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2收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第1张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 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

良渚玉琮王讲述文明起源的秘密和“神之徽章”的传奇,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记载着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二字就已被何尊铭刻在身。历史一页页翻过,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开口说话的国宝,让人类以崭新的方式对话历史和先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魅力。

人头壶的形神似在说话,人类的历史中人是主角,人头壶是人的造型。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人头壶体现了母性特征,蕴育生命。

文物背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红陶材质;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

文物描述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会流眼泪的小人儿。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

文物背景史前文明,新石器时代、距今7800年~9000年;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材质;于1986-87年发现于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现藏于河南博物馆。

文物地位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陶鹰鼎是中国远古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

文物背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陶材质。于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描述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文物地位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

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文物背景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陶材质;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描述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还有可以自由活动的小陶丸;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

文物用途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文物地位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02毫米的精致。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发现了一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动物鼻头上翘、眼睛微凸、颚下有网格状的纹理,项背上似鬣毛,有飞腾的动感,造型简素,玉质温润光洁。

文物背景红山文化;玉材质;于1971年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描述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有4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

龙背有对钻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那是自然和人类彼此直面的时代。生命和心灵,以及全无杂念的想象,在双手中表达和传递。

凌家滩所涵盖的文化符号范围之广、渊源之深世所罕见,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峰,却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

文物背景新石器时代、距今4500年;玉材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物描述玉板上圆孔、刻画的图形——河图洛书

文物用途极可能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占卜用具。

它的目光,穿越五千年望向人类,用人类尚未了解的语言,讲述着文明起源的秘密。距今五千年左右,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区一度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化,持续80多年的考古发掘,最重大发现就是玉琮。

文物背景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玉材质;于1986年在现藏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于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描述玉料外表经浸蚀后呈黄白色,并有紫红色沁,器体呈矮方柱形,中心有一上下垂直相透的圆孔,两端各有一壁形口。外壁分为四节,每两节以四面凹槽为隔界,各以浮雕、阴线刻纹等手法饰一组简化神人纹和两组侧身的神鸟纹;此外,又于四面每条凹槽内的上下各饰一组完整的神人纹。全器共饰八组简化神人纹、十六组神鸟纹和八组完整神人纹,并于各纹饰上间饰云雷纹。

文物地位此器是迄今所知同类作品汇总、重量最大、纹饰最精美和神人、神鸟最多者,故被称为“玉琮王”。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750-前1530年),弧形铜胎上镶嵌许多绿松石片,排列成兽面纹。在烈火中范铸的贵金属——青铜,镶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绿松石。金玉共振的局面,开启了东亚的青铜时代。

文物背景夏代;铜、绿松石材质;发现于1984年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文物描述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

文物地位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

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记录天意。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文物背景商朝;铜、绿松石材质。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描述最早的王字,像竖放的钺。钺是一种兵器,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王权最大依仗是军权。王字由此而来。

文物地位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

此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所制。这件与“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成语故事直接相关,且被秦始皇制成传国玺的宝物倘若真是绿松石,则可见古人对绿松石的珍视程度。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

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农业是国之根基,重中之重。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或以方鼎来表彰女性的母德。关于后母戊鼎的争议从未停止,有待探讨。

文物背景商朝;青铜材质;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描述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鼎呈长方形。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文物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殷契是凤的后裔,殷商是男人的天下。妇好玉凤线条流畅、风韵迷人、侧身回首、转顾生姿,它属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殷墟妇好墓出土多件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也许妇好是当时最著名的女人。

文物背景商朝;玉材质;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描述呈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圆眼,喙如鸡,顶部三柱冠相连,短翅微展,长尾自然弯曲,尾翎分开下垂。两翼以剔地阳纹饰翎。背下部有两孔,腰间两侧各有一小圆突,突上有小孔,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鸮尊,身高将近半米,头微昂,面朝天,双翅并拢,尾巴垂到地面,和两只粗壮的腿,构成了三个支撑点,稳稳地站立,通体遍布十几种形状各异的动物形象。外形从整体上看,有一种后世少见的扶摇直上的动感,被现在的年轻人美誉为“最呆萌的青铜器”。

文物背景商朝;青铜材质;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描述妇好墓同出两件,整体做站立鸮形,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双足与尾构成3个支撑点,使鴞形尊体稳稳地站住。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此尊整体以雷纹衬地,通体遍布十几种形状各异的动物形象。口内有铭文,为“妇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既是实用器,又是极好的艺术品,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

鸮,俗称猫头鹰。古代人崇拜的神鸟。《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商朝人更喜欢猫头鹰,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从高贵,到不祥,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

西周王朝经常举行各类赏赐活动,当年作为西周官员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这件簋,样貌也称不上惊艳,却被认为是镇国青铜器。利簋的珍贵恰是因为底部的三十余字铭文揭晓了武王征商的时间,也就是破了几千年来的悬案——决定商周更迭时间的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时间。

文物背景西周早期;青铜材质;于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描述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文物用途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文物地位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意外,还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让3000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精确到日。

