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式的版式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古籍版式的版式发展,第1张

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要刻印。刻书风气,由此转入鼎盛。

造纸术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同时,宋朝的书籍刊印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线装书以宋刻为最佳,也最古老。其书多出自名匠之手,肥细有度,宋版刊刻的书也是后世书籍的典范。北宋刊本的特点是:单边,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浓厚,疏朗悦目。版心口刻字数,中刻书名,下刻刊工姓名。字体接近手写。早年用欧阳询的书法,后流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纸质匀称,纸张光洁坚韧,黄白两色。 其字均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体奇异,与宋元均不相同。字小,墨色亦浅。明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体款式都继承元代,和元版极其近似。嘉靖年间,刻书风气骤变。北宋的白口本又在社会上东山再起。黑口本几乎绝迹。版式和北宋本相差无几。字体也采用欧体、颜体,但是刻功欠佳,给人以呆滞的感觉。纸张是上等白棉纸,洁白细腻,墨色鲜亮。这种变化,与当时文化上追求复古运动密不可分。另外,明后期,许多书籍用手写体刻版,还有用行、草书刻版的,可谓独树一帜。

明万历后,黑口本又渐多。字体发展为方正字体,笔画古板。明后期盛行朱、黑套印书籍。这类书多为白口,左右双栏,中无界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

书籍插图是晚明时期的一大特色。主要涉及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刻画精美,线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并且发展出几大流派,争奇斗艳,各有特色。在我国的书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鸦片战争前,仍在沿用明末的风格。清初的刻本,字体分为软、硬两体。硬体是明末的方笔体,软体为手写体。康熙后,又恢复了呆板平庸的“宋体字”。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代书籍的版式风格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继承、再创新、又回归的轮回过程。一种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它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民族传统,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与古代汉字竖排向左行的顺序是有极大差别的。其实,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字的书写顺序是各有不同的,总体上分为左行、右行、下行三种,一直保留至今。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莱文等;下行如传统的蒙古文、中国古籍印刷、有时的日语等。

在中国古代,因为书写时是左手拿简,右手写字,一般是一根简一行字,并且为着左手拿简方便起见,空白的简是放在左边的。等到把一根简写完,写过的简为着和空白的简不相混,也就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边推去,并且排好。

在这种情形下排出的行款,总是写好的第一根简在最右,以次从右排到左,更由左手拿着的简是直立的,而一般人手执细长之物是与人指垂直的;于是中国字的行款,成为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了。

竹简与木牍是古代用于书写、记事的竹片和木片。简牍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可能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在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最晚则可延续到魏晋时期,而用少数民族文字如吐蕃文、西夏文等书写的简牍,在西北地区的唐宋墓葬中还有发现。

古代用竹简制成的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和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些简都是每片简抄写一行字,所写的字数因简的长短而不等。另外还有一种简,宽约二厘米左右,每简上抄写两行字,这种简称为“两行”。竹简一般都是用丝纶或麻绳将零散的简编成册,是先编联,后书写,纶绳所过之处空而不写。

因为竹简与木牍制作繁复,而且书写字数有限、携带不便,所以缣帛成了秦汉时代的重要书写材料。用缣帛写成的书籍,称为帛书。后来,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简牍、帛书逐渐被废弃,纸最终成为书写的主流材质。

些字行书写好看方法如下:

1、点法

点画虽然形质很小,但作用却非常重要。点画无论在字头、字尾,还是居左或居右,它的功能始终是比较丰富的。行书点画一般分为启下点、承上点、竖点、左右点和连续点等瓜中形态。位置不一样,表现方法自然也有很大差别。

(1)启下点

启下点一般放在字头,写的时候,直接顺锋起笔,但不要太重,轻入为佳。接着将笔毫铺开稍按,然后转锋收笔,整个动作比较快,势也很足,可直接过渡到下一笔。例如“之字和“况”字等字的写法。

(2)承上点

顺锋向右下轻入,然后稍驻,转笔向右上出锋收笔。例如“少”字、“怀字等字的写法。

(3)竖点

顺锋向下轻入作短竖状,稍顿,然后向上回锋收笔。例如“室”字、“寄字等字的写法。

2、横法

行书中的横画和楷书的横画无论从用笔到形态都有很大差别。行书的起笔不再讲究藏锋虽然还有逆入的动作,但都是空中作势。运笔过程明显加快,并表现出一波三折的曲线美,舒展自然,收笔也更加自由和丰富。一般行书横画分为以下几种:

(1)短横

首先露锋起笔,重按右行,至收笔处回锋。例如“信”字、“左”字等字的写法。

(2)长横

首先露锋起笔,然后向右行笔,切忌僵直,行至末端,下按轻回收笔。例如“大”字和“不”字等字的写法

(3)带锋横

起笔时携带上一笔的笔意顺势带锋而入,然后转笔右行,至末端回锋收笔。例如“契”“乐”等字的写法。

3、竖法

行书中的竖画几乎就没有直的,形态变化很大,长短、粗细、曲直都随结构和章法的需要而定。一般将行书竖画总结出以下几种写法:

(1)悬针竖

逆锋入笔,然后转笔中锋向下行笔,将至笔画末端边行边提,最后出锋收笔。例如“毕”“年”等字的写法。

(2)垂盆竖

顺锋起笔,然后下行至笔画末端,回锋收笔作垂露状。杯收口“怀,“引,等字的写法。

(3)带钩竖

起笔有藏锋,也有露锋,运笔至笔画末端,向左或向右顺势出锋收笔。例如“俯”“仰等字的写法。

刻字行书想要写好看要将楷书练好,打好基础,注重布局谋篇。

1、想要将行书写好看,首当其冲要做的是要将楷书这一书法练习好,因为行书原本就是从楷书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在掌握好楷书的书写之后,练习行书的时候要勤加练习,着重去临摹名家的书帖,掌握名家行书的书写特点。

2、在书写行书的时候,应该学会注重它的布局谋篇,在书写方面要学会运用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将汉字当中的方折学会用圆转来替代。

3、另外在书写的过程当中,要注重点与画的呼应,我们可以用勾挑、牵丝这些方式来辅助。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

行书介绍:

1、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2、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3、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 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 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

离得行书写法如下:

离(拼音:l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鸟,下部像长柄的捕猎工具,本义疑即捕获,在古籍中多用作鸟名,即黄鹂。又音近通“罹”“蓠”“丽”“摛”等字。又表示分开,引申为逃脱避开等。 

简体离始见于战国文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传说中的山林精怪,这个意思后来写作“魑”,读作chī。后用作繁体“离”的简化字。

古籍释义:

离黄,各本无离,浅人误删,如巂周删巂之比。依《尔雅音义》《广韵》补。

仓庚也。《豳风》、《毛传》曰:“仓庚,离黄也”,《月令》注云:“仓庚,骊黄也”,《释鸟》曰:“仓庚,鵹黄也”,又曰:“鵹黄,楚雀”,又曰:“仓庚,商庚”,然则离黄一物四名。

按,《说文》离、𩁟不类厕,则不谓一物。又按,《毛传》“黄鸟,搏黍也”,不云即仓庚,仓庚下亦不云即黄鸟,然则黄鸟非仓庚。

焦氏循云:“郑笺称黄鸟宜食粟,又云緜蛮,小鸟皃,显非仓庚。”玉裁谓,盖今之黄雀也。《方言》云鹂黄或谓之黄鸟,此方俗语言之偶同耳。陆机乃误以仓庚释黄鸟。

古籍版式的版式发展

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