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第1张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被誉为“建安之杰”。

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阮籍 (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潘岳 (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左思 (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被誉为“太康之英”。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被誉为“元嘉之雄”。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与谢灵运同族,亦称小谢。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平 (今河北) 人。北朝北魏散文家。著《洛阳伽蓝记》,是与《水经注》、《齐民要术》齐名的北魏三部杰作之一。它以洛阳佛寺四十年的兴废为题,再现了历史时期的一个王朝,一座京城,乃至一种宗教的演变过程。

吴均 (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何逊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东周至南梁诗歌共769篇。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晋代是书法大家辈出的时代,晋人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其他的书法大师为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等。

  到了南朝时期是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晋代最出名的书法大师当属”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魏晋到隋唐大书法家及作品: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寒切帖》等。

唐代欧阳询,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唐代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

唐代柳公权。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的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自觉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各种书体交相发展。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这其中出现了影响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同时也出现了无数青史无名的北碑书家。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法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自立,国号为魏。刘备、孙权于公元221年、222年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吴。由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期。三国之后为晋代,晋又分为东晋、西晋。西晋自265年司马炎废魏主曹奂始至316年愍帝司马邺止,共52年。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图15)、《受禅表碑》(图16)、《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

  《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

  《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

  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

  正始 (齐王曹芳240~249) 时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

  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chèn)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天发神谶碑》(图17)又名《天玺纪功颂》或《吴孙皓纪功碑》。东吴天玺元年(276年)立石,此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纵画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

  《谷朗碑》(图18)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

  《禅国山碑》(图19)为篆书,笔法浑厚,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fú)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

  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

  《平复帖》(图20)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

  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

  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

  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锺繇(yáo)、卫觊(jì)、卫瓘、卫恒、卫铄、胡昭、韦诞、皇象、苏建、索靖、陆机等。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锺繇和卫门书家。

  一、锺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魏明帝时官至太傅,世称锺太傅。

  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Yōng)、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锺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锺王。

  锺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古临本有《荐季直表》(图21),毁于民国年间,只有影印本传世。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传魏《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亦为锺繇所书。

  《宣示表》是锺繇书法的代表作品,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

  《贺捷表》(图22)又名《戎路表》、《贺克(Kè)捷表》,是锺繇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留许多隶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贺捷表》有《郁冈斋》帖本。

  《力命表》,楷书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临本。

  二、“卫门书派”

  卫门书派是魏晋时期由山西河东安邑(今夏县)卫觊创立的书法流派。从魏到东晋、从卫觊到其子卫瓘,到其孙卫恒,到卫恒的从妹卫夫人祖孙三世,在一百六七十年内领袖书坛。

  元代郑杓的《衍极注》内有一段精采的文字,记述了从三国魏时的卫觊到中唐五、六百年间书法传递的次第。其文曰:“魏晋间,卫氏三世能书,卫觊与其子瓘,及见胡昭、韦诞、锺繇;瓘及子恒,俱学于张芝;恒从妹卫夫人亲受于蔡琰。”此言卫门书派之来历,为集前代、当时诸名家之大成者。

  接着郑杓又叙述卫门书派对其后书法之影响说道:

  “卫与王世为中表,故羲之父旷得之,旷以授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及王蒙之子修,故诸王世传家法。献之传其甥羊欣,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流皆出于二王也。随释智永,羲之七世孙也,颇能传其学,又受法于子云。虞世南亲见永师,故其法复传于唐焉。欧阳询得于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或云虞、褚同师史陵,陵,隋人也。欧阳询传陆柬之,柬之及见永师,又世南之甥也。陆传子彦远,彦远及张旭;彦远,张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余论,以授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崔邈等二十余人。释怀素闻于邬彤,柳公权亦得之,其流实出于永师也。徐浩传子璹及皇甫阅。崔邈传朱长文,韩方明受法于璹及邈。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杨归厚。归厚传侄纬,纬传权审、张丛、崔弘裕。弘裕,禹锡外孙也。弘裕传卢潜,潜传颍,颍传崔纾。柳宗元传房直温,有刘埴者,亦得一鳞半甲。”

  卫氏书法之传授世系历历可察。再充之以人们熟知的王导曾习卫瓘书法及卫夫人传授王羲之这两层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绘出卫门书派传授世系的图表来。

  卫氏一门,既有杰出的创作实践,又有优秀的理论建树。卫恒撰《四体书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书法的著作。其实践,汇古熔今,含英咀华,继往开来;其理论,披幽探微,居高临下,既是对前代书法的高度理论概括,对后世书法又具有深远的启蒙、指导意义。从来没有哪一个家族能象安邑卫氏一样,对中国书法的进程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他最大限度地跨越了时空,象一把神奇的巨伞,覆盖了其后一千多年的书法历史,就连羲、献一族与之相比,也不能不隐曜失色。

