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界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第1张

1 关于界的诗句

关于界的诗句 1 关于黄洋界的诗句有哪些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佚名《越人歌》含义: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这人人都知道), 可是我这么喜欢你啊,你却不知。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含义: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含义: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含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含义: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含义: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7、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含义: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含义: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刚刚懂了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之苦。9、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佚名《上邪》 含义: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1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含义: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

1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含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1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含义: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1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含义: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1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含义: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1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含义: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以下是部分作者的简介:李商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 含有世界的诗句

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李商隐《北青萝》: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陈亮《水龙吟·春恨》: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顾况《经废寺》: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

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吕岩《七言》: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

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3 关于世界的诗歌,急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4 关于界字的成语

包含“界”的成语共有26个

1)半间半界

2)半间不界

3)不间不界

4)成何世界

5)楚河汉界

6)楚界汉河

7)此疆彼界

8)此疆尔界

9)此界彼疆

10)大开眼界

11)大千世界

12)登界游方

13)放眼世界

14)封疆画界

15)河沙世界

16)花花世界

17)花锦世界

18)黄金世界

19)极乐世界

20)开阔眼界

21)齐梁世界

22)清平世界

23)三千世界

24)世界大同

25)天王下界

26)微微之界

5 七界传说中的诗句

玉符现,天地乱,虚无出,七界哭。

逆天子,万灭徒,相逢日,七界无! 一切皆定,一切皆缘。早亦见,晚亦见,只要相见,就会分散。

少年志,傲凌云,孤剑映月万里明; 执玉手,心如一,三间七界任我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玄阴不破,亡灵不灭;我本无我,何来幻灭 灭魂出,鬼神诛;镇魂出,鬼灵哭 暗夜无星风寂寞,我有娇颜映天地, 若问此心何时灭,七界皆亡心不移 九转无极:一转身、二转体、三转形、四转精、五转意、六转气、七转魂、八转神、九转命 九转之下,神魔皆灭 那声声呼唤,似云似雾,那缕缕阴风,徘徊不走。

像是幽灵在哭泣,像是厉鬼在怒吼,像那亡魂在召唤,像那死神在招手。 相逢易,离别苦,他日回首情何处?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且把眼前刻成图,深藏寸心中。

待梦醒,回望远处,一片脍胧l声声私语,浅浅问候,问东风,故人何处? 终此一生,此情不灭!三间七界,两心相依 浩瀚乾坤,天地正气,只要齐心,就能胜利 乾坤万物,阴阳天地,三界五行,惟我号令。阴阳法剑,灭鬼斩仙!残、裂、破、灭 莫回首,阴阳界里鬼神愁 九曲黄河怒浪腾,奔流到海不复回 化魂符现,消魂化骨 封魂出,化魂无,一场奔波,几许逆途,辛酸难述。

鬼域行,生死路,沧桑血泪,尽染尘土。漠然回首,凝望来路,寄语青山处。

无欲无我,无心无念 浩然正气,仁者无敌 七星环现,鬼域尘封 是谁,在那千军万马中,孤傲不肯低头?是谁,在那阴森鬼域里,手中长剑横胸?是谁,在那寂静中沉默?是谁,在那血光中,漠然回首?天空,丝丝轻语飘过,云中,点点问候不走。眼底,寸寸柔情如波,心头,几许遗憾停留? 太玄山上,奇缘洞天,玄天之镜,一切尽显。

缘也命也,各有机缘,神镜之中,生死各半! 何为情,何为爱,艰难险阻,荣辱同在。生与死,恨与爱,一线相隔,两心长在! 相逢处,来时路,今生残缘,来生延续! 映月井,映月井,千古流传,百世难遇!痴情泪,映月坠,芳魂不散,生死相随。

情天圆月,三世轮回,有缘之人,今生相会。 七弦万里传相思,断肠一曲诉心弦,魂梦断江南!” 魂已断,曲空传,人已远。

清目血泪含,坠红颜! 六院聚,天下离,紫华现,九转命 虚无出,妖魔现,太阴日,七界乱 所谓纵横天地,心随我意,这一生我是不会向任何人屈服的。看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傲视天下,纵横七界的。

