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典故中的白银300两在法律中应该如何界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此地无银三百两“,典故中的白银300两在法律中应该如何界定?,第1张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出自一个民间传说的典故,说的是有个叫张三的人,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怕被别人偷走,就在自家房后墙角处挖了一个坑,将银子埋在里面。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就回屋睡觉了。此事正好被王二看到,就将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也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

我国民法对此未明确规定,但根据一般民法原理,它指被发现的地下之物和金银财宝等有价之物。须具备以下要件:(1)一般为动产。(2)须有埋藏事实,以不易被他人从外部发现为必要。(3)须所有人不明。此典故满足前两个条件,但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故不为埋藏物,显然也不是遗失物,应该为个人所有物。

以上回答为本人原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首先普及一下,古时候1贯钱=1吊钱=1串钱=1000枚铜钱=1000文钱。这个等式是永远成立的,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发生变化,就像1+1=2这个等式一样的固定。

可是下面这个等式就不一样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第一个等式就像人民币的1元=10角=100分一样,从建国初期开始到现在是完全固定的,第二个等式就像建国初期到现在的人民币和美元的比价,是有明显波动的。

(晴雯)

中国古代制定的金银和铜之间相互的比价关系的原因这里不做具体的分析,只是说明历朝历代都是围绕着这个比价上下波动,金银之间的比价相对固定,而银与铜之间的比价就差别非常的明显了,这种比价的波动主要是与社会的动荡与安定与否有关。

如果一个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财政充足,没有大的天灾,和对外对内战争,民间的贸易量增大,铜钱的相互流通量频繁、加大,整个社会需要的铜钱就会明显增多,因此银与铜的比价就会明显缩小,在乾隆鼎盛时期,曾经达到了1两银子=600-700文铜钱的比例,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可是到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之后,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国家财政吃紧,各种天灾影响,社会民不聊生,银与铜达到了1两银子=3000-4000文铜钱的比例。

(鸳鸯与贾母)

言归正传,回到《红楼梦》主题,书中虽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作者写作本书当时的金银与铜的比价,但是,可以根据书中的情景描述大概的判断出来。

当然,有些人会说,《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给你的所谓的银铜比例信息都是他胡诌的,你根据它来推断成书的大致年代肯定是缘木求鱼,没有任何意义的。

可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首先,作者作这本《红楼梦》,肯定第一个想法是给他同时代的人看的,就像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这样似乎明显与当时的文化环境脱节的著作,他也要第一时间拿给当时的文坛领袖王渔阳看,希望得到他的首肯。以前的那些说写给后人看的所谓朦胧诗的诗人连同他们的那些诗,都随着时代随风而逝了。

(彩云)

你既然是写给你写作的同时代人看的,你就要把生活场景尽量的接近你那个时代才对,没有必要故意的让几百年之后的人迷惑。因此,我可以认为我们能够根据书中描述的相对银铜比价大致的得出当时成书的时代。

看书中第三十六回原文:王夫人听说,也就罢了,半日又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王夫人道:“这就是了。你宝兄弟也并没有一两的丫头,袭人还算是老太太房里的人。”

就是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贾母有七个(名义上八个)每月一两银子的丫头,宝玉有七个每月一吊(1000文铜钱)的丫头,再参考小丫头五百文铜钱每个月的情况,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作为贾母的丫头应该至少比宝玉的丫头晴雯麝月这样的丫头月工资要差距一倍才对。

也就是说,当时的银和铜钱的比价大概是一两银子等于2000文铜钱,甚至更好。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社会中上层的高薪

 在古代,官员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阶层。以清朝来说,官员的俸禄包括白银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银180两,九品白银33两。雍正以后,官员有“养廉银”这一合法津贴,通常是俸禄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拿所谓的“七品知县”来说,他们的年俸是白银45两加大米225石,约合白银90两。而一个知县每年的养廉银有600—2000两。依照张仲礼《绅士的收入》一书所说,加上附加税“火耗”等,一个知县的年收入有白银3万多两。但这些收入很多都要贿赂上级,真正到手也所剩无几。

