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这些植物怎可不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4收藏

做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这些植物怎可不知?,第1张

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花费长达3年时间,用了8集的体量讲述从秦汉时期到现在古典园林的前世今生。

“园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的物化品。它来自伊甸园,来自昆仑仙境,来自人们一直梦想的桃花源、乌托邦。”《园林》的总导演金明哲如是说。

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粉墙黛瓦,草长莺飞。

烟雨迷蒙中,江南春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亭台楼榭的倒影,荡漾着一池碧水。

风乍起,落英缤纷,只有白兰花的香味氤氲在美人的笑靥,弥漫在衣袂,停留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就是园林,中国人的诗意栖居之地。

看完了《园林》后是否还有些恋恋不舍呢。跟着笔者一起来看看园林里的常用植物吧。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四季青翠,凌霜傲雨。苏轼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文人骚客们对竹子的喜爱可见一斑。

竹在园林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园林里,竹子多成片种植成竹林、竹径,又或种在墙边、窗前。

芭蕉叶如巨扇,翠绿秀美,盛夏里遮天蔽日,绿荫清凉。芭蕉于庭院种植一丛,绿荫覆盖,翠绿可爱。如果芭蕉当窗,蕉叶碧翠似绢,玲珑入画,饶有画意。

江南多雨,芭蕉在人们的记忆里也常常与淅淅沥沥的雨声联系在一起。窗前谁种芭蕉树阶前点滴到天明。

木香

木香是攀援灌木,种在墙边或是花篱上。初夏时木香开花,一簇簇,一团团,白的如雪,黄的似霞。

木香花有着独特浓郁的花香。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出巡时,喜欢用木香的蔓藤来铺路,可见木香气韵之高雅。古时的女子身上常佩带木香花,若遇知心人,则解佩以木香花相赠。

玉兰

玉兰是高大的乔木,常栽植在园林里的层层院落里。初春开花时,满树点点白花,盛花时若雪涛落玉,莹洁清香,蔚为奇观。

玉兰既寓意高洁清雅,又寓意吉祥如意,可谓雅俗共赏。古典园林里常将它与海棠、迎春、牡丹、桂花一起栽种,构成“玉堂春富贵”好寓意。

琼花

琼花是半常绿的灌木,每年四五月间开花,花大如盘,色白如玉,四周八朵五瓣小花拱簇着中间的珍珠似的的小花。到了草木凋零之际,绿叶红果,分外迷人。

传说中琼花是由仙鹤所衔来的一粒种子长成。开花时流光溢彩,每隔一个时辰就变换一种颜色。隋炀帝听说后,执意开凿运河只为一睹琼花仙姿。然而琼花耻于见昏君,选择了立即凋萎。

西府海棠

西府海棠春季花开,娇艳动人。淡粉的花朵三无成簇挂在枝顶,开花时如粉嫩云霞一般:“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到了秋日,鲜红的果实就如同小灯笼一般缀于枝头,味道酸甜可口,可以鲜食。

海棠并非仅指一种植物,花卉古籍《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种,分别为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合称“海棠四品”。张爱玲曾叹人生恨事之一是海棠无香。然而西府海棠却是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

南天竹

南天竹是常绿小灌木,枝干挺拔如竹,羽叶开展而秀美。秋冬季节枝叶染上秋色,红果累累,鲜艳夺目。春可赏嫩叶,夏可观白花,秋冬观红果,是很难得的四季皆美的园林植物。常常种植在庭院、池边、转角处。

南天竹也是古典插花的好材料。它的果枝常与盛开的腊梅、松枝一起瓶插,比喻松竹梅岁寒三友。

紫薇

紫薇是落叶的小灌木,树姿优美,树干洁净,花色明艳。开花时正当夏秋少花季节,花期长达半年,可谓“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

传说紫薇花是由天上的紫薇星幻化而来。远古时期,有凶恶的野兽名年,害人畜无数,于是紫微星下凡,将它锁进深山,一年只准它出山一次。故人们喜称紫薇大树是“风水树”、“吉祥树”,喜欢植于房前屋后。

棣棠

棣棠是落叶小灌木,暮春开花,枝叶翠绿细柔,开花时金花满树,别具风姿。在园林中常常作花篱、花径,或植于水岸旁。

我国古代十大农书

一、《夏小正》

《夏小正》的经文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它用夏历的月份,分别记载着十二个月的天文、气象、候和农事。因此,人们认为它是融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于一炉的混和历。《夏小正》撰者无考。《中国天文学简史》中说:“这本书虽然为后人所作,但其中的天象和某些物候的记载可能反映了夏代的实际情况。”农史学家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中也说:“我们可以把《夏小正》的产生时代推到夏王朝末年。”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您可以在《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读到经过夏纬瑛校正的《夏小正》经文全文,报告中也包含了《夏小正》语译,并探讨了其中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

二、《吕氏春秋》与《月令》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们来自名门各派。因此,吕不韦命令他们著其所闻,集成二十万字的巨著。这部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其中的《十二纪》是将春、夏、秋、冬四季按孟、仲、季再分为十二个月来命名的。其各纪的“纪首”就是该月的“月令”。后来有人将分散在“十二纪”纪首的月令集中起来纳入《礼记》之中称为《礼记·月令》 。

《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所说的《月令》既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纪首的月令,又包括《礼记·月令》。这两者虽然也有文字上少量差异,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月令》类农书的特点是:它继承了《夏小正》中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髓、发扬了传统的生态农学,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月令》不仅将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迁、物候的演变、农事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将阴阳五行引进《月令》体系,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的结构更加合理。阴阳处于事物的深层,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据,能够解释系统纵向演进的规律,而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便于说明事物复杂的横向交错的关系。阴阳五行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从理论上揭示事物系统特征的能力。

(1)段成式,唐朝人,所著《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1000年之前,其中有“又有一种,形如番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

(2)贾铭(1279—1368),元朝人,在《饮食须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的记述。《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于成书年代。

(3)蓝茂(1397—1476),明朝人,所著《滇南本草》中有关于花生的记载,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4)《常熟县志》(1503年)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

(5)《上海县志》(1504年)、《姑苏县志》(1506年)均有关于花生的描写。

(6)赵学敏,清朝人,1765年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落花生有较详尽的考证,书中引用过唐朝《酉阳杂俎》中有关花生的叙述,认为唐朝时已有花生栽培。

(7)檀萃,清朝人,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宋元间,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棉花、番瓜、番芋、落花生同时传入中国”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在宋、元年间(即公元1000年左右)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与甘薯等作物同时从南洋诸岛国得来的。客观上,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与农业有关的著述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明朝后期李时珍作著《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1628)均未见关于花生的记述,其原因可能是到明朝末年在中国花生还不是一种广泛种植利用的农作物。唐朝《酉阳杂俎》对花生的描述是现存最早而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书若干不同版本中又没有关于花生的文字表述,因此该书关于花生的记述是否出自唐朝原始版本尚有待考证。更早的文献如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304)中有关于“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则称千岁子即是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汉朝文献《三辅黄图》。从上述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暂且不考虑若干不确定的部分,也可以说明在14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已有花生的栽培和文字资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欧洲文献中直到1535年才有关于花生的记述。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词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医药书籍是《皇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设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做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这些植物怎可不知?

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花费长达3年时间,用了8集的体量讲述从秦汉时期到现在古典园林的前世今生。“园林是一种生活方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