杀我者,我必杀之;挡我者,我亦杀之。 幽幽奈何天,珠随魔龙现,千世轮回定,相见在人间。

奈何珠,奈何珠,天地万物,其奈我何 是灾是劫,前世因果,三世轮回,何人奈何? 答得好,答得妙,真是妙人出妙语,专对妙和尚 万魔之始,刀屠天下 魔刀屠神,千年一现 千年修真,只为情缘。是孽是缘,是聚是散,千古至今,谁得真念? 一帆舟,逆流走,浪高九尺如云绣,千古亦如旧! 迎风立,遥望远,一片巨浪翻云烟。

笑回首,满眼红颜,几许娇艳。 太阴现,天地乱,妖魔出,七界无 相逢时,旧情叙,一切辛酸尽如意。

莫流泪,离别自古谁人无,只为再相逢。 一切皆无,一切皆幻,一切尽在寸心间。

心若长存,易园亦远,心若无根,易园移园 千年易园,只为易缘。轮回百世,逆天终现。

太阴蔽日,祸乱人间,六院联盟,七界始乱。正邪合一,是为逆天,易园之命,方寸心间。

执子之手,七界同游,三生永世,此情长留 六院聚,天下离,七界始乱以起 龙魂护体,千影出击 纵横天地 心随我意 古今难堪是离愁,离愁难叙,何人不低头?回首落花春梦去,几许回忆,残月枝头,空对寒秋! 血河图,血河图,斩神灭魔,谁人不屠? 龙魂护体,千影出击 龙魂出窍,千影进攻 避我者生,拦我者死 血河图现,妖魔尽灭,三间七界,无可匹敌 问世间情为何物,不过是两地相思,对望无语! 细想来时路,蜜语共婵娟;可怜当时月,无语寄缠绵! 乙木之精,地阴邪灵,千世封印,终转轮回。太阴蔽日,天地浩劫,缘起缘灭,逆转天轮! 远处,一声声轻吟像情人的私语,天际,一缕缕温馨映红天地;风中,那飘舞的身影追云逐日,梦里,是谁在找寻那往日的足迹? 有爱怜、有叹息、似痴狂、似无语 不要哭泣,你的每一滴泪水,就像一块巨石,滴落在我的心里。

相识以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你美丽的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可现在,我给你的却是泪滴 期待与那心爱之人述说相思,担心这美丽的一切只是梦境 漠然回首,明月当头,只是晚风不识愁,无语寄风流 王甲一现,鬼影千幻 六院聚,天下离,千年浩劫,无人可避 乱世人间,携手相连 只恨口拙无言倾述,千般爱怜尽现眼底,无语亦温柔。