 读书人就是当不了官,一直做教书先生,工资也相当可观。大学者到书院去做“山长”(校长),通常一年有几百两收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重建了南京的钟山学院,给予山长的待遇是年薪984两白银,包括正式工资、伙食补贴,以及过节费。

 晚清山西士绅刘大鹏的东家也很不错,给他开了白银100两的丰厚报酬,还为这位老师配了一个仆人。但刘大鹏并不将之视为理想工作,自言“为糊口计耳”。其实刘大鹏比另一位同行朋友幸运多了,那位朋友一年教五六个学生,一人交“束脩”1600文,加在一起不过白银十两左右,每个月仅靠一两白银养家。

 清朝徽州的生员詹元相,除塾师的工作外,主要投资土地当地主。如康熙四十四年,詹元相“支银四两五钱,买贤生弟楼下埞田租六秤,田皮一秤”,第二年他再将“庄基山田皮五秤”租了出去,得银“一两九钱五分”。詹元相有这样的土地至少11块。所谓“一秤田”,即能生产一秤(9—15千克不等)粮食的土地。詹元相的土地名义上能有几十两收入,但实际很难如数拿到,佃农时常有抗租行为,经常还得打官司收钱。

 平头百姓的辛苦钱

 那么耕种詹元相土地的佃农,一年忙忙碌碌,到头来能有多少回报呢江南土地分散,没有什么大地主,“自种租田三五亩”的情况很普遍。对生产所得,佃农与地主通常是对半分。少数情况下,有的佃农能获得全部收成的80%,有的仅能拿到15%,这是由佃户掌握生产工具的多少决定的。如果佃户的农具、耕牛、种子都借自地主,又怎么好意思在年终时多分稻谷

 詹元相的“庄基山田皮”既收195两白银的租金,那租户所得也大致相当。这个租户显然不会一年仅种这么一小块土地。张履祥《补农书》说“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而徽州亩产粮食328斤,一个农民年产3280斤,自己落一半,约17石,合白银25两。这还不算家庭中的妇女们,通过织布等副业获得的“外快”。

 种经济作物来钱快,古人也懂。福建南靖县的邱双租种了一块甘蔗地,一年租金为白银24两。收获的甘蔗后来卖了番银17元,大约合白银14两左右。这么一算,邱双的地租不过是收成的17%。平均下来,一两白银恰是邱双每月的收入。

 在绅士、自耕农以外,明清两朝还有工资日结、月结的短工,一干一年的长工。清朝19个省区中,东三省禁止内地移民,人口较少,用工成本最高,通常一年需白银9—15两。内地工资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为最高,平均一年6—8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大多数地区在4—6两左右,待遇最差的是甘肃、广西、贵州,一个长工干一年只能得到1—3两。这就是说,清朝一个长工要赚一两白银,最少要一个月,最多几乎一年。

 短工杂役的薪水比长工多不少。万历年间,宛平县县令沈榜的《宛署杂记》,记录县政府的收支。他说,雇佣没有技术的'杂役,比如“打扫夫、短夫”,日薪是白银003—004两;有技术的,如“油漆匠、装钉匠”能有005—007两的日薪。

 至于医生,西门庆家请大夫看病,少则给白银二钱,多则有三五两。当医生看来在什么时代都是高收入者。

 明清时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都在一两白银左右,但因白银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清朝工人的生活水准较之明朝有所下降。

 衣食住行真不贵

 钱是挣了,一两银子能做些什么呢

 一生用度,无非衣食住行,侯会在《食货金瓶梅》这本书里搜罗了不少实例,展示了晚明社会的生活百态。

 先说衣,《金瓶梅》里的常峙节穷困潦倒时,西门庆资助了一笔银子。常峙节给妻子买“一件青杭绢女袄、一条绿绸裙子、一件月白云绸衫儿、一件红绫袄子、一件白绸裙儿”,为自己买“一件鹅黄绫袄子、一件丁香色绸直身”,这7件私人定制服装,再加上“几件布草衣服”,一共花去“六两五钱银子”。

 对于这次消费,常峙节老婆说:“虽没便宜,却值这些银子。”这么算下来的话,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大约也要1两银子,也就是今天的500元。真正昂贵的衣服,还要数李瓶儿那件貂鼠皮袄,值白银60两,3万元。

