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瘫痪病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瘫痪的病因病机 5 瘫痪的症状 6 瘫痪的治疗 7 关于偏枯 71 病因病机 72 症状 73 治疗 8 关于半身不遂 81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 82 半身不遂的症状 83 半身不遂的治疗 9 关于左瘫右痪 91 左瘫右痪的分类 92 左瘫右痪的治疗 10 关于半肢风 101 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半肢风 102 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半肢风 1021 病因病机 1022 症状 1023 治疗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瘫痪病的穴位 2 治疗瘫痪病的方剂 3 治疗瘫痪病的中成药 4 瘫痪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瘫痪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瘫痪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瘫痪 已经自动替换为 瘫痪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tān huàn bìng

2 英文参考

paraly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瘫痪病(paralysis[1][2])为病证名[3]。又名瘫痪病风[3]。见《外台秘要》卷十四。

《中医药学名词》(2004):瘫痪病指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表现[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瘫痪病是指以四肢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医贯·中风论》:“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涣散而无用也。”

4 瘫痪病的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侵袭经络所致[3]。

5 瘫痪病的症状

症见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轻则手足虽能活动,但肢节缓弱,必须扶持方能运用[3]。

6 瘫痪病的治疗

治宜审察病因,采用药物、针灸及推拿等综合疗法[3]。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亦称半身不遂[3]。下肢瘫痪病,属于半肢风的范围[3]。本病可见于中枢、周围神经的病变,如炎症、外伤、血管病变、中毒等[3]。

7 关于偏枯

偏枯为病证名[5]。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5]。

71 病因病机

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邪气侵袭于半身偏虚之处所致[5]。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72 症状

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枯瘦,神志无异常变化[5]。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谓偏枯不瘖能言,舌转灵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难治[5]。

73 治疗

治偏枯可从调阴阳、通经脉、益营卫中求之[5]。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膝骨软,加牛膝、虎骨;节软,加木瓜、当归。”

8 关于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hemiplegia[1][2])为症状名[6]。中风病常见症之一[6]。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6]。

《中医药学名词》(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表现[1]。

《中医药学名词》(2010):半身不遂又称偏枯,偏风,是指中脏腑之后出现以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偏身瘫软不用,或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后遗症[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81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

《类证治裁·中风》:“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6]。

82 半身不遂的症状

主症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见口眼㖞斜,语言謇涩等症[6]。

83 半身不遂的治疗

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6]。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6]。并可配合针灸治疗[6]。本症常见于脑出血后遗症[6]。

9 关于左瘫右痪

左瘫右痪为病证名[7]。半身不遂之证,在左侧者称左瘫,在右侧者称右痪[7]。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属中风的范围[7]。

91 左瘫右痪的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论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亦即左瘫右痪[7]。

92 左瘫右痪的治疗

后世有以左瘫属血虚而中,治以四物汤加祛风、活血、化痰药;右痪属气虚而中,治以四君子汤加祛风、化痰之品[7]。《寿世保元·中风》用上池饮统治左瘫右痪,辨其血虚为主或气虚为主,随证加减[7]。

10 关于半肢风

半肢风为病证名[6]。指一侧上下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的疾患[6]。

半肢风:1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2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

101 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半肢风

半肢风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见《医贯·中风论》)[6]。

102 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半肢风

半肢风指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6]。

1021 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精血亏损,或肾阴肾阳俱虚,筋骨失于濡养所致[6]。多属足三阴经虚证[6]。

1022 症状

《医贯·中风论》:“半肢风者……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自遗。”

