍

中华几千年文化积累了非常多的玄学书籍,一般玄学分为五术,名为山、医、命、相、卜,这五类,每一类都够你穷其一生都学不完,每一门都十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