6 关于修仙的诗句

1、仙人王子乔 汉 汉无名氏 [只查询汉无名氏的结果] 《古诗十九首》 2、遥见仙人彩云里 唐 李白 [只查询李白的结果]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 明 唐寅 [只查询唐寅的结果] 《桃花庵歌》 4、仙人垂两足 唐 李白 [只查询李白的结果] 《古朗月行》 5、安得仙人九节杖 唐 杜甫 [只查询杜甫的结果] 《望岳》 6、姑射仙人不似伊 宋 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南乡子·冰雪透香肌》 7、仙人萼绿华 宋 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南歌子·海上乘槎侣》 8、锦袍不见谪仙人 宋 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浣溪沙》 9、仍是谪仙人 宋 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临江仙·谁道东阳都瘦损》 10、细酌仙人九酝 宋 向子諲 [只查询向子諲的结果] 《水调歌头·我生六十四》 11、自有仙人九酝觞 宋 向子諲 [只查询向子諲的结果] 《采桑子·霜须七十期同老》 12、上界仙人官府 宋 晁补之 [只查询晁补之的结果] 《满庭芳·闲说秋来》 13、仙人手翳朝阳 宋 毛滂 [只查询毛滂的结果] 《清平乐·镂烟翦雾》 14、有个仙人捧玉卮 宋 朱敦儒 [只查询朱敦儒的结果] 《鹧鸪天·有个仙人捧玉卮》 15、冷澹仙人偏得道 宋 朱敦儒 [只查询朱敦儒的结果] 《清平乐·人间花少》 16、只在仙人碧玉壶 宋 周紫芝 [只查询周紫芝的结果] 《采桑子·跳珠雨罢风初静》 17、须信凤阁仙人 宋 仲并 [只查询仲并的结果] 《念奴娇·金滕事业》 18、仙人跨海 宋 韩元吉 [只查询韩元吉的结果] 《水调歌头·今日俄重九》 19、仙人种玉惭香德 宋 赵彦端 [只查询赵彦端的结果] 《满江红·千种繁春》 20、谪仙人 宋 辛弃疾 [只查询辛弃疾的结果] 《水调歌头·造物故豪纵》 21、谪仙人 宋 辛弃疾 [只查询辛弃疾的结果] 《念奴娇·未须草草》 22、唤起仙人金小小 宋 辛弃疾 [只查询辛弃疾的结果] 《清平乐·东园向晓》 23、仙人琼海上 宋 辛弃疾 [只查询辛弃疾的结果] 《洞仙歌·松关桂岭》 24、仙人云表 宋 姜夔 [只查询姜夔的结果] 《念奴娇·昔游未远》 25、知道仙人丹灶在 宋 葛长庚 [只查询葛长庚的结果] 《贺新郎·醉见千山面》 26、争信仙人玉斧 宋 刘克庄 [只查询刘克庄的结果] 《水调歌头·老年有奇事》 27、种杏仙人 宋 刘克庄 [只查询刘克庄的结果] 《沁园春·畴昔遭逢》 28、仙人太华峰头藕 宋 刘克庄 [只查询刘克庄的结果] 《满江红·见宰官身》 29、谪仙人、白伫乌纱帽 宋 刘克庄 [只查询刘克庄的结果] 《贺新郎·鹏赋年犹少》 30、几千万壑仙人室 宋 李曾伯 [只查询李曾伯的结果] 《满江红·镇日山行》 31、姑射仙人正似伊 宋 无名氏 [只查询无名氏的结果] 《南乡子·把酒对江梅》 32、姑射仙人雪作肌 宋 无名氏 [只查询无名氏的结果] 《采桑子·江南春信梅先赋》 33、姑射仙人标格韵 宋 无名氏 [只查询无名氏的结果] 《临江仙·爱日新添春一线》 34、仙人楼上捧赦书 宋 无名氏 [只查询无名氏的结果] 《六州》 35、紫府仙人号宝灯 唐 李商隐 [只查询李商隐的结果] 《无题》 36、萼绿仙人 元 邵亨贞 [只查询邵亨贞的结果] 《点绛唇·萼绿仙人》 37、罗浮仙人酒兴阑 元 王冕 [只查询王冕的结果] 《梅花 其一》 38、手把仙人绿玉枝 宋 陆游 [只查询陆游的结果] 《黄鹤楼》 39、传得仙人服玉方 宋 张道洽 [只查询张道洽的结果] 《梅花》。

7 关于随缘的诗句有哪些

1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张伯端《西江月·悟了莫求寂灭》

2 折脚铛中,二时粥饭随缘过。东行西坐。不识而今我。坏尽田园,终日且婆和。还知麽。锥也无个。肘露衣衫破。----向子諲《点绛唇·折脚铛中》

3 时时,须点检,随缘遣性,何更兴嗟。那浩然独得,迥绝痕瑕。----曹勋《满庭芳·玉景明心》

4 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随缘何处琴剑,闲泊此层巅。----韩淲《水调歌头·一枕暑风外》

5 中和无与拟,摏作一家春。俗事萦人何日了,随缘女嫁男婚。----魏了翁《临江仙·七夕长留河汉女》

6 不憨痴,不狡诈,不风颠。随缘饮啄,算来命也付之天。万事不由计较,造物主张得好,凡百任天然。世味只如此,拼做几千年。----葛长庚《水调歌头·有一修行法》

7 渐小白、长红无数。客子虽非河阳令,也随缘、暂作莺花主。----刘克庄《贺新郎·溪上收残雨》

8 细阅浮生,为甚底、区区碌碌。算只是、信缘随分,早寻归宿。造物小儿忺簸弄,翻云覆雨难擐触。----吴潜《满江红·细阅浮生》

9 我是仙蓬旧主人,一生常得自由身。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颦。垄中且复随缘住,又见湖边草木新。----陆游《遣兴》