1023 治疗

多属足三阴经虚证[6]。治宜滋阴益精,补肾温阳[6]。用地黄饮子等方[6]。本病症可见于因外伤、炎症、肿瘤等所致的截瘫[6]。

11

本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至今30余年,擅长内科、妇科兼及杂症。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胃的疑难病症;同时还善于应用虫类药物。对中风偏瘫治疗尤为擅长,撰有“六虫瘫速康治疗中风偏瘫45例”等1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交流,其中“六虫瘫速康治疗中风偏瘫45例”,97年获省优秀论文奖。98年收载编入国家级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华名医专家创新大典》一书中,并被本书专家评委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壹等奖。99年在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多年来,对疑难杂病研究频深,如对肺积研制的“消瘤散”、“胃安敷脐带”、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研制的“胃安敷脐带”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2477710,专利成果荣获“粤港发明杯特别发明奖”及在第二届澳大利亚金鳄杯新技术新产品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98年收载编入国家级工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一书中。荣录《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及《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目前专攻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一般中风的人都有偏瘫的情况,中风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让人痛苦的事情。当中风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偏瘫的症状是肯定会来的,偏瘫肯定是让人更加的难受的,所以在自己有偏瘫的疾病的时候,要好好治疗,那么中风偏瘫如何治疗?中风偏瘫的症状是什么?

1、中风偏瘫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型:偏枯不用,或肢体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面色无华,气短无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地龙、川牛膝、鸡血藤、木瓜、丝瓜络等。

2、阴虚风阳上扰型: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石决明、刺蒺藜、炮龟板、僵蚕、黄芩、栀子、怀牛膝、当归、川芎、赤芍、土元等

二、针刺治疗

体针:上肢:肩_、曲池、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秩边、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新面针:上肢区、下肢区、肝区、脾区头针:对侧头皮的运动区

三、按摩与推拿

患者俯卧位,按压背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秩边,再用滚法松解之。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用擦法、滚法治疗患侧部位。

用拿法治疗患肢的软组织。

点穴,如膝眼、委中、承山、伏兔、风市、解溪等。

中风偏瘫是很个很难治愈的疾病,需要慢慢调理康复的,患者一定要心平气静的接受治疗,平时可以多按摩一下四肢有助于加快恢复。

2、中风的前兆

1哈欠连绵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至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2口吃流涎症状是说话不利索、流口水,有中风迹象,可能会突然发病。

3一过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最近,挪威医生科蒂在18例一过性黑蒙的病人中,发现11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4视物模糊即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科蒂对出现短暂视力障碍的10例病人进行了眼底检查和脑血流量测定,发现其中有3例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7例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

5剃刀落地是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1至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导致了颅脑供血不足所致。

6偏侧麻瘫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据追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至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7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使大脑支配躯干的神经通路受损。

8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稳这是由于小脑供血不足,影响其平衡功能。上述预兆可以是暂时性的,过些时候就消失,也可能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

9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影响了语言中枢。

10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这是由于大脑缺氧所导致的。

11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头痛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由于动脉内压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痛觉感受器受刺激所致。这可能是脑出血的讯号,应特别注意。

12让病人笑一下或是吐一下舌头,观察病人的嘴巴和舌头,看看是否有口角歪斜,伸舌向左或右偏。因为有些中风患者都会有嘴歪或是伸舌歪斜的症状。

中风的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但主要以内因为主。

内因

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是指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感情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言,是造成中风的主要因素之一。七情之中以怒、忧、思与中风的发病关系密切。例如暴怒伤肝,致使气血郁积于头部,发生突然昏厥。忧和思伤脾,最后导致血滞留不通而发生中风。

临床资料也表明,中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老体衰,再加上长年劳力、劳神,久而久之,力气渐弱,体质偏虚而引起外风乘虚而入,经络阻滞而得病。

外因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是饮食不规律、不洁净、喜欢嗜肥甘以及辛辣口味,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

外界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气节交替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分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季节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甚大,尤其是入冬时天气骤然变冷,寒邪入侵致使血脉不畅,或是早春骤然变暖,湿度异常而使发病率升高。(文章摘自《微络康地龙蛋白专家解析中风》)

偏瘫(半身不遂)

