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出自哪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句出自《庄子·齐物论》中。
这句话说的是天地与我皆是由宇宙造化,放下其他与我之论而圆融天地之间。这一句也是《齐物论》中的精髓,一切人事物归于相同,没有区别之论、没有大小、是非、善恶、贵贱之分。
这一文,交汇许多宇宙观方面的问题,很好的说明古代哲学何以为。混沌与万物、宇宙与我、其他与我、善与恶、是与非、大或小的关系及存在的意义。
不由自主地想到《道德经》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一切万物都归于一。宇宙即一,一生两极,阴阳存则万物生长。
其中这句话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皆是互通的,万物包含了天地与我,而万物与我归于一,我与所有人事物都是归于宇宙的。一即宇宙,同,则万物归一。
在道教神的划分中,我们知道“三清”作为道教的最高神,在道教神话体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道教的诞生,就是道教思想的非物质化。因此,道教创始人老子是“三清”之一,被称为太清仙境大圣人和天道道德,又称太行老君。
庄子是道教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在《道教诸神家谱》中,庄子在哪里?通过对道教神谱的考察,我们发现在神谱末端的民间神仙中有庄子的身影,是一个真正的南方人。这让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庄子和老子一直被学者视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为什么他们在道教神的构成中的地位和老子有很大的不同。《史记》首次记载了老子、庄子的故事。
老子的历史叙事主要是一部短传。孔子问李渔《老子》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而哈库坦斯基的《老子西》给殷西留下了一本书,书中有5000多个字,最后不知在哪里。主要是对庄子生平的简要介绍,以及庄子的非主流态度。同时,对司马迁眼中的《庄子》十万篇进行了评价。司马迁认为,庄子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为了弘扬老子的道教思想,并刻意批判儒家和墨家学说。此外,庄子的话是多方面的,不能付诸实践,这在百强争霸时期是不理想的。
太师公岳:老子是一个很贵的人,一无所获,一无所获,对变化没有反应,所以写书和演讲说得很微妙,很难理解。庄子散德、立德、回归自然。在这里了解司马迁的个人观点。最后,是老子提出了道的思想,通过无为来适应自然的客观变化。所以老子的书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庄子提倡道德思想,推导演绎,以寓言的形式浅显道家的无为思想,迦勒底年六百岁,或是血二百年,是靠自己的修道生活养活的。
我们知道古代人崇拜神话思想。司马迁在史书中写道,孔子认为老子居若龙,评价何等高。此外,老子是从哈科坦斯基出来的,再也没有踪迹。司马迁又写了一篇毫无根据的谣言,说老子因为修道而活了将近200年。
——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风格独特。他讲哲学道理,很少作抽象的说教,而是借助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运用神话和寓言故事来抒情说理,使文章充满了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作为其代表作品,《逍遥游》充分体现出庄子散文的特色。下面就《逍遥游》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1、《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逍遥游》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3、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奇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文章先以鲲鹏之变开局,继而以极大的鹏鸟与微小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蜩与学鸠相比,引出了一系列“小大之辨”的比喻铺陈,并推演出具有不同德行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但都有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这样,文章在前三段先以第一段的“寓言”、第二段的“重言”(增益、重复之言)九曲回旋,层层申论,然后在第三段末尾突转直下,由开放而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如果说第一段、第二段的层层铺垫是千枝万叶,那么第三段末尾逍遥游的点题则是这千枝万叶所烘托的哲理之花。而后几段则以曼衍之辞,继续对逍遥游这一主题作出形象性的阐发,并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 4、《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这样,就使《庄子》之文如天马行空,飘逸不定,极具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_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___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
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扩展资料:
《逍遥游》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
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全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文章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
在设喻中,以鹏与_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_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参考资料:
大(dà)知(zhì)闲闲(xián),小(xiǎo)知(zhì)间间(jiàn),大(dà)言(yán)炎炎(yán),小(xiǎo)言(yán)詹詹(zhān)。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出自战国时庄子所著《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写作年代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
《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税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可以说是《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
《齐物论》还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的学说,则此论产生之最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大约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
而《老子》书的著作年代则说法很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必然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当是在战国晚期以后,汉初写作的《 淮南子》成书之前,定为秦汉之间。
社会环境
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每一个都是好强雄辩,彼此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勾心斗角、彼此伤害,而不是真正体会“道”的情怀,更别说淡然明志、自得其乐。所以他们从生活态度上就已与“道”背离而驰了,庄子对他们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虑、蒸成菌。
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为说课的知识分子们高兴、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虑感叹不断、反复恐惧焦躁不安,就像音乐从虚空的东西里发出来的一样,菌类被地气蒸发而出。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环更替变化着,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来的。
人们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声声地不断认同、追寻,却是不知不觉地在远离真理。
战国时期,百家议论纷纷,思想复杂混乱,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根本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他批判那些执着于分别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他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对百家烽起的社会现实,庄子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之为论者”们的许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现,并且发现他们全都表现出了“弱于德,强于物”的倾向,一味投身于对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对个人生命的培护。因此,他们也必然会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丧失本真之我,并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庄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破除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正是“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异化的这一令庄子深感痛心的社会现实的存在,才让庄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齐一“物论”思想。
-齐物论
1 文言文《庄子贷栗》的翻译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推荐你看看《庄子》这本书,很有益处。
2 庄周贷栗的文言文用的什么论证方法你好:
《庄周贷粟》一文采用比喻论证,监和候的作法等于是见死不救,,还要用动听的言语加以掩饰,可见监和侯虚伪、吝啬、冷酷。
译文如下: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本文讽刺脱离实际的举动和假装大方的伪君子,揭示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空话。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3 《庄周货粟》的翻译和赏析《庄周货粟》的翻译: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
