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第1张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下令焚烧散失图书,坑杀儒家学者的历史事件。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他下令焚烧各国的古籍文献和历史记载,以消除各国的文化差异,统一思想和教育。同时,他还坑杀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以削弱儒家的影响力和抵抗力。

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焚书坑儒",成为中国历史上对知识文化进行破坏和打压的象征。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但也因为后来的努力,许多文献和经典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焚书坑儒"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破坏和压制知识、文化的行为,强调对知识和学术自由的重要性。

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学院争吵”的先河。

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今文经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很不重视儒学。至惠帝时,废除“挟书令”,儒家思想言论这个禁区开始松动。从这时起,到文帝时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传经。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就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释文谓之传。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以备顾问。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亦由今文经学家充任,在太学教授弟子。从此,今文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今文经来自老儒的记忆,因每个老儒的记忆有出入,解说有差异,于是出现了一经有几家说法的情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些学术流派。宣帝时,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为十四博士。

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在焚书时,人们将这样的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西汉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武帝时,下令献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古书,并着手进行整理。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毛诗》和《左氏春秋》等则为今文经所不载。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就叫做“古文 经”。刘歆对于古文经很赞赏,建议在太学立学官,但却遭到今文经学博士们的激烈反对。刘歆批评这些博士“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可是由于执政大臣也反对,刘歆的建议未被采纳。

平帝时,王莽专权,为了利用古文经进行“改制”,就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氏春秋》四个博士。东汉初,又被取消。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古文经中固然有些内容是经过两汉学者窜改或增加者;但总的说来,古文经学家是按字的形、音、义解经,极力恢复经的本义,不作任意发挥。于是形成了系统的训诂方法。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经今、古文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斗争。贾逵的学生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收古文(战国文字)、籀文(zhòu宙,西周、春秋文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为重文;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说不过十三万三千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

请采纳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文化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前206年的秦朝时期。它是一项由秦始皇所下令实行的文化政策,旨在打击当时存在的“百家争鸣”思想潮流,强化集权统治,压制知识、思想自由和异见。

焚书坑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秦始皇认为古代经典著作和史书中所包含的种种观念和思想不利于他的统治和集权,可能会导致被统治者发生动乱和反抗。因此,他下令将各种经典著作、史书、文集、古籍等都进行大规模的焚毁,把儒家学派的经典书籍全部焚烧,并且把儒家学派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打压到了极点,儒家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也遭受到了残忍迫害和灭绝。

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感,加剧了秦朝的短命和崩溃。同时,许多古籍也幸存下来并流传到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财富和遗产。焚书坑儒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独断,也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长久发展的历程。

提起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件事而对秦始皇有一肚子怨气!但实际上焚书坑儒或许并非大家想的那样。

其实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并不是一件事情,它实际上是焚诗书与坑术士两件事的合称,这两件事情前后发生也相隔了一年之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焚书这件事!

焚书

背景:

自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起史上第一个空前强盛的大一统帝国秦朝之后,他自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并自封为秦始皇。但是自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天下并没有太平,在其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他发现自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气象并没有消失殆尽。发现了这件事的秦始皇非常的不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统天下,劳苦功高,没有人能比得过自己,自己的思想才应该被广为流传。因此到了公元前213年,他出于对大秦统治的巩固,进一步限制人们的思想为目的,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烧诗书。

影响:

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书籍是除了秦朝史书、医药、占卜、农家经典之外的民间藏书,而其它书籍则统一上交并保存至国家图书馆,因此并没有因为焚书而导致大量文学古籍的丢失。由此看来,秦始皇的焚书其实并没有为当时带来多大的影响。

说完焚书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坑儒这件事。

坑儒

所谓坑儒,坑杀的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儒家子弟而是一些方道术士。

背景:

坑儒这件事情应该从秦始皇迷恋得道修仙、长生不老的情结说起。

秦始皇晚年迷恋于长生不老,因而四处寻找方道术士为其炼制仙丹。那些术士自知世上并没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因此只能以谎言来欺瞒秦始皇。而其中就有两个术士叫做卢生和侯生,因其无法寻到仙丹而害怕秦始皇怪罪下来,便逃之夭夭。你说你逃了也就逃了嘛,关键是这两个人还在背后说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并于公元前212年下令坑杀了与之相关的术士460余人。

影响:

就秦始皇活埋“犯禁者”460余人而言,“坑儒”这件事情确实是惨无人道,但想想秦朝发明的腰斩、车裂等酷刑,这也算是情理之中。只是他的这种暴行加速了大秦帝国的覆灭,而并非坑杀天下所有儒士。

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焚书则是秦始皇用来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而坑儒则是秦始皇对欺骗谩骂自己的方道术士进行的一种打击。只能说他生前有过太多暴政,才误导了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

坑儒的儒不是儒生,而是坑蒙拐骗的方士,先有个徐福带人跑了,接着侯生,卢生之类公然说你秦始皇平行不够所以得不到长生药,人就没了的。这种人不抓到坑杀了那坑谁?

非要有其他见杀的,就问问这些人到底在支持什么,是不是开历史倒车废郡县,重新分封?井田都没了,你分封个球哦。你敢说你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焚书并不是完全毁灭其他学说典籍,而是烧了外面的,秦宫里藏了至少一本。这个叫做文化垄断。(结果反倒是后面刘邦来了,继续封存,项羽来了,一泄愤就整个宫殿全烧了。所以你该问项羽那时毁了多少典籍的最后藏本。)这里必须说明,切勿站在今人观点去思考文化垄断对彼时是好是坏。

最后是你说的孔子学说,也就是《论语》怎么活下来的。

论语流传范围很广,到秦的时候至少有三派,齐本,鲁本和古本。

其中焚书是烧了所有古本,但有一本据说被藏在了曲阜孔庙墙壁里。

而《汉书艺文志》则详细介绍了齐本和鲁本到底是谁传的。这里我就不去摘录了。

到了汉末,有个叫郑玄的就把三个传本合为一,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谁对古代社会和历史书籍破坏最大?