 “吃”,《宛署杂记》中记录说,猪肉每斤白银002两,牛羊肉每斤0015两,1只活鸡004两,5斤重大鲤鱼01两,烧酒每瓶005两等。当时1斤约相当于600克。在这种物价标准下,《金瓶梅》里下饭馆都极便宜。侯林儿与陈敬济在酒馆里点了“四盘四碟,两大坐壶时兴橄榄酒”,以及“三碗温面”,总共花了“一钱三分半银子”,也就是035两白银,一百多块人民币。

 房子让当代人操碎了心,在古人却不叫个事。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说卖炊饼的小贩武大郎都住得起两层小楼。其实真相是,潘金莲把钗子卖了十几两银子,“典”下了“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所谓“典”是武大郎从房主那里获得使用权,房主保留产权,可在一定期限内赎回房产。虽不是买,但几千块就能在县城里,几乎无限期地住上独立小楼房,那是相当的划算。

 那时的“商品房”,也不会让工薪阶层望而生畏。西门庆帮常峙节买的“前后四间”房,只花白银35两。用明朝工人每月1两的平均工资算,节衣缩食几年,也能全款买房了。当然了,阳谷只是山东一个小县城,房价相对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一定是便宜不少的。

 说完了衣、食、住,再看看古人出行的花销。轿子是老爷们出行的必备行头,潘姥姥到西门庆家,给潘金莲贺寿时,租了一顶轿子。潘姥姥进门找女儿要六分银子,付轿子钱。潘金莲听了怒道:“我那得银子来人家来,怎不带轿子钱儿走!”吵吵半天,最后还是孟玉楼“向袖中拿出一钱银子来”,才把轿夫打发走。潘金莲还不肯罢休,数落老娘:“你没轿子钱,谁教你来赁出划划的,教人家小看。”其实六分银子不过006两,30块钱人民币,明朝“打的”实在不贵。

 古人消费多奢侈

 当然,古人也有娱乐生活。明末大臣陆文衡在他的《啬庵随笔》里说,万历年间,艺人演一场才“一两零八分”,后“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有一次,陆文衡请人搭台唱戏,已经是“价至十二两”,如果有女艺人参演,要另加“缠头之费”。折算成人民币,6000元就能请几个小明星到家里开演唱会。

 如果雇人唱不过瘾,还能直接买到家里来,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潘金莲九岁时被卖到王招宣府里,十二三岁就会“描眉画眼”、“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要买这么一位才艺双全的少女,只要30两。现在几万块一个的越南媳妇供不应求,但在大明朝,15000元就能领一个“潘金莲”级别的美少女回家。

 在古人所有消费中,买官恐怕是最贵的。《红楼梦》里,宁国府的贾珍想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拿1000两银子贿赂太监戴权,买了“五品龙禁尉”。戴公公与贾家关系向来不错,这还是友情价,那“襄阳侯的兄弟”花了1500两才当上同样的官。书中交代,这“龙禁尉”共有“三百员”,是个不大不小的虚职,月薪一两的老百姓如果要买,得省吃俭用一百年。

 在流通白银的明清时期,城市中的一个普通人大约每月能赚到一两银子,买大约100千克大米或30千克猪肉,或者一件私人定制时装。在一个普通城市,省吃俭用存上十年八年银子,也能买房,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古代家庭经济史: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篇2

 在我们熟悉的《水浒传》中,经常能里边看到这样的场景:好汉们走到酒馆中,对着店小二喊道:“小二切两斤上好牛肉,再来瓶好酒!!!”紧接着就会扔下几锭银子,小二屁颠屁颠地就给好汉们准备酒菜去了。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怎么样"父女两个告道:"若能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以上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中的内容,鲁智深要救济金氏父女,李忠只二两银子,被鲁智深给嘲讽了,那李忠真的是吝啬吗?其实鲁智深是错怪好兄弟了,史进是一个富二代,他自然不缺钱,鲁智深是个中级军官,月薪才区区五两,李忠是一个买一走江湖的,天天风餐露宿,没准儿这二两银子是辛辛苦苦攒了大半年的钱,这次全盘拖出,可以说是非常慷慨了。《水浒传》里用银子的场景非常多,好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好像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银子,银子似乎成了当时北宋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古代银锭