10 老子斋居罢击鲜,木盘竹箸每随缘。邻僧不用分香钵,莲芡犹堪过半年。----陆游《秋思》

11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啼鴂怨春残。坐觉无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王国维《浣溪沙》

12 闲中每自得,闲意非陆沉。蚁穴漫说梦,鸥盟谁更寻。一年记好处,万缘随夙心。即以洗其劳,清月升层林。----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13 参透西来鼻祖禅,乘时东去广流传。镬汤炉炭随缘人,剑树刀山自在攀。教海义天休更问,龙宫宝藏岂能诠。翻身师子通涂妙,活捉魔王鼻孔穿。----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

14 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住山。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尚平婚嫁了无累,冯翊符章封却还。 处分贫家残活计,匹如身后莫相关。----白居易《咏怀》

15 随缘度、莫动真阳。归根处,神凝脉住,玉界发天光。风高,鹏翼远,水深舟运,物理昭彰。----张继先《满庭芳·闲里工夫》

古籍的版本类型 自从图书产生以来,特别是自从版印图籍产生以来,从内容、性质、形式等方面派生出许多版本类型和版本称谓。主要有:稿本、写本、抄本、刻本、活字印本、官刻本、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监刻本、经厂本、内府刻本、藩府刻本、殿本、局本、聚珍本、套印本、百衲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重修本、递修本、朱蓝印本、四库底本、毛抄本。 稿本 古书版本著录中运用稿本概念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指手稿本,二是指清稿本,三是指修改稿本。手稿本指的是由作者自己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作品,判断这个极不容易,没有绝对把握,不敢运用手稿本的概念。清稿本指的是誊清的书本。誊清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作者自己誊清,这在实际上应该归入手稿本;另一种是由别人誊清,实际上这已不具备稿本性质。故对清稿本概念的运用要特别慎重,不能以今度古,把现代人关于稿子的概念硬加在古稿本的头上去。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又由作者亲笔加以修改。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誊清后自己又作修订,这在实际上又应归于手稿本;一种是别人誊清后作者亲笔加以修订,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用修改稿本的概念。这三种概念在通常的古书著录中都见有人运用,但在实践上并不十分确切,且容易造成混乱。国家图书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用“稿本”一个概念,将作者亲笔书写、誊清、修改的情况,通通包容在“稿本”概念里边。而对由别人誊清的书本,则以“写本”或“抄本”称之;别人誊清作者自己亲笔修改的书本,则仍以“写本”或“抄本”称之,紧接着于其后注明某某校改。 写本 写本是相对于稿本、抄本和印本的名称。在古书版本著录中,凡运用写本概念,大约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时代早。唐以前,书籍生产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人唐以后,刻本书渐行,至宋而盛。然唐宋所处的时代仍是较早,故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元以后传抄的书籍,便以抄本名之了。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印本书是否盛行,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要以写本名之,而不称其为抄本。三是涉及宗教。凡是抄写佛经、道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有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包容在里边,故只称其为写经,而绝不称为抄经。至于早期写经生抄写的经卷,虽不是为了自己还愿做功德,而是为了佛门的善男信女们买去还愿,但由于其抄写时代早,也只能以写本名之。至于自己著作,自己抄写流传,那就不论其时代早晚,地位高低,便一律以稿本名之了。 抄本 在古书版本著录中,抄本的称谓经常应用,经常出现。除了写本、稿本之外,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者,均可以抄本名之。 刻本 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及《经典释文》。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兴,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因时代不同,又有宋、辽、西夏、金、蒙古、元、明、清刻本的不同称谓;因地域不同,又有浙刻本、蜀刻本、闽刻本等不同称谓:具体细分,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赣州本、池州本、建阳本、麻沙本、崇化本、平水本、眉山本等不同称谓;因出资和主刻性质不同,又有官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坊刻本等不同称谓;具体区分,又有内府本、监本、府州军本、仓台本、计台本、殿司郎局本、公使库本、郡斋郡庠本、兴文署本、广成局本、行中书省本、各路儒学本、书院本、司礼监本、经厂本、藩府本、布政司本、廉访司本、殿本、局本等不同称谓;因刻版形态不同,又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技术不同,又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早晚不同,又有初刻本、复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总之,什么时代、什么地区、什么单位、什么部门刻的书本,就可题为某某时代、某某地区、某某单位、某某部门刻本。 活字印本 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均称活字印本。