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出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出自?,第1张

具说是黄埔军校的餐前训此词: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穿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

出自《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

《军谶》曰:“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译文:《军谶》上说:“ 军井还未挖好,将帅不要说口渴;幕帐还未搭成,将帅不要说困倦;军灶还未做饭,将帅不要说饥饿同时,将帅在寒冬不要穿皮服,在炎夏不要操扇子,大雨之中也要张雨盖,这就是将帅所要遵循的礼法”

四字拼音为:jue(第四声)挖掘 zao(第四声)灶台 suo(第一声)蓑衣 qiu(第四声)皮衣

三韬五略没有这种说法,可能某个地方误传了,原来应该是三韬六略。这个词来源于《三略》和《六韬》两本书 ,后来用“三韬六略”泛指兵书、兵法。可以指某人很有谋略。另外,与之相近的文韬武略也是指兵书兵法的谋略。

这两本书,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三略》:(《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所著,传授给张良的。

该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还有一种说法,《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战国姜尚撰。韬原意为弓套,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韬略、谋略。其真实作者的姓名已不可考,这也为此奇书更增添了奇的色彩。六韬指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十六计

鬼谷子

三韬六略

尉缭子 孙子兵法 司马法 吴起兵书 刘伯温兵书 孙膑兵书 姜太公兵书 曾国藩兵书

武经总要

太白阴经

黄石公三略

百战奇略

诸葛亮兵法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卫公兵法辑本

草庐经略

素收

美芹十论

武经龟鉴

《黄石公三略》下略:对国君与文武大臣关系的阐述。作者自己讲:"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所以,人主"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所谓"明贼贤之咎",正是下略的主要内容,讲的就是君臣关系,其大致内容如下。其一,"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认为,国君若好大喜功,施政烦苛必激起民怨,民怨则君臣不和;相反,如实行清静政治,会招揽更多忠臣。其二,政令严肃。认为"邪臣"得势,原因在于国君政令失当。其三,惩恶扬善,即国君必须"知去就之节。"认为,用贤臣则邪臣惧,用邪臣"则贤臣毙"。

《黄石公三略》 诗解4 将者身先 博闻思贤

​题文诗:

军谶 有 曰 : 良将统军 , 恕己治人 , 推惠施恩 ,

士力日新 , 战如风发 , 攻如河决 其众可望 ,

而不可当 , 其众可下 , 而不可胜 以 身先 人 ,

故其兵为 , 天下 称 雄 军赏为表 , 以罚为里

赏罚 分 明 , 则将威行 ; 官人得 当, 则士卒服 ;

所任贤 能, 则敌国震 贤者所适 , 其前无敌

故士可下 , 而不可骄 , 将 者 可乐 , 而不可忧 ,

谋 略 可深 , 而不可疑 简慢 骄士, 下不顺 服;

将 有隐 忧 , 内外不信 ; 谋 略犹 疑 , 则敌国奋 ,

攻伐致乱 将者国命 , 将能制胜 , 国家安定

将能受谏 , 将能听讼 , 能清能净 , 能平能整 ,

将能纳人 , 将能采言 , 能知国俗 , 能图山川 ,

能表险难 , 能制军权 仁贤之智 , 圣明之虑 ,

负薪之言 , 廊庙之语 , 兴衰之事 , 将所宜闻

将能思士 , 如渴 策从 将 者 拒谏 , 则英雄散 ;

士 策不从 , 则谋士叛 ; 善恶 无分, 则功臣倦 ;

将 者 专己 , 则下归咎 ; 自伐少功 , 信谗众离 ;

贪财奸 肆, 内顾卒* 将有 其 一 , 则众不服 ;

将有 其 二 , 则军无式 , 三下奔北 ,有 四祸国

原文:

《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①②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

《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以此,攻伐则致乱。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

《军谶》曰:“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①③,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①④,则士卒*。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

译文

《军谶》说:良将统率军队,以恕己之道治理部下。广施恩惠,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日新月异,交战时就像狂风一样迅疾。进攻时就像河决一样猛烈。敌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军队攻上来,却根本无力抵挡。敌人只能俯首向我投降,却没有任何取胜的希望。将领能身先士卒,他的军队便可以称雄天下了。

    《军谶》说:治军应当以奖赏为表,以惩罚为里。赏罚分明,将领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选官用人得当,士卒们才会心悦诚服。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敌国就会惧怕。《军谶》说:贤士归附的国家,一定会所向无敌。所以,对待贤士要谦恭而不可简慢,对待将帅要令其心情愉快而不可使之有隐忧,对于谋略要深思熟虑而不可犹豫不决。待贤简慢,下属就不会悦服。将有隐忧,君主与将领之间便互不信任。谋略犹豫,敌国就会乘机得势。这样去打仗,必然招致祸乱。

      将帅是国家命运的掌握者。将帅能率军战胜敌人,国家才会安定。

      《军谶》上说:将帅应能清廉,能沉静,能公平,能严肃,能接受劝谏,能明断是非,能容纳人才,能博采众议,能知各国风俗,能通山川形势,能明险关要隘,能把握三军的形势。所以说,举凡贤臣的睿智,君主的远虑,民众的议论,官员的意见,以及天下兴衰的往事,都是将帅所应当了解的。将帅能思贤如渴,有谋略的人就会聚集在他周围。将帅不听下属的意见,杰出的人才就会散去。不采纳谋士的良策,谋士就会叛离。善恶不分,功臣就会灰心。一意孤行,下属就会归咎于上。自我炫耀,下属就不愿多建战功。听信谗言,军队就会离心离德。贪图钱财,坏的东西就无法禁止。贪恋女色,士卒就会*乱无度。将帅如有上面的一条,士卒就不会心说诚服。有了两条,军队就没了法纪。有了三条,全军就会溃败。有了四条,就会给国家带来灾祸了。

问题一:六韬三略是什么意思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问题二:六韬三略指的是什么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问题三:"六韬三略,汇毓八方"的释义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六韬》是指姜太公写的兵法,《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相传是黄石公写的兵法。后来所说的“韬略”就是从这两部兵法名字中的“韬”和“略”引申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六种阴谋和三种谋略,是从四面八方汇聚的精华。表达了对《六韬》、《三略》所包含的兵法精华的赞赏,称赞古代兵法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问题四:六韬三略指什么动物 六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问题五:六韬三略指哪六韬哪三略 姜太公六韬:文韬第一,武韬第二,龙韬第三,虎韬第四,豹韬第五,犬韬第六。

黄石公三略:上略,中略,下略

其下又分好多小条目

都是古代兵书,北宋时都列入《武经七书》

问题六:什么是六韬三略?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问题七:六韬三略是什么意思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问题八:六韬三略指的是什么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问题九:什么是六韬三略? 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卷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卷三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卷四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六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卷上

中略 卷中

下略 卷下

问题十:六韬三略指哪六韬哪三略 姜太公六韬:文韬第一,武韬第二,龙韬第三,虎韬第四,豹韬第五,犬韬第六。

黄石公三略:上略,中略,下略

其下又分好多小条目

都是古代兵书,北宋时都列入《武经七书》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出自?

具说是黄埔军校的餐前训此词: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穿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出自《三略》,又称《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