其实,对于一个并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普通人来说,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变的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下来,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器物内记载的文字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13亿中国人的信。当考古学家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中国,3000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文物背景西周;青铜材质;于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物描述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

文物地位铭文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玉组佩,以毫厘的薄片象征巅峰,以静止不动比拟河流,流经了生死与朝代更迭。

文物背景西周;玉材质;于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文物描述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计204件,以45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昂首展翅。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周秦之际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是国君或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和象征。

人们把见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浓缩成玉片,它们入海、通天,慢慢汇聚在同一个地方,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体上。

这组碎片,来到我们眼前,已经行走了亿万年,而西周离我们不过三千年。从礼玉到佩玉,我们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始终没有发现用于祭祀的人牲,更不见一件兵器。三星堆文明的掌舵者,展示了超越时代的慈悲之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文物背景商中期;铜、金材质;于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文物描述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权威、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或精神领袖,表现出古蜀国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和群体关系。

古蜀文明为何拥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与他们对视,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也许就是隐藏在我们生命里的谜底。我们是人,也是人类。我们站在这里,也站在地球上。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话中,大树都是天地之间的灵物,历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种连接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树立天地,生命之树成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象征。

文物背景夏朝晚期;青铜材质;于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文物描述共有八棵。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二号大神树的一旁,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神树与神龙的一体形象,使神树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厚的象征意义。

文物传奇发掘出土时,这些神树已经碎得跟“瓦片”一样,考古团队用了10年,其中完成神树主要的整体面貌花费了8年,剩下两年是做完善工作,才修复好神树。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话中,大树都是天地之间的灵物。历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种连接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树立天地,生命之树成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象征。

古蜀人所创造呈现的形象多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来指代想要呈现的神圣事物。目形器、鸟形器,其实都是与太阳有关的象征性符号,表达出古蜀人对光的理解,也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认知。

文物背景古蜀国;金材质;现藏于金沙遗址博物馆。

文物描述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

太阳神鸟,20克黄金里的宇宙。在这002厘米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

一个家族几代传承的荣耀,在沉睡了两千多年后,重见天光。大克鼎的内壁铸有金文290个字,这些字迹让久远的年代逐渐清晰起来。大克鼎,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一段带着体温的口述历史。

文物背景西周;青铜材质;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文物描述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文物地位大克鼎铭文的格式、体例,以及铸刻方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

端庄美哉,文采斐然的我的祖父,冲和谦让的心胸,淡泊宁静的神思,清纯智慧的德性。——这本青铜铸造的书以赞美之词开场。

战国末年开始出现,兴盛于汉代的贮贝器,其器盖上是一个个高度写实的立体雕塑场景,它们不仅是古滇人生活的缩影,更是滇王和贵族们权力的表现,代表着古滇青铜重器从神坛走向了人间。

文物背景古滇国、战国;青铜材质;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文物描述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对繁衍的渴望,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现得质朴、狂野。

新与旧在莲鹤方壶的壶体中融合。这也昭示着,脱胎于老成持重的西周,经历大变革的东周,正在开始一场盛放,它振翅欲飞,抬头仰望着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天空。

文物背景春秋;青铜材质;于1923年在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文物描述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 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它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新与旧,在一个壶体中融合。它展翅欲飞,抬头仰望着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天空。

曾侯乙尊盘是失蜡法的标志作品,一名来自湖北的老人揭开其复杂外形的制造之谜。

文物背景战国早期;青铜材质;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描述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文物制造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

难以想象的是,那位制造尊盘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意志,完成了一件如此复杂的作品。让两千年后的人们,瞻仰、赞叹。

越王剑与吴王剑如今都是无价的国宝,见证着春秋时代的最后绝响。被英雄抚摸过的剑,带着气吞山河的豪情,哪怕悄悄靠近,寒气依然扑面而来。

文物背景春秋;青铜材质;于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描述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文物地位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用金银片、条镶嵌出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的陵墓区域内地上各建筑平面形状,以错金银阳文注明国王的诏命、各部位名称、大小、间距。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比例尺为1:500。

文物背景战国;青铜、金、银材质。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文物描述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陵园包括三座大墓、两座中墓的名称、大小以及四座宫室、内宫垣、中官垣的尺寸、距离。铜版上还记述了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

文物地位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在地图史上比外国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

这是在多么飘摇的境遇中,与现实相拼搏的创造力。也许错身处战乱,戎马一生,才渴望一座井然有序的陵园,身后能在寝宫中获得祥和与安息。

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令,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

文物背景青铜、金、银材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描述虎符都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  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文物地位现存于世的只有三个:阳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除了“符”,还有“节”。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鄂君启铜节,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交通免税凭证。

秦符文字多错金,汉符文字多错银。

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符节虽然渐渐成为历史的背影,却也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祭品,看似枯燥的文物也有鲜活的生命。千年隔世,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历史;娓娓道来,他们讲述着所有的经历和故事。一双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王朝的眼睛,「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泥土记忆里的“人头壶”,生与死归寂于脚下的土地,是永远的来处,是永恒的归处;02mm厚度的龙山蛋壳黑陶杯,薄如蝉翼,即使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便足矣;太阳神鸟金箔普照大地的神灵,是人类的生命之光,在这002cm厚度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存在;失蜡法制成的曾侯乙尊盘,蟠龙和蟠螭盘虬卧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

沧海桑田,恰如你容颜;

初眸凝望,对视于迷惘。

关于天地灵气中国古代最早的定义春秋战国时期。比日本早!