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南宋的周必大,蒙古太宗十三年至海迷失后三年(1241-1250)时期的姚枢,清道光十二年(1832)的李瑶、二十四年(1844)的翟金生,都曾依据毕昇泥活字印书的原理,自制泥活字,实践并光大了泥活字印书的创举。元大德年间(1297-1307),农学家王祯又制成了木活字,并印刷《旌德县志》。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非但有汉文木活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木活字。进入明、清,木活字书普遍流行,江南各省的祠堂常用木活字排印宗谱。还出现了串乡走镇专为人排印家谱的谱匠。明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北京朝廷发行的“邸报”,也改用木活字排印。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肆,木活字印书更为普遍。规模最大的是乾隆时期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凡134种。金属活字包括铜、锡、铅活字,其中以铜活字印书较多。明朝弘治、正德时期无锡华、安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有名,清雍正年间内府用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规模最大的金属活字印刷工程。著录活字印本,就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活字,采取不同的著录称谓,如泥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等。 官刻本 官刻本是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版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县、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但在著录实践中,历来不采用“官刻本”这种称谓,而是将其分解,具体著录。国子监刻的书就称为国子监本,公使库刻的书就称为公使库刻本,经厂刻的书就称为经厂刻本,武英殿刻的书就称为武英殿刻本等。 坊刻本 坊刻本指唐至清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书商编刻图书并经营书业的书坊,唐代已经出现,至两宋而兴盛。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开有很多书坊、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纸马铺等。四川、两湖、江、浙、皖、赣、闽,尤其是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等,也都有很多书坊。元代四川书坊衰落,山西平阳(今临汾)书坊兴起,福建书坊继续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印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但在版本著录的实践上,一般不使用坊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具体著录,如唐刻《陀罗尼经咒》,便著录为“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本”,《十七史》便著录为“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等。 私宅刻本 私宅刻本指历代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私宅家塾刻书的性质,与书坊刻书不尽相同。书坊刻书以出售营利为主要目的,私宅、家塾刻书多出于对圣贤、先辈、师友的崇尚,要推广某种思想和学说。明、清私宅刻书,有时也为了传布某些罕见的版本。但在版本著录实践上,一般并不使用私宅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具体著录。如宋黄善夫家塾之敬室所刻的《史记》,便著录为“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宋蔡梦弼东塾刻印的《史记》,便著录为“宋蔡梦弼东塾刻本”;宋蔡琪家塾之敬室刻印的《汉书集注》,便著录为“宋蔡琪家塾刻本”;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刻印的《韩柳集》,便著录为“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本”;元代天历间褒贤世家家塾刻印的《范文正公集》,便著录为“元天历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本”。 家刻本 家刻本指历代自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己家人著作的书本。家刻本与私刻本性质不同。家刻本的实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资委托书坊,按自家满意的版式行款刻印;一种是自备木板,召雇刻印良工上门,让他们按自家的意愿设计行款版式刻印。这两种方式雕刻的书版都归自家所有,自家收藏。故古书雕版处与藏版处不全都一致。家刻本多为家族中晚辈实施,故校勘刻印一般都比较好。 自刻本 自刻本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绝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在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旧五代史·和凝传》说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版,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版雕印的自著《板桥集》,堪称艺术珍品。 监刻本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国子监,亦称国子学,简称“国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朝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21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板印行。宋代国子监的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都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40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板印行。