其实都不大,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那应该是项羽火烧咸阳城的破坏更大。

秦始皇的焚书起源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这是发生在秦始皇34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事,这一年已经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8年,在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提出建议恢复分封制,而当时的丞相李斯对淳于越进行反驳,同时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和原六国史书,禁止以古制讽刺或诽谤今制,由此拉开了秦始皇焚烧古书的行为。

秦始皇

秦始皇都已经统一天下8年了,原东方六国已经灭亡8年以上了,秦朝国内还有大量的人建议秦始皇恢复分封制,由此可见分封制深入人心,毕竟存在了上千年之久,但秦始皇的眼光看得比较远,执意赞同李斯的建议,维持郡县制,同时开始焚烧《诗》、《书》及六国史书。

秦始皇为什么要烧书?

你得从秦始皇的眼光去考虑问题,都统一天下8年了,为什么还有这么人想回到分封制的年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淳于越显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必然站着一大批同意恢复分封制的人,这些人既有原六国旧贵族,也是秦朝内部官吏。

焚书

这些人反对郡县制,建议分封制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郡县制是中央集权,郡县上的长官都得由秦国中央政府任命,不是世袭的,就不存在永远的贵族,而这样的政治结构就得罪了原来六国的一大批旧贵族,这些旧贵族原本在六国之中就是世袭的贵族,不需要做任何事,只看出身就能永远当贵族,现在一无所有,如果秦始皇能恢复分封制,这些旧贵族就能到所分封的封国内继续从事官职,就能有机会再次世袭,这就是问题所在。

这些人中既然有大量的儒生,也有六国旧贵族,同时还有秦朝的大部分官员,因为不能世袭官职和权利,所以这些人联合起来,共同向秦始皇施压,秦始皇明显感受到了这股势力的施压,为了维持新生的政权稳定,和统一天下的思想,秦始皇决定焚书。

因为这些建议恢复分封制的儒生都是以古书中记载的经典来反驳秦始皇现在实施的郡县制,郡县制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被人接收的几率少,于是这些被引用的古籍就成了秦始皇和李斯焚烧的对象。

如果一个刚刚建立八年的新生政权中,不断地有人建议恢复古制,放在任何一个英明的皇帝身上,都会用各种手段加以消除,秦始皇的手段就是焚书,焚的是《诗经》、《尚书》之类的讲述上古君王治理天下的书籍,对于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制度,完全是一个挑战,所以秦始皇要焚书。

坑儒

秦始皇虽焚书,不过是烧了一些与秦国制度相驳的民间藏书,对于政府的藏书,秦始皇并没有烧,同时秦始皇也没有对儒生进行迫害,要知道淳于越本身就是儒生,一个儒生能在秦朝担任博士,本身就说明了秦始皇并不排斥儒生,他排斥的是反对他现行制度的书籍。

另外,对扶苏对秦始皇的劝谏也能看出,秦始皇并没有迫害儒生,也没有焚烧儒家经典书籍,扶苏曾劝谏秦始皇说: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意思是: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现在皇帝您用严厉的刑罚处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动乱。

秦统一天下

尤其是扶苏的那句“诸生皆诵法孔子”,儒生都在学习和效法孔子,要知道扶苏的这句劝谏是发生坑儒期间,秦始皇要处死诽谤他的四百六十位术士和儒生,这在焚书之后,说明秦始皇并没有对儒生有所迫害。

况且秦始皇焚书,六经并没有因此而灭绝,大量的古籍仍然流传了下来,对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另外焚书对于工具类书籍,都没有焚毁,比如医学书、占卜书等等都流传下来了。

至于坑儒就更加没有影响了,坑儒不过是秦始皇杀了诽谤他的460多个术士和儒生,也许其中有儒生,但大部分都是为秦始皇炼丹的术士,炼丹这玩意本来就是骗人的,这些术士欺骗秦始皇能炼也长生不老药,最后结果炼不出来,不欺骗怎么脱身,所以秦始皇杀了这些人,在当时来看,并没有影响什么,只是扶苏仁慈而已,才来劝谏秦始皇的。

相比较之下,项羽的行为对于古代社会和历史书籍破坏则完全是主观的,无意识的,报复性的。

项羽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作,一把火烧了咸阳城的所有宫殿,只因为项羽痛恨秦朝,秦朝宫殿的大量物品都被烧毁,当然也包括官方藏书,虽然萧何在之前搬走了一部分,但明显不可能搬完,秦朝中央政府的藏书一定是非常大的,萧何只对其中感兴趣的搬走了,比如地图、户籍、法律之类的书籍,对于思想类书籍及古代各种工具书,未必全部搬走了,所以项羽的烧书行为非常可恶。

除了烧了书籍,这一把火显然把秦朝数百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学技术全部烧毁,项羽就完全没有建立政权的意识,要知道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项羽建立政权,都能用得到的,可惜全部烧毁,所以项羽的破坏性大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火烧咸阳

但说到历史上的焚书,还有两次焚书比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烧毁咸阳的破坏性还要大,一次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元帝萧绎的焚书,梁元帝战败后自杀前,据说焚烧了十四万卷古书,大多是思想类古书;另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为了修纂《四库全书》,把从民间收集到的所有与清朝思想不一致的书籍全部烧毁,据说多达71万卷古书,这才是中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破坏性最深远一次焚书。

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下令焚烧散失图书,坑杀儒家学者的历史事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