1、最早可以从《道德经》和诸子百家的记录中,看到“灵气”的说法。

2、“灵气”多在佛教、道教中记载,而日本的佛教律学、道教的发展都来源于中国。

1、冲气:《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在灵气上提出了精气:《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3、晋 傅玄 《鸿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兰,草根绝,隋化扬。灵气一何忧(优)美,万里驰芬芳。

4、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旋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们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

5、中国最早的古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结果是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说到随州的山,最有名的就是烈山,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郊厉山镇九龙山南麓,是华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厉山”即炎帝神农故里烈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为稷(沈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古神农洞位于九龙山腰。为明朝万历年间随州知州杨存愚立;神农宫为三进四层宫殿式建筑,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粹于一宫。相传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具,教人使用;培育五谷,助民众温饱。后来,他与黄帝联合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中华民族因而又称炎黄子孙。正当黄帝氏部落如东方旭日时,炎帝部落却走向衰落。从石年到榆罔,炎帝神农之世并非风平浪静,如在炎帝魁之时就发生夙沙氏杀其谏臣箕文的事件。而像共工和祝融、榆罔和蚩尤、蚩尤和黄帝之战,都发生于炎帝神农之世,它们涉及了炎帝族的衰败过程。

祝融和共工之争。本来,祝融和共工是父子关系,所谓“祝融生共工”是也但是为了争夺帝位,祝融火攻,共工水战,打得天陷地崩。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桑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在这一仗里,祝融是统治神,任智以刑强的共工是反抗神。共工虽然没有获胜,但是他一怒乃头触不周山,使天杜折,地维缺,使得强盛的炎帝族元气大损。

榆罔和蚩尤之争。榆罔是炎帝族的最后一个首领,蚩尤虽然是臣子,但也不简单,是炎帝的后代,非常聪明,发明了戈、殳、戟、酋矛、夷矛。尤作五兵,谓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今按:“殳”这种兵器古籍虽多有记载,但在曾侯乙墓开挖之前,并无实物可见,在曾候乙墓里出土了这种兵器,证明古籍所载不虚。)蚩尤不甘为榆罔之臣,就驱赶了榆罔,自封为“炎帝”,所以有人说,蚩尤是冒牌的炎帝。榆罔也不甘失去帝位,于是跑以中原地区,请求黄帝,以征蚩尤。这就有了黄帝与蚩尤之战。据史书和神话记载,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主要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黄帝三战而后胜;涿鹿之战蚩尤虽然神勇,但最终身首分解为二。蚩尤败了,榆罔之位亦不可复。这了轩辕代炎帝神农之说。内争引起外患,外患导致神农氏族衰亡。

以上所说烈山虽然有名,但只能算小山。随州市真正的山脉是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桐柏山由于大部分属于河南省,所以下面主要讲--大洪山,而且这里已经作为国家级的风景区专设了管委会,因此随州市的其他小山这里就不用说传说了。

1、大洪山文化古迹

  大洪山主峰虽在随州,但其南麓一部分分属钟祥和京山,这两个地方均开发较早较著,更有显陵、黄仙洞和空山洞、鸳鸯溪拉动游客,而对随州境内的景观人们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大洪山主体部分处在未开发或尚开发的状态。20年前大洪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随州便成立了开发筹备组,制定了初步规划,但是各项工作“滞后”。可以说,在别的地方因开发过度而要大量拆除宾馆建筑的时候,随州的“滞后”是值得庆幸的,保留了尚处原始的大洪山。

  站在“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宝珠峰顶,看到“汉东地阔无双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黄龙池也面目全非,于沧桑中引发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一座山的品位或档次还在于它的人文渊薮,也就是文化厚度,从这一点上说,大洪山至少应该列入全国十强。 “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厉国故都厉山镇,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耕耨之乡,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证。《尚书》记载,(舜)“帝初耕于厉山往于田”,舜帝遗迹在随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说的季梁是我国第一个“重民轻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故随国城东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灿烂的当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它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墓葬文物有6件,有20件可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正如登九宫山而思闯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绿林起义。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的,第二次农民大起义也是楚人发动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凤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过更始政权;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枣阳人刘秀加入了绿林军。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明玉珍,起兵于大洪山下青林寨,他于1363年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后裔现在广布于朝鲜半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和捻军王聪儿都在大洪山鏖战过。清末闹太平天国起义,长岗镇庹家人赵邦璧以大洪山为根据地,曾被推为“后宋”皇帝,发行铁币“后宋通宝”。赵邦璧搞得满清政府非常头疼,以至对随州籍生员“暗踏十科”,人才相当长时间无出头之日。因此,大洪山为圣人之乡,也是帝王之乡。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历史上颇负盛名,还在于它是佛教丛林。唐代和尚善信(后名慈忍)逢随即止,遇湖即住,于宝历二年到达大洪山,山主张武陵因感谢他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为他建庙。从此大洪山佛教兴盛,陆续建寺庙26处。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于真宗咸平五年往天竺取经,从天水出发,经过39国,凡13年后回到开封,受到真宗皇帝亲迎。这位被称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后来圆寂于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间金兵南侵,大洪山灵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武昌洪山与随州大洪山的渊源即始于此。清道光《大洪山志》如此记载:“江夏洪山旧曰东山山下有宝通寺山半有宝通当为邑之巨观唐宝历时随州大洪山释慈忍祷雨断足宋末随数被兵荆湖制置使孟珙迁其众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绍圣元年,为照顾山上的年长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寿禅院。如今该院得到大规模新建,古意全失,仅门口立有五通石碑见证沧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别立于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绝迹,这几块碑随便放着,根本就不当回事,是否因为大洪山古迹太多