什么叫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

(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引起疼痛反应,正常侧面肌收缩,使口角歪向健侧更明显。

(2)肢体 正常人平卧时,双足与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瘫者,偏瘫—侧的下肢呈外旋位。将两腿屈曲90度时,瘫痪肢体很快被动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于不自然位置时,未瘫痪的肢体将逐渐移到自然位置。同时,还常有举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动作。而偏瘫侧肢体则无此反应。抬起双侧肢体,然后松手让其自然下落,可见瘫痪侧肢体下落较健侧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双下肢的对称部位,可见健侧肢体伸缩、回避,而瘫痪侧肢体无此反应。偏瘫侧肌张力也较健侧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较深时,偏瘫侧病理反射为阳性。

偏瘫一侧肢体肿胀是什么原因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肿胀,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和病人家属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静脉回流障碍 人体的血液供应是由循环系统完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向组织细胞内灌注新鲜血液;静脉把机体利用过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每一次有力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当肢体瘫痪后,肌肉因失去了神经支配,停止了收缩活动,所以,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静脉回流障碍。

(2) 营养代谢障碍 人的肢体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是受神经支配的,当肢体偏瘫后,失去了神经支配,偏瘫侧肢体便会继发营养代谢障碍,使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失调,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

由于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较快的返回心脏,而瘀滞于静脉中的血液量增多,静脉管腔内的压力也随着增大,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滞留于组织间隙中,于是便产生了肿胀。

轻症肢体肿胀,通过改善条件,让静脉血尽快回流心脏,水肿会很快消失,不会产生较大危害。相反,若水肿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过长,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就会沉积下来,变成纤维组织。如果这种病变发生在关节周围,可发生关节强硬和挛缩,故对肢体肿胀应积极治疗。

首先,要经常被动运动和对患肢进行按摩。通过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使之达到挤压静脉血管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纠正患肢的营养代谢障碍。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体位,坐位时,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将前臂抬高,或放于椅子扶手上。卧位时,患侧下肢应垫高10~20厘米,减少因重力对灌注的影响,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患肢肿胀。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发生疼痛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关节为什么容易半脱位呢这是由于肩关节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别很大。而活动范围最大的就数肩关节了。它几乎可作所有方向的运动,使我们能够灵活地从事日常各种活动。

肩关节的这种功能,主要与它的构造有关。由于肩关节窝较浅,关节头圆而大,活动起来当然方便。但当肢体瘫痪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松弛,固定关节的功能减弱,加之重力作用,肩关节就会离开关节窝,滑到下面去了,临床上就出现肩关节外形改变,并产生疼痛。

(2)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3)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儿童交替性偏瘫会影响小儿智力吗

儿童交替性偏瘫特点是交替性偏瘫频繁发作,常伴短暂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颤,不完全瘫痪的肢体有舞蹈动作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性智能障碍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征。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偏头痛有一定的关系,发病机理可能是因为脑内神经代谢通路或产能系统的异常或缺陷,这种异常影响到皮层和基底节而产生弥漫性脑病,这种缺陷间断性恶化引发了发作性偏瘫等症状。兴奋、啼哭、生气、接触强光、洗澡、特殊饮食都可诱发偏瘫发作。

本病临床表现为偏瘫出现年龄小于18个月,偏瘫可突然或逐渐发生,常左右两侧交替,或从一侧转移到对侧,也可始终局限于一侧,少数病人为双侧瘫痪。偏瘫以上肢最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轻。偏瘫的肢体可有颤动、舞蹈样动作、冰冷或发热、皮肤苍白或潮红、出汗等。同时可伴有双眼球震颤、双眼凝视。患儿偏瘫在清醒或活动时出现,睡眠特别是深睡以后消失。

本病患儿除偏瘫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开始说话及行走较其他小儿晚、行为异常、活动过多、不知危险,严重者有认识机能障碍,不能入学或学习成绩差。这些智力障碍在开始呈进行性加剧,数年后不再发展。

本病治疗目前使用氟桂嗪可明显降低交替性偏瘫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无明显副作用。本病无预防措施,所以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小儿,如有交替性肢体瘫痪,应到医院确诊,尽早开始治疗。

