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机理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脉象机理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机理 1 拼音

mài xiàng jī lǐ

2 英文参考

Mechani of pulse cindition

3 注解

脉象机理指各种正常或异常脉象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其形成的诸多因素,也是运用现代理论或检测手段,探讨脉象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课题。

研究认为,影响脉象形成的主要因索是心脏射血机能、血液容量及粘滞度、血管壁的弹性压力及阻尼等等。如弦脉时的脉波传导速度加快,平均为760m/s,比同龄平脉组630m/s显著增快。而应用弹性腔理论的非线性方程进行比较测算。滑脉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大于平脉,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大。有人在动物实验模型上造成心 输出量减低和外周阻力增加的状态,则所测得的脉图上很容易出现弦脉波形。而当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时,则易出现滑脉图形。

根据临床调查和对脉象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一般认为中医几种纲要脉的形成机理是:

(1)脉的洪细是由左心室的总泵力、有效泵力和大循环容量、动脉压力梯度容量所决定的。

(2)脉的弦软是动脉壁的体积弹性模量和动脉内的容量和压力所决定的。

(3)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

(4)脉的滑涩是由心肌收缩功量、动脉弹性模量及终端阻抗所致的血管动力学状况决定的。

(5)脉的迟数取决于控制心动周期的神经体液机制,心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又是心脏适应与代偿机能的一个综合表现。

(6)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古籍中的脉象机理 《素问要旨论》:自序

也。然人为万物之灵也,非天垂象,而莫能测矣。其我机理,归自然也,其非圣意,而宣悟玄玄之理。故有祖圣伏

《针灸大成》:[卷七督脉经穴主治]督脉经穴歌

丹灶河车休。此之谓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针灸大成》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硼砂

蓬为车,轮之所繇始也。而身亦有轮∶喉即呼吸之轮,机废则为痹;咽即水谷之轮,机废则为;舌即发声之轮,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霍乱厥汗)温胃膏

(附子二两炮姜白术吴萸官桂一两丁香五味艾叶五钱熬贴加扑汗《理瀹骈文》清吴师机公元1864年

《外科理例》:[附方]如神千金方

东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就记载了把脉治病的相关内容。在晋代诞生了关于脉学的专著《脉经》,在这部书中,对于把脉的方法和理论都记录的非常完备。

医生在为患者把脉,都是用手指轻按在患者双手手腕的“寸位”、“关位”和“尺位”,中指按在“关位”,也就是手腕桡骨突起的位置,食指按在“寸位”,无名指按在“尺位”。之所以要将手指按在这三个位置上,主要原因是这三个位置分别对应的脉象是“寸脉”、“关脉”及“尺脉”,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它们都对应着人体的主要脏腑。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医生为他把脉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次呼吸之间,脉搏会跳动四次左右,并且“寸位”、“关位”和“尺位”的脉象和缓有力,不浮不沉。但是这个人要是身体有病症的话,那脉象就会呈现出“浮、沉、数、迟、虚、实、滑、洪、细、弦”等不同的表现。

在这些脉象中,“滑脉”通常被认定为是怀孕的表现,也就是“喜脉”。按照中医理论的记载,滑脉之所以会起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这一脉像的特点是“号脉者感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健康的女性在刚刚怀孕的时候,仅靠把脉是很难诊断出来的,只有到了3个月以上,才能够把出滑脉,不过即便是滑脉,也有不是怀孕的情况,有时候一些身体略微有些肥胖的女性,也会出现滑脉,并且一些其他的病症,比如头痛、便秘也会出现滑脉。把脉的结果是否准确,主要还是要看医生的经验是否丰富,一般情况把脉只能是对是否怀孕做一个初步判断,为了稳妥起见,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才能准确判断。

指以五行为代码,五行比喻五脏,相脉指,春木旺火为相,春三月脉应弦,略洪为相为顺,夏火旺洪为火,土濡为相为顺…。克脉指与季节自然克逆,自然应为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月应土旺。如春木旺,得短涩而浮为秋脉,秋五行金旺,李滨湖脉诀云,春得秋脉定知死,夏得冬脉为克。脉诀云三至为迟四至为缓五至曰平,平应合四季等等,可参考奇经二十七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奇经八脉 41 督脉 42 任脉 43 冲脉 44 带脉 45 阴维脉 46 阳维脉 47 阴蹻脉 48 阳蹻脉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八脉 1 拼音

bā mài

2 英文参考

eight extra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八脉是奇经八脉的简称[1][2]。为经络分类名[3]。《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3]。

4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

41 督脉

督脉为经脉名,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5]

42 任脉

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经自小腹内胞中开始,出于会 的会阴穴,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向上到下颌正中的承浆,环绕口唇,到两目下。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6]

43 冲脉

冲脉(chong meridian or perating or thoroughfare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与本脉脉气相通。[7]

冲脉

44 带脉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季胁下,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8]

带脉

45 阴维脉

阴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9]

阴维脉

46 阳维脉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0]

阳维脉

47 阴蹻脉

阴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 ,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1]

阴蹻脉

48 阳蹻脉

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2]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脉象机理研究 4 脉象图形化研究 5 脉象的临床研究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研究 1 拼音

mài xiàng yán jiū

2 英文参考

Study of pulse condition

脉象研究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脉诊机理、建立脉象图谱、促使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内外的脉象研究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

3 脉象机理研究

从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角度进行脉象机理研究。认为影响脉象的主要因素是心脏射血机能、血液溶量及粘滞度、血流速度、血管壁的弹性压力及阻尼等等:

①脉的洪细是由左心室的总泵力、有效泵力和大循环容量、动脉压力梯度容量所决定的。

②脉的弦软是动脉壁的体积弹性模量和动脉内的容量和压力所决定的。

③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

④脉的滑涩是由心肌收缩功量、动脉弹性模量及终端阻抗所致的血管动力学状况决定的。

⑤脉的迟数取决于控制心动周期的神经体液机制,心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又是心脏适应与代偿机能的一个综合表现。

⑥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4 脉象图形化研究

近年来,有关脉图研究已从“示意图”过渡到“波示图”,且已研制出了多种脉象仪,并测算建立了几十种脉象图谱。在脉象的表述和辩识分析上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不仅已基本阐明了脉图的临床意义,且总结出了多种脉图分析方法和脉波信息的自动识别系统,多因素脉图识脉法等。

5 脉象的临床研究

主要进行了大量的生理及病理状况下的脉象变化规律及脉图特征性改变的临床调查与研究。如不同年龄及性别的脉象与脉图特征,月经与妊娠期的脉象与脉图特征性改变,昼夜及周年节律对脉象的影响,进食和运动对脉象的影响,以及在各种中医“证”的诊断前提下或西医疾病诊断下的愚病人群的脉象及脉图的特征性改变,等等。

古籍中的脉象研究 《医学衷中参西录》:[四、医话]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然若忘耳。然其相反之理,究系何因,须俟深于化学人研究也。因又忆曩时阅小说,见有田家妇于田间,行荆芥中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恶心欲吐,心中时或烦躁,头即有汗而身上无汗,左右脉象皆弦,右脉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实,关前且甚浮。即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3.牙疳敷藤黄法

龈微见腐烂。其家人惧甚,恐成走马牙疳,延愚诊视。脉象有力而微弦,知毒热虽实,因病久者,气分有伤也。问

《医学衷中参西录》:[四、医话]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疔,红肿之线已至侠气户,木不知疼,恶心呕吐,诊其脉象洪紧,右寸尤甚,知系太阴之毒火所发,为刺本经尺泽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79.论腰疼治法

脉象机理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机理 1 拼音 mài xi...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