  无独有偶,离禅院不远的山坡上,竟有一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一座五级砖塔,荒芜多时,也无任何保护迹象。细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龙集丙申岁”字样,正是500多年前汉水改道时期,大洪山这一古塔与汉口的建城之史年岁相当,真乃随州与武汉又一缘份矣。生于汉口的我,不禁向这斜阳中的砖塔深鞠一躬。

  大洪山就是这样的山,它似乎特别适合武汉人来。来朝拜武昌宝通禅寺的祖寺,来朝拜跟汉口同寿的祖先!它要告诉人们,大洪山应有尽有、尽善尽美,不必舍近求远去其他所谓名山。因为大洪山诸水的灌注,即使将来丹江以上“南水北调”之后,汉水仍然会浩荡清澈,那么朝拜大洪山是感恩之旅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大洪山而小洪山,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故园。

2、大洪山慈忍祖师的传说

  如今的洪山寺前,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慈忍禅师”的称呼。在民间为何传成“慈忍祖师”了呢

  传说,慈忍来到大洪山,为这一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一年,大洪山一带遭大旱,稻田大张嘴,秧苗点火就烧,旱庄稼哪还有苗呢!眼看季节要过,田里颗粒无望。俗话说,生意人靠赚,种田人靠收。这样下去,一年的吃喝找谁要!

  山主张武陵,算是这一方的主心骨,他领头组织乡民,抬着活猪活羊,吹吹打打到老龙池去求雨。慈忍在山洞里听到人声喧闹,知道他们是求雨的,急忙上前阻劝,何必兴师动众杀猪宰牲!叫大家放回猪羊,当着众人面,自愿对天许下了“舍身代牲”求雨的大愿,保证三天以后有雨,乡亲们有的信,有的不信,抱着再等三天试试看,各人便牵着各人的猪羊回家了。

  慈忍从马祖那学法时,就学会了呼风唤雨的本领,第二天他在山上住了一座坛台,半夜里他披袍掌剑,站在坛台上,剑舞四方嘴里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乌云滚滚,天刚蒙蒙亮,大雨哗哗一直下了个田满堰慢。没有两天秧苗返青,乡亲们又忙耕旱地,这一年还是获得了丰收。为感谢慈忍的恩德,当年秋天,由张武陵带头捐款,在宝珠峰山顶修了第一座寺院,取名为洪山寺。还收来几个小和尚,慈忍当上洪山寺第一代主持。后来每逢久旱无雨,不需人去请,慈忍主动前往,总是有求必应,次次灵验。消息传到皇宫,每朝皇帝,没有不到洪山寺朝拜的,朝野上下,都把慈忍视为天降神人。

  慈忍活到整整九十岁才死,在他圆寂之前,为了弘扬洪山寺的烟火。一再嘱咐徒弟们,要将他的真身抬到京城去讨封。他在断足崖砍断双足,把话交待完就断气了。徒弟们按照师傅的安排,将真身装进缸里运往京城。一路上慈忍的面色红润,嘴里还不停的呜呜有声,走到武昌,慈忍圆寂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得知很是悲痛,连连称赞慈忍功德在世,明芳晚年。提到慈忍死后还面不改色时,皇帝说“了不起,简直和祖师差不多!”话音刚落,慈忍真身夜色退音停。自古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说了算数,也就是圣旨。自此人们就将慈忍称为祖师,至今没变,原来慈忍住过的山洞,也改名叫“祖师洞”,他常去玩的山崖,也阿按慈忍的功德,先叫“幽济崖”,后叫“灵济崖”了。

3、小洪山的传说

  传说,洪山寺的弟子遵照慈忍坐化前的嘱咐,将他的真身运往京城讨封。走到武昌,消息就传到京城,皇上大大称赞慈忍跟祖师一样。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就等于封慈忍为祖师了。虽说事隔千里,就有那么灵,皇上话一落声,慈忍才算真正落气,缸也抬不动了,这缸马上变成红土包,看着长高。天天长,年年长,不到五年就长成现在的那座山。但有一宗,打从缸变成红土包开始,就有五道红光,闪闪烁烁,随着土包的增长,这红光也越来越来大,越射越远,一直冲向灵宵宝殿,玉帝一见,大禁惊失色,御案一拍,“这大的事情,你们为何不向我禀报,再长下去,我的灵宵宝殿也要被它顶翻了!”说罢忙命令雷公去“停”。