所集书籍版片10万余块。到北宋末年,正史亦由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国子监所刻的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版。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是由杭州镂版进呈。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以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故重要医籍也由国子监分官详校,镂版颁行。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宋代国子监都曾校刻行世。元代的中央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清代纂修校刻书籍多数在武英殿。清代国子监仅刻过极少的书。对于历代国子监所刻的书,均可著录为各时代的国子监刻本。 经厂本 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经厂是司礼监所属的机构,专管经书印版及印成书籍、佛经、道藏、蕃经等。经厂设掌司4员或六七员。经厂规模随着司礼监的权限及规模的扩大而扩大。洪武时内府有刊字匠150名,每二年一班;裱褙匠312名,印刷匠58名,一年一班。嘉靖十年(1531),调整精简过内府匠役,实留12255名,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占有1583名。而专事书籍刻印者为:笺纸匠62名,裱褙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笔匠48名,黑墨匠77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为1274名。据极不完全统计,明代司礼监经厂前后刻印的经、史、子书、祖训、圣训,以及《四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等内书堂课本,达168种。经厂本特点是开本大,印纸精,行格疏,字体大,粗黑口,铺陈考究。但由于出自内宦之手,校勘不精,故不为学人所珍重。 内府刻本 内府刻本这个称谓很不科学,很不确切。但历代相沿,版本著录和行文中又常出现这个提法。唐代有内府之役,它是指划归五府三卫和东宫三府三卫管辖的折冲府,下设若干监,分管内廷庶务。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实际上,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其概念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说是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所以在使用这个称谓时要特别谨慎,凡能考出具体刻书单位者,均应具体著录,不能轻易使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 藩府刻本 藩府刻本指明代各藩王府所刻印的书本。明代270余年中,皇诸子受封为王的先后共有62人。受封并且建藩者,共50人。其中有的因获罪夺爵,有的无子封除,只有28个王府与明朝相始终。它们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等诸布政行省。 殿本 殿本专指清代武英殿所刻印的书本。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迤北。据《宸垣识略》记载,武英殿崇阶九级,环绕御河,跨石桥三,前为门三。内殿宇二重,前贮书版。北为浴德堂,即修书处。 局本 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协作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在清末的文化事业上,起过一定推动作用。在版本著录上则分别具体称为某书局刻本。 聚珍本 聚珍本亦称聚珍版。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 套印本 套印本指数种颜色套印的书本。中国传统的套印技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是在一块雕好的版片上刷上不同颜色敷印,所以称为敷彩印法。此法起于何时,很难详考。元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江陵(今湖北荆州)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其经文及卷尾无闻和尚注经图中的灵芝等,均用朱色刷印,注文用墨色刷印。表明14世纪中叶,中国已经有了敷彩印刷的作品,而且迄今仍流存于世。 在套色印刷的启发、推动下,将这种技术继续深化,施于版画,恒版印刷技术出现了。“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块木板,犹如饾饤,故称饾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图画。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深浅浓淡、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在饾版技术兴起的同时,拱花技法也出现了。“拱花”是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令纸面拱起花纹,使翎毛、山水凸现在纸面上,看去更富立体感,更具真实性。像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所有上述这些套印出来的书,都可称为套印本。且几色套印,就称几色套印本。惟朱墨两色套印,国家图书馆习惯上著录为“套印本”,其他各方面的人习惯上多称为“朱墨套印本”。 百衲本 百衲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义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王隐《晋书》说“董威辇于市,得残缯辄为衣,号曰百衲衣”。蔡绦《铁围山丛谈》说“唐济公者号善琴,乃自聚灵材为之,曰百衲琴”。蔡君谟《画锦堂记》说“每字作一纸,裁截布列,连成碑形,谓之百衲碑”。足见“百衲”具有杂拼之义。故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而成的书本,也就名为“百衲本”了。 