  由上文可见,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举凡历史上的著名书家,几乎无一不是卫门的绪传。

  从而确立了卫门书派定于一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

  东晋书法

  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定都建康,与北方诸国对峙,到420年刘裕废晋帝而立宋,其间共104年,史称东晋。东晋的书法,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东晋书法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为杰出代表。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习字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王羲之作品已无真迹存世,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其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草书《十七帖》、《游目帖》、《上虞帖》、《寒切帖》、《袁生帖》、《王略帖》、《远宦帖》、《此事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图23)、《丧乱帖》、《得示帖》、《兰亭序》、《二谢帖》、《奉桔帖》、《官奴帖》、《孔侍中帖》、《东山帖》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其中行书《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序》(图24),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字法、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世唐冯承素摹“神龙本”为最佳,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小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生于山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做简文帝驸马后,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其政绩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王献之书法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的书法造诣:“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义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松帖》(图25)、《兰草帖》、《地黄汤帖》、《送梨帖》、《十二月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除羲、献父子之外,东晋还有不少其他书家,他们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旺族门庭。其中王、郗、庾、谢等大家族均显赫一时。出现了王敦、王导、王洽、王廙(Yì)、王荟、王恬、王洽、王邵、王徽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珣、郗鉴、郗愔、郗昙、郗超、郗浚(王羲之妻)、庾亮、庾怿、庾翼、庾冰、谢尚、谢安、谢万、恒温、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其中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东晋碑刻。由于曹魏禁碑,以至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Cuàn)宝子碑》、《枳阳府君神道阙》(图26)、《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数种是这一阶段杰出代表。

  《爨宝子碑》(图27)是著名的晋代碑刻,大亨四年(405)建于今云南南宁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此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此碑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被后人并称为“二爨”。

  《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似隶似楷运笔多篆籀意趣,古雅朴质,是著名隶书碑刻之一。

  《司马芳残碑》笔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特点。

  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墓志有《谢鲲墓志》、《王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稍显书写镌刻较随意草率,字体不隶不楷,结体很有拙趣。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有“书圣”的美称。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祖父王正,是尚书郎,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他出身于官宦之家。

王羲之幼时并不显得比别的孩子出色,说话木讷,好像不那么聪明伶俐。十三岁时,曾去参见担任过吏部尚书、左仆射的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当时盛行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颛就割了先给王羲之吃。周颛是当时的高官和名士,因为他的缘故,王羲之于是开始为众人所知晓。

他长大后,富於思辩,以耿直著称。他喜爱书法,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他书法的人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

因为他的才华,所以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很有名,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子弟,将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称王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另眼看待。

当时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尚未婚配,郗鉴很喜爱这个女儿,就想为她选择一个好女婿。他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因此想着从王家的子弟中选择一个。王导满口答应,让他自己挑选。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渴望自己能被选中。而子弟中间只是少了一个人。等王府管家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有一个坦腹仰卧的青年人,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而“东床快婿”一说就是从这里来的。

王羲之对为官不太感兴趣。他曾被徵召出来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他任参军,又升任长史。庾亮临去世前,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见识。朝廷又让他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既年轻又有美名,朝廷中的公卿都爱他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不愿意就任。再拜授护军将军,他也推托迁延,不肯就职。

扬州刺史殷浩向来极为看重他,写信劝他赴命。王羲之回信说:“我向来没有在朝中任职的想法,在王丞相之时果然想要,让我入朝,发誓不答应,墨迹还在。”

王羲之后被任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宁在于内外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劝诫他。殷浩不听。到殷浩要北伐时。王羲之认为必然失败。写信劝止,言辞非常恳切。但殷浩还是出征了,果然被打败。由此可以看出王羲之还是很有政治谋略和眼光的。

王羲之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有山水美景,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以文章道义闻名于世,都在这里修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所以王羲之很喜欢这个地方,很喜欢和这些人交往。

永和十一年(355年),因为见惯了官场的黑暗,也不愿受官场上小人的欺凌,暮春的一天,年过半百的王羲之在父母的坟前对天发誓:“绝不再涉足官场踏入仕途,如违此言就是不孝之子,为天地所不载,名教所不容。坚定的誓言,犹如天日。”因此称病辞官。迁居于绍兴金庭。从此以后,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发得狠毒,也就不敢再征召他了。

史书上说:他辞官后,“携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绍兴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王羲之去官后,与此方人士尽情游山玩水,渔猎取乐。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他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