  这一天正午时,只见山上火光一闪,一声炸雷,将整个山上揭了一层,土也烧红了,这山才没长了,当地人们不知原由,以为山上的土全是红的,便顺口称为“红山”。后来,皇上知道此事,觉得不妥,说“这山里埋有慈忍祖师的真身,这真身来自随州大洪山,他功在大洪山,身在小洪山”。消息传开,人们就将这山叫“小洪山”了。

4、佛足的传说

  为还老龙的愿,慈忍在死前,砍断自己的双脚,这双断脚,被当朝的皇帝封为大洪山镇守山门的“佛足”。因为慈忍已修成正果,这双断足,千年颜色不变,不腐不臭,一直在显灵造福,其中的故事很多。

  再说,金兀术统帅百万大军,浩浩荡荡,一路上长驱直入,简直没碰到敌手,攻到随州,眼见是座小城,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不管兵将累不累,就命令攻城。牛皋上前也不认真打,交上手就往后退,一直将金兵引入阵里,只见牛皋站上高台,手持红黑旗,将黑旗一招,到处黑气遮天,飞沙走石。金兵将士互相不照应,糊里糊涂死的死伤的伤。金兀术从没见过这阵势,未进阵就慌了手脚,连忙喊住身边的大将,一起扭头就跑,牛皋一声令下,四面八方追杀过来,撵得金兀术上气不接下气,直到牛皋收兵。金兀术一坐下就口吐大粪,差点丧了性命。金兀术为报此仇,才有后来"九犯中原”之灾,后来由于朝廷腐败,忠良被害,湖北的都统张顺恐怕金兵玷污“佛足”,亲自来到洪山寺,将佛足暗暗运到武昌藏起来。接着,张顺也被奸臣所害。“佛足”很有灵气,颜色马上退了一半,当晚报梦给张的部下,说“大宋完了马上要改朝换代,你们各人自逃命吧!下一个皇帝在北方。”

  事隔不久,蒙古的忽必烈带兵南征,一路上宽待百姓,很得人心,一下子攻占了武昌城。他在进军中听说“佛足”的事,专称到大洪山朝拜慈忍祖师,慈忍见忽必烈心诚必成正果,当即显灵,从祖师像后面飞出一只山雀,落到忽必烈的肩上,由山雀引路,让忽必烈顺利地找到“佛足”。

  忽必烈得到佛足,视为珍宝,将它的将士全部集中到武昌的洪山寺,大摆香坛祭奠师祖,此后将佛足随军带到身边,保佑他一直打胜仗,很快统一了中国,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元。忽必烈不忘佛足的恩德,建都在北京以后,派专人将佛足护送到北京,供于金銮殿,佛足的颜色又依然如故。忽必烈死后,成宗铁木真将佛足撤出宝殿,根本不当一回事,佛足由红变乌,发黑,再也不灵验了。元朝一代代腐败下去,他们贪赃枉法残害百姓,杀人如麻。在民间还有许多传说,就才引起“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典故。

5、双门洞的传说

  双门洞位于仙人洞之上,一听洞的名字,可想而知这洞是两道门。第一道门高二十余米,上面是天然石拱,犹如一弯早月,惟妙惟肖,甚是奇特。过了一道门,又见一层天,前走五十多米就是第二道门,故名“双门洞”。

  听老辈人说,在很早以前,洪山坪是一条干冲,人们吃水如吃油,莫说吃大米,有一年涨水,从双门洞冲出一个枯树蔸子,样子很像一条龙,当地人以为有龙就有水,赶忙筹钱在这里修了一座庙,把树蔸子供在里面,取名“龙王庙”。

  庙一完工,人们前来朝拜求雨,果然大雨倾盆,有求必应。天长日久,四方求雨的就接连不断。有一天,何仙姑云又到此,见这荒野里这人来人往,觉得奇怪,便按落云头走下来。当她走到龙王庙对面,见天上白光一闪,一条青龙正张着嘴发狂,一时间天象张开了大口子,哗的一下飞瀑倾泻,眼看一场灾祸就要来临。何仙姑一急,忙在头上摸了根金簪子,随手一掷,刺向青龙,那青龙意见不妙,头一缩,雨即住,那簪子没碰到目标,落下来,立刻出现一道拱桥摆在洞口,她几步跨去也没截住,原来这簪子很怪,击不中目标,落下来就不灵了,于是才化成一座拱桥,雨过天晴,人们发现这里多了一道石拱,料定是仙人所为,便将它取名“仙桥”,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洞取名叫“双门洞”。