 宋朝之前银子可是稀罕物

 但是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宋朝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受限于当时的银子开采条件,两宋时期的银子的年产量都相当低。据史料考证,整个北宋白银年产量只有1075万两到2055万两左右,北宋人口达到巅峰时期,人口超过了1亿,如果人人都揣着银子去进行日常交易,这点银子根本不够一亿人使用,同时为保边境平安,朝廷每年还要通过现银或者布匹的方式向辽、金、西夏和蒙古提供巨额的岁银和岁次,整个宋朝帝国的军队也需要通过现银进行军费的发放,所以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两宋时白银异常短缺。使得白银压根儿就不可能在两宋被老百姓广泛使用啊,当时老百姓手中的散碎银子,多为保值所用,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还是铜钱,宋朝的铜钱以铜为原料,并加工成圆形方孔模样,一枚铜钱就是一文钱,数额大的情况下常用绳子将一千枚铜钱从方孔中串好称为一贯钱,在宋代后期,一贯钱又只等于770文,当时形容富豪的一个词叫做腰缠万贯,可是腰缠万贯的大富商做生意,如果真要要将一万贯铜钱绑在身上也不可能,而银子虽然具备保值的作用,但没有被普遍流通,只用于大额交易和支付。也就是说在宋朝的日常生活中银子并不具备流通的功能,银子必须得兑换成铜钱才行,将银子拿到当地的商行换成铜钱才可进行日常交易,宋朝后期甚至发明了纸质的交子来解决交易问题。

 一贯钱

 明清银子称为广为流通货币

 那这样看来,我们是不是被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给骗了?那其实不然,施耐庵是明朝人,自然而然地按照明朝的货币去写小说。在明朝和后来的清朝,白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明朝的时候国外银矿大开发,大批的白银从海外流入中国,白银数量变多了,那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比铜钱流传更广的货币。据历史统计,明朝鼎盛时期全世界有差不多一半的白银流入了明朝,当时人们要花银子的话,必须要先验成色,再称重量,破整找零的时候,还得用剪刀将银子剪碎,使用专用小称称量方可,这才有小说中碎银子一说。

 碎银子

 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历史上到底如何呢?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看到贾府一餐螃蟹花了24两银子,感叹说这24两银子够小户人家生活一年了;在《水浒传》中,为劫生辰纲,晁盖、吴用邀请阮氏三雄入伙,吴用给了阮小七一两银子,阮小七用这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一对大鸡;在《西游记》里面,猪八戒取经路上一共就攒了五钱银子,在黄狮精一回,黄狮精让两个小妖拿20两银子去买猪羊,而小妖却想要偷偷落得二三两银子买件棉衣。在各大名著里边对银子价值描述,那真是非常矛盾,看不出一两银子到底价值多少,甚至在当今的一些**电视中,就更加离谱,古人似乎动不动就是几十两甚至成千上万两的银子掏出来消费。

 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历史上到底如何呢?

 按当今银价一两白银大概是220元人民币

 有人说很简单,根据现在银子市价计算,截止到2021年7月14日,1克白银等于542元人民币,古时候1两大概是现在的40克,经过简单的乘法运算,我们就能得出一两白银大约等于是220元人民币。但是这个答案对吗?

 这个显然这是不严谨的,时至今日,银子已经不作为我们的日常货币,银子现在体现的价值只是贵金属金银本身的价值,没有考虑到其他诸如供求关系、物价水平、白银的产量等因素的影响。

 古人收入多少?

 其实将古代的白银直接换算成人民币应该有一个中间的衡量单位,古时候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政府官员,都得用钱换成米来果腹。那咱们的就先来看看当时各阶层的收入状况到底如何,古代官员一般情况下,除了明朝朱元璋反腐的原因,导致明朝官员表面上工资都少的可怜,大体上历史上这些公务员群体都属于高收入。

”此地无银三百两“,典故中的白银300两在法律中应该如何界定?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出自一个民间传说的典故,说的是有个叫张三的人,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怕被别人偷走,就在自家房后墙角处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