王羲之很享受这种生活。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古代的遁世者有的披发装疯,有的故意行事污秽,可谓艰难。现在我闲坐而得到安逸,顺遂了多年的心愿,这样可喜的幸事,难道不是天赐给的吗!违背天意不祥。最近东游归来。种植桑树果树。现在长得茂盛已经开花。带着诸子,抱着幼孙,在树木中游览。摘到甜美的果子,就切开来大家吃,博得眼前的欢乐。”好一幅景美人乐的图画。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对此时的生活其情怡怡,其乐融融。

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死后安葬于瀑布山。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孩子们遵照父亲的遗嘱,坚决推让不接受。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里程碑。

他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深受教益。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名卫烁,她师承钟繇,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书法技巧和她们家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形成的书法风格。《唐人书评》里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这段话把卫夫人书法的妙处形容得很形象。

不过王羲之没有停步于此时所学的东西,而是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他自己说:“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在书法写作上是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一步步地向前走。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无论是师学钟繇,还是学张芝,都能自我融化,为己所用,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灵活妙用,融入到真行草体中去,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影响深远。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说到王羲之自然不能不提《兰亭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古代民间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乘着酒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洁的艺术情操。据说事后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特别爱重此文,交付子孙传藏。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因为他的笔法精湛。他创造的富有表现力的笔法,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他让每个字都显得飘逸流畅,给人一种闲适舒畅之风,形成了别树一帜的风格。他的书法在章法上也有着过人之处。不论是《兰亭序》还是他的《快雪时晴帖》,在章法布局上都是不拘一格,且能成为一个整体,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他的书法作品充满感情色彩,都是真情之作,尤其是《兰亭序》,笔法随着心情的起伏而起伏,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王羲之的传闻很多,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

王羲之还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的技巧。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来。一问才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鹅,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道德经》,便将那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人影响极大。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书法的高潮出现在南朝梁时,第二次则出现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通过评论历史上的书法家钟繇、王献之、子云、王蒙、徐偃等,得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的结论。并且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学习书法的人,都推崇“二王”。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书法名家崇拜仿效王羲之,因此使得王羲之享有了“书圣”的美誉。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千方百计才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他命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他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比真迹要逊色的唐摹本。

王羲之超凡脱俗的品格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让后人为之敬仰。前面我们说到,曾经有人把《兰亭集序》和石崇的《金谷诗序》做比,为此苏东坡在《右军斫脍图》中评论道:“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苏东坡的意思是说,就聚会的人员来说,金谷聚会的人都是“望尘”(追名逐利)之人,远不如兰亭聚会的人物高雅;就王羲之与石崇的比较而言,那是鸿鹄(天鹅;在中国的神话中,鸿鹄还指白色的凤凰)与鸱鸢(也就是那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的鹞鹰)的关系,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一比喻太形象生动了,应该点赞!

王羲之

  历朝历代既是军人又是书法家并不鲜见,其中最负盛名的大书法家东晋王羲之就是一位将军。王羲之是一位史所公认的书圣,曾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尤以《兰亭集序》而获“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为后代书法家和喜爱书法的人们所景仰。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可以说是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颜真卿

  在历代大书法家中,屡建军功的还有一位,就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颜真卿,其在书法史上是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楷书方严正大,朴拙雄浑,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自成一种大气磅礴的“颜体”而独步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其行书遒劲舒和,神采飞动,比肩王羲之,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据史志记载,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颜真卿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因抗敌有功,入京后颜真卿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令人可惜的是,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力劝归降,却为李希烈缢杀,时年77岁。

岳飞

  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南宋岳飞。岳飞出身军伍,精忠报国,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元帅,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但人们可能不太了解的是,岳飞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也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军中书法家。他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气势磅礴,奔放洒脱,是稀世珍品,是行书之瑰宝,世人赞不绝口。传世书迹还有《书谢眺诗》、《还我河山》等将军书画研究院提供。

毛主席

  以党和国家***而言,毛主席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代的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作集中展示了一代伟人的艺术人格和艺术魅力。毛泽东传世的墨迹主要为草书,他五、六十年代书写的《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和《满江红》和《郭沫若》等震古烁今之作,大气磅礴,锐力雄浑,异彩纷呈,豪放潇洒,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称得上一代书法大师。

其他

  周恩来、朱德既是伟大的军事家,又是书法大家,他们的传世书法佳作被人们广为传颂和珍藏。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简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攻吴王夫差鉴 侯马盟书 散氏盘 墙盘 石鼓文 青川木牍 大克鼎 陈曼簠 战国越王剑铭

秦汉

  李斯 张芝 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隋唐五代

  冯承素 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辽金

  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

元代

  赵孟頫 鲜于枢 康里巎巎 欧阳玄 危素 虞集 赵期颐 倪瓒 饶介 张雨 杨维桢 邓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

清代

  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何绍基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梁启超 康有为 王维贤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被誉为“建安之杰”。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