6、黄龙池黄龙献泉

  大洪山上院禅院在宝珠峰上。宝珠峰山顶原本有一个小泉眼,在一块大石板下有一丝流水,日积一桶,若只慈忍一人,倒也够用。不想慈忍来后,奇事一件接着一件,信徒日益增多,饮水便成了大困难。即使是这样,信徒们宁愿每次上山自带清水,也要跟随慈忍学法。面对如此众多虔诚的信徒,慈忍不得不大开道场。每日讲经诵法,钟鼓木鱼、梵语之音,穿林入水,连剑池中修炼的黄龙都听得入迷了。为了能到慈忍近前听得更真切一些,黄龙每在慈忍讲经之时便游到水边静卧。不想有一天被一队上山来的官兵看见,官兵们迅即围了来,矛戳箭射,黄龙大怒,在池中卷氺成灾,将一队官兵都搅落水中。这队官兵是随一位地方官员上山谒见慈忍的。慈忍听到上下传来的消息,忙赶到剑池水边诵经,水中黄龙戾气渐消,再过片刻,池中浪起,巨尾扫过,数十官兵,纷纷落岸。奇的是官兵入水已数个时辰,竟然一个个都活了过来。

  慈忍知池中之龙已能晓谕佛法,再讲经时道场就开在离剑池不远处。

  有一天晚上,慈忍正欲讲授晚课,众人落座后,有一个黄衣青年最后一个进来。这青年年纪不大。侧人注意到,每天钟声一响,正是这青年最后一个进殿,也是最后一个出去。慈忍觉得奇怪,想在那天探个明白。

  这天晚上晚课一完,慈忍找了个徒弟顶替自己打坐在在讲坛上,自己换了身衣服先等在道场之外,这天正是月圆之夜,月亮照得山间如同白昼,慈忍躲在一块石边蹲下来。不久,就见那青年无声而来。青年到了水边,将身上黄衣一脱,挽成一团塞进石缝,自己摇摇身子渐现龙形。慈忍这才明白,那黄龙已成正果。见龙欲入水,慈忍忙喊:“尊仙留步……”

  黄龙听见喊声,摇身又化为人形。

  见是慈忍,赶忙跪下,叫了声:“师尊在上,我这厢有礼了!”

  慈忍道:“不知尊仙屈身此地,老衲在此讲法有扰清修,还望恕罪。”

  黄龙说:“既然已被师尊看破,我也不再隐瞒。我本一条黄蛇,与舍妹白蛇在山中修炼有年。因师尊那日在镜池之畔救下小妹白蛇一命,我们立誓报答师尊之恩。那日师尊代民祈雨,我本无力行雨,但感师恩,便与舍妹合力施法,竟然的如所愿。今已修成正果,本欲离去,又听师尊讲法,着实入迷。今被识破,是为天意,当速离去。我兄妹曾受师尊大恩,不知世尊有何愿望,我将尽力达成!”

  慈忍道:“数年之前我密语与汝,如施雨得成,必然将吾身代牲,以供汝食,然因建禅院事锁,后法坛课杂,此诺尚不得兑现,今有何颜再请援手”

  “师尊不必如此拘泥。我观大洪山之巅,山高壁陡,山上僧众池吃水如油,我助师尊一臂之力,为山上开一眼泉水吧!”

  慈忍说:“如此,则是佛门幸事。阿弥陀佛!”

  黄龙说:“待我施法。”说完化身为龙,呼啸一声钻入云霄。

  不一会儿,一朵黄云,状如陀螺,自空中旋转急下,坠入宝珠峰上,有如天外来石,轰响不绝。宝珠峰前,云坠之处,现一大坑,坑现一泉,清水翻涌。

  慈忍带着众弟子赶上宝珠峰时,见坑已成池,池水已满。

  从那时起,山上僧众用水已然不愁,不论人多人少,用水取之不绝。慈忍为了感谢黄龙,便将此池取名叫“黄龙池”。

接下来说随州的水,最有名的莫过于随州的母亲河--涢水,在随州市境内称为涢水,出随州市又称府河,是汉江支流,属汉水水系,发源于大别山麓的大洪山,涢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随州、安陆(涢水流经安陆段称府河)、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之澴河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涢水主河道全长2776公里,其中主河流经随州境内,长194公里。涢水主要支流有均水、浪河、溠水、氵厥水、漂水,构成五大水系。1958年以前,府河木船可直航随州环潭、安居,通航里程达249公里。此后,由于上游水库的陆续修建,河水锐减,加上1965年汉丹铁路的通车,铁路、公路运输的便利与快捷,使府河水路失去市场。木帆船仅能通航下游的安陆、云梦境内部分航道。汉(口)丹(江口)铁路和316国道未修通之前,鄂中北运输主要依靠水路。经河南省中转到古德安府境内的货物,以及下游汉江、长江的商贾们进出该地区的货物,均依赖府河过往的商船。