书帕本 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官员朋友之间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当时将这种书就称为“书帕本”。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引证《金台纪闻》评论元、明刻书优劣说:“元时州县皆有学田,所入谓之学租,以供师生饩廪,余则刻书。工程浩大者,则数处合力为之,故雠校刻画颇有精者。明洪武初年,将此项学租皆收归国子学,故县学、书院缺乏余资,刻书已不精审。隆庆、万历间,承嘉靖余风,皆喜刻书。但大率刻而不校,甚或妄加删削,以之馈遗当道官员,附之一帕,故有一书一帕之称,是为书帕本。”可见书帕本是明代例行官样礼品,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 巾箱本 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箧。《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王母巾箱”条引《汉武内传》,说帝见王母巾箱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晋葛洪《西京杂记》后序说:“洪家遭火,书籍殆尽,惟有抄本二卷在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齐·衡阳王均》说他“手自细书《五经》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南宋戴埴《鼠璞》说:“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萧均)手写《五经》置巾箱中。”可见无论是手写本书,还是刻印本书,只要是开本较小,于随身携带的巾箱小箧中能够装下,就都可以称为巾箱本。在实践上,与袖珍本概念极难区分。 袖珍本 袖珍本亦指开本较小,便于随身携带的书本。其取义,盖因其开本极小,可藏于怀袖中携带。清代内府刻书集中在武英殿进行。历年雕印经、史所用版片极多,这当中有不少裁截下来的小块木料或版片。“高宗以校镌经、史,卷帙浩繁,梨枣解材,不令遗弃,仿古人巾箱之式,刻袖珍版书。”后世将当时遵照高宗旨意,于乾隆三十年(1765)用零材短板刻成的小版框小开本的《古香斋十种》,就称为袖珍本。直到今天,对小开本书仍常以袖珍名之。 初刻本 凡第一次镌刻的书均可称为初刻本。 重刻本 重刻本是相对于原刻本而言的。凡确知一书是重刻于某本,方可称为重刻本。然其情况复杂,与初刻本相关,没有确切的把握,不能随便运用重刻本的概念。且重刻与翻刻(覆刻)意义相近,容易混淆。重刻本就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其行款版式可与原底本同,也可以不同。翻刻虽也是重刻,但翻刻则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数一仍其旧,甚至讳字、刻工姓氏也照样翻雕。所以在运用重刻本称谓时,一方面要注意它是重刻某本,一方面还要注意它是否为翻刻。 翻刻本 翻刻本也称覆刻本。 影刻本 影刻本是以某一版本为底本,逐叶覆纸,将原底本的边栏界行、版口鱼尾、行款字数等,毫不改变地照样描摹或双勾下来,然后将描摹好的书叶逐一上版镌雕。这样雕印出来的书,因为版样是影摹下来的,对于那个原底本来说,就称为影刻本。影刻本书多发生在影刻宋元本书上。因为宋元本书传至明末清初,已属罕见。为了保存传本,流布久远,便常常采用这种影刻的办法。由于它能保持原底本的风貌,故历来为藏书家和版本家所珍重。 重修本 重修本也称为修补本或修补版。古书版片由于多用梨、枣等硬木,故可流传使用上百年乃至几百年。其间由于屡经刷印或遭受其他灾害,又很容易造成版片的缺损,所以再要进行刷印时,对其中缺损的版片就得重新加以修补。用这种修补过的旧版片刷印的书,在版本著录中就称为“×朝××年××人刻×朝××年重修本”。经过修补的版片,因为时代、刻工、技术的不同,呈现出来的版框、版心及字体风格等,与未经修补的就不尽相同,甚至墨色也显得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鉴别的。 重修本运用在家乘、地志等书时,要特别注意其另外的含义。中国地志之书浩如烟海。每换一任或几任地方官,就常常重修一次该地的方志,载入风土民情、山川地理、物产资源、名胜古迹、建置沿革、地亩四至、先贤仕宦、历朝贡举等新内容,以便掌握该地情况,实施封建管理。但有时因初修不久,有时因财力不敷,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另纂新志时,也常常修补旧志版片,或在旧版片的相应内容下增刻新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分别著录:只是修补旧版重新刷印的,应著录“×朝××年刻××年重修本”;若是在旧版本相应内容下增刻了新的内容,就得著录为“×朝××年刻××年增修本”。在著录志书重修本和增修本时,还要特别注意志书书名前所冠的纂修时代,这是极易发生混乱的地方。就是在版本著录为“重修”或“增修”的两种情况下,其志书书名前所冠的纂修时代,都只能是原来纂修的时代。若是志书书名前已明确冠有“重修”字样,则这里的重修决非重新修补版片之义,而是此志已经重新纂修之义。 递修本 凡一书版片经过两次及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刷印出来的书本,均可称为×朝××年刻×朝××年递修本。这种递修重印的古书在现存的中国古籍中为数还不少。有名的如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所刻的《六经正义》,多数到南宋末年和元朝初年,就曾两次递修重印过。又如南宋绍兴年间蜀中眉山地区所刻的《眉山七史》,其版片元代以后递有修补。明洪武年间版片移入南京国子监,一直到正德、嘉靖、万历时,还曾修补重印。到清代顺、康、雍、乾时,这套版片还存贮于江南布政使司衙门库中,嘉庆时才毁于火。明南京国子监刻的《玉海》,其版片自正德、嘉靖以后即屡经递修。万历十六年(1588)赵用贤、康熙三十六年(1697)李振玉、乾隆三年(1738)熊木,都曾修补重印。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递修本。 朱蓝印本 朱蓝印本,是指古代书版雕完,在正式刷印之前常要试印,以检查是否有错字和着墨是否均匀,以便进行修整。这时使用的颜色常用红或蓝色,目的在于醒目,便于发现版面上的问题。此种试印的书,红颜色者,就称××刻朱印本;蓝颜色者就称××刻蓝印本。这种印本因为是新版初试,字画清晰,刀法剔透,初印精美,加上印数少,传世罕,历为版本家和藏书家所看重。 四库底本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卷帙浩繁的大丛书,共收3507种,79337卷。在开馆纂修前及整个纂修过程中,广征天下遗书,故从全国各地进献的图籍数以万计。书到北京,全都送到翰林院点收,加盖翰林院关防,以备选用。有人将这些都称为四库底本,这是不对的。确切的概念,四库底本指的是被《四库全书》收入而作为誊抄底本的那些书,而不是指进过翰林院,钤有翰林院关防,实际却未被《四库全书》录入的书。