小儿急性偏瘫会影响智力吗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获得性神经系统综合征,常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忽然出现程度不同的一侧肢体瘫痪为其主要特征,多数病例早期就发生惊厥、神志异常或昏迷。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原因不明者。继发性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①脑部外伤,头颈部外伤,颈椎骨折或脱位;②病毒、细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③脑部血管瘤突然破裂;④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引起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⑤全身性疾病如紫癜、血友病、闭塞性脉管炎等;⑥癫痫持续状态、肿瘤等。

小儿急性偏瘫有三种起病方式:①卒中型,最多见,突然抽搐、高热、昏迷,出现偏瘫,有时抽搐呈癫痫持续状态。一侧视力障碍,语言障碍与偏瘫同时存在。②急性型,仅表现为偏瘫,无神志改变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③间隔型,暂时性一侧肢体无力,常见颈动脉闭塞,若瘫痪对侧的颈动脉搏动减弱,具有诊断意义。起病情况决定了病变的性质,血管栓塞者可于数分钟内发病;血栓形成者起病较慢,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间歇或进行性加剧,但多数无抽搐;血管瘤破裂引起者起病急骤,突然头部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

常常在抽搐停止后出现瘫痪。约3~4个月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下肢功能恢复比上肢快,约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肢体有畸形。如果脑部基底节受损出现不自主的手足运动或舞蹈样动作;颅神经受损时出现面瘫、吞咽困难、流涎及说话发音不清;如果颞叶、枕叶或顶叶受损可出现视力障碍、失语或感觉障碍等;更为严重者,可有智能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本病2岁以下发病者预后差,存活者中30%~50%发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后遗症也较常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预防,积极预防头、颈部外伤,预防各种感染,防止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对心脏疾病病人应防止血栓形成。

本病的治疗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急性期积极控制抽搐、出血及脑水肿。瘫痪的肢体绝对休息,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功能稍微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及理疗,帮助肢体恢复功能。对智能落后者急性期后可试用谷氨酸或γ�酪氨酸。对有动作过多的小儿可选用利他林,并加强教育。

气功术语。又名道引、引导。是通过运动肢体,以达形神谐调的健身治病方法,属古代气功动功范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其特点。导引在我国源远流长。

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的图。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治病法260多种。

①指古代的延年益寿术,见《庄子集释》:“导引神气,以形养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②指为炼气者通脉行气。炼气功者气脉阻塞不通,气功医者为其疏导阻滞,引通气机,亦称导引,见陆锦川《气功传统术语辞典》。

③指活动筋骨,运动四肢关节,见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知宜导引按跷”之王冰注。《一切经音义》亦曰:“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④《诸病源候论》卷27:“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⑤华佗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得运动。动摇则饮食得消化,血脉流通。其创立的五禽戏即是导引之法,见 《后汉书》方术列传所载《华佗传》:“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腰挽体……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⑥《抱朴子·别旨》: “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一作道引。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

《庄子·刻意》: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唐·成玄英注:“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南华真经注疏》)。晋·李颐注: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指通过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

《素问·异法方宜论》: “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唐·王冰注: “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宋《圣济总录》: “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li丽〕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

书名。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画,是迄今我国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连在一起。画高40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像,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11幅小图。每幅小图平均高9~12厘米。每小图为一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有衣著,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

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其中涉及动物的有八图。鸟最多,占四图,计有鸟、鹞、鹤、鹯。猿猴次之,计二图。此外为一龙,一熊。与五禽戏相对照缺鹿和虎。原无图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的。

②《隋书经籍志》: 《导引图》三卷。原注:立一,坐一,卧一。

③《导引图序》。梁肃作,原载《崇文总目》,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文。此图可能是唐人图,系宋初著录。