涢水河的源头是“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深处的白龙池。民间传说,池中有条白龙已修炼成仙。善易和尚要将大洪山打造成佛教圣地,决定在洪山顶建99间殿宇,需要大量杉树,人们四处砍伐也难凑够数。白龙变成一青年上山看到这般情景,晚上托梦给工程主持善庆和尚,叫他明天在池中取木。善庆早晨起来远眺白龙池,果然有一根根杉木从池中浮起。他立即令民工去抬,杉木源源不断。故有此池“东连大海水,西通嘉陵江” 之说。据说在大雾及阴雨天,还能看到池中有杉木的影子。其实,现在倒影在池中的杉木不是一根根,而是一排排、一行行、密密匝匝。1958年随县林业局在此建立林场,引进大量的华山松、湘杉、大毛松及本地山杉,满山松杉比比皆是,当年的传说早已变为现实,人们盖房再也不需白龙池供料。

说到涢水,不能不提随州的文峰塔,古塔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屈指算来也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为何兴建,按着当初建塔的宗旨:有镇妖驱邪之说;有祭祀祈祷之说;至于用于纪念佛祖佛事,我看不大可能。至于镇妖驱邪,用于镇住涢水之中的一条兴风作浪的妖龙,这一神奇的传说,在随县百姓中广为流传。然而,我没有找到历史上涢水多次泛滥的凭据。还有一个传说:李白漫游云梦,路过随州,有个狂徒轻辱了他,激怒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从此,随州人总是中不了状元。后来,有一个文人利用天门舅舅的关系,冒充天门籍贯入京考试,中了状元。随州的父老为了庆祝随州的第一个状元,决定造一座“文峰塔”。文峰塔刚做的时候,砌不了多高就倒塌下来。砌了几次,塌了几次。大家一时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一天,造塔的木匠觉得无事可干,闲得无聊,就到街上替人箍桶。他沿街高喊:“箍桶呀,箍小的有小的,箍大的有大的呀!”街头的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问道:“箍大的,有塔那么大的吗?”木匠一听,“箍塔!”一下子受到了启发,叫了一声“好!”连忙要谢谢老头,老头早走了。人们都说那是鲁班。木匠忙跑回去和造塔的工匠们说了这件事。第二天,他们就叫铁匠打了几个铁箍,砌一层,箍一层。就这样,一座高高的文峰塔造成了。

  中国青铜器的发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 关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现在目前还是一个谜,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为什么中国青铜器能在青铜时代达到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用《左传》的话来说,就是八个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当时国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战。祭祀和征战都和青铜器结了不解之缘。首先是祭祀,中国的祭祀这样的上古这种宗教,在青铜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陶器和玉器来祭祀祖先。

  在青铜出现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这样的征战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铜这种材料被人们发现和掌握以后,它用来作为兵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功能,所以青铜器被赋予了非常高度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我们很难去做一个评价,所以我给它四个字,就是“别具一格”。因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里边,找不到中国青铜器这样的造型和装饰,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这样的造型当然它一部分是和过去的以前的陶器、制陶技术和玉器的攻玉技术,它上面的装饰,造型和装饰是有关的。但是到了青铜工艺,因为青铜的加工技术可以到了,后来被匠师们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远远高于这些陶器和玉器。在装饰上就体现了一个非常神秘,一种非写实的一种动物纹样,这种动物纹样非常抽象,我们目前还没法解读这些动物纹样它的来源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种神秘,这样的装饰,是有助于当时的巫师是通过它来沟通天地,去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天和地的。

  从技术上也是自成一体的,自成一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欧洲,在其他文明里边,青铜的加工主要是锻造,以锻造为主,或者是锻造和铸造并行;而在中国,在早期,在青铜时代到来之前,也有一些锻造加工。但是青铜时代,基本上铸造,它的地位是绝对的。从材质方面讲,我们的青铜合金里边的锡的含量要比欧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别是铅,铅在欧洲的青铜里边并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国的青铜合金里边铅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所以从材质方面也是独特的。从装饰方面来看,西方因为是锻造这样的传统,所以它很多装饰是敲打和刻出来的。而在中国青铜时代,基本上全部是铸造出来的。当然,金和银这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也用于来装饰,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银的装饰是大量的,这和中国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实际上我们说从公元前四千纪这样的萌生到公元前三千纪 它的青铜时代的到来,实际上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到我们最后一个帝王被赶出故宫。那个时候,在这之前,故宫还在不断地制造传统的中国青铜器。当然现在的青铜技术工艺,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很重要的门类。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把它分成三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古典,古典传统时期,它的沿用时间比较长。从青铜时代的到来到公元前5世纪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个时期我们把它叫做新兴期,就是从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后;第三个是实用和复古期,大概就从公元时候一直到了20世纪。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确实目前在学术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扑朔迷离。从它的发生背景来看,在公元前五千纪这个时候,在黄河流域成长起来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下游成长起来的大汶口文化。在长江地区有大溪文化,而在(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在这些文化里边,我们先后都发现了和冶铜有关的这样的遗物。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没有像安那托里亚,像两河流域那样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国的聚落,从目前的考古调查来说,也是非常庞大的。再有就是中国在这个时候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就是以黍种植为主的农业,尽管这个时候在中国南方稻作农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们还是很不清楚的。