‍‍

影刻本,古籍刻本的类型之一,就是说他是模仿某一刻本书重新雕刻的新本子(内容、格式相同)。一般广义说来,他可以分成三种状况:(1)影刻本(狭义的影刻本):用「摹」的方式(就「像真度」来说是2、1、3)(2)覆刻本:直接将原书拆散,叶面贴於木版上雕刻(3)仿刻本(翻刻):用「临」的方式另外还有一种「重刻本」,他跟上述三种的影刻本(都是力求与原本近似)不同之处在於,虽然都是照著原本的本子刻,但他不论是行款或格式未必与原来相同,只有内容是一样的。(详阅姚伯岳《版本学》或《中国图书版本学》)影刻本是指以某一版本为底本,将原书逐页覆上透明的纸张,把原书的版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以及行款字数、字体等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再将描摹的书页反贴上版镌刻,这样雕印出来的书籍,就称之为影刻本。这种雕版印刷技术,多用于影刻极其珍贵的宋、元的图书。而影写本在本质上与影刻本的版样没有任何区别,操作方法也与影刻本完全一样。但它与影刻本又有很大的区别,其目的不是为上版镌刻,只是以影写本的方式流传。

所以,一种好的影写本,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影刻本是指以某一版本为底本,将原书逐页覆上透明的纸张,把原书的版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以及行款字数、字体等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再将描摹的书页反贴上版镌刻,这样雕印出来的书籍,就称之为影刻本。这种雕版印刷技术,多用于影刻极其珍贵的宋、元版的图书。而影写本在本质上与影刻本的版样没有任何区别,操作方法也与影刻本完全一样。但它与影刻本又有很大的区别,其目的不是为上版镌刻,只是以影写本的方式流传。所以,一种好的影写本,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影刻本与影写本有什么不同正刻本是指以某一版本为底本,将原书逐页覆上透明的纸张,把原书的版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以及行款字数、字体等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再将描摹的书页反贴上版镌刻,这样雕印出来的书籍,就称之为影刻本。这种雕版印刷技术,多用于影刻极其珍贵的宋、元版的图书。

‍‍

界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界的诗句 关于界的诗句 1 关于黄洋界的诗句有哪些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