④《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亦系宋画。原出处不详。

⑤《六气导引图》一卷,见《崇文总目》。

⑥《黄庭五藏导引图》一卷,见《崇文总目》 (以上②至⑥皆佚)。

⑦清·敬慎山房刊有《导引图》,但流传不广。

气功著作。撰者不详。1卷。明·胡文焕校订。刊于1592年。此书分中风、风痹、心腹痛、补益等27门,详述诸病导引法119种。对明以前各种功法予以系统归纳,对同一病证,列出多种导引法,以利辨证施功。现存明刻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语译本。

气功功法,见《贮香小品》。共有6法: 心病导引: 正坐,两手握拳,用力左右相等,各六度。随后一手按腕上,一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叉,脚踏手中各六度。闭气为之,良久。闭目,三咽津,三叩齿。肝病导引:正坐,两手相重按䏶;下,徐缓身,左右各三、五度。正坐,两手相拽,又翻覆向胸五、六度。肾病导引:正坐,两手从耳左右引肋三五度。二手着胸,抛射,左右各数次。缓身三五度。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卧时,坐床垂足,解衣闭气,舌舐上颚,目视顶,提缩谷道。手摩两肾俞穴各一百二十次,叩齿。肺病导引:正坐,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五拳。反拳捶背,左右各五,闭气为之,良久。闭目、叩齿、咽津。脾病导引: 大坐伸一足,屈一足。二手放后反掣,各三五度。跪坐,两手据地,用力回顾,虎视三五度。胆病导引:平坐,合两脚掌,仰头。两手挽脚腕起,摇动为之三五度。大坐,两手拓地,举身努腰三五度。本法治疗五脏各种疾病。

气功功法。动功,见《修龄要旨》。用吹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左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反著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

气功功法,见《修龄要旨》。作法:用呬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又当反手搥背上,左右各三度。为之良久,闭目咽液,叩齿而起。可去肺家风邪积劳,去胸臆间风毒闭气。

 中风偏瘫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症状,在中老年人群当中比较高发,并且也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通过中医辨证用药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辨证治疗中风偏瘫的秘方:

  (1)气虚血瘀型:这类中风偏瘫的患者应该采取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可选择的方剂名为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药物包括了黄芪、丹参、鸡血藤、当归、赤芍、桃仁、川芎、桂枝、红花、地龙、牛膝、甘草。如果患者偏于气虚,可以重用黄芪或太子参等药物,如果患者血瘀偏重可在其中加三棱、莪术、水蛭、三七等四种药物,口眼歪斜的患者可加用牵正散,肢体麻木,伸屈不利的患者可同时加桑枝、蜈蚣。言语不利的患者可加入远志、 菖蒲、郁金。如果素体阳虚、手足不温的患者,可以同时加入附子、肉桂。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酒大黄或番泻叶。脾胃虚弱,大便溏薄的患者可同时加党参、白术、茯苓。小便失禁的患者可加药物为熟地、山茱萸、 益智仁、桑螵蛸。

  (2)肝阳上亢型:治疗时应该采取育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原则。可选择的方剂名为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地、夏枯草、生麦芽、生牡蛎、丹参、玄参、黄芩、栀子、川芎、生甘草。如果热象明显的患者可同时加龙胆草、生石膏。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的患者可加药物包括了蜈蚣、全蝎、白花蛇。头痛眩晕的患者可同时加钩藤、菊花、白蒺藜等三种药物。言语謇涩的患者可加药物包括了菖蒲、郁金、天竺黄。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同时加生大黄。

  (3)心肾阳虚型:这类中风偏瘫患者治疗时应该采取滋阴补阳,熄风开窍的原则。可选择的方剂名为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远志、菖蒲、麦冬、牛膝、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偏肾阴虚,骨蒸劳热的患者可加桑枝、鳖甲、地骨皮等三种药物。偏肾阳虚的患者可加*羊藿、仙茅等两种药物,气虚甚者可加药物是党参或人参。

  辩证治疗中风偏瘫的秘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在用药期间也应该配合穴位按摩或针灸等方法来辅助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让偏瘫症状尽快好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