  商代末期青铜的繁荣,一直持续到西周的初期。当然周族是一种(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孙们,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统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风格的青铜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发现。并且它们的风格,它们的工艺和技术是惊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铜器,总的来说大型器物我们目前发现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艺也是非常精致的。有一点变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们分铸铸接比较多,而西周时候可能更强调一次性铸造,就是说尽量减少这样的分铸。

  春秋早期基本上是西周时期的延续,青铜从艺术和技术的方面,可说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春秋的末期,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着变化,青铜器和工艺技术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是周王室还依然存在,周王室那时很衰弱,它已经不能控制那些各地的方国。一些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已经,力量已经逐步强大起来了,可以抗衡,已经破坏了西周当时建立起的那种礼制,所以这个时期史学家称为礼崩乐坏时期。因为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个时候文学、艺术、文化都繁荣起来了,我们把它称为百家争鸣时期。在青铜的艺术上,它的表现就是,从造型上开始抛开了过去形成的礼器这套传统,变得写实,变得活泼。从功能上趋于实用。比如说这个时候大量的车马器、兵器、铜镜,一些装饰器和日用器具越来越多,建筑构件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从纹饰上来说,过去这样的兽面纹已经越来越少,代之而替的是蟠螭纹、几何纹、一些写实的动物纹,还有一些社会生活场景这样的一些纹路。

  战国时期另一项很重要的工艺出现了,就是用失蜡铸造。所谓失蜡铸造它是跟泥范铸造,它的不同是泥范铸造的模是用泥塑造的,而失蜡铸造它的模是用蜡做的。蜡做了以后把泥糊在蜡的模型上,然后一烘烤,这样蜡就流出来以后可以直接用来浇铸,不需要泥范法那样做成一小块一小块范,最后再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造成这样一些镂空的这样效果的装饰。右边、右上角这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尊盘。李学勤对它的评价说,它的装饰就跟丝瓜落子一样,它有四五重这样的镂空的这样的单元联系在一块的。下边是一件鼎和一件壶,它的上边这个外侧这一部分,都是容器,这个容器可以盛东西的,但是外侧这些装饰是完全镂空的,和里边的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很少用这种技术去铸造器物,目前发现的失蜡铸件不到20件。

  到了战国结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进入了专制王权时代。因为皇帝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所以他可以造更精美、更宏大的器物。可是这个时候手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就是第一个是风尚开始了变化,尽管制礼仍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是礼器它的地位已经降低了。所以青铜、青铜工艺从此看起来是开始走向衰落。另一个就是其他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了。

  一般来说,在我过去讲中国青铜器的时候,到汉代就为止了。汉代以后,虽然我现在正在研究,但是它和文化,从技术上来说,不再有什么突破。从艺术上来说,也不具有经典地位,所以不太研究。如果我们要概括起来的话,这汉代以后是一个叫实用和复古这么一个时期。所谓实用,就是器物大多都是实用的,日常用具,除过佛教传入中国,造了大量的佛像而外。货币铸造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青铜工业。然后铜镜基本上是每个百姓必用的日用品。所以这两种产品,在封建时代一直是青铜工业的重点。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时期,长达2000年,基本上泥范法和失蜡法都并行使用,泥范法用来铸造钱币、铜镜,失蜡法主要用来铸造那些造像 。从合金上来说,铜锡、铜锡铅、铜铅这种合金都有。到了宋代以后,和青铜工业相关系的,有两项很重要的创新:一项是斑铜的出现,就是铜镍合金;另一个是在明代的末期,炼锌技术发生了突破。这样,青铜时代基本上转移到了黄铜时代了。

你找找看有没有

18:00 CCTV-少儿 动画乐翻天:黑脸大包公

18:14 CCTV-12 天网:孩子你在哪里

18:18 CCTV-11 名段欣赏:昆曲《牡丹亭》等

18:20 CCTV-2 端午盛宴:端午粽子宴

18:20 CCTV-3 快乐驿站:小品总动员第6季

18:20 CCTV-10 人与社会:岁月如歌之小凤

18:20 CCTV-4亚洲 中国文艺:端午的习俗

18:30 CCTV-7 科技苑:万亩高产田 第三集

18:47 CCTV-高清 人文地图:地中海香颂第十一集

18:50 CCTV-4亚洲 国宝档案:探秘曾侯乙墓第五集

18:55 CCTV-3 动物世界:生死追逐

18:57 CCTV-12 法律讲堂:雨夜黑影

18:58 CCTV-音乐 音乐·故事:可儿家族合唱团

19:00 CCTV-少儿 动画梦工场:《美猴王》

19:00 CCTV-7 农广天地:玛瑙加工工艺

19:05 cctv-** **《豫菜皇后》

19:05 CCTV-10 希望英语:终极大熊 下集

19:20 CCTV-2 快乐主妇:环肥燕瘦总相宜

19:30 CCTV-5 直播足球赛:中国—德国

19:30 CCTV-8 《大国医》第25集

19:35 CCTV-6 魔幻巨片《画皮》

19:35 CCTV-10 绿色空间:退渔记

19:37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环球美食通-意大利

19:50 CCTV-4欧洲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