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
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 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赏析: 庄周贷栗出自于庄子的《庄子·外物》,主要阐述因庄周家中贫穷,向河监侯借粮的故事。讽刺脱离实际的举动和假装慷慨大方的伪君子,揭示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空话、假话连篇的人,不值得交朋友。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生活的常识。
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空洞的幻想,结果只能是耽误时机。 扩展资料 庄周,又称为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只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
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其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4 译文 庄周贷粟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
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我)四周环顾一
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
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
感:这让我想到庄子的另一个故事:相濡以沫。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处让人互相扶助,不
要许人以遥遥无期那么淡漠。看来“相忘于江湖”是理想,互相帮助是现实。有社会就很难相忘,实现了共产主义
大概就可以了。
现实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谓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就是因为龌龊的存在——而且
太多。一旦互助不成其为美德了,也就是因为没有了龌龊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互相利用——没有利益就拒人千
里之外了。
5 庄周贷粟的译文庄周贷粟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贷粟(sù):借粮。〕于监河侯〔监河侯:监河的官。刘向《说苑》作魏文侯。〕。监河侯曰:“诺〔诺(nuò):好吧。〕,我将得邑金〔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曰:“周昨来,有中道〔中道:道路中间。〕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鲋(fù)鱼:鲫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话。〕!子何为者邪〔子何为者邪:你是做什么的呀?邪,同“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这里是鲋鱼自指。〕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可有一点点水救活我呢?〕?’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且南游吴越之王:将往南到吴国越国去游说君主。吴越是水乡。〕,激〔激:引〕西江〔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吾失我常与:我失去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与,相伴。〕,我无所处〔我无所处(chǔ):我没有地方安身。〕,吾得斗升之水然〔然:乃,就。〕活耳。君乃〔乃:竟。〕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卖干鱼的店里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毫无用处。曾,乃,还。〕!’”
译文
庄周家庭穷困,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的封地要交租了,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到处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我问它:‘喂,鲫鱼!你是在做什么呀?’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小人物,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方吴越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干脆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吧。!’”
6 译文 庄周贷粟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
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我)四周环顾一
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
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
感:这让我想到庄子的另一个故事:相濡以沫。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处让人互相扶助,不
要许人以遥遥无期那么淡漠。看来“相忘于江湖”是理想,互相帮助是现实。有社会就很难相忘,实现了共产主义
大概就可以了。
现实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谓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就是因为龌龊的存在——而且
太多。一旦互助不成其为美德了,也就是因为没有了龌龊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互相利用——没有利益就拒人千
里之外了。
7 庄周贷粟主要表达什么意思庄周家贫⑴ 原文: 庄周⑵家贫,故往贷粟⑶于监河侯⑷。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⑸,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⑹,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⑺焉⑻,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⑼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⑽哉?’周曰:‘诺!我且南游⑾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⑿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⒀” 注释: ⑴选自《庄子•杂篇》。⑵庄周:即庄子。
⑶贷栗:借粮贷,借货,此指借入。栗,谷子,泛指粮食。
⑷监河侯:官名。⑸邑金:封地的租税。
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⑹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
忿然,生气发怒的样子。⑺鲋鱼:鲫鱼。
⑻焉:于此。⑼波臣:水族中的臣民。
此为鲋鱼自称。⑽活我:使我活,使动用法。
意思是救活我。⑾游:游说。
⑿曾:就。⒀肆:铺子。
翻译: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
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
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讽刺脱离实际的举动和假装慷慨大方的伪君子,揭示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8 庄周贷栗的寓言故事庄周贷粟⑴ 庄周⑵家贫,bai故往贷粟⑶于监河侯⑷。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⑸,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⑹,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⑺焉⑻。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⑼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⑽哉du?'周曰:‘诺!我且南游⑾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⑿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⒀!”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zhi粮。河监侯答应说:“行。
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dao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回的鱼。
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答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涸辙之鲋枯鱼之肆 。
9 翻译 《庄周货粟》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
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我)四周环顾一 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
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臣民。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
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
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二人的辩论言辞有诡辩之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读音tiao二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桥上。
庄子说:“鲦鱼游弋得很从容,这鱼很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感知;您也不是鱼,您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始时的话题,你刚才说的‘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句话,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却还来问我,我是在濠上知道的。”
本文2023-